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集讨论|春闱案的疑惑之处(重修版,剧透至8集)
来自:哎哟喂.哈哈(自己找乐行不行...)
+++写在前面:因为随看随想, 导致篇幅很长,当日后回阅时可以让自己回忆当初看剧时的各种思虑和情绪,所以楼主不打算修改和删减先前的文字.如果只想看春闱案头尾的朋友可以只看最后一次更新。(调了顺序,后更在前。)
-----------------------------------------看完7.8集,继续说说春闱案,解除了4-6集的一些疑惑,却又增加更多的疑惑.感觉时间线太混乱。
一、 起意
有被害妄想症的太子(之所以这样说, 是因前情看,齐王与太子已经摆明车马争高低。但,是不是事事时时都被陷害,是不是太子身边亲近人等都在被针对之列,还值得商榷。)因顾逢恩参考,担心中书令搞事让顾的参考成绩不作数甚至以后失去获取功名的资格。(这个其实只是太子给自己的理由,他就是想搞事陷害齐王,逼天子令齐王就藩。)那中书令会怎样陷害顾逢恩呢?无非就是栽赃顾夹带更甚者栽赃卢尚书泄题给顾。但如果只有顾出问题太明显, 所以必然还会在其他考生里作文章。在这种思虑下,太子查询了所有考生的资料,发现了赵吏与许昌平的关系。(实际上, 中书令这时候还没想到搞事。)因前面几次恩科,礼部都是让赵吏负责封题房,(从春闱案发后卢世瑜询问赵吏反推),估计做了打听,这一次开科,还是赵吏负责。
于是会考前,太子找上了许昌平,要许(不要提及太子)对赵吏说偷题给许。如果偷题没有被中书令发现,就让赵吏再把原件放回去,大家当这事没发生过;要是被中书令发现,就让赵吏说自己想誊抄一份试题后把原件重新封好放回去,把题泄给内侄。(太子想的是,如果中书令没有在春闱搞事的心思,就会当场把赵吏拿下;如果中书令有搞事的心思,必然隐而不发,那开科后中书令真的栽赃顾逢恩,他就有赵吏和许作证中书令泄题。)(太子太天真, 人心岂是可以轻试的?他以为这样他可以有一个先手。)
二 、别有心思的许昌平
基于目前不知的缘由,许昌平同意了太子的要求,同时建议如果题真的偷出来了(即被中书令发现了),那自己也会做好泄题小抄带进考场,否则万一中书令滋事只有人证没有物证。太子觉得许很聪明,许诺如果李柏舟不滋事许就能凭泄题登科,如果李滋事就让许事后成为东宫僚属。于是许请求赵吏寻机偷题,把题给他去伪造。而因许昌平实际为赵吏旧主的儿子,赵吏抱定了死心做事。
其他时候有别人值守,此事不能让更多人察觉,而太子了解老师脾性,临考前一夜必然亲自守题。与许商定临考前一夜自己引开尚书,赵吏偷题。
本就别有心思的许昌平, 在与太子商定后,回头就找了中书令,他要太子授意偷题成为事实,告知中书令临考前一夜有人引开尚书,自己姑丈会去偷题,并且是太子授意的。中书令一听正中下怀,那要怎样才能把太子偷题做成铁证呢?那就是引诱太子伪造封题。李决定亲自下场提供纸张封条。但仅仅是替换了封题原件罪责还不够,中书令要把偷题做大成泄题,选定顾陆二人为涉事泄题的对象,因顾陆二人与太子尚书的关系,栽赃卢尚书泄题真是太容易被世人接受了。
老奸巨猾的中书令和聪明的许昌平考虑到,要怎么才能让太子相信中书令"胆大无惧"从而也大起胆子伪造尚书手迹呢?光是纸张和封条还不够, 因为中书令和尚书都可以搞到这两样东西,并不足以凭此让中书令完全脱身的话中书令怎么会轻易下场呢?而且既然要太子伪造封题, 最终原件是在赵吏手上还是太子手上并不能确定。既然是赵吏偷出的题, 没道理许不知道题啊。又定下在赵吏家中放置三份泄题试卷的草稿,以此让太子相信中书令是有了脱身之道所以才下场的。
