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年跟拍成长教育纪录片《零零后》诚邀观众
pimgeek
天津影迷幼儿园的朋友们,你们好!
我是一位来自天津的教育软件从业者,对教育话题和电影艺术都很感兴趣。
最近受朋友邀请,以拼团点映的方式观赏了一部相对小众的纪录片电影《零零后》,看完后感觉深受触动,果断决定发起下一场点映,希望更多关心孩子教育的影迷朋友们能够欣赏到这部影片,并通过这部电影建立连接。

这部纪录片电影是北京师范大学张同道教授历时 12 年,跟踪十多位孩子的成长过程,逐步积累素材,最终精心选取人物和生活片段制作而成的,全片共 89 分钟。

《零零后》电影于2019年9月上映。电影上映前已经将部分孩子的经历编排制作为五集纪录片“零零后”在央视播出,但这两个作品是不同的。根据张同道导演的介绍,《零零后》电影专门选取了这十多位孩子中两位个性最为鲜明有力的孩子,女孩柔柔,男孩池亦洋,从 5 岁上幼儿园一直跟拍到 17 岁上高中。无论是当柔柔去留学,还是池亦洋上特训队,摄制组的镜头都在默默跟随,提供一个超然的旁观者视角。



个人觉得这类纪录片及其拍摄视角很难得,因为孩子们的教育是一个非常个人化,非常因人而异,也会因家庭/学校和成长环境而异的历程,只有身临其境地观察,才能体会到尊重个性又不溺爱的成长教育究竟是怎样一种体验。而纪录片中两位孩子的经历也的确发人深思,不妨用池亦洋自己的话来概括:“正确的道路上总是充满荆棘。”
说到这,有人可能会想到一个问题:连续跟拍孩子 12 年的生活经历,这个拍摄计划本身会不会有些刻意?这个疑问有其合理性,张同道导演在谈及创作心路时曾经说明过自己的拍摄动机:一开始只是想拍一部幼儿园时期的儿童纪录片。拍完后,很好奇这些孩子们到了小学会有什么故事,于是就这样继续拍了他们的小学时代、中学时代,一直跟拍到高中。(令我深感幸运的是参与拍摄的家庭很配合,这才有了今天我们看到的这部《零零后》电影)

另一个受影迷关注的问题是,电影中的两位孩子都来自北京,家庭条件和文化氛围也相对良好,用这两位孩子来呈现“零零后”的成长经历和生活风貌,会不会有些以偏概全?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思考的问题,也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
在此不吹不黑,我只想站在一个普通观众的角度说,这是一部很认真的作品。通过它,我接触到了一种不同以往的观察视角,获得了一次头脑激荡的体验。更重要的是,在我向别人推荐这部影片的过程中,不经意间与一些同道中人建立了思想和心灵的连接,还得到更多同主题的优秀作品推荐。
面对疑问,张同道导演也给出了自己回答: “没有谁能够代表一代人,但每个人都蕴含着一代人的 DNA,他们遭遇的成长问题是相似的”… 他说,“大家提问是社会学角度,我不是社会学家,我好奇的是一个生命的成长轨迹以及背后的力量。”

上面主要介绍了我自己的观影感受。那么,除了我之外的其他观众朋友们都产生了怎样的观影感受呢?我记得当时放映厅里前排有位妈妈,一边爱抚着自己的小宝贝一边问:“告诉妈妈,你将来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另外,我听说有位家长讲了句大白话:“看过这部电影后,我不那么焦虑了”;如果你想看到更详细的观影感受,可以观摩一下某点映现场的爸爸妈妈和他们的小宝贝们共同写下的观影感言,如下图:


总而言之,看过《零零后》这部电影,我更深刻地了解到每代人都有属于他们的精彩与追寻。借助这部作品,很多来自不同背景,不同年龄段的人坐在了一起,建立起真诚交流,其乐融融的能量场。因此,我由衷地推荐你一起来体验这段穿越 12 年时光的心灵互通之旅!(观影入口在下方)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想拉个微信群 (())
- 把你的故事拍成电影 (杨桃的滋味)
- 【全天津单身贵族精英聚会4月27日下午2点陈塘庄地铁站附近】 (妮子爱社交)
- 请问,天津会有椒麻堂会的放映吗 (momo)
- 《洋子的困惑》11月26日天津路演 导演映后 (Anmiw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