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电影手册
岛上年(哪位有才的同学帮我写点文案。)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主编序 – 我们的《青年电影手册》 世界电影的困惑日渐疑重,中国当代电影的发展复杂而不明。站在世纪之初的中国电影既感怀历史、小心珍藏,有必须冥思苦想、寻找自身出路。从大众文化中走来的电影艺术,不但需要为了盈利和生存无误向前,而且自觉或不自觉地充当新时期大众文化的掌舵使者。电影的重要性,在被遗忘了数十年之后,终于在当代中国凸显出来。种种迹象表明,中国电影新浪潮有可能以自己的方式汹涌而来。源头在历史之中可以寻觅,而且未来的可能将极具本土色彩。法国塞纳河畔的光华在闪烁了半个世纪之后,仍然清晰可见。虽然我们的精神基础浸透在20世纪的本土历史变革中,但我们的激情却可能来自五六十年代的塞纳河畔。 当特吕弗、戈达尔、夏布罗尔、侯麦门在《电影手册》的编辑部畅谈电影的时候,他们或许已经明白自己的要求了,当然也可能还并不十分了解。不过有一点是可以明确的,那就是他们首先是热爱电影的超级迷影。特吕弗(Francois Truffaut)16岁就开始负责Cercle cinemanis迷影俱乐部的组织工作。那个时候,他和那些狂热的同伴卷缩在法国各类电影院的黑暗之中,囫囵吞枣地吸收着关于电影的各种知识。当然还有朗格鲁瓦(Henri Lang lois)的法国电影资料馆,在哪里特吕弗和他的同伴们有时候面对没有字幕的外国电影也能看的津津有味。 电影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生活方式,就像一个人追寻美好幸福的生活一样,对于电影的付出可以看成是他们想方设法接近自己完美生活的手段。有时候这种追寻充满了辛酸,不过电影女神是公平的。只要你愿意,并且相信她。1984年11月30日,由于特吕弗的Cercle cinemanis和另一家迷影俱乐部Travail et culture放映时间发生冲突。于是年轻的特吕弗结实了30岁的安德烈-巴赞(Andr Bazin)。很多事情就是这样的充满戏剧性。后来,在《电影手册》办公室里那些高谈阔论的年轻人中,诞生了法国新浪潮的“手册派”。清一色的迷影出身。清一色的迷影俱乐部背景。对电影和生活的热爱促使这些年轻人牵起电影女神的手,在五六十年代的黑暗边缘掌灯前行。 当个人遭遇到集体的评论,“要求”就变得迫切而宏大。法国战后一代青年人中的电影精英们,明白他们并不喜欢战后控制法国电影的制作方式和风格。他们需要自己的声音。这很容易想象,就像你对一些东西深恶痛绝,就像你的青春深陷其中,就像你是个受害者。每一代的年轻人都将用行动和实践登上历史的舞台。老的,寿终正寝。新的,冉冉生辉。这就像日出日落一样自然而然。新浪潮的小将们需要先画出一个属于自己的历史轴心,而自己的电影主张将清楚地呈现于这个历史坐标中立场分明的轴线上下。好莱坞的大师们终于在大西洋的那一边被请上神台。“希区柯克霍克斯派”多了《电影手册》的权。“作者论”的锋芒打动了整个法国文艺界。“个性解放”借由存在主义的大众性影像,然后掺和着马歇尔计划新欧洲复兴的负面恐慌,再次成为文化史上激动人心的主角。新浪潮在小将们既属于这股洪流中的一员,有通过自己的工作推动了这场文化浪潮。 很多事情还在胚芽状态,往往显得过于柔弱。柔弱到善良的人们无法相信他们的未来。在这个过程中很多人离开了战壕。选择了平静的生活,放弃追求和理想。这一切并不可耻。这一切自然而然。一件事情,首先是由一个头脑中的“世界图景”组成的。他们自己说服自己相信这个“世界图景”适合于更多人。抽象的历史往往是属于哲学家们的。理想最终需要统摄感性的现实生活碎片。新浪潮小将们对法国电影传统的抨击和对新电影的要求都属于一个青年一代的“世界图景”。由于是“世界图景”,也就是说还有更多地停留在思想准备阶段。于是不信任和不自信阴影难免地常伴左右。 就像今天中国的年轻一代一样,对于电影的热爱和希图真行中国电影的激情正在经受着或大或小的考验。法国电影的新浪潮是无法复制的,不过,今日中国的迷影文化发展似乎已经接近或者达到了昔日法国迷影的文化水准。这当然要归功于中国DVD市场的繁荣。