许李二人的定计,许思虑半天,不行啊,这样一来万一太子还有什么不知道的后手, 我和赵吏都得玩完。又向中书令献上一计,干脆搞破一间号房,临进考场前以此为由顺延房号错开号房,买通许顾陆后一位房号的人,就说是他们在太子那里买题请人做好后托人放进考场的。结果因为临时换号房, 导致许顾陆三人被误"陷害"了。如此一来, 不管太子有什么后手坐实许赵或者中书令或者齐王栽赃,最后就会变成太子栽赃给他坐实的人。
因为许昌平的最后一计,要买通三个号位后的读书人,是要大价钱滴。于是齐王的外公,安平伯,也被拉扯了进来专门送钱去了。
[在这个计划里,中书令方的定计让世人看到的是:(按照赵吏的供词)是卢尚书泄题给赵吏,赵吏做好考题草稿一题三卖先后卖给了天字49号和61号、玄字3号考生。三个考生一心作弊托人用考场专用纸写好草稿内容提前放在自己的号房里。没想到临考前号房错号,作弊试卷在天字48、60号和玄字2号号房里抄出来了。]
[如果太子不揭露换题,卢世瑜被栽赃。如果太子要利用原件,那赵吏就追加供词是太子叫他偷题后自己藏下来保命的,再让买题的三人直接说太子卖题。]
三、入局 (考前的一天一夜)
临考前一天,中书令按照计划搞破了40号号房的房顶, 并且暗中阻止了人去修缮。
(局外:卢世瑜劝太子不要有所举动,春闱对于读书人之重,不是读书人的太子不能理解.)
正如三方各自算计那样,太子夜访贡院,赵叟偷题"好巧不巧"被中书令撞上了。赵叟说出了自己偷题起因(因为是许昌平交代,赵不知道事涉太子),李柏舟告诉赵叟:1.试题可以告诉你内侄;2.给你白麻纸和封条,伪造好后放回柜中;3.试题原件带回家中收好,才能保命;4.开院后放三份考生怀挟草稿到你家中去。(注意:李和许商议的是放三份草稿。)
赵吏将原件和白麻纸封条交给了许昌平,同时告知,中书令要在开考后放三份泄题在自己家中。
太子拿到东西, 知道中书令果然要滋事并且亲自下场了,且准备了三份泄题试卷在开考后放到赵吏家中作为脱身之道。那这三份泄题会涉及到谁呢?太子想到了, 连夜伪造了封题,还伪造了齐王勾连许昌平陷害顾陆的信。
太子使人将封题伪件交给许,原件留在自己手上,告诉许一定要告诉赵吏原件已经交给姑母收好了,否则原件就会在你许昌平处被找出来 。
赵吏拿到伪件,向中书令复命,中书令果断搞了鲜章戳好。问询赵吏原件呢,赵吏按许的交代说在自己家中。
许昌平知道原件在太子手上,为了自保,竭力在中书令处揽下了制作试题草稿和怀挟以及安排人在号房内提前放怀挟的差事 。
(开挂设置:按宋制开科是要锁院的, 别问我为什么太子许昌平等等都可以锁院期间悄然进出贡院。不这样设置的话我就编不下去了:)
四、 春闱案发(开科第一天,天黑)




实话说, 关于答卷和怀挟的分析, 我不知道是道具组没想这么多忽视了,还是确实别有用意。因为顾逢恩的答卷内容确确实实出现在了怀挟内容里。由于(中书令方没有理由提前知道)顾的答卷内容而事先做成草稿并在开院后就放进赵吏家,那顾的答卷内容只能出现在许的怀挟内容里 。而中书令早就定下三份草稿及错号之计,断然不会冒临场誊抄这种风险。一种情况,顾逢恩知晓并参与了,事先写好文章交于太子做成怀挟以做先手;一种情况,顾全然不知,是太子安排人在搜身时间里誊抄了顾的文章;最后一种, 是许派人誊抄了顾的答卷。

宫人与天子对话:1.三份泄题怀挟都是考生离场去搜身后从号房抄出;2.涉事三人均未承认自己夹带;3.三人现场试卷文字与各自的怀挟不全对得上 。
我们先回顾一下,中书令定的三份草稿是遇上赵吏时就提出的(也即和许早就定好的),而最终赵吏家里只出现了两份, 怀挟和草稿相佐证,那放草稿的一方也只放了两份怀挟;而三份怀挟对应三名考生, 只能是每人号房里只有一份,多的一份从内容来说只能是太子或者许放的。

因为剧里呈现方式的模糊,如果此怀挟为顾号房搜出的话,则是顾的答卷内容到了许,而许的答卷内容到了陆。那结论是:太子方栽赃许,中书令方栽赃顾陆 。
但是既然太子考前就准备好了齐王信,那他为什么要用顾的答卷内容栽赃许?
