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筋趣话 陈俊才/文
来自:长征一号(人在做,天在看)
太湖边的吴县市渡村一带,不论在过去经济萧条过紧日子的年代,还是今天市场繁荣富裕的岁月里,每逢节日团聚、祭祖,凡是请客吃饭,都要汏面筋。用自种的小麦汏面筋和自腌的咸肉,或者自养的鹅,烧上一大锅,装上几海碗,吃了添,添了吃,吃饱为止,豪放舒畅,满口留香,那种浓浓的乡情,让人难以忘怀。 面筋,有点儿像汤团,咬在嘴里,汤汁滋溜溜地往肚里钻,面筋不含淀粉,多吃不会有饱胀感,恰好饭前先当点心。喝酒时作下酒菜最合适了,发空的面筋充满汤汁,越嚼越鲜。吃饭作汤更是妙不可言,咸肉、肉骨头熬汤,外鲜;面筋内包肉糜,里鲜;面筋含有丰富的谷氨酸,是鲜美之源,是道原汁原味的鲜得眉毛掉下来的“三鲜汤”。面筋集点心、酒莱、汤于一身,是道经济实惠的主菜,当地有“面筋上桌百菜淡”的说法。 制作面筋主要是用清水漂去淀粉,所以称“汏面筋”。夏至、七月半,正值小麦登场,用新麦现磨的麦粉,用水和成软软的面团稍作发酵,揉得面团内满布白丝就可以汏了。小缸里盛半缸井水,将密目竹篮(现用塑料箩)半浮在水中,把面团放在篮中捏,乳汁般的淀粉从手指缝中流入缸里,除掉了淀粉面筋就成了,再用清水漂清,将一团一团的面筋养在清水里备用。 这时,灶膛里柴火熊熊,锅里原汤沸滚,灶间里热气腾腾,照得每个人脸上红光满面。姑嫂、妯娌、母女围在灶边把肉糜包在面筋里,边包边丢在翻滚的汤里,用旺火煮数分钟,面筋象一只只鼓足气的小鲃鱼,一锅又白又嫩、又松又软的面筋就成了。男人们天南海北地吃酒聊天,其乐融融;妇女、孩子在灶间里各人盛上一碗,家长里短的吃闹嬉笑,充满轻松和惬意。有时也盛了分送邻居,一起分享欢乐。亲密和谐的气氛,并不比北方除夕吃饺子逊色。 笔者曾在比较高档的饭店吃过面筋,虽然做工精细、配料考究,总感到没有家中用新麦现磨、现汏、现包、现煮的鲜嫩、松软,缺少了纯朴、祥和、温馨的氛围,吃不出那种浓浓的乡情。 汏面筋还有一档深受孩子们欢迎的余兴节目——吃“黄泔塌饼”。将汏面筋的黄泔水滗干,用沉在缸底的淀粉,炒干后包上糖,在铁锅上烙熟。软糯香甜,滑溜不粘牙,老少咸宜。因为当地方言“泔”、“狗”发音相差不大,久而久之,讹化了一个不太雅的名字:“黄狗塌饼”。现在生活水平提高,商店里食品琳琅满目,农村也不做糕头饼脑了,汏面筋后的淀粉、泔水作饲料,“黄狗塌饼”在农村也很难见到了。前不久,笔者应邀在苏州嘉馀坊有名的酒楼赴宴,席间上了一道点心,初尝觉得“口熟”,细一品味,同桌的几个老乡惊呼:“黄狗塌饼”! 引来满堂哄笑。想不到这汏面筋的 “下脚”,有人独具慧眼,搬进了高档酒楼,找到了昔日的自豪。童年的迷人情怀又萦绕在心里,真是吴地饮食文化返朴归真的魅力。
最新讨论 ( 更多 )
- 定胜糕的由来 (长征一号)
- 苏州情节 (serry)
- 2013年广电总台新苏州10碗面是哪几家店 (猫胖)
- 苏州公所已知录(不完全版)未完待续! (长征一号)
- 苏式糕点上市落令表 :之秋酥篇 (长征一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