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科普|冷静点谈谈朱元璋画像
来自:🍉
最近几天舆论终于消停了点,那不如我们再稍微冷静一下,心平气和地再来说说关于朱元璋画像的事吧
说实话,关于朱元璋的长相,学术界至今都没有定论,我们也不需要无凭无据的讨伐,一切的论断都要拿出证据来才能作数。
北京西城区阜成门内大街131号是历代帝王庙所在,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建,清雍正七年(1729年)重修,祭祀帝王一百八十八位,康熙留下御旨,所有曾经在位的历代皇帝,庙中均应立其牌位,享受祭祀。乾隆提出“中华统绪,绝不断线”八个字,从明嘉靖十一年,至清末三百八十年间,历代帝王庙举行过六百二十二次祭祀大典,其中朱元璋的画像恐怕最为特出。
朱元璋存世的画像,有两张是面团团如富家翁一般的洪武大帝像,世间所存其余朱元璋像中,都是长脸大麻子的形象。
那么,究竟朱元璋真实的样子更与哪一张相似?




《明史·本记第一·太祖》:“姿貌雄伟,奇骨贯顶。志意廓然,人莫能测。”
前八个字说的是外貌,后八个字说的是气质,“姿貌雄伟”这四个字,“姿”,指的是神态,“貌”,指的是相貌,“雄伟”二字,在文言文中关于相貌的描述,是指脸上有强烈的英雄气,丈夫气,并且令人生惧。雄者,是强有力,压倒性的意思,所谓“争雄于天下”。伟者,是佼佼于众人,人群之中一眼即能看到,天生即是他人之领袖。而所谓“奇骨贯顶”,特意指的朱元璋的面骨与他人不同,长而且奇,直通头顶。这八个字也是费尽心机,所谓“子为父讳,臣为君讳”,这八个字的选择,描述了一个充满威严,令人生惧的特殊容貌,“姿貌雄伟,奇骨贯顶”,乃是春秋笔法,否则就可以直接写“模样俊美,慈眉善目”,这实在不是一个帝王的样子。
朱元璋参军的时候,因其相貌不凡,给主将郭子兴留下深刻印象,并且把自己的义女马皇后许配给他。
在中国的相学之中,五短身材和奇异于常人的面貌,也是大富大贵之相。
明人邓士龙《蓬轩类记》中:“高皇尝集画工,传写御容,多不称旨,有笔意逼真者,自以为必见赏,及进览,亦然。一工探知上意,稍于形似之外,加穆穆之容以进,上览之,甚喜,仍命传数本,以赐各王府,盖上之意有在,他工不能知也。”
这段话是说,朱元璋曾经召集画工给他画像,但都不合他的心意,有一个画的非常逼真的,以为自己一定可以受赏赐,结果送上去之后还是不能称心如意。另一位画工,偷偷打听到朱元璋对画像的想法,稍微勾勒了一点儿相似的东西,剩下的“加穆穆之容”,“穆穆之容”的意思是指,在画像上把像主脸上加上庄严肃穆的神色,画的一脸和气,所谓“穆穆”者,第一个穆是肃穆,第二个穆是和睦。
朱元璋并不是很喜欢完全按照真实的相貌勾勒自己,所以有一位画工揣摩上意,画了一张根本与他模样不同的画像,反倒让朱元璋非常高兴。
这就解释了一个很大的问题,历代帝王庙中的帝王形象,究竟是不是真正的帝王形象?或者我们看到的,绝大多数长相模样全部都是如标准面相学的大富大贵之人的相貌,究竟是不是当时帝王的庐山真面目?
答案是否定的。
在末代皇帝溥仪《我的前半生》中,记载了一段溥仪在南薰殿拜祭历代帝王时,他才知道,“历代帝王庙里那些面团团的形象是给文武大臣们看的,祖先自有真容,每次看到明太祖的画像,心里就害怕,据说是满清的祖先们入住紫禁城很久偶尔发现的,后来被乾隆皇帝都收到南薰殿里,只供嫡系儿孙们祭祀。”
胡敬《南薰殿图像考·明太祖像十二轴》:“坐像,乌纱,折上巾,黄袍,紫面虬髯”。此处描述,应该就是故宫博物院收藏的那张帝王像。
在几种不同的史料比较中,我们可以有几个结论。
第一,朱元璋的相貌有比较奇异的地方,与美丑无关,而是迥异于他人,令人望而生畏。
第二,祖宗真容并非是可以展览于大众之面前之物,呈现于公众面前的,往往用福泰,吉祥,符合面相学里大富大贵特征的模样勾勒一幅“标准像”。
第三,见过朱元璋的人,如郭子兴等,见过朱元璋画像的人,如胡敬等,皆有称赞相貌之奇的文辞。
尤其是胡敬的描述,与珍藏在国家历史博物馆中朱元璋的坐像画轴一模一样。
在山西汾阳,曾立有朱元璋像石碑,乃初定天下时,当时的刻工所勾勒,至今有拓本传世。在拓本中,朱元璋的相貌比较接近于传世的那种长脸翘下巴的容貌,也就是说,目前国家历史博物馆所藏、山西汾阳的石碑拓本、故宫博物院所藏、南京孝陵所藏相貌比较一致,尤其是国家历史博物馆有朱元璋壮年及晚年像,皆为明人所画,应该说有更大的可信性,朱元璋本人的“御容”应当是此等模样,而非那个面团团的圣诞老人的模样,毕竟,帝王不是选美。