由于中书令方事先买通的三人证词,那三人是不可能事先知道顾的答卷内容的,那错号之计如何实行?只有假定1.太子早就知道错号之计,才能解释为什么一定要放顾的答卷内容为怀挟内容 。2.太子不知道错号之计, 那顾的答卷内容成为怀挟,只能是许做的,为的是在献计后又破计。
但是,因为剧里呈现方式的模糊,另一截图也可以理解做顾号房的怀挟。(剧里呈现是,殿帅在说完还有一份怀挟的时候,最后放在前两份怀挟上的这份。)

如果此怀挟为顾号房抄出,那么许的答卷内容到了顾的怀挟里,顾的答卷内容在许的怀挟里。则外人看来可能是开考后有人誊抄了顾许的文章再去栽赃,想达到这个目的的只可能是太子,也许这是太子所谓的先手。那陆号房的怀挟何来?中书令的栽赃。但是有齐王信的布局在前,许事先并不知道,那中书令方只栽赃了陆,此逻辑也十分牵强。
所以最终,如果顾答卷内容所成怀挟出自太子,我们要想从怀挟内容上找物证,都会走进死胡同。只能是许昌平找人趁搜身时间誊抄了顾的文章并且栽赃自己以破错号之计,而顾陆二人的怀挟是太子安排,那这个推论下, 许就是太子的人了。
五、 事发后赵吏被李卢询问
因许昌平涉事,卢世瑜询问赵叟.赵叟说的是:1.(实话)许昌平是我的姑侄,会考前他让小人告知他试题.顾陆二人的泄题小人不知;2.(假话)是他用白麻纸按照试题笔迹誊了一份,然后用封条重新封了;3.(假话)原封考题他烧了。
随后,李柏舟吩咐赵叟:1.卢世瑜知道了;2.原件是否收好?赵叟(许告知的实话):"中书令吩咐,内人收存。";3.顾陆二人是卢尚书泄题;4.在天子亲审时说自己做的一切都是卢尚书指使才可以保住一家性命。(此处表明:李一直不知道封题原卷不在赵家。)
再次审视封题,卢惊心也寒心:封题伪件自己未能发现,只能是太子(字迹)与李柏舟(纸张封条封印)合力完成。要保太子只能自己下场,制造没人偷题的假象或者让人认为是卢自己又写了封题。卢重写封题替换了伪件。
六、太子刑部夜审
1.太子询问:"那份提前答好的试题,是从何人处所得?"(提前答好的试题是两份, 而不是一份。太子是不知还是故意这样说?)[对于这句话,抠字眼"提前答好",鉴于答卷与怀挟分析时我的迷惑,我觉得可以大大地阴谋论一番。"关于春闱案答卷与怀挟分析后的阴谋论" 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158762744/ ]
2.太子试探陆文普,确定其是无辜被牵连,确定其不会诬陷卢世瑜。"愿衙内的一身骨头和刚才一样硬。"
3.使刑部侍郎杜蘅拷问引发搜查的夹带考生和进场搜其身的吏员。吏员招供考前中书令命放其进考场再举报。(杜蘅:"证人有罪容易,自证无罪难.如果不能证实是谁泄题,两位考官和所有涉嫌之人都会获刑.")(太子演戏给杜蘅看:"那个许昌平, 到底是什么人?")
