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狄浦斯情结小释(附卡特尔小组成员招募)
小白兔
关于精神分析,最令人耳熟能详的,也最令人心生争议的,也许就是其基本概念:俄狄浦斯情结。对于俄狄浦斯情结的认识,我们将先从情结开始。那么什么是情结?如果我们追随拉康,将无意识定位为一种能指作用下的差异结构,将无意识视为主体所接受到的象征的汇集之处。那么显然的,在【正常健康成长】的主体中,这种无意识以绕过某种限制的方式结构成一种结构。这种结构根据某种秩序而被组织起来,这一秩序就是情结。在情结中,主体依据与其个人有关的心象的互动之中产生了有关于其个人的精神现实。这种互动提供给了主体有关于其自身身份的多重认同。这种情结既是文化上的,又是语言上的,又是生理上的。
所以俄狄浦斯情结就是依据古希腊喜剧《俄狄浦斯王》为概括的某种无意识的运行方式。如何理解这一点?精神分析认为在所有高等动物中,人类的婴儿可能是最不成熟,最脆弱的一种了,以至于在医疗条件不成熟的古代,人均寿命被极高的婴儿早夭率大大拉低,除开人类,几乎没有任何一个其他的高等生物新生儿的死亡率能够达到30%-35%却仍然还能够坚强地繁衍自己的文明到了今天。相比于其他动物,人类这种动物可以说是一种不折不扣的早产儿。这种过早地出生决定了人类的【本性】就是依赖,依赖于母亲,依赖于他人,依赖于社会。如果没有母亲、他人、或者社会的照顾,死亡的威胁很快就会笼罩主体。而母亲、他人或者社会的照顾不是时时刻刻都在的,为了阻止死亡的恐惧,主体用fort-da游戏的手段建立了一种对现实的重新支配,创造出新的心理现实。通过fort-da游戏,主体感受到了依恋与丧失的交替轮回,从而体验到某种现实在或者不在那里,并使这种经验为自己的存在赋予意义。此时,母亲(泛指照料幼儿的人,社会,他者等等)成为幼儿首个符号大他者。而幼儿想象母亲的欲望为想象的菲勒斯,从而结成了以母亲-幼儿-想象的菲勒斯为三角的前俄狄浦斯三角。
此后母亲通过尊重自己的阉割,将自己的阉割作为礼物给予幼儿,从而给幼儿指定了一个父亲。根据此指定,母亲在她与幼儿之间凿出语言的间隙,使得主体能够在其无意识的能指关系中找到有关于父性隐喻的书写,并借由此隐喻以回溯的方式登录菲勒斯。从此语言作为主体与世界之间的中介,为主体展现了世界的丰富性。语言让人类与具体的事件拉开距离,并与世界保持一定的距离,并由此人类才能够体验体会这个世界。语言成为人类将自身体验为一个确定的个体的一个至关重要的中介。通过语言,人类婴儿得以将自身把握为一个客体,从而得以产生出意识。通过语言,人类婴儿可以再次有机会用象征符号或者象征化符号来重构有关于其本身情景中的基本缺陷。由此母亲成为主体的爱恋者,而父亲成为主体的竞争者。在与父亲的竞争中,母亲显示出对符号与律法的遵从,从而主体实现了对父亲的俄狄浦斯式认同。最后主体了解到真实父亲所拥有的菲勒斯既不交换,也不给予,与父亲的竞争是没用的,因为他永远会赢,从而实现了二度的符号认同,使得符号界在主体身上获得了胜利,从而使得符号界能够在主体身上起到规范与正常化的作用。
通过进入俄狄浦斯情结,主体开始置身于规则之中,感受到了有关于失望和禁忌的双重体验,形成了有关于主体本身与他人、环境和自己的交流模式。这种模式能够让主体保护自己,免于陷入具有毁灭性的吞噬与诱惑之中。来自于爱恋客体(母亲)的诱惑,在一定的阶段,强有力地将主体置身于两种可能性中:期望成为他们的角色(拥有菲勒斯)、成为绝对自我(成为菲勒斯)。这就是拉康所谓的具有吞噬性的母亲,在此拉康反复引用来自于克莱因的婴儿吞噬母亲和母亲吞噬婴儿的理论。我们在倒错和恐惧症中将观察到此摆脱的不成功的后果。而在精神病中,我们观察到更凸显的例子。例如:某A坚信其阿姨会将他吃掉,由于该阿姨叫他甜糖果(sweet candy)。由于吞噬性的母亲的空间是一个不存在任何其他事物,也没有任何相异的东西的自发自足的空间。母性的在场使得事物之间不需要作出区分。所以他得知的所有的真相都是不必被质疑的,是自发为真的。这种母性正是祖国和未来家园的原型。
