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集讨论|琅琊榜的悲剧进行时
大牛不弹琴
作者:H的闲谈铺子(来自豆瓣)
https://mp.weixin.qq.com/s/V_zgMVDdfp6_1FPAzYNJiw
作为与《琅琊榜》齐名的网文届权谋类的两座大山,我早就看过这部小说,但是由于它的语言过于古文化有些晦涩难懂,当时看得并不算太仔细,近期我又重新看了一遍,终于看懂了笔者讲述的这一段封建王朝下必然的悲剧。
电视剧较小说来说做了非常大的改动,几乎可以说是重写了故事,主要的有三点。
第一点是爱情线的改动。
男女主角间的感情其实是隐晦又纠结的,他们都是独立而有思想的个体,明知道对方危险却忍不住想靠近,他们之间是一种疏离的默契,明知注定的悲剧却也曾那样小心翼翼地期待过将来。
姑娘画了一幅他们约定的南山山水,偷偷藏起来,太子偷偷在画上加了两个字“可待”又把画放了回去,可待不是可待成追忆,而是请你再等等我,他在等一个可以容许为自己而活的局势,可以点一盏灯来,照亮这丛锦绣地狱。
小说里陆文昔就是为了复仇而来,她是带着目的接近太子的间谍,他们的相遇就是一场阴谋,但是电视剧安排了他们过早见面过早相爱,因为没见过脸又开始漫长的“何时相认”的剧情,他们之间少了势均力敌的博弈,这点改编我其实非常不喜欢,它弱化了角色的人格,把一个好好的权谋剧偶像化了,一段依附于家国的感情变得儿女情长,虽然电视剧里他们的感情依然揪心,但是总觉得味道变了。
第二点是关于男主角萧定权人设的改编。
他是不被期待地出生的政治产物,他的母族顾家需要一个嫡长子入主东宫所以有了他,对是“需要”,他一生的一切境遇都是基于“被需要”:顾家需要稳固权势所以支持他,皇帝需要一个太子来制衡朝局所以扶植他。这就是为什么他说“废了我和杀了我有什么区别”,为什么在他做不成太子以后选择了自杀,他的身份,从来都只有太子而已。
君为天,臣为地,父为天,子为地,但天地之间,人又在哪里,是小说终其言语所探究的主题。
所以其实看小说的时候,我所想象的太子是一个清贵不折,有容人之心天下大爱的储君,锋芒毕露却又雅贵兼重,在他心里天下大于自己大于权势,他所做的所有决定都是因为身在其位,只是在做太子应该做的事,而并非是为了邀宠或者争权,所以他期盼亲情爱情,却不会强求。
这本来是一个很有深度的角色,但是电视剧的改编弱化了他的家国情怀,而且丑化了他“能为而不为”的气节。电视剧过于渲染他懦弱的一面,他确实很惨我承认,但是这也不该是一个一直哭的角色,这里的他太过于期待得到父亲的认可了,以至于他衡量行为对错的标准都是皇上会不会喜欢,甚至为了证明自己可以当好一个儿子做出不讲道义的事。

第三点是时间线和剧情的改编。
其实电视剧演了40集了,剧情才进行到小说里第一章的步骤,花了大量的笔墨来讲的李柏洲的覆灭,其实不过是一段只活在对话里的前史,现在还在活蹦乱跳的二哥萧定棠就是一个初级的对手。
我承认整个剧制作精良,前期新加入的情节很好地丰满了角色,比如老师卢世瑜的风骨,太子妃的温柔,顾逢恩的成长和弃文从武的无奈。
扳倒李柏舟这个长达十六集的连环计,从玉带换兵权,到私印诋报,廷试延期,陆英力谏,顾逢恩从军,齐王亲藩,东宫失火,太子娶妃,军马案,张陆正反水,太子妃中毒,陆英冤死,李柏洲覆灭,全程高能酣畅淋漓,真的写得非常好。看这段的时候我就想到了《琅琊榜》里面从卫峥被捕到搞死夏江,那段变被动为主动的连环计。
但是!
问题是夏江是终极boss,而李柏舟不过就是这段斗争的引子,我认为小说里太子和五皇子萧定楷的对弈,许昌平的复仇,顾家的兴衰,这都是很精彩的亮点,可是已经演了三分之二了这一切都还没开始,我怀疑并且有依据电视剧绝对把后面的情节删了很多,并且改了结局,总觉得谋反的将军和背锅的太子似乎过不了审,一想到这么好一个故事即将变得头重脚轻我就很心痛。
但这并不影响小说的确是一部非常优秀的作品,八个字“君臣父子,家国天下”普绘了一个封建王朝的大格局,何以为子,何以为臣,何以为君,这是时代于命运的必然选择。
为什么说它是琅琊榜悲剧的进行时,榜1是基于悲剧的洗雪冤案匡扶朝纲,虽然依旧是悲情的基调,但它是在将已发生的悲剧改写的过程,榜2似乎是将一个刚刚建成的清平坦荡的盛世摧拉枯朽般捣毁,但故事中的人总归重道者多,弄权者少。
但是鹤唳华亭过于真实,它像极了琅琊榜中十三年前那场冤案,太子就是祁王,顾家即是林家。一个不弄权术却能换来大半个朝堂支持的皇子,一个被定性为凭着先帝余荫的孤臣孽子,一个波诡云涌四散零落的朝局,一个凉薄寡恩多疑猜忌的君王,终归是“父不知子,子不知父”
琅琊榜的皇帝忌惮的是林家的权势赌的却是他们的忠心,而这里的皇帝厌弃的是这个儿子的存在,赌的却是他对自己的敬仰和爱戴,一场自相矛盾的辩驳,这就是为什么自古忠孝不能两全。