4.太子刑讯许昌平,一为撇清自己与许有勾连,二为威逼,三为串供"赵吏家中搜出的私通信是齐王给许的"。(太子要演戏,许明白太子在演戏。)而许因为被太子放在自己号房的怀挟,只能按照太子的计划走。
许昌平在太子和杜蘅面前招供的是:1.其姑丈(即赵叟)为卢尚书保管试题;2.姑丈替换了试题交给自己;3.自己让姑丈烧掉原件, 但姑丈说留着可以保命;4.封题原件还在姑丈家中。(此处太子有点紧张了?捏拳头呢。)
杜蘅说:原件若在赵叟家中找到,赵叟一口咬定卢尚书的话,顾陆二人有口难辩。
太子说:1.这就是李柏舟的脱身之道。(太子和许在杜蘅面前演戏,还点醒杜蘅。)2.你姑丈家在什么地方?(太子在杜蘅面前洗脱自己嫌疑。)
5.太子和杜蘅共审许的内容被齐王府的人偷听到,告知齐王妃。齐王妃要齐王去刑部拦住太子,另派人去赵叟家抢原件。
6.太子再次在杜蘅面前演戏,叫杜蘅安排人去赵叟家截原件。但其实,事发后东宫卫已将预先准备的齐王伪信放到赵叟家中;杜蘅走后交代陆文昔送原件给齐王妃且一定要在齐王离开王府后再进行。
疑惑之处:1.陆文昔怎么知道事发还来得如此及时?如果不是BUG那也许有后情。2.太子如何知道有齐王府人偷听的?还因此教于陆文昔送原件给齐王妃时的说辞?(此处虽然戏剧性很强,但其实有点牵强 。 )
(局外:陆文昔送信露了脸,且对齐王妃说自己名"文晋"。虽然目前还是被所有人忽略的小角色,但日后未始不是一个触发点,牵连陆家。)
七、天子亲审(开科第二天一早)

赵叟供词:1.自己盗题给许;2.原题在处未答;3.顾陆二人号房内试题是卢尚书使人放的;4.自己盗题时被卢尚书发现,卢让他把试题带回家,如败露自己一人承担泄题之事;5.三个考生试卷由其找人代写,草稿在其家中。(太子气急,赵吏供词自己先前只是猜测而预防, 现在成真了。)
赵叟家中搜出:1.齐王指使的信;2.两份草稿;3.没有原件。
许昌平供词:1.信是齐王给许的;2.原件在齐王府。

张陆正台词:1.看私通信件笔迹,确实是大王所书;2.这两份草稿和科场搜出来的顾陆怀挟大体一致。(1.两份草稿,与许李商议不同;2.证实草稿和考场怀挟出自同一方。3.反推,第三份怀挟内容来自另一方。)
张陆正的话可以有两种理解:1,考场确实有三份怀挟内容,顾陆二人的怀挟内容并不同且是有草稿的,可知由同一方准备;但顾的答卷内容不可能早做成草稿,则证实许的答卷内容在陆的怀挟里。这样逻辑又绕回了前面对怀挟物证的分析。 2.顾陆二人的怀挟内容相似,与草稿内容也大体一致 。那可以推测,三个考生的6份内容,有5份为相似的。(如果假定许是独立第三方,这个逻辑更好推定,前后衔接,也更让我接受,不然太子也实在太黑了。所以编辑了"4-8集春闱案简要释疑 " 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158893669/)
齐王府搜出:原件,并且齐王妃说是齐王给她的。
赵叟翻供:是中书令让其说是卢尚书做的。
