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生涯规划(五)
孟德||.exe(麦麦的兜)
以下是我能够想起来的有必要跳槽的几种情形,当然即使在这种情况下,有时候跳槽甚至也未必是唯一的解决方案,比如你可以先尝试内部的岗位转换或者和你的上司共同探讨职业发展的困惑,如果你的上司值得信任并愿意为你提供建议的话。我所列的几种情况也不可能穷尽所有的有必要跳槽的情形,比如你上班的时间太远,比如你家庭的原因等等,具体的情况还需要具体的分析,我所列的情况更具有举例的性质。 1、如果你在目前的公司已经缺少发展空间,欲更上层楼,则需等待很久的时间时可以考虑是否要换一家公司。现实中往往存在这样的情况。在一些发展比较稳定的企业,如果没有新的业务拓展,则很难创造出新的机会;如果企业论资排辈现象在严重一些的话,你升迁的机会就会少很多;如果你和你的上司年龄很接近,又会进一步降低你的机会。 而那些蓬勃发展的公司,不断地在新的业务线新的地域创造新的升迁机会,它能够让你分享到公司成长的果实。在我们职业发展的过程中,最理想的当然是我们和公司一起成长,公司的规模越来越大,运营越来越健康,我们的责任越来越重,职位越来越高,回报也越来越高;次之的是公司发展一般但是你个人得到了更好的发展,你的职位得到提升,承担越来越重的责任;最差的就是公司没有起色,自己也没有起色,与其半死不活得混日子不如早谋出路。 2、如果你觉得在目前的公司继续工作下去技能上很难有提高时,这个时候就要考虑是否要跳槽了。因为你的技能的成长很大程度上决定你未来的成长,如果你的技能停滞了,意味着你预期的薪水增加机会不大,所以要考虑到一个新的环境去提高。温水煮青蛙的故事大家都知道,身边也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以下咱们做一个稍微深度的分析。 我在网上查了一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逻辑关系,总结如下: 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1、生产力的状况(包括生产力的性质、水平和发展要求)决定生产关系的状况、性质和形式。 2、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第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能动地反作用 1、当生产关系同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相适合时,它有力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2、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时,它就严重地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性质,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评判一种生产关系先进与否,必须以生产力标准来判断,研究生产关系归根结底是为生产力服务的,脱离生产力来研究生产关系,这种研究就会失去意义。 所以,我套用一下,内职业生涯和外职业生涯之间的辩证逻辑关系如下: 第一, 内职业生涯决定外职业生涯 1、内职业生涯的状况(包括内职业生涯的性质、水平和发展要求)决定外职业生涯的状况、性质和形式。就是我们常说的内在决定外在。 2、内职业生涯发展的要求决定外职业生涯的变革。当一个人的内职业生涯获得了突破的时候,外职业生涯的突破就之日可待了。 第二,外职业生涯对内职业生涯能动地反作用 1、当外职业生涯同内职业生涯的发展要求相适合时,它有力地推动内职业生涯的发展。比如一个人当了主管或者经理,如果他有相应的素质,自然而然会逐步的提高自己的内在职业生涯,不断在这个职位上积累经验,提升技能,丰富人脉,从而促进内职业生涯的有效发展,反过来向更高层次的外职业生涯迈进。 2、当外职业生涯不适合内职业生涯发展要求时,它就严重地阻碍了内职业生涯的发展。如果一个人被安插到不适合自己的岗位上,或者这个岗位和自己的能力不匹配,他技能的提高是很难的。 外职业生涯一定要适应内职业生涯的性质,这是职业发展的普遍规律。评判一种外职业生涯先进与否,必须以内职业生涯标准来判断,研究外职业生涯归根结底是为内职业生涯服务的,脱离内职业生涯来研究外职业生涯,这种研究就会失去意义。(套用这段文字的时候,好几次我都乐了呵呵) 如上关于内外职业生涯的辩证逻辑关系很好的解释了现在职场上存在的种种问题,比如为什么有的所谓总经理的收入还没有人家一个普通的sales收入多,为什么有的人迟迟不能升职?为什么有的博士找不到工作?