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汾阳话——送给参加青年电影训练营的朋友们
交叉跑动
汾阳话中保留了相当一批古代汉语中的书面用语,或古典戏曲中的“韵白”;且许多字词的发音就是古读音。如:“去何得儿咧?”“过那厢!”其实就是去“那里”。再如“怎来的?”“跑来的”。这里的“跑”是安步当车的意思;真正的跑,在汾阳话中是“搏疾”。所谓徐行为走,疾趋为跑。汾阳人叫天上的星星是“希秀”,即“星宿”,这是典型的古读音。未断奶的婴儿叫“模孩儿”;用代人乳品喂养婴儿叫“贴赐”;小男孩叫“侯厮儿”;小孩可爱叫“切踏”,也是“亲他的意思”;“叫”为“唤”;形容人打扮得干净、利索、好看叫“光头治脑”,反之叫“炸披毛头”:“炸披毛头”又有点慌慌张张、神不守舍的样子叫“炸披神头”;说人精干、干练叫“捷果”;说老年人还硬朗着叫“精采”;不小心、不注意、并非故意的行为叫“失策”;讲话不着边际、离题万里叫“六国九州”;讲话虽真假难辨却也热闹,并不讨人嫌叫“海说六道”;一句话翻来覆去地讲个不停叫“切声儿疙瘩”;说话办事不上路、没普儿叫“没执世”;说话办事利索、不拖泥带水、眼疾手快叫“划刹”;自己不行而还要在人前卖弄的小聪明叫“蠢笨妖精”;讨人嫌叫“扎眼”;怀疑叫“鬼觉”;数量词中的不多点叫“一坷儿”;少得不能再少叫“一各丝儿”;叔叔叫“佬佬”;外公叫“简爷”;大娘叫“得儿”;我是“伲”;人家是“尔那”;不直是“圪柳”;打滚是“圪拢”;被某种场面所牵制而感到不自在叫“把捉”;发抖叫“圪擞”;凉而非寒为“凉搔;不明说地讥讽人叫“伤打”;刷锅洗碗洗衣服用过的水叫“恶水”,这是典型的前秦叫法;高低长短大小不一的条凳叫“床床,汉唐之前,人们席地而坐,“家私”中的坐具就只有“床”了…… 后来各个时代流传下来的“新词汇;特别是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用语,如院子里的厨房叫“舍(念shi,去声)锅(念gu,上声)儿”也称“膳官,具有皇家意韵,”;炉渣中的烧结物叫“瓷猴儿”;煤核叫“各亮(念l io,去声)”;上身赤裸叫“湿脊背”、“浑(念 hong)各柳”;光脚丫叫“湿撇脚儿”等等。话虽俗,但不庸俗,而是民俗,属民生大计之列。至于叫袜子为“凉(念li0,平声)板儿”,这是汾阳人的知识产权,“凉板儿”比袜子更为贴切。 。。。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各位友友看过来! (Annaleo)
- 想要贾樟柯合集的私信我 (Vision)
- 友友们,有没有贾樟柯影迷wx群呀 (赫本)
- 喜欢贾樟柯电影的都是什么样的人? (塔图)
- 求一个《小山回家》的资源 (至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