有人认为,这些朱元璋丑陋的画像虽是明朝所画,但也别有居心。因为朱元璋喜欢体察民情,为安全起见,画了很多丑陋的像散布民间,所以就安全了。这种观点过于异想天开。
在考古学界有一些争论,有人认为,有一批画像是清代民间描摹所成,因为服饰并不依明制,比如画工粗糙,头上有帽正,再比如穿类似清朝人的服装。
这类画像不排除出自民间的可能性,官方真正认定的,像台湾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朱元璋像,像国家历史博物馆收藏的朱元璋像,服制、笔触皆为明本朝之物,除非有新的证据出现,此图应为帝王真容。
还有一种谣言甚嚣其上,认为丑陋的那张朱元璋画像是满清对汉民族的侮辱。
作为一个现代人,我们须得承认,帝王亦是凡人,不可用封建时期真龙下凡之类的借口自我欺骗。其次,说满清刻意丑化的这个谣言来自于清末社会排满时期,所有一切的一切都是满清对我民族的敌意,这种宣传趋势在推翻封建专制时期非常有用,但进了民国,孙中山先生就提出“五族共和”。时间过了一百多年,这种所谓排满言论早就应该被历史淘汰,没想到最近又如沉渣一般泛起。
那么,满清有没有需要来抹黑大明?
在满清的意识里,他们是崇祯亡国死后才入的关,当时李自成已经登基,虽然他们后来不按诺言占领了大明江山,在他们的意识中认为,他们得中原是自李闯之手,是为明朝的皇帝报仇。在这一点上,这些来自黑山白水间的满人并没有那么小肚鸡肠,连李自成也没有丑化崇祯,只是叹息一番后把他收葬,这也是一个正常人应该有的胸怀,何况乎胜利者。
清建立之初,各地反清的运动风起云涌,那么清政府是否有丑化明朝帝王的动机呢?
答案是,清政府采取了另外一种政策。他们大力宣扬自己是承继的明朝的统绪,尤其是通过尊崇明朝的历代帝王来获取明朝的天下人心,以及那些遗老遗少的臣服。如康熙帝在一生之中,五次拜祭明孝陵,康熙甚至首创行三叩九拜礼,表示他是合法继承的大明江山。
康熙二十三年十一月,康熙第一次祭拜朱元璋,在祭文中:“洪武大帝,乃英武伟烈之主,非寻常帝王可比。”这一句话,让江南的旧家族和士子们颇为倾心。
《清世祖实录》记载:“顺治元年(1644年)五月,以礼改葬崇祯帝,营建思陵,谥为怀宗,后改谥为庄烈帝,并顺治八年,命辅国公叶布舒(顺治的四哥),镇国公高塞(顺治的六哥),都统柏达里,散秩大臣完颜洪阿与明代遗臣及太监肩扛黄舆,将明代神主(明帝王灵位)移往历代帝王庙。”
雍正帝在《大义觉迷录》中:“尧舜,西夷也,吾祖,东夷也。”
满清早期所有的努力都是在求中原文化的认同,而非小肚鸡肠的报复,反倒是明朝多次干过摧毁他人祖宗陵墓的事情。天启二年(1622年),天启皇帝下令对努尔哈赤的先人,金朝皇帝的陵寝进行摧毁,明军开到房山金人陵区之后,大肆焚烧盗掘,斩断地脉,到今天房山还遗留着很多明人捣毁山体的遗迹。
依照这些造谣者的逻辑来看,清朝应该睚眦必报,何止画一张丑化朱元璋的像,简直应该摧毁十三陵,或者干出更加过分的事情来,只可惜在历史上并非如此。一个连封建帝王都知道对前朝尊重,追求民族融合,追求文化认同,今天的人何以能有此令人恐怖的民族仇恨之论。尤其是今时今日,越来越甚嚣其上,这中间所包含的令社会混乱的因素,自在其中。用封建的帝王统治的思想来神话帝王相貌,用模糊不清的理论来煽动民族仇恨,这样的观点即使放在满清时期,也是刑弃于市的结局,不可谓不是太平盛世的蛀虫。
对于那些居心叵测、盲目仇恨的人而言,他们也许没有耐心读完这篇文章,但此文章为厘清事实而写,朱元璋到底是什么容貌事情是小,借机煽动民族仇恨事情是大,尤其借助现代传播途径,以情绪代替事实,以流言裹挟无知,不能不让人暗生恐惧,是愿以此文,辨真实于万一。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剧情讨论|一些碎片化解读 (Sylvia.Darcy)
- 霸道皇孙之爱上刁蛮反贼 26~30集(写完啦!!!) (小芫)
- 霸道皇孙之爱上刁蛮反贼 31~35集上 (小芫)
- 再忆朱瞻基 (Masterplan)
- 朱棣死之后的剧情就不要看了,垃圾玩意 (固态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