只有母亲尊重自己的阉割,母亲在话语中承认孩子处在独特的相异性中,使父亲的形象进入到此关系中,打破母子联盟,构成俄狄浦斯三元关系能够改变此僵局。俄狄浦斯情结的父亲形象会自上而下地重新塑造一个世界,使得主体能够构成新的心理现实。就如同《精神现象学》所描述的,父亲的形象重新塑造了所有的存在,重新塑造了所有的经验。父亲使得主体能够拥有一个质疑万物的契机,并给存在和真实一个新的维度,使得心灵达到对自身的完全掌控。主体的欲望被放置在父亲具体的指导中,这种指导指的是父亲为主体构建了新的心理现实,使得主体进入到某种规定、建构世界的法则体系中,并不意味着某个真实存在的父亲说的一切都被主体所接受。那种接受是一种复制性的认同,复制性的认同是注定不成功的认同。而成功的对父亲的认同是一种无主题式的认同,只有无主题的认同才能保证孩子具有富有成效的独立性。
而这一塑造起源于父亲所给予主体的史前史开始的。通过给予主体以史前史,主体被置于一条象征链上,主体得到一种精神上的身份。这种精神上的身份使得主体获得一种根本上的、无需置疑的确定性中。有关于此最直观的例子就是名字,一个人的理性必须拒绝对其名字进行讨论,【我为什么叫XXX】不是一个能够讨论和质疑的行为。这种史前史与个人的关联是确定的,不需要证明与检验。通过对史前史的接受,人类用语言进一步展开符号化,使人类进入到有关于意义的世界,使人类的意义性欲得以指向有关于象征的个体。通过对史前史的接受,主体被嵌入一条具有决定效果的能指链。这条能指链的开端先于主体自身而存在,根据这条能指链所呈现的现实,主体无条件预设一个自身价值依据反馈来判定自身究竟有价值(+φ)或者无价值(-φ),这种判断类似于帕斯卡的上帝赌注,上帝作为能指无法找到内在参照物,类似的,有关于主体自身的价值不是一个实际的价值,而是一个经过语言中介的超越的价值,这种价值的每一部分都是值得怀疑的,因此有关于主体自身的真实价值也无法得到真正的确认。在这种试探中,我把自身作为一个类似商品的东西,在他者、大他者的注视和语音中,我变成一个对象、还原成为一个客体。为了应对这种情况,我唯一的对策就是反过来注视他,试图将他还原为一个客体,从而建构出有关于我的主体性。因此他者的欲望是我建构自身的主体,建构自身的欲望的原材料和保护伞。主体还未出生之前,有关于自身欲望的能指链就已经在了。
主体利用此能指链建构有关于其本身情景的基本缺陷的幻象。但是这种重建很快就是失败的,对于主体而言,不存在能够弥补主体基本缺陷的对象。因此对于主体而言,存在着两种可能,第一种是主体不放弃并重复着这种重建,从一个不完全的客体(母亲)转移到另一个不完全的带着超越性的客体(父亲)。另一种是主体在遭遇到这种重建的失败后,主体可能会同意生活在这样一种有缺陷的存在中。这种同意意味着主体在拉康意义上的需求得到了满足,这种满足使得主体的需要不会上升为要求,更不会产生要求与需要中的落差,也即欲望,同样使得主体的无意识近乎关闭。用精神分析的话来说,主体在其中实现了有关于乱伦的享乐,主体被享乐所直接入侵。这也就是弗洛伊德所形容的原初压抑的失败或者说原初压抑的不完整。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拉康与齐泽克思想及实践”5年经典微信群 (心理咨询-修远)
- 建立了一个拉康派精神分析讨论群组,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加一下 (oral)
- 想问一下弗洛伊德讲解遗忘,关于自己遗忘Signorelli并因而产... (逃离冬眠)
- 找川大精神分析研究生 (Elle)
- 一分钟让你完全明白什么叫能指决定所指 (心理咨询-修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