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招生广告--《论语》开篇解秘
简超
孔子设帐授徒的时候,已经声震列国名满天下了。他的《招生广 告》说: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三句话后代看来多有歧义,翻来译去要考虑某某字的某某释意 ,所以用名气立山头,朱熹夫子的理解被当成权威,演绎出了“为学 三乐”。但是事实上,被广告吸引而入于孔子门下的人,一眼看出的 是字里行间的诱惑。 其一,后代人说“习”是温习,或者说实践,总之跟做学问学以 致用分不开。联系孔子一生行为和他所办学校的性质----他的学校虽 然是私学,但礼乐射御书数,哪一样跟农工商泥腿子沾边呢?并且孔 子大讲“学而优则仕”、仕而优还要进修,等等----杏坛其实是一所 行政学院。所以时人不难理解,夫子所谓的“习之”,乃是“学”的 后一阶段----仕----当官任职; 这里还要说到“时”字。时,一般被解成“经常、不时”,所以 “学而时习之”成了教育家的葵花宝典。但是我以为“时”是时机的 意思,有机会,伺机;“时习之”不是经常温习,而是“有机会习之 ”,有机会找到工作。 其二,“朋”的本义是货币单位,相传五贝为一朋,或说五贝为 一系,两系为一朋,面值二百一十六。《论语》多篇引用《诗》、《易 》。《诗》有“既见君子,锡我百朋”,《易》有“或益之十朋之龟 ”,等等,“朋”取“货币”义使用。后代人说到“有朋自远方来” ,往往引经据典,说同门曰朋、志同道合,引用是后代的注释,“货 币”的本义却给抛开了,这其实是马后炮轰在马屁股上,先定位了孔 子教育家的身份,然后一切往教育上拉郎配。反过来,比如说,朋比 为奸,这个也适用于“同门为朋”吗? 《论语》里“朋”字出现了多处,皆“朋友”连用,只有这里单 一个“朋”字,这就很特别了。更有附会的人,说“有朋”是“友朋 ”之误,这种说法,只能谓之多此一举。其实在时人看来,有朋自远 方来,就是诸候大夫送来了聘礼。 其三,“知”是赏识,但后人多说成“了解”,把这一句解为君 子宽宏大量,别人不理解也能够心安理得。这其实是一种强烈的意淫 。孔子虽然不汲汲于富贵,但是得其位而行其道的心无日或已,奈何 凤鸟不至河图不出,最终怀才不遇。“人不知而不愠”、“不患人之 不己知”,无非是高姿态的牢骚;“不吾知也”,明显是无奈。在上 位的贵人不予他赏识,或敬而不用。 所以,夫子的招生广告真实意义是这样的: 来跟我学习,有机会安排工作; 学习好了,远方尊贵的君主会给你送来聘礼; 我难保学生个个富贵,但是入我门下,即便得不到君主的赏识飞 黄腾达,也可以成为高人一等的君子。 当然,安排工作,得遇于人主,前提是来跟夫子学习。当然,多 数人也深信不疑,因为说话的是大佬---博学多识、闻达于诸候并 且有着圣人名头。至于时运不济,到了只混得个君子,大家并不很在 意这种可能。富贵险中求,举凡折节向学的,哪一个不是意气风发壮 志凌云呢?于是学生从四面八方云集而至,终于形成了弟子三千贤人 八九的局面。 孔门多高弟,孟子门下默默无闻,孔门的昌盛,说明孔子比诸对 弟子来者不拒去者不追的孟子,在管理的才能上确实高明很多。他也 有诛少正卯的狠恶,有夹谷屈齐的智勇,不象李白只是个文人而非庙 堂器。这样一个名满天下的高人,并且一生奔走,不耻言仕,他的怀 才不遇,在我看来是个谜。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李泽厚论语今读 (三二)
- 准备建个论语学习分享群,交流实现学以致用,闲聊的不要,想... (寂知)
- “爱人”的“人”竟然只是指“士大夫以上的统治阶层”吗?如图: (木希尘)
- 2.11 (不可須臾離也)
- 2.10 (不可須臾離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