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原著|庆余年:死得其所滕梓荆
来自:瘦瘦(胖不起来了,心灰意冷。)
滕梓荆死了,牛栏街上,为了护住主角范闲,他被程巨树拍死了。
盒饭领得太突然,被虐得想寄刀片,毕竟就在几分钟前的剧情里,滕梓荆还在跟范闲畅想回儋州的闲散生活。
滕梓荆这个角色,是《庆余年》播到现在,与原著出入最大的一出改动。
原著中滕梓荆这个角色是范府的人,出场远没有剧中这么早,跟范闲的互动也没那么多,牛栏街杀人案之前,他只是个路人甲,只是因为在牛栏街忠心护主,最后侥幸活下来,断了条腿,后来范府给了他个农庄让他打理,算是挺温情的结局。
作为一部相当遵从原著的剧,《庆余年》做到了几乎没改设定,没改角色性格,甚至情节都很统一。
结果却在滕梓荆的身上动了这么大一刀,也难怪不管是电视粉还是原著粉,都有些难以接受。
可是不得不说,滕梓荆的死,死得其所,角色的改动,更是改得巧妙。
为什么说死得其所呢?
无论小说还是电视,牛栏街杀人案都是范闲角色刻画非常重要的一环。
小说里死在这里的是几个范府的护卫,电视剧里死在这里的是滕梓荆。
总之一定要有人死,范闲才能成为范闲。
范闲的现代人思想是在这里实打实的体现的:人生而平等,别拿护卫不当人命。因为这种在“当代“看来离经叛道的思路,范闲后面能收割不少人心。
更重要的是,滕梓荆的死让范闲意识到,京都居,大不易,躲不过的,还是得自己拳头硬。

滕梓荆是范闲真正意义上第一个朋友,若若是妹妹,五竹陈萍萍范建是长辈,婉儿是爱人,几个皇亲国戚都是利益往来。
滕梓荆不一样,他跟范闲名为主仆,实际上都是把对方当朋友的。
范闲的第一个朋友,就这么死在他面前。
原本范闲是不想趟京城的这趟浑水的,如果剧情顺利,他的愿望其实是喜提林婉儿,然后抱着美人回儋州,管他内库谁接手,管他老大老二谁当皇上,自己好吃好喝不与世争,最后过上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生活。
可是滕梓荆死了,为了保护他而死。所以范闲决定留在京都,不仅仅是为了替滕梓荆报仇,而是滕梓荆的死让他意识到:京都居,大不易。可并不是离开京都,事情就会变得简单一些,他的身份决定了他无法逃避京都的纷争。
我躲得开,但我的亲人躲不开,我的爱人躲不开,我的朋友躲不开。
滕梓荆这一死,范闲才真正的成长起来,不躲也不让了:京都居大不易,但老子就是要活得顶天立地,谁也不准欺负老子,更不准欺负老子在意的人!天要下雨娘要嫁人,主角需要成长,滕梓荆这一死,死得其所。

而让我觉得这一处改动很巧妙的原因,则是因为死去的人,从几个不知名的护卫,变成了滕梓荆。
有名字的滕梓荆。
小说中死去的是几个不知名的护卫,虽然从推动剧情和成就范闲性格达成上来说,没有什么差别,但是两相对比,一群不知名的人为你而死,和一个有姓有名的人为你而死,高下立现。
名字是最短的咒语。
街道上人来人往熙熙攘攘,可你若知道了其中某一个名字,其他人群和街景就变成了灰色,只有一个单单的他跳进你眼中。
这世上同名同姓的人不计其数,可是对于特定的人,这个名字却是独一无二的存在。这真是个奇妙的事情。

知道对方的名字,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人生而平等,我跟侍卫是平等的。
我跟我的侍卫是朋友。
侍卫们为了保护我而死。
我要为侍卫们报仇。
听起来是不是有些官方?
我跟滕梓荆是平等的。
我跟滕梓荆是朋友。
滕梓荆为了保护我而死。
我要为滕梓荆报仇。
这样是不是就好多了?
给不得不死的滕梓荆一个名字,让我看到他的笑,他的遗憾,他的恐惧,他的欣慰。这样很好。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庆余年要被薅秃了 (吾乡)
- 畅想&杂谈|我来毒奶一下叶灵儿 (奥利奥饼干🍪)
- 庆余年2是张若昀用范闲完成的一场酣畅淋漓的表演秀 (颜性恋)
- 类似“春闱舞弊”的大环境长期存在很不合理、反常识啊 (木火)
- S2E30|延迟追剧,看到30集了 (翰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