刑部要彻查贡院找其他痕迹,中书令赶在齐王出声前揽罪,但无法解释齐王勾连信件也是其所为。(其有后手但齐王不知,担心齐王说多错多坏事,所以赶快阻止齐王说话。)
太子看似完胜,中书令为保齐王被迫承认所有罪行。但封题是原件还是伪件,天子存疑。
八、卢世瑜揽罪(开科第二天,卢寿辰)
卢世瑜回贡院,发现号房错号,思及齐王勾连信件的内容,而号房是由中书令安排的,预料中书令一方还有翻盘致太子死局的后手,主动去担罪以保太子。卢最后一次严训太子。
殿帅再查号房,发现号房错号,天子提审中书令,查看涉事考生供词。天字49、天字61、玄字3号考生供认是自己提前买通人在号房放泄题试卷,题是太子泄的。李柏舟翻案。许昌平看到座次错号图后翻供"刑讯下被太子逼迫才说是齐王指使的。"(许昌平也很会忍很会演啊)



九、太子投鼠忌器(开科第二天夜)
太子后知后觉"从许昌平号房里搜出来的答卷只有一份吧",方明白许昌平早已反水,把自己摘得干干净净。
此处为一断点,那这个点是引出后续许昌平剧情还是引出春闱案的再次反转,只能看后续剧情了。
最后, 摘录卢尚书和天子的训话结束此文。
卢世瑜:"一切文艺,不可为阴谋所用,一旦沾染,精神全无,骨气全无,人亦如此啊。"
(此处伴随戒尺落下)"恫之于权势,诱之于名利...君王的德行就是邦国的基石...道比术要难得多.阴险诡诈之主,只能招来阴险诡诈之臣;阴险诡诈之主, 也只会被阴险诡诈之臣所利用...你可以贵他,可以贱他;他可以臣你,也可以叛你...等你以后可以掌握这个度了, 也就是你可以执掌天下之时。"
天子:"自诩聪明吧?自鸣得意吧?自认为把朝政玩弄于股掌之中吧?...你败了, 败得难看至极!...这些事, 只有朕明白, 有什么用?...你是天下人的储君, 你的一举一动关系到天下人的命运。你干的事,天下什么人会无关?"
------------------------------------------------分割线,下为早前观剧思虑.----------------------------------------
--------------------------------看完第六集,来理一理春闱案.
因为顾逢恩参考,太子担心中书令搞事,所以预先设局引诱中书令入局.(这是表面的说辞,我的理解是,太子为了进一步逼迫齐王就藩,削弱中书令威势而设局.)这一局进一步激发了卢世瑜致仕之心.这么大件事,这么重的罪,太子为了搞掉对手, 不惜自己老师清誉、不惜兄弟前程性命,因为他极度自负自大完全没有考虑其他可能和其他意外.剧情虽然确实按照他的设想走了, 但是从品性来说, 说重点就是刻薄寡恩、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了.
钥匙掌管在礼部一老吏手中,这个设置不合理前面提过了,科考大事,省试由礼部负责(也有省试由礼部和吏部共同负责的时期,吏部尚书+礼部小吏,看官觉得对等吗?所以猜想剧中是设定由礼部负责,卢世瑜是因其大儒身份出任主考.),封题钥匙这么重大的事,怎么也该由礼部官员而非吏员负责.
