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坑一年,我想和所有喜欢汉服并致力于汉服推广的同袍谈一谈
来自:木山飞鸟
说起来很奇怪,作为一个根红苗正的工科生,我对历史的喜爱程度却远远超过了自己学习和工作的专业。大学开始,从诸如《明朝那些事儿》之类的历史小说读起,到各位历史名家的专著,到今年开始尝试《晋史》等文言史书,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也日渐浓厚。
但是我深度了解汉服却只是这一两年的事情,19年初被抖音种草才算真正入坑,参加线下同道活动也只有寥寥数次。
一方面,我感慨于汉服复兴运动现在已经如此蓬勃热烈,到处都有社团,每个节日都有活动,无数同袍活跃于各种网络平台,汉服复兴已经成为一种备受关注和讨论的文化现象;另一方面,我也亲身经历了在汉服复兴过程中遇到的各种争议和困难。
经过很长时间的沉淀和思考,我想把自己的心声写下来,和所有喜欢汉服并致力于汉服复兴运动的同袍谈一谈。
文章可能有点长,或许还有点枯燥,但如果已经点进来希望大家耐心读完。无论如何,这是我为自己心目汉服复兴的那一天迈出的第一步!
一、为什么我想要复兴汉服?
“华夏复兴,衣冠先行”,这是几乎所有同袍都耳熟能详的一句话,但这句话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
我去年曾看过一篇在网上广为流传的文章,核心思想就是我们要把汉服复兴作为一个开始,由服装及礼仪,由礼仪及文化,由文化及精神,以此实现华夏传统和汉文明的全方位复兴,这似乎也是现在汉服复兴活动的主流观点。
但我在这里有一点点不同的意见。
文化和精神讨论起来太过空泛,单说礼仪,很多古礼明显已经脱节于我们现在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如果要全方位复兴,繁体字要不要复兴,“三纲三从”要不要复兴,古代人的饮食起居要不要复兴?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现在除了热恋中的小情侣表达腻歪之外,还能指望谁跟你鸿雁往来鱼传尺素。智能手机和微信它难道不香么。
而且跟很多人不一样,我不认为华夏的文化有过断代。断的只是形式,内核和精神一直在传承,并且在新的时代以新的形式表现出来。就比如,今天我们中国人的家庭观念和亲族观念在全世界都是独一份的,这难道不是千百年来孝悌文化的传承么。
所以,我认为不妨纯粹一点,不去赋予汉服那么崇高的使命和宏伟的目标,就只是把汉服看作一件衣服。看作一件很漂亮、我很喜欢、我也穿了很多年、但是上学以后学校不让穿的衣服。现在我长大了,有穿衣自由了,我要把曾经喜欢的衣服穿回来,就这么简单。
网上有人把所有的汉服爱好者统称为狭隘的民族主义者和虚无的历史主义者,恕我直言,这顶大帽子我还真的戴不起来,我相信跟我一样只是单纯喜欢汉服而不夹杂其他信仰的同袍也一定有很多。
但这不是说我就认定想以汉服为肇启复兴华夏传统的同袍是所谓的民族主义者,对于他们的号召我虽不能十分赞同但也能充分理解,而他们为自己的信仰所付出的坚持和努力更值得我敬佩和学习。
无论如何,虽然出发点和最终诉求不一样,但当下我们的目标是一样的,都是致力于汉服的推广和复兴,这就够了!
也有的人说,现在复兴的汉服不过是古代不事劳作的特权阶层的服饰,并不能代表占着人口
多数的劳苦大众,有什么资格叫汉服?
其实与其说是复兴汉服,我认为更准确的说法是要复兴我们汉民族独特的思想文化艺术美学
在服饰系统上的传承。
你以为古代的劳动人民不愿意穿这些华丽又好看的衣服么,还不是生产力水平不允许人人都这么穿。现代社会的生产力水平能够实现的情况下,我们为什么不能把这种华丽和好看推而广之。
再说了,按他们的说法,如果不叫汉服,叫什么,“汉—有钱人—服”?
最后,如果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以一种更现代化更市场化的眼光,来审视当下正在进行的汉服复兴活动,我们会发现它其实也是目前进行轰轰烈烈进行的国货运动的一部分。
伴随着这一切的是吴晓波年终秀上曾讲过的一个可能出乎很多人意料的现象,在今天中国所有的消费者中最“崇洋媚外”的是60后和70后,最爱国的反而是90后和00后。
三十年前,我们的父辈在拿到第一笔工资的时候,会给自己买一套西装,表示我是一个现代人。而今天的我们,拿到第一笔工资,会给自己买一件汉服,表示我是一个中国人。
也不仅仅是汉服,故宫相关的文创产品每年销售额近200亿,那些国产电影、国风动漫也都在中国年轻人的支持下逐渐崛起,“新中式匠造”已经成为审美和品质的代名词。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愿意穿汉服愿意消费国风产品的原因,是因为我们看到这个东西的时候,会想起它是我们自己的,我们血液中的文化基因在此刻被唤醒了。
二、汉服真的在复兴吗?
