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句读
慧小田哲思学(不纠缠 不纠结 不纠正)
《纯粹理性批判》句读简介 本书是邓晓芒教授课堂讲授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录音整理,虽名之为句读,但可说是对康德整个批判哲学思想的通俗解说。邓晓芒教授用了14个学期共7年的时间,在给研究生开设的“德国古典哲学原著选读”课堂上对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这20余万字进行了逐字逐句的讲解,整理下来,本书的篇幅达200万字,差不多是用十句话来解释康德的一句话。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句读(上下) 《纯粹理性批判》句读作者简介 邓晓芒,男,1948年4月生,湖南长沙市人,1982年武大哲学系硕士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现任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华外国哲学史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哲学史学会副会长,《德国哲学》主编。专攻德国哲学,亦研究美学、文化心理学、中西文化比较等,主要著有《思辨的张力——黑格尔辩证法新探》(获国家教委首届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康德〈纯粹理性批判〉指要》(与杨祖陶合著,获教育部第二届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冥河的摆渡者——康德〈判断力批判〉导读》、《走出美学的迷惘——中西美学思想的嬗变与美学方法论的革命》(与易中天合著)、《灵之舞——中西人格的表演性》、《人之镜——中西文学形象的人格结构》、《灵魂之旅——九十年代文学的生存意境》,译有康德三大批判(杨祖陶校)、《实用人类学》、《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胡塞尔《经验与判断》等,发表论文100 余篇。 《纯粹理性批判》句读目录 自序 第一版序 第二版序 导言 I.纯粹知识和经验性知识的区别 Ⅱ.我们具有某些先天知识,甚至普通知性也从来不缺少它们 Ⅲ.哲学需要一门科学来规定一切先天知识的可能性、原则和范围 Ⅳ.分析判断与综合判断的区别 V.在理性的一切理论科学中都包含有先天综合判断作为原则 Ⅵ.纯粹理性的一般课题 先验感性论 §1. 第一节 空间 §2.空间概念的形而上学阐明 §3.空间概念的先验阐明 由上述概念得出的结论 第二节 时间 §4.时间概念的形而上学阐明 §5.时间概念的先验阐明 §6.从这些概念得出的结论 §7.解说 §8.对先验感性论的总说明 [先验逻辑导言]先验逻辑的理念 I.一般的逻辑 Ⅱ.先验逻辑 …… 先验分析论·概念分析论 先验分析论·原理分析论 先验辩证论 先验方法论 《纯粹理性批判》句读发布会 邓晓芒教授的《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句读》新书发布会今天上午在武昌鲁巷光谷书城举行,邓教授发表了题为《康德哲学对中国启蒙的意义》的演讲,回答了读者的提问并热情地为读者签名。发布会由人民出版社宣传策划部孙兴民主任主持,陈有和副社长首先致辞祝贺此书的出版问世,并对康德《实践理性批判》、《道德形而上学基础》以及正在讲授的黑格尔《精神现象学》课程的句读出版做了预告。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主任张廷国教授宣读了校领导的贺信和致辞,校学术委员会主任杨叔子院士发表了精彩的感言,武汉哲学界代表、武汉大学哲学学院院长朱志方教授也作了发言。参加这次发布会的还有湖北大学哲学学院院长戴茂堂教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哲学学院院长王雨晨教授,中南民族大学杨金洲教授,武汉科技学院哲学与文化研究所所长张贤根教授,人民出版社政治编审室编审、本书责编张伟珍女士以及在座老师、同学和读者。参加发布会的媒体有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国新闻社,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科学时报,湖北日报,湖北电视台,长江日报,武汉电视台,楚天都市报,武汉晚报,武汉晨报和湖北荆楚网。 《纯粹理性批判》句读贺词 邓晓芒先生花了七年时间十四个学期逐字逐句讲授的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之录音整理--《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句读》一书终于面世了,闻知此讯,亦和很多朋友一样,欢欣鼓舞,颇有感触。确实,在当今浮躁的学界,能有如此耐心,七年磨一剑之人,已然少之又少了。当然,仅仅有耐心,仅仅有下笨功夫的决心,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要有“远见”。 那么,“远见”又在哪里?在于现实感,在于对时代脉络的洞悉和把握。邓晓芒曾反复说过:思想不能脱离现实,脱离了现实的思想就不再是思想。如他在接受《经济观察报》的专访时,就说:“为什么今天仍然需要启蒙?这是现实的需要,不能离开现实谈思想。很多不错的思想者往往陷入一种迷惘境地,好像谈思想就是谈思想本身,就是看哪个在思想上钻得更深.........