为什么有的名牌大学的毕业生收入还不如某些普通院校的学生?为什么有人考研后并没有为就业增加太多的砝码?其实,了解了内外职业生涯的辩证逻辑关系,我们今后的职业决策就变得简单了不少,那就是你的所作所为是否能够促进你内职业生涯的发展从而不断促进你外职业生涯的发展。 就如同你本来能举100斤的东西,现在让你举120斤,你肯定会感觉比较吃力;外职业生涯比内职业生涯超前太多时有毁灭力,就如同你能举100斤,忽然让你举500斤,可能会把你给压趴下。 正是基于此,在职业发展的过程中只有一手是不行的,套用小平同志的话来说,要以内职业生涯建设为主,以外职业生涯建设为辅,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只有在这个原则下,充满希望、富有可持续发展的职业生涯之路才能形成,否则好似“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在职业发展的过程中,如果过于关注内职业生涯的发展,就会成为“有才华的穷人”郁郁而不得志;如果过于关注外职业生涯的发展,就会出现“官迷”、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的现象,职业的危机就潜伏在你盛名的光环之下,随时都会出现。 4、如果你的公司在竞争中落后,而你又无力促使公司迎头赶上时。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而企业的成功有赖于公司的战略、团队的执行能力、外部的市场环境等等很多的因素,往往个人的努力只能促进局部的改善而不能决定最终战局的胜负,常让人产生“有心杀敌无力回天”之感。比如某些国有企业的半死不活、比如某些民营企业的突然休克,这不是你个人的力量所能改变的,而此时最好的选择往往是跳槽,重新换一个更能够发挥你作用的平台。 5、如果公司的改组或变动使你的前程计划受到阻碍时。公司的发展目标和个人的发展方向有时候并不完全一致,当企业的战略方向发生了变化的时候,很可能你从主战场被边缘化,这种例子屡屡出现。如果你实在不能通过内部转岗寻找到自己的位置,那么或许跳槽是比较理想的解决手段。 6、如果你有更高的眼界与新的理想时。山东有个乡土作家,好像叫刘什么,有句话,“有的楼,小时候看着高,长大了未必这么看。”随着你阅历和眼界的开阔,你原来觉得很好的工作未必能够满足你的发展需要了。大家可以看一下李佳明和曾子墨都是很典型的例子,包括用友的王文京、零点的袁岳,他们起初的平台都非常好,李佳明是从中央台出国留学,曾子墨是从国外的投行到了凤凰卫视,王文京和袁岳都是从国家部委的公务员角色下海创业。他们之所以有这种转换都是因为自己有了更高的眼界和新的理想。事实上,职业的发展如同我们走楼梯,是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往上走的,等你到了一定的高度之后职业之路自然是海阔天空。 更换工作需当机立断,不要犹豫不决,宁可冒点风险早作改变,也比踌躇不定好,以免错失良机。当你真的决定跳槽了,那就尽快进行相应的准备。成功的跳槽至少需要2-3个月左右的准备时间。不要把跳槽仅仅当成换一个简单的工作,而是要把它当作自己职业生涯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利用这样的契机加深对自己的认识和了解,加深对自己职业目标的评估。 现在是人才自由流动的时代,不小心进入了一家不地道的公司完全可以随时走人。从表面上看,这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这样的事情往往伴随着时间和经济上的损失,更重要的是很大程度上影响一个人的处事方式,容易让人迷失方向。所以应聘一家公司的时侯,你的任务不仅仅是让用人单位对你满意,你也要好好的评估你的雇主。在你欲加盟一家公司前,下点力气对你未来雇主的风格进行了解还是很有必要的。要考虑企业和自己的需求是否吻合。总的来说,大型企业选文化,中型企业选行业,小型企业选老板。(更具体的论述,大型企业相对比较安全,职位不会老是变化。。。)而判断一家公司是否对自己有利的关键标准就是能否对你的内职业生涯发展有利?你可以通过公司的网站,行业内的相关报道,你面试时所接触的公司的人员,甚至已经在这家公司工作的朋友等等,尽可能多的了解这家公司是否符合你的职业目标。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日常记录 (孟德||.exe)
- 看了一下以前发的东西 (孟德||.exe)
- 股市前景说两句 立一帖 叨叨 (孟德||.exe)
- 这个...你怎么看? (神勇老白兔)
- 挺挫 (孟德||.ex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