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集讨论|16集为什么是“男主高光”深入解析,我为太子抱不平
来自:Caravaggio
根据楼中大神提供的资料,做一个修订。
16集是全剧第一个高潮,所有主要人物悉数登场,各条线索汇于一处,戏剧冲突达到了顶峰。先说结论,太子这个人物才寄托了梁园最高价值取向,本集中他的表现,揭示了全剧的主旨所在。无奈种种原因造成本集关键内容的缺失,我们接下来就还原一下到底发生了什么。希望那些说太子只会哭哭啼啼,没本事没手段的人,能真正明白这一集的他,承担起的是什么,失去的又是什么。
我们首先来看登场的三方势力:皇帝、中书令和太子。皇帝本质上不信任太子,冲突一起就会下意识把太子摆到自己的对立面上。这份猜疑是李柏舟制造惊天阴谋的关键前提,在未来赵贵妃和姜尚宫也将继续利用这一点大做文章。
御史们此行目的是造成舆论压力,迫使皇帝收回奉陵成命。注意,御史台的言官们不是傻子,首长陆英更不是青铜队友。从一开始他们就明确初衷,不提行宫之事,只谏议齐王之藩。这是他们的职责所在,诉求是完全合理的——围魏救赵可解太子危局,又不至于直接反对皇帝,造成太子与皇帝的明显对立。
无论是伏阙的御史,还是待考的士子,都不仅是太子倚仗的力量,更是整个国家清正的希望。中书令一方显然不会让局面就这样平稳推进,相安无事,让这些人都被“清理”掉才是他想看到的。要实现这个目的就要让局面越乱越好,性质越恶劣越好。在他和齐王内外勾结煽风点火之下,事态明显升级,性质也有了根本转变:贡员罢试、御史进谏,居然是直接反对当今天子而维护储君(至少上报的情况是如此)。更何况冲撞的是庭试这种国家大典,发生的地点是在丹凤门这种国家中枢。
而皇帝也非常配合地扮演了中书令给他安排好的角色:太子越要保护场内人员,皇帝只会越忌惮他结党谋逆,根本不会相信他是要保护国家栋梁、避免流血事件。剧本中有段台词是:太子说他们没有辜负朝廷,皇帝回答,是没有辜负你。皇帝彻底将太子视为逆子乱臣,场内闹事人员都是同党,于是下令禁卫锁拿。这一部分没有播放出来,但皇帝后面有一句台词“李重夔,把你的人先叫回来。”已经点明。虽然天子采取强硬手段,是事态扩大后的必然决定。但他对太子的不信任,才是皇帝倒向中书令并被他所利用的前提。学生、御史台官员手无寸铁且身份特殊,真的武力清场如何能堵得住天下悠悠之口?如何面对史笔?
李柏舟这只老狐狸此时应该心中颇为得意,距离他真正达到目的只差最后一步了。可流血事件一旦发生,将是不可挽回的局面。言官的血,students的血,将成为这个国家永恒的疮疤。
就在这个时候,太子站出来了。他愿意以身蹈难,以皇帝的名义传旨让士子撤离回国子监。但这样一来,他就彻底失去了自保之力,成为砧板上的一块肉而已。正如剧中所展现的,皇帝要求他除下腰带和冠帽,即刻送往昭陵。
这也就是我为什么说太子是个真正理想主义的人物。他是以一己之力,担下了这天大的干系。这是何等的牺牲精神啊,在斥责他政治幼稚不会自保的时候有没有想过,何谓道义,何谓良心,如果你恰好就是那批被控鹤卫驱逐、记名的士子呢?太子的一生本来可以很容易,他生来就自自然然拥有了这一切。可他为什么非要让自己活不能好好活,死不能好好死,就是为了天道亘古国家大义这些虚无缥缈的东西。甚至他付出生命庇护下的那些人,可能根本不会记得他的名字,更不会念及他一丝一毫。这才是作者真正的主旨所在。
冲突虽然和平解决,但中书令和齐王又怎么会放过越权下旨的太子。这一次,太子是真的自身难保了。此时卢世瑜的出现,给了太子破局的希望。卢世瑜的这段话共分三层意思:第一、太子是先帝所托,仁孝自律(撇清了太子在此中的干系);第二、陛下今日选择…圣天子之决断,这一段是将太子下令保护学生的功劳全记到了皇帝身上,给了皇帝一个极好的台阶。第三、自己才是整件事的主使,一死来解此困局。
因此十六集的实际情况应该如下:
1、中书令布置之下御史进谏刚好撞上庭试
2、太子认下授意御史台谏议的责任,被捆住手叩头。
3、齐王入庭试现场,贡员罢试冲突升级。李重夔率禁卫预备清场。
4、太子假传令,护下表哥及在场贡员,当场被命除下帽冠送去守陵
5、老师牵回马车,玉碎当场。
因此这一集的矛盾顶点原本应该放在太子的决断上,老师过来只是善后处理,逼退齐王更仅仅是余波——他今日原本就置个人利害得失于度外,与齐王相争根本不是主题。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太子妃 张念之应该是赵王毒死的吧? (我爱王肥肥)
- 那些口口声声说萧定权应该造反弑父篡位的,也是挺佩服他们的... (草莓牛奶泡泡糖)
- 几个疑问请大神指点 (雷神)
- 物料资讯|鹤唳华亭60集 剧集版台词册(结合鹤友资料整合)(... (悠悠)
- 剧集讨论|25年才看,来个帖子记录我的感受和疑问(有剧透!) (狗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