在这样的局势中,人,该如何自处。
《东宫》里有这样一句话,比皇宫更危险的是东宫,比皇帝更难当的是太子。这句话放到所有朝堂上都适用,皇帝只需要保天下,臣民只需要保自己,而太子,既需要保天下又需要保自己。这里关于身份的抉择,一步之遥就是不同的结局。
只爱自己的人,可以活得很好,比如还珠格格里的五阿哥。
这类人无欲无求爱情至上,虽然这种不爱江山只爱美人的情节异常失真,但是情理上是说得通的,只不过它只能发生在琼瑶剧里了
只爱权的人,也可以活得很好,比如李承鄞
虽然《东宫》是以爱情线为主的古偶,但其实他的权谋线是可待斟酌的,为君者无非二字,集权而已,当他已经可以心硬到万物可利用的时候,他未必会成为明君,但一定有机会成为君。自古以来没有哪个帝王是仁慈多情的,李煜那般浪漫的主君是只能换来亡国的,而那些流芳百世的仁君也不过是恩威并施,宽仁于外,严苛于制,他们骨子里都是自私而薄情的。

最难的是夹在中间的这一类人,比如祁王,比如萧定权。
他们即放不下义,也舍不下情,天真地以为白是白,黑是黑,正是正,误是误,信任着圣人书、父母言,信任着仁义终可战胜诈诡,正直终可打败邪恶,可是唯独不肯信这世上更多的是失败的仁义的王者,和成功的狡诈的贼子。
而在他身后那些敢于发声的文臣武将,他以为是可以唤醒天子的忠志之士,却不想是最大的逆鳞。最是无情帝王家,皇帝在意的从来不是他们是不是真的反了,重要的是,他们一旦想反就随时可以反。长此以来,父子间芥蒂难免愈演愈深,初为疥廯,终成疮痈,以至于腹心。
但是他们依然还是这么做啊,非恋势,非贪功,只是不放心江山落到贼人手中。
这江山的一个角落,一个断章,一个碎片,已足够令普天下英杰为之百折不挠,九死无悔。
这江山,于青天白日之下,江川澄碧,如带如练,以日月为印鉴,云雨作题跋,江岸薄岚中的青山尚未成为设色的稿本,天与水便徐徐铺陈成了它的裱配装帧,为爱它之人永不枯竭的鲜血滋养得如此欣欣向荣,如此光彩焕发,如此美艳动人。
小怯而大勇,是这一类人最贴近的形容词,他们的心空落落的,却比廊影更深沉,比落日更炽烈,比天地更空茫。他们心心念念的是那些归故里的、赶科场的,那些清醒的、沉醉的,那些已死去的、未出生的,那些有梦想的、被消磨的,那些仍不屈服的。
吾土,吾民。
可是大约对每个人来说,山河之美皆是催化,催化一个儒雅文士可以捉刀,可以杀戮,杀戮后还可以嗜血。这也是琅琊榜里林家和鹤唳华亭里顾家的区别,他们原本是一样的并非不慕繁荣清平,可帝王不许,要么清缴兵权荣归故里,要么孤注一掷揭竿而起,林家偏偏选了两者中间最壮烈的那一种,甘愿自身摧折不悔心中大义。
但是顾家不甘,他们看清了,有的理想,只有到了那个位置才能够实现,在这之前,以杀戮来换理想,以乱天下来换理想,以悖逆理想来换理想,也未尝不可。但是他忘了,他所服保的太子是君子,君子君子,人君之子,虽未及紫徽,他依然是君,君要用道轻术,他宁愿自忖也不想自欺欺人地相信这场山河的色诱,顾家到底是选错了人,他的太子,终究不够狠,做不了帝王。

人生于世,谁也无法选择自己的命,运或许可转,但命却永不能改变。卑贱奴子不能,天潢贵胄也不能。所有该来的,他们都躲避不开;所有该走的,他们也都挽留不住。只有日复一日再收拾起残勇,面对迎面而来的日复一日。
而这命定的悲剧,于世代王爵之中周而复始,无一幸免。匹夫无罪,怀璧其罪,下民易虐,上天难欺。这是一个死局,而设局的人和破局的人,都要坐在那至高无上的王座上,才有资格落子,在此之前,管他黑子白子,都是弃子罢了。
他们去往的地狱,或许比人间更文明,可是还是要相信,世界未见得会被厚颜无耻的谎言彻底淹没,权力未见得无所不能,正义未见得一无所成,曾经相信这句话的铿锵有力,如今更要相信这句话,留存着我们对人世的美好希望。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杂谈|開個帖記錄自己二/三刷時的一些發現/疑問/吐槽/思考 (荔枝生嶺南)
- 剧集讨论|看到37集,我实在受不了了 (树洞而已)
- 陆文昔做梦想起来的少年是谁 (亲切的陆游)
- 太子最后为何要自杀? (乔安)
- 杂谈|文昔=山鬼=神女|山中人兮芳杜若(附剪輯) (荔枝生嶺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