关于这个问题,我可以非常负责任地说,是的,汉服真的在复兴,而且速度正在加快!
一个很直观的感受,在几年前穿汉服上街弄不好还能引发一场新闻事件,但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甚至穿着汉服上学上班。我所在城市,每次组织线下活动,动辄大几百人参加,有前辈告诉我这在两年前根本不可想象。
而且线下的实体店越开越多,虽然还不能实现四季化、主题化、系列化,但可选择余地已经大大增加,完全能满足日常逛街需求。
如果说以上个人的感性认识尚不足为凭的话,那么资本市场的动向则要有说服力的多。
19年12月份,苹果应用商店刚上线了一款APP,花夏,其开发者是广州腰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幕后老板则是虎牙。是的,这就是虎牙专为汉服爱好者开发的社群APP。
而在更早的7月份,阿里旗下的汉服社群APP古桃已经提前一步上线。
在互联网经济深度发展的今天,要判断一个行业是不是即将爆发,有没有巨头玩家入场一定可以作为一个重要的参考标准。
其实不光APP,在涉及汉服的全产业链都已经有资本入场布局了,尤其是蕴含巨大商机的汉服交易市场。仅淘宝上的汉服店铺已经从2005年的7家猛增至2018年的815家。
另据不完全统计,仅19年新晋成立的汉服品牌所获投资已逾千万,连传统服饰品牌森马也在19年9月宣布开辟汉服品类。
根据不同渠道的统计数据,目前国内活跃的汉服消费人群在200万到300万中间,而且还在以爆发性的速度增长。而天猫发布的《2018汉服消费人群报告》也指出,从2018年开始,“汉服”关键词的搜索量已经超过“衬衫”, 2018年购买汉服的人数同比2017年增长92%。
说到这里,很多同袍可能心里并不会太舒服,因为他们一直是以一种理想化的眼光来看待汉服复兴运动,总觉得过度强调商业化会破坏这种使命感,是对这种纯粹和神圣的亵渎。
但其实并不是这样,资本虽然是逐利和嗜血的,但同时资本也是一个行业走向规范和成熟的重要推手。随着资本的不断进入,汉服行业资源进行整合,规范逐渐建立,打破现下常见的作坊模式,实现规模化生产和运营,最终的结果就是汉服体系的完善、品质的上升和价格的下降。
如果汉服产业真的能进入成熟良性的发展轨道,最终的受益者除了投资人,也一定会包括我们这些汉服消费者。
用华东师范大学民俗学田兆元教授的话说就是:汉服复兴理想需要和商业结合起来,进入普通人的生活,最终成为日常消费习惯。
三、一些汉服团体和汉服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前面说了,我入坑时间不算长,参加活动不多,平时也只是通过各种网络平台了解汉服活动学习汉服知识,但在这个过程中还是感觉到了一些问题,总觉得不吐不快。
最要命的就是有些人莫名其妙的优越感和戾气。
上半年的时候,我参加一个汉服游园活动,看到有人戴着一个缠棕帽(当时并不认识,记了大概样子回头查《中国古代服饰辞典》,有较大把握应该是,但不能百分百确定),于是问在活动上刚认识的一个袍子;“那个帽子叫什么,是不是有点像韩国古代那种”。
这时候前面一个人突然扭头瞥了我一眼,说:“嘁,也就是我们了,这话要是换别人听见你是要挨打的”。
当时我蛮不爽的,我是确实没见过不知道,而且我只是私下跟朋友讨论,也没有跟你说话,你要是知道的话大可以讲给我听,我一定虚心学习,也犯不上这样阴阳怪气冷嘲热讽吧,更何况你还未必知道!
关键是我这个遭遇其实并非孤例,在网上能看到太多刚入坑的小白萌新因为严苛的批评或恶意的嘲讽被劝退的事例了。
现在汉服复兴本来就是摸着石头过河,所以难免存在各种争议,有形制之辩,有山正之分,还有汉服能不能改良,要推礼服还是常服...