我的立足点是现实,不管东方还是西方,能拿来就拿来。”因此,他之所以会去研究那以艰深晦涩而著称的康德、黑格尔哲学,就是因为其自身觉得这和时代之脉络相合拍。邓晓芒曾说,自己越是读康德和黑格尔的书,就越是觉得这是中国文化中所极为缺少东西,“苟有深入其堂奥着,必能把握今日中国之症结”。(邓晓芒《学术自传》) 那么邓晓芒做到了吗? 是的,至少在我看来,邓晓芒做到了,且做得极为出色。和鲁迅先生一样,邓晓芒所有的文字之矛头,全都直指中国文化、中国哲学之根脉,并对此做了釜底抽薪式的批判。因为在邓晓芒看来,现代化就是西方化,而整个中国当代之现状,仍处于“前启蒙”的状态,所以,要想把握此之命脉,就必须要反思,要反思,就必须要有参照物,而这个参照物,在邓晓芒看来就是西方。因为如前所述,在我们这个时代,现代化就是西方化,西方文化处于“高位”阶段,而且更有意思的是,西方文明和中华文明几乎在各个方面都是截然相左的,这就更具有比较的价值了。邓晓芒就曾说,我们随时要有两面“镜子”,一是借西方人的眼睛来看我们自己,二是再用我们的眼睛去看西方人,两相比较,才能最终超越传统的局限性。 而超越的前提,就是批判。所以,和鲁迅先生一样,邓晓芒几乎是在每一篇文章当中,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着不遗余力的批判,这就很让今天的一些“国粹派”的宝贝们不满。殊不知,邓晓芒的批判,首先是建立在对自我无情的剖析之上的,因为在邓晓芒看来,我们每个人的骨头里,都渗透着传统的因素,我们的思维模式之中,就已经“先验”的按上了传统的阀门。如他曾在《当代知识分子的身份意识》一文中,就曾一针见血的说道,胡适,骨子里其实“也是一个诤臣”。又如他对杜威是实用主义哲学的理解,根本未脱离传统的桎梏,结果,就是把其哲学变成了一种可操作的工具,如李泽厚所言,典型的“工具理性”。而西方哲学的根脉形而上学之传统,则无形的被砍掉了。 所以,我们可以说,要想了解自己,首在于了解他人,借他人的眼睛来看自己,反倒能更好地跳出自身的局限性。因此对于当今的中国知识分子来说,原汁原味的把握、吃透西方文明的精髓,便是一件绕不过去的任务,而要想完成这一任务,一件必不可少的工作就是对西方哲学的理解。 邓晓芒的工作,就在于此。如前所述,在他看来,德国古典哲学,是西方古典理性主义的巅峰和代表,其中之精髓,恰恰是整个中国哲学最为欠缺的,所以,对德国古典哲学的研究,恰恰是为了拿来解决中国现实问题的钥匙。而我们都知道,德国古典哲学的源头是康德哲学,集大成者是黑格尔,所以自然要对此二者倾注大量的心血。 所以,邓晓芒曾花了十年时间翻译了康德的三大批判,加上如今的七年之作《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句读》,以及紧随之后所开设的《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句读课》,无不彰显出他这一思路的体现。我觉得,“句读”一书的面世,其意义在于:第一,从根本处动摇了传统国人读书的方式。国人历来读书,均偏爱于文采秀丽的小品文,而对于如康德般的大部头理论著述却避之不及,斥之为晦涩和“不切实际”之物,然西方的科学精神告诉我们,越是那些看上去无用的“屠龙之术”,往往越具有巨大的变革现实之效果。而读书,则是一切思想训练的基石,故而对读书的变革,对读书方法的变革,是一切思想变革的基石。第二,而读书方法的变革,无疑又是对“改造国民性”的促进。邓晓芒在《新批判主义》中就发出了“继承鲁迅,超越鲁迅”的喊声,而众所周知,鲁迅的毕生心愿就是“改造国民性”,但在邓晓芒看来,鲁迅固然目光深邃,洞见过人,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其之局限性也不可避免的暴露出来,而作为时下的我们,就有必要补上这一环,而这一环,就是要原汁原味的把握西方哲学的精髓,进而在中西对比中,将“改造国民性”提升到对“人性批判”这一全新的高度,进而克服其之局限性。而这其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维度,就是对康德哲学的解读。第三,这无疑会使得我国对康德,及其所开创的德国古典哲学的研究达到一个全新的高度,且更有承上启下之作用。如一位学者所言,康德哲学就像一个蓄水池,近代以来所有的哲学思想都从其身上流过,可以说,不能把握康德哲学,就必然不能把握整个西方哲学史。故而,“句读”一书必将在我国哲学的研究史上占有其一席重量之地,其影响更会持久长远。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邓晓芒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现实的需要”,归根结底,则可以言之为是人性的需要,是“成人”的需要。所以,要想了解历史,必须参透人性,而要想了解人性,则首在敢于深入挖掘自己的人性。在新版的《灵之舞》后记中,邓晓芒说其自己只不过是对自身“做一种实验”,以“对得起我所处的时代”,所以,他说自己“写作不是为了拯救别人,而是拯救自己”。 但,拯救自己,就是拯救世界。正如一句台词所言:全世界的黑暗,都不足以影响一支蜡烛的光辉。 来源于慧田哲学_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句读: http://cc2cc.net/space-6-do-thread-id-179.html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信仰究竟会带给我们什么? (Season)
- 深刻分析一个黄色笑话 (临终的眼)
- 见佛不拜 (冯错)
- 人生最大的不遇到是什么 (冯错)
- 考试悖论分析 (朱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