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个角度来看,皇帝也挺可怜的。
月在梨花
小说里,先帝时太子死后,宁王萧鉴和肃王开始争太子之位。宁王和宰相之子顾思林交好,并爱上思林之妹顾思卿,思卿喜欢肃王。思林先帮宁王娶思卿,后污陷肃王进宗正寺。思卿去宗正寺看望肃王小产,宁王生气纳两侧妃,生两皇子(大郎二郎)。三年后,在先帝和顾思林父的施压下,生下定权(三郎),先帝非常喜欢定权,年幼即封清河郡王,指定卢世瑜为老师。顾思林从军掌兵权。好象先帝也不太喜欢宁王,直到肃王死后6年,才立宁王为太子。一年后先帝死,宁王继位,立定权为太子。此时文武两边势力都倾向太子一边,可怜的皇帝。 以上是小说里有的情节,书中没写的可以推理一下,皇帝培养李柏舟为相并扶持齐王,去抗衡太子,顾家的兵权,卢世瑜一派的朝臣弟子。小说前情背景交待,用冠礼事逼死卢世瑜去太子人才威望,借太子手剪掉李柏舟收相权,再因李柏舟案打击太子詹府及张陆正。这是皇帝在收相权和削弱太子。 皇帝收相权行动必然刺激到顾家,书中写了顾家三次谋反的事。 第一次,顾思林拖延战事,有谋反征兆,定权查觉,给舅舅偷发行军贴督战,战事胜利后,皇帝把顾思林叫回封赏,实质是鸟尽弓藏,顾思林设计童谣案反击。定权被囚宗正寺,在许昌平的提示下,领悟到舅舅的第二次谋反行动,提醒皇帝。皇帝只能送齐王之藩,放顾思林回长州,让太子掌户部工部,扶持赵王定楷抗衡定权。 前方战事吃紧,皇帝两次发诏书让顾逢恩出兵都无果。皇帝和定权喝茶,用定楷结婚之藩,换了太子的半个长州。皇帝第三道诏书中夹着太子私信才终于有效。 定楷不甘心当牺牲品,逼赵皇后自杀,用许昌平亲近东宫污陷定权外联谋反,定权联合文昔借玉带案翻盘,逼皇帝彻底舍弃定楷。定权因定楷暗中结交边将,在皇帝的暗中允许下,杖杀定楷。 顾思林战死,皇帝派太子去长州接灵,定权到长州后顾逢思起事谋反。定权不忍生灵途炭,反对叛乱,不想自己变成皇帝,逢恩变成舅舅,逢恩自杀,定权收回兵权,被皇帝定为谋反废太子位,囚禁中在文昔帮助下自杀。 定权曾对父皇说,皇帝无将无相,无妻无子。皇帝终于皇权一统,却孤独无比,自己说是当年他逼死肃王的报应。
返回汇总贴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杂谈|開個帖記錄自己二/三刷時的一些發現/疑問/吐槽/思考 (荔枝生嶺南)
- 杂谈|文昔=山鬼=神女|山中人兮芳杜若(附剪輯) (荔枝生嶺南)
- 肉身看不见灵魂的悲剧 (姬斐)
- 鹤唳华亭的弹幕 (半沢直樹)
- 大家看完鹤后多久看的别云间 (西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