No.31【眉湖】王睿溶《圆形人物和扁平人物——读《小说机杼》有感》
有翩
圆形人物和扁平人物——读《小说机杼》有感 之前我一直认为圆形人物比扁平人物更加高级,若从小说目的乃塑造人物论来看,人物形象越丰满复杂,那么小说似乎也就越成功。但这样的结论需要一个前提,即在所谓的小说三要素中人物需占主要地位。当然我们从小所受的教育中,老师也是一直这样强调这一知识点的。但如果我们回溯探究之前的小说,我们会发现《堂吉诃德》的重点并不是塑造堂吉诃德这样一个人物,他前后矛盾的行为并无逻辑可言。他时而博学智慧,又时而疯疯癫癫,这似乎又算得上是一个性格复杂的人物。但我们不能将圆形人物简单定义为性格复杂多变,而忽视复杂背后潜在的逻辑性,否则突兀的变化只会造成人物的碎片化。于是我们可以明白,圆形人物和扁平人物的分类标准实际上并不简单,还需要考虑作品的时代特点和读者接受程度。依旧以《堂吉诃德》为例,塞万提斯是西班牙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作家,他的小说仍未摆脱早期小说以情节为重的规则。《小说机杼》的作家是英国人,多次提到莎士比亚的文学风格对英国文学的影响,即小说人物形象的浪漫化和戏剧化,通常带着一种莎士比亚式的自大性格,但实际上这也是文艺复兴时代赋予当时作家的一个普遍特质,对人的价值的过分夸张和强调必然导致这样的结果。于是堂吉诃德虽然有着矛盾的行为模式,但依旧是一个扁平人物,他依旧可以用一句话来简单概括,他的行为习惯不是作为人物组成要素而存在的,而是在为故事情节服务。 因此,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的产生其实是与小说创作的目的和组织结构有关的。扁平人物所在的小说更像是一个社会情景的横截面,而本该立体的人也变成了一张平面,这张平面可能只体现了这个人物的一个特性,人物便也因此变得扁平。而圆形人物则是以时间为轴,场景环境多次变化,以此来表现不同情景中的人物特性。前一种情况,作者写作的目的是表现某种社会现象,因此人物仅是这种社会现象的一个组成要素,他的立体性为此做出了牺牲。然而后一种情况中,作者写作的目的通过他塑造的人物形象来完成,因此小说中的各种环境在此时变成了表现并促进人物发展的工具。 那么圆形人物和扁平人物也就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也正如伍德在《小说机杼》中所说,往往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的正是那些扁平人物。这似乎违背了作家写作的目的,那些辛辛苦苦塑造圆形人物的作家似乎徒劳无功。其实不然,扁平人物依旧是扁平的,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他的那种特质,而非人物本身,比如说起葛朗台,我们就想到吝啬鬼,但除此之外再无其他。我们会对这样特征鲜明的扁平人物产生兴趣,却无法和他们成为朋友,因为他们受役于环境,他们永远无法像圆形人物那样相对独立地成长。 很多时候我们会错误地过分以真实性来评判一部小说,对于圆形人物的偏好似乎也是出于这种心态,这种人物的立体性让我们感受到了和现实的相似感。但我们阅读的毕竟还是小说,这本质上还是一种美学欣赏,太过追究现实会有一种本末倒置的荒唐感。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No.2【眉湖】赵丽君 等不到的等待 (想你个啥)
- No.6【眉湖】孙若浛《失乐园》下 (三水含)
- No.11[眉湖]何墨南《浅谈基层法治》——不纯的真相 (豆友NThkNebgNs)
- No.10[眉湖]何墨南《生死疲劳》用笔墨浓淡去触摸黑暗 (豆友NThkNebgNs)
- NO.5【眉湖】孙若浛 《失乐园》——在爱的极致中疯狂死去 (上) (三水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