但是剧中设定钥匙就是由礼部吏员掌管,在中书令殿帅卢世瑜的共同见证下锁好后交给赵叟的.顾逢恩参考是太子给自己的设局的合理且必要理由.恰好今年赵叟的姑侄也要参考,给了设局的必要条件.于是,在卢世瑜未知的情况下(从卢世瑜事发后问询赵叟的内容,可知卢世瑜知道太子要设局, 但怎么设并不知道.),威逼引诱赵叟.为什么说是威逼引诱?从事后赵叟维护卢世瑜来看,太子利用的就是赵叟对卢世瑜的情谊.我的猜测是,太子说中书令要对卢尚书不利,他所做的不过是反将一军,而经此事后会保其侄身家性命更会保其前程.你赵叟做与不做,卢尚书都会被中书令攻讦清誉不复,我要保尚书也只能把一切事情都推到你身上.你会一死,还可能连累你的侄子.而只要你做了,无论中书令怎么做,我都可以保住尚书和你的侄子.所以,赵叟做了,注定要被牺牲了.(话说,估计卢尚书问询完赵叟后心都凉了吧.这就是自己一手教出来的仁厚的太子啊.)
按宋制,主考官确定后就会锁院,然后再定题.剧中这里的设定是定题后才锁院.太子夜访贡院就成了又一个不合理之处.但是不合理也要进行啊,不然引不了中书令入局.夜访贡院时,太子提到可以不让顾逢恩参考, 不给牵连顾逢恩的机会,是老师的话让他决定让顾逢恩参考, 那么实际情况就是无论顾逢恩参不参加,太子都会设局.所以啊, 后面说的什么保护顾逢恩都是太子给老师的托词罢了.
号房顶的破洞,白天时中书令和卢世瑜都看到了,从卢世瑜当时的反应可知,之前巡视的时候是没有这个破洞的.他马上叫人修缮,并检查其他号房.晚上,卢写好了致仕的请书,再结合和太子说的话, 还有调膏时注视太子的手抖,说明他猜到太子有所举动了,有什么天大的理由需要太子在锁院期间夜访呢?.号房号码一问就知道了,出问题的刚好是顾逢恩的号房,而中书令要搞事有的是机会,不会让号房破损来增加自己失职的说辞.但是他又阻止了太子不让顾逢恩下场的想法.他解释了, 站在读书人的角度,三年一次的机会你顾逢恩却临时不参加了,一来呢万一中书令没有搞事岂不是让顾白耽误三年?二来呢你太子如果真的有什么举动也容易让中书令生疑,
到了晚上, 中书令看到号房顶还是破的,这是异常情况,但是他并没有叫人修缮,说明其心中还是有借机搞事的心思的,也说明卢尚书的话下面人根本没听.再然后,中书令看到了存放试题房间的窗户上映出两人商谈的影子,增加了疑虑;.最后,再让中书令看到有外人进入了贡院,这就更加异常了,所以他马上去了存放封题的房间.(这一切猜测都是基于剧中呈现,按照编剧可能的设想来设想的.实际上我想说的是,这一番设计都是强行悬疑,因为有外人在锁院期间进入贡院,而中书令居然不问明白,从后续天子亲审来看, 中书令针对的都是卢尚书未提及太子, 可以佐证他确实只知道有外人进贡院而不知道是谁.)那么设想一下,假如中书令知道是太子在锁院期间进入了贡院,他要搞事只需在顾逢恩号房(最多狠点再加上陆文普)放置写好的试题,或者寻个搜房的噱头直接就说他二人夹带,他就可以栽赃太子和卢尚书了,仅有卢尚书,说泄题太过牵强,有了太子, 依据天子的心思,这个目的就容易达到了.但是此举是下下策,因为卢尚书真要泄题直接告诉顾陆二人题目即可,此策不过是依据天子心思给了一个大大的因由,但是保不准天子也会因为拿春闱搞事而恶了中书令.所以我的猜测是, 直到现在, 中书令实际是没有动作的.更大可能是, 只要他知道是太子夜访贡院, 就可以参太子一本,让天子更加恶了太子.但是编剧说,中书令不能知道是太子夜访.
说下为什么号房有破洞说明有人搞事.因为锁院后,号房会每天几次巡视排除可疑及可能舞弊的情况.生员进入前还要最后一次检查,确保号房里面没有人提前放置作弊物品.之后所有人等都不能再进号房.这个职责是由殿帅率人进行的.要想栽赃要不买通最后巡房的人放置物品,要不就只有在考试时吊东西进去.中书令不让人修缮,多半也是这个心思.