在这个一切都在逐步健全的时期,是DVD推动了一大批充满创造激情的年轻一代投身到电影评论和电影创作之中,还有千千万万的在自己家欣赏整个电影史上最优秀作品的观众群体。一个迷影文化催生的创作时代看似就在眼前了。而且,在这个逐渐被物化的时代,能够轻易地看到思想和艺术结晶成的伟大电影遗产。或许也是自我启蒙的觉醒开始。数值技术的渐渐成熟,为这股暗藏的浪潮准备了最好最锐利的工具。 不过,想事情和做事情往往区别很太大。摆在我们面前的情况要复杂得多,一系列为您需要探讨和明确。我们需要的中国电影新浪潮的目标是什么?是个人化自由的表达?还是继承现实责任感的光荣传统?我们的浪潮“新”在哪里?我们应该对什么样的创作倾向说“不”?我们是不是应该对用书的文化产品忍气吞声?我们如何定位我们自己?我们如何看待我们国家的历史?我们用什么样的倾向追寻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人们的目光?冰冷的城堡上,哈姆雷特发出疑问——“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热火朝天的当代中国,电影作者和电影评论者也将抱着清醒的甚至悲观的腔调,追问我们的前路。这一切就是我们创立这个平台的原因。 历史背景不同,显示要求各异。在这个情况下,我们并不妄图复活历史轨道上可敬的巨人,而是希望继承那股由迷影激情而派生的冲动和责任感。我们年轻一代完全可以通过电影女神的指引二获得生活本身的胜利。在我们看来,电影也不仅仅只是电影。电影是具有力量的。这是我们的信仰。基于这种信仰,我们试图勾画的星空将不在落寞无光,我们为之奋斗终生的愿望才会变得具有意义和价值。我们认为,中国当代的迷影文化处在这样的阶段:这是需要一个更具建设性的、更具反思性的、更具有力量的平台的时候了!一个由真正理解电影、热爱电影的年轻人组成的团体将通过这个平台成长起来。这就是我们梦寐以求的“中国手册派”。一个不仅仅明确中国电影发展轨迹,而且自信地书写着世界电影发展轨迹的年轻团体。这个手册派的开放度必须达到可以给所有热爱电影的人可能性。“新浪潮”不是手册派的新浪潮,手册派是那些具有牺牲精神的、紧握自己信念的开路者。可见中国电影新浪潮属于这片土地上所有的人。无论电影的力量有没有延伸到他的身边,有没有直接地对他的生活产生影响,这种未来的价值都将对中国社会文化的发展有意而无害。有一天,最重要的人也会因为微小的变化而真正获益。电影是一种表达手段,它将用真挚的情感和宽阔的胸怀考量时代人心的尺度。不过,重要的文艺立即浮现出来——我们处在什么样的时代?电影本身如何继续发展,以保持那种影像记录带来的生活价值呢? 从无到有,必得忍辱负重。那些在寒冷的黑暗中蜷缩的背影不仅仅属于法国新浪潮的小将,也将属于我们。对此我们应该有所准备。新的电影出现的时候,毫无疑问,老的一部分电影将会消失。我们不是在做激烈的批评以取而代之,而是希望以更公正的、更理性的态度来面对我们面前摆着的问题。《青年电影手册》是众多起点中的一个,这个头是要开的,无论结果如何! 对于可见的中国电影新浪潮,还有一个如何培育的问题。无论是商业浪潮还是艺术浪潮,我们都希望看到一股真正摆脱陈旧观念和教条主义的新中国电影的诞生,而且这两股浪潮永不可分,这才是保证中国电影发展的基础。《青年电影手册》是一个宽大的圆桌会议,争论的辩驳不可避免。不过从某种角度看,这种争吵时口腔里依稀可辨的爆破音肯能是美好未来开始的信号!《青年电影手册》不是阳春白雪,也不是下里巴人。我们相信载着两者之间的位置,留个一本杂志是再合适不过了。我们反对说教,包容观点,重视价值,而又不忘倾向。言说的空间宽阔,但面向美好目标的指针永远向前。《青年电影手册》将结合自己的具体情况,适当支持青年创造者的电影追求,而且在适合的时机,介入中国电影的众多领域。在对老一代的公平褒扬中,也希望能够得到具有责任心的老一代艺术家的帮助。新浪潮是我们的新浪潮,因为我们确信,当代中国电影需要他的到来。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长白山天池 (岛上年)
- 青年电影手册 (岛上年)
- 中国电影界“最投机的人”? -张艺谋 (岛上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