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随笔六:《老人与海》
杨道道(让阳光繁殖阳光……)
《老人与海》 我第一次读《老人与海》是小学时,在姐姐的中专课本《外国文学选》里,由于篇幅不长,并非节选。后来一直记得,并且奇怪地和麦克维尔的《白鲸》发生混淆,直到大学时再次读到它们。而我或许中国读者关于海洋的知识、幻想几乎全来自《海的女儿》、《鲁滨逊漂流记》和《白鲸》、《老人与海》这些文学作品。而《老人与海》离我们最近,所以它就更可能从精神和情感的各种方面触及到我们。而它的影响力,从故事结构到人物关系等方面,更是一再润泽当代最大众的艺术形式:电影,《中央车站》、《天堂电影院》尤其是《飞屋环游记》。 《老人与海》讲述的是一个简单故事:老渔夫圣地亚哥在连续八十四天没捕到鱼后,终于独自钓上了一条大马林鱼,可这鱼太大,拖着他的小船在海上了奔走了三天。直到被他杀死后也只能绑在小船一侧,回家途中还因此不断遭到鲨鱼袭击,回港后大鱼已只剩几乎一条脊骨。 “他是个独自在湾流中一条小船上钓鱼的老人,至今已去了八十四天,一条鱼也没逮住。”故事就这么开始了,要是二流作者,肯定要把之前的八十三天遇到的困难作为所谓的渲染,从而就把现在的中篇变成了长篇!“头四十天里,有个男孩子跟他在一起。”这是第二句话,也就是两句话就交代了故事的两个主人公。“圣地亚哥”,孩子说:“我又能陪你出海了,我家挣到了一点儿钱。”“是爸爸叫我走的。我是孩子,不能不听他的。”故事用简练的对白方式,告诉了读者这一老一少,两个男子汉的非血缘的友谊,或者是师徒关系,真是大师手笔! 小说中最精彩的部分是老人独自出海的过程,我认为它简直可以与鲁滨逊一人置身荒岛(陆地)的篇章媲美——是人类赤裸地面对自然,既向自然赞美又和自然斗争的宏大而悲壮的史诗。可由于《老人与海》太过精炼,不像长篇小说那样把人物身世之类的交代得十分清楚,直接截取最重要的片段书写,且又仿佛一则充满象征的寓言,从而带来了误读。其中最典型的是把它当一则庸俗的励志故事,证据是其中的一句:人并非为失败而生,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给打败。而这句“格言”般的独白,如作者海明威充满表演的的一生一样,显得夸张。就这句话而言,它可谓是不真实的,如著名诗人奥登的诗句,也是不断被读者误读的:必须爱另一个人,或者死亡。事实是,你爱不爱都得死亡。那么老人的这句格言也是一样,人无论如何都是“失败”的! 而小说显然充满多重意味。虽然作者在一九五二年致美国艺术史家伯纳德•贝瑞孙的信中写道:“没有什么象征主义的东西。大海就是大海,老人就是老人。孩子就是孩子,鱼就是鱼。鲨鱼就是鲨鱼……人们说什么象征主义,全是胡说。”但他接着又说:“我试图描写一个真正的老人,一个真正的孩子,真正的大海,一条真正的鱼和许多真正的鲨鱼。然而,如果我能写得足够逼真的话,他们也能代表许多其他的事物。”也就是说,作者展示了真实,而真实本身充满多重意义。这是符合他关于写作的著名理念,“我总是试图根据冰山原理去写它。关于显现出来的每一部分,八分之七是在水面以下的,你可省略去你所知道的任何东西,这只会使你的冰山深厚起来。”如此,放弃所有而去记那么一句庸俗的“成功学”般的句子,就真是暴殄天物了。 那么其中到底有些什么象征呢?一首人类悲歌——并非美国好莱坞的英雄逻辑,而是一出古希腊悲剧。虽然故事中也有不少关于海洋动人描写:飞鱼、鸟、浮游、海龟、海豚、清晨的海等等,但它一点都不浪漫化。老人也是活生生的人,他死时的手势像基督被钉在十字架上,却不是基督。因为正如老人自己所言,他暴力血腥地杀鲨鱼并非只为了用捕到的马林鱼卖钱生存,而是为了尊严。 我个人偏向于把它视为艺术家殉道传记:他如何面对长时间没有生活来源的日子;他天真的孩子为何成为他最重要的读者和知己;他对于作品遭受的误读——大鱼留下的骨骸被女游客当做“美丽的鲨鱼”——如何的无能为力;他如何从回忆和梦境获得力量和慰藉。“我开始写作时井未大叫大嚷,可我超过了屠格涅夫先生。接着我严格训练我自己,又超过了莫泊桑先生。我和司汤达先生打了两回平局,第二局里我还略占上风。”海明威就是这样要求自己,想着那些伟大的作者亡魂,每天站着写作6小时。而作者对于艺术家最终的命运更是清楚不过了:《老人与海》发表后10年,海明威自杀。 小说由真实故事加工而成。据传记和相关报道,老人原型1999年时还健在,已111岁。他二战期间曾陪海明威追猎纳粹潜艇,但自1961年作者自杀后不再出海,而在海边小屋中和各地来访者一起回望岁月。而我想,其中定有他和小男孩在寒夜围着炉火讨论棒球赛的部分! 初稿于201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