接下来,更神奇的转折一幕来了...剧中来看,是赵叟换好了封题出来恰恰被中书令撞上,这个时机太理想化.首先要按照前面的推想来让中书令查号回来刚好看到有外人离开贡院(为啥不能当面遇上,前面分析了.)还要中书令看到此情形就会马上想到去存放封题的房间,还要赵叟在里面拖到中书令来了刚好准备出来而这时候卢尚书还没送完人.如此精准的时间控制和心理揣测是怎么实现的?所有设计的这一切,就是为了推动中书令遇上赵叟.假如太子来访,中书令并没有去巡视号房,刚好遇上,会怎样?(好吧, 我们可以假定是太子在贡院安插的人,看准了时机摸清了中书令必定每晚那个时候去巡号房.)假如中书令在看到卢尚书送人出去的时候,跟随上去看个究竟,又会怎样?那太子设计落空.一种可能是人已经送走了, 那他必然是和卢尚书一起回去, 因为是卢尚书选择在前夜亲自守题,那中书令必然不会一起回封题房,避嫌嘛,老狐狸不可能这点都不懂.那太子设计再次落空.还有一种可能就是中书令看清了送走的人是太子, 按照狐狸心理,他必定不会当场揭穿,但是也绝对不会马上去封题房,他要做的是马上找人陪同自己回宿舍,并且找好太子夜访的更多人证.太子设计再次落空.所以我说,中书令遇上赵叟是神奇的转折一幕.
再接着看中书令"巧遇"赵叟..后续审讯时说的封题的纸张和封条都只有重臣才能拿到, 也就是说仅凭赵叟自己, 是无法做好伪件的.那么我们设想一下当时的情形:(后续剧情,替换件是太子花了一夜功夫伪造出来的,也就是说在太子夜访前, 赵叟已经偷出了试题,夜访当夜不过是制造机会放伪件回去罢了.)如果如赵叟所诉伪件是自己制造的,中书令需要不需要查看伪件?如果当时中书令查看了伪件的样式字迹,没有发现纸张的问题,或者干脆没有看伪件,只是叫赵叟咬死卢尚书并藏好原件保命,那中书令最多是涉嫌诬告卢尚书但并没有构陷.那开封的时候卢世瑜会不会发现异常而中止考试彻查?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太子制作伪件应该有两份, 一份是普通纸张,一份是官定纸张.先放普通纸张的在里面,假如中书令没有入局太深,那赵叟还得再用官定纸张伪件换掉普通纸张的.但是从剧中看, 貌似太子只准备了一份伪件啊.而且必定是普通纸的,否则不会有中书令提供官定纸张的情节.而如果赵叟直接放的就是官定纸张的,那中书令就知道赵叟后面有人不太可能入局了.
1.在中书令已知是赵叟想要泄题并且已经泄题给侄子的情况下, 只要赵叟咬死卢世瑜泄题给自己,还需要去偷题?偷题的只可能是中书令和卢世瑜之外的人,那中书令入局目标是太子而不是卢世瑜.
2.官定纸张中书令可以拿到卢尚书可以拿到太子也可以拿到,凭什么赵叟一张嘴就可以咬定是中书令给的呢?
3.太子是书道高手的弟子都花了一夜功夫才伪造出来, 如果当场要求赵叟模仿来验证自己说的偷题是真的, 结果会怎样?
4.天子亲审,中书令只追问卢世瑜渎职而不提太子,就是为了让天子自生疑虑疑心太子.而且不管顾逢恩与陆文普有没有舞弊行为,赵叟偷题都可以坐实背后人的罪名,为什么还要构陷顾陆二人增加自己被天子猜疑的可能呢?如果说三份试卷真的是赵叟后来在中书令的指使下做成的,最可笑的是,许昌平需要夹带,顾陆二人会被在号房搜出试卷.情理上通吗?
