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任务3(郑雪桐,成炜宏,王烁然,曹天琦)
郑雪桐
常见意象1:猿啸 “两岸猿声啼不住“:李白以猿声衬托还乡的兴奋,激动与急切;古时三峡“常有高猿长啸”,诗人言“啼不住”以表现行舟飞快。猿啸悠长,在诗中反而不显悲伤。猿声不止一处,山影也不止一处,猿声山影在耳目之间浑然一片,表现出日行千里的畅快。 “风急天高猿啸哀”:以猿啸衬托哀景之悲凄,动静结合,引人入胜。秋天萧索的风吹来猿啸声,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江猿啸晚风”:以江猿啸声写送友人离去的悲伤,作别时刻听此声,更是断人肠。哀景更添哀情,表现李白对宋之悌以垂暮之年远谪之同情。总结:猿声一般在诗中都用以衬托秋景之哀凄,同时来表现诗人内心的悲伤。(李诗“两岸猿声啼不住”是一个例外)常见意象2:思妇“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诗中虽未提及思妇,但描写了思妇独上高楼,思念担忧在远方征战的征人。诗人们常用此意象表现自己胸中块垒,征人与思妇对写,更添广阔背景下的深沉情感。“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用小儿女之“未解”来反衬妻子之忆,表现离乱之痛与内心之忧“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夜夜长留半被,待君魂梦归来”“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总结:“思妇”这个意象常与征人或游子一同出现,通过描写思妇之忧,表现丈夫离去之久与百姓的离别之苦,从而反映社会现实,如战乱频仍,君主不仁等。(闺怨诗)意象云海“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关山月》“寥廓云海晚,苍茫宫观平。”《登瓦官阁》云是古诗文中常常使用的意象之一,根据古诗文的色彩情感和基调会被赋予不同的寓意。从云这一事物的本身特征出发,云团带给人的观感可是厚重的,是沉实的,是沙场大敌当前,压抑沉重的风景(愁云惨淡万里凝);也可以是飘逸空灵,带有优雅和知性气息的,展现出宏观格局上独有的淡泊从容(白云千载空悠悠);在边塞风景之中,云连绵成海,飘渺不定,富有神秘而浩渺的寄托,此时点缀明月于其上,烘托出塞外的茫茫与浩大,征人思乡思归之感便油然而生,勾勒出一副生动别样,孤冷萧索的画卷。孤舟“孤舟一系故园心”《秋兴》“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登岳阳楼》舟作为古诗文中的常用意象之一,根据古诗文的色彩情感和基调会被赋予不同的寓意。从舟这一事物的本身特征出发,舟总与流水密不可分,而流水寓意着航船,更预示着漂泊。舟的意象可以根据需要展现出不同的形态,体现出不同作者不同的思想感情,这都是依诗文主题而定的。舟可以是轻快的,展现出明亮积极的节奏和色彩,预示着期许和希望(轻舟已过万重山);舟预示着在外孤身一人的漂泊,寄寓了寂寞,孤独之感(孤舟一系故园心);舟还可以预示着自由和释然,(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李白诗歌常用意象——月月的别称有蟾宫、玉盘、银钩、婵娟、桂宫、玉盘、玉轮、玉钩、玉弓等。一般来说,月在古诗中扮演的角色十分多样。它既可以成为美好事物的象征,又可以寄托情思,特别是思念之情。包括诗人对故友、对家乡,还有征人对远在天边的亲人的强烈情感。而李白似乎特别偏好“月”这个意象,他的许多诗句就是上述结论的最佳典型。“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秋月明亮皎洁,然而也清冷遥远。对客居异乡的诗人来说,触动了思乡之愁,更令他感到孤苦凄凉、年华易逝。“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梦游天姥吟留别》诗人在描写神奇的梦境时,将“飞渡明月映照的镜湖”这番经历着重刻画,正衬出作者愉悦的心情。“月”在这里是美好的象征。“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将进酒》作者认为人生得意时要尽情欢乐,不能使金杯空空对着月亮。这里一定是空对“月”,仍然因为月是美丽的,是作者喜爱的。作者认为若不纵情豪饮,就是浪费了明亮的月色,象征着浪费了大好的时光。“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关山月》这句对月的描写虽然在第一句,看上去只是交代环境与景物,但事实上与后文边邑戍客的“思归苦颜”相呼应,用月色渲染出苍凉凄清的气氛,诉说着战士们深沉的悲哀与无奈。