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极自体:镜映移情
Nickel(fatuous)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d03a1a0102yni9.html
两极自体:镜映移情——Jeffrey Stern
01夸大的自体
科胡特认为夸大自体的一极是我们一切的来源,比如我们的目标、我们的雄心壮志、我们的快乐、我们的功能以及我们各种各样的娱乐形式:唱歌也好、写作也好、做爱也好,都是为了夸大自体的一种活动和一种表达。
02理想化自体
理想化让我们能够认同一个形象来形成道德,然后我们会欣赏或崇拜这个道德楷模,比如我们的神就是理想化的一个对象,觉得它是非常完美的、理想的、有力量的,关键在于它什么都知晓,什么都是好的,所以我们能够对神有信仰,在跟神保持联系的情况下,也能做一个很有道德的人。
03镜 映
宝宝尖叫的时候,妈妈会说:你看他的声音是所有孩子里面最大声的;宝宝在睡觉的时候,妈妈会说:你看我的宝宝是睡的最香的,还有哪个宝宝比我的宝宝睡得更香。宝宝的一切都点亮了妈妈,科胡特就把这种对宝宝夸大性的自体的回应称为镜映,作为孩子的需要,他无时无刻都在寻找妈妈的目光是不是在他身上,如果大家有机会可以去观察孩子跟父母,他可能成天都在寻找我的爸爸有没有在看着我,我的妈妈有没有在看着我。
04自体的发展
根据科胡特所说,妈妈一开始满足孩子所有的方面,她是来取悦孩子的,所以她对孩子的一切都会感到非常的兴奋和开心。
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也逐渐长大了,这时妈妈的目光和快乐开始变得更加有选择性,而不是一直如此。比如说孩子在刚刚学会走第一步的时候,我们就开始为他鼓掌,他只要走一步我们就很开心。到后面就不会他每走一步都鼓掌了,一直到比如说你从你的那个地方走到我这里来,一定要走这么远的距离,他已经开始会走路了,然后走了这么远的距离,我们才开始鼓掌。
再过一段时间,妈妈可能会说:我们看到你能够自己系鞋带了,好开心呢;或者你已经开始识字,能够自己读书了。慢慢的可能涉及到孩子会自己写字、自己踢足球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妈妈的镜映,这种温暖以及回应,可能逐渐跟孩子相应的发展能力相对应。
05转换性内化
当父母开始能够取悦、镜映、欣赏、给孩子一个相应的回应时,孩子就开始内化这种对自己的欣赏,自体能更有凝聚力、更加有力量。另外一种理解转换性内化的概念是,科胡特讲到孩子会内化父母对他的赞美和欣赏,但其中也涵盖适当的比较小的一些挫折,就说孩子可以等待了,在学校画了一幅画,他知道我可以等到回家之后给父母看,然后父母会赞美和欣赏他。
06最佳的挫折
父母不可能完全精确的按照孩子的需要去满足他,只能在基本上满足孩子的需要,比如父母在打电话的时候,孩子要给父母看他在学校画的画,这个时候他可以等爸爸妈妈挂了电话之后。在此之前他可以自己创造出来,觉得有一个对自己的赞美和欣赏在里面。
07作为分析师
我们真正感兴趣的会跟病人探讨:“你是怎么长大的?你在小时候有一些需求的时候,都得到了什么样的回应呢?你父母会怎么回应你?”
我们不要直接拒绝病人,跟病人争论说:“你要的太多,这都是不现实的、不合理的,我不能答应你的这些要求。”而是要跟他共同探讨,他早年时的这种夸大自体没有改变,还处于分裂状态。科胡特认为,一旦病人有上述所说的早年的这种夸大自体的受挫,治疗师首先需要给病人提供一个镜映的功能。
科胡特还建议,我们不要只是简单地为病人获得的成就鼓掌和欢呼,比如说我们不会夸病人说你今天衣服很好看,你的发型也剪得很好,或者是简单的表示欣赏,你找了女朋友或者是你找男朋友,你做的不错,这不是科胡特认为我们应该做的事情。那么我们要做的是什么?
作为治疗师,我们要留意病人对这个世界在哪些地方感到失望,不管是短暂的,还是说这种发展过程当中整体的失望,我们试图去开启跟病人的对话,让他能够把自己对世界的失望和沮丧以及受挫描述出来,为他提供一种环境,让他看到自己的这种受挫感,能够得以发展。
治疗师的工作就是要给病人创造一个氛围,让他能尽情的表达自己的受挫和失望,他在多大程度上自体没有得到回应,他有多么受伤、有多么愤怒,所以我们的核心工作是对病人受伤的地方予以回应,有的人会觉得我们在工作当中就是要为病人感到高兴,为他鼓掌。
——Jeffrey Stern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精神分析与家庭治疗的整合(综述) (Nickel)
- 《社会学评论》| 周扬:社会阶层定位的主观感知模式——基于... (Nickel)
- 强迫性神经症的自恋机制 (Nickel)
- 分享一下我的视觉治疗作品 (于果)
- 分享视觉治疗作品 满月图腾 (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