5.当科考现场搜出了三份泄题嫌疑的试卷的时候,而关于三份泄题试卷的判定的疑惑之处, 前面已经说过了.为什么卢世瑜急急判定泄题?
6,科考中止, 涉事人等马上进了刑部,太子连夜在刑部折腾, 还带进去陆文昔,中书令一无所知?一点不关注?最后到天亮了才想起要去截住据说在赵叟家中的原件?很明显,殿帅是太子方的人, 所以才会在事发后去信通知太子.而实际上, 信送到时太子早就出发了,说明太子还有其他人一直密切关注考场.而陆文昔又是如何在第一时间知道其兄长出问题的?
7.如果一切都是太子早就设计好的, 那么刑部一夜就是太子在做戏给天子看, 表示自己的一切应对都是在刑部审讯后才做的.而原件早就在太子手中,构陷齐王的信也应该早就赵叟家中了.那么送原件给齐王妃的人居然不离京,太子就这么大把握陆文昔不会被找出来?她可是在齐王府露脸了的.
-------------------------------------看完第5集,对春闱案想说
看完5集了, 当卢世瑜对赵叟说"钥匙是由你保管的"的时候, 我心里一个大大问号.如果没有特殊原因,钥匙给仆人保管, 到底是天子中书令卢尚书都心大还是编剧心大?
从剧情来看, 因为卷轴案,卢尚书看透了太子心底的活泛,一方面年纪大了厌倦明争暗斗,另一方面眼看着自己调教的弟子走上争权夺利之路、所谓的良善仁厚到最后必将成为遮羞布(为什么这么说?从太子最后教训吴宫人并揭露张尚服是其母就看出太子实际并不是真正良善仁厚之人.亦或者用另一种词汇来评价, 也无非是嫉恶如仇而显得中正刚直.),所以坚定了致仕之意.但太子却因自己的处境不放老师走.这可不能单纯地解释为舔犊眷恋之情而是自私自利之相了,因为太子诉说的所有老师不能走的理由都只因为他的处境、他理解的节制均衡.
再来说到泄题的判定.我不能理解的是,前面判为泄题的两篇文章,从剧中展示来看,都是以考试题目开篇明目,其后论述都不相同,这都能认定为泄题吗?倒是从四十八号号房搜出的第三篇文章,因为其内容不在正式考卷内却完全切题,从这里才可能判定泄题吧?
最后说到偷题.赵叟偷题从动机来说无非两处,为几或者为他:一种可能因为自己不得不照拂的子侄辈,在钥匙掌管其手中的设置下,按理赵叟应该有充足的准备时间.因为从他直接换取了封题就知道他必定不是第一次开封题箱了.从这个动机出发,涉事考生中就应该没有和赵叟有关之人.一个早知道考题内容的考生再怎样笨也会提前做好文章背下来,考场上写出来就好, 根本无需怀挟夹带.如果考生中刚好有和赵叟有关的人, 也必定是前两篇被卢世瑜亲口判为"泄题"中人之一,为啥卢世瑜早早就断定泄题?站在卢世瑜的角度,中书令要搞事无需偷题,偷题者要不为一己私心要不就是为了帮太子.不管哪种原因, 卢尚书都势必只有连带下野,这时候只有选定牺牲者争取保全太子了.
这逻辑. 理不通啊理不通.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太子妃 张念之应该是赵王毒死的吧? (我爱王肥肥)
- 《鹤唳华亭》探案传奇番外之一 a quail Prepares(一个鹌鹑的... (爱思特梵·娃娃)
- 几个疑问请大神指点 (雷神)
- 那些口口声声说萧定权应该造反弑父篡位的,也是挺佩服他们的... (草莓牛奶泡泡糖)
- 物料资讯|鹤唳华亭60集 剧集版台词册(结合鹤友资料整合)(... (悠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