杜甫诗歌常用意象——风“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登高》作者开篇就毫不拖沓,直接将我们领入了一幅格外萧瑟凄凉的画面里,令读者立刻感到心头一紧,十分沉重。可以说,“风”在这番气氛的营造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风急天高,可以想象到秋风刮来的寒意。虽不刺骨却也因其“急”而猛烈,令人不禁颤栗,想要赶紧离开。“风”为全篇奠定了压抑愁苦的感情基调,使后面的内容更加自然。“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秋兴八首其一》“风云”在此处是双关,一方面指巫峡的波浪滔天、狂风肆虐、云气涌动;另一方面暗示由于吐蕃进犯而引起的时局动荡,政局不稳。这里的“风”既作为景物衬托出杜甫乘小船在江上的颠沛窘状,营造了悲凉沉重的气氛,又巧妙地暗示出自己漂泊不定的日子和处于危难中的祖国,不仅自怜自叹,也忧国忧民。意象一——“(金)樽”春风东来忽相过,金樽渌酒生微波。——李白《前有一樽酒行》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李白《行路难》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李白《将进酒》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李白《把酒问月·故人贾淳令予问之》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 杜甫《客至》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 杜甫《春日忆李白》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 —— 杜甫《严郑公宅同咏竹》解读:“樽”为酒器,代表了人饮酒的行为活动。或酣醉,或小酌,古人只有在处于特定情绪或时间节点时才会在诗中写“饮酒”的行为,此类多为:郁郁而不得志时、见友人而快慰时、年老而胆壮时……细数李杜二人诗中的“樽”,有大同小异之妙——“大同”在“樽”于诗中多承引两人命途坎坷、人生沉郁的状态,所谓“举杯消愁”却“心愁难解”;“小异”在李白饮酒消愁多是因为自己人生境遇的不潇洒不如意,而杜甫饮酒消愁则增添了家国情怀层面的烦愁。另外,根据李杜二人写不同的“樽”,我们能体会到两人诗风上明显的差异:李白好写“金樽”,单一个“金”字未免让人浮想其旧日做翰林时,宫内奢靡艳丽的声色,于是我们便不难理解李白写“樽”为什么一定要加“金”字了,其意义在于突出个人前后境遇的强烈反差——从纸金迷醉到赐金放还、从朝中显赫到饱受排斥——李白浪漫天真、不羁上进的诗风和品格在这反差中征现。杜甫从未写“金樽”,他的诗中从未有对“樽”的任何修饰雕琢,他每次的一樽酒一句诗都是有人文厚度的:痛饮于官军收复失地之时、悲品于人生之秋孑然一身时、小酌于与各路诗友相会相逢时。其“樽”本身并无奇,但这小小一“樽”引出的人生长轨和社稷实况却小可“如有神”、大可“惊天地,泣鬼神”——杜甫之诗风在于深厚,杜甫之品格内蕴于平生奔波疾苦。理解生长重点——衍生组合意象:“樽”可以连用来“借景抒情”的其他意象,如连接“花”、“月”、“海”、“楼” 。意象二——“边塞关隘”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李白《蜀道难》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李白《关山月》白马黄金塞,云砂绕梦思。——李白《塞下曲六首其四》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李白《子夜吴歌》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杜甫《秋兴八首其一》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杜甫《兵车行》士卒何草草,筑城潼关道。——杜甫《潼关吏》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杜甫《新婚别》解读:“边塞关隘”与“征夫”是分不开的,而征夫往往象征着一个时代的动荡不平与昏暗溃败,诗中多出现的“天山”、“玉门关”、“潼关”等在唐时皆是与蛮族的边界。我们所学李杜诗中的“边塞关隘”多引出征夫之苦和诗人对江山之哀。我喜欢的另一句诗:“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