如果这些争论都只是在学术层面就还好,因为真理总是越辩越明,但总有些人要拔高高度上纲上线,尤其是山正问题,逮住了就穷追猛打抓着喷。
有的萌新买到所谓的山品,真的只是不了解,功课做得不够,充其量只是无心之失,劝说引导即可,下次她们就知道了,远不至于一棒子把人打死。
再说两句题外话,之所以目前汉服领域对山正这么较真,归根结底还是市场太小了,辛辛苦苦设计出来一套衣服,只有几十上百套的量,设计的成本没法摊薄,正品的价格就肯定远高于山品。等到汉服真正流行起来,随便一个款式都是成千上万的走量,成本下来了,山正的问题自然也就缓和多了。
当然,山正只是最尖锐最常见的问题,有的时候不合形制要被喷,搭配不对也要被喷。有很多人入坑,只是因为被抖音或者一部电视一本小说种草,身边根本没有人指导,自己也不知道从哪里学起,穿错搭配错都在所难免。
坦白地说,几千年的服饰传承,其知识之浩繁,那些专家学者皓首穷经也未必能做到事事了解从不犯错。
但真就有人只是看了两篇科普贴就敢四处布道授业,而且面对萌新小白的时候,动辄居高临下盛气凌人,他们忘记自己也是从一无所知走过来的,学了点皮毛之后就突然就有优越感了,觉得高人一等了。
除了优越感的问题,还有现在逐渐滋生的攀比炫耀之风。
这个也是我自己的亲身经历,前段时间参加一个汉服社团的线下聚会,互动的时候,主持人抽中一个女生问了三个问题,入坑多长时间了,有多少件汉服,最贵的一件多少钱。
说实话,面对在场数百位同袍,主持人问出的后两个问题我个人觉得实在有点不妥。当时那个女生回答的是有一二十件,最贵的是一套定制的,价钱不方便透露。
但是我们试想,如果被抽中的女生,只有一件汉服,两百块,在大庭广众之下她还能不能自信从容地说出自己的答案,她会不会在当时陷入困窘,在过后留下阴影。
这种大型线下活动,组织者和主持人肯定都是前辈,社团骨干,说得矫情一点就是“德高望重”,他们的言行对刚入坑的小袍子是有一定的引领示范作用的。
如果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那些小袍子会不会在不自觉中会慢慢把汉服的多少和汉服价钱的高低作为衡量或彰显是否热爱汉服的标准?
还是这次聚会上,我们一个桌的同袍互作自我介绍,一个男生张口就来“大家好,我是入坑七年的老袍子,有什么问题都可以问我”。
我心说,入坑七年,那您这也算是汉服复兴的拓荒者呀。后来一聊才知道,还在读大学,那敢情您初中就入坑了,是不是那时候作业太少了。
话说回来,“入坑”也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有人把拥有第一件汉服那一天算入坑,有的人把开始关注学习汉服文化那一天算入坑,这本无可厚非。
但如果我们所有同袍第一次见面自我介绍时都把我入坑几年作为开场词的时候,可能就有问题了,这说明在内心深处我们把年齿资历是作为一个严肃的问题来看待的。
其实大可不必这样,“既谓之才,则不宜以阶级限,不应以年齿齐”。
我刚入坑一年,一样对汉服复兴侃侃而谈。能指出我的错误,即使是昨天才入坑的小袍子我也虚心请教,但我觉得不妥的,即使是汉服复兴的领航者我也敢据理力争。一句话,学无先后达者为师。
而且除了我的经历,网上也能看到很多关于汉服活动中攀比炫耀的控诉和批评,有些是为了黑而黑,但也有些着实需要我们的反思。
要想获得别人的认可,首先我们要修炼自己,种种过失,希望我们所有同袍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因为汉服复兴大业,尚且任重道远。
四、关于复兴汉服的个人建议
想要把汉服复兴活动推广开来,一定要摒弃圈子观念,淡化同道色彩。这个观念由百度汉服吧原吧主溪山琴况前辈首倡,他关于该想法的文章《淡化“同道活动”色彩,把汉服引向民族生活纵深》直到今天仍在网上广泛流传。
在这篇文章里,溪山前辈最核心的思想,就是担心汉服活动只是在“同道者”中间举行,不能广泛地发动群众,最终使汉服复兴只能沦为一群爱好者的自娱自乐。
现在来看,溪山前辈能在十几年前就有如此远见卓识实在是让人敬服。因为就我个人的感受而言,现在汉服活动的圈子化趋势不是在弱化反而是在增强。
不仅我们同袍与普通路人的界限越来越泾渭分明,甚至同袍之间的有些社团组织也不能相融。
我之所以一直反对“汉服圈”的说法,也不认可汉服复兴运动是一种亚文化,是因为所有的圈子文化都有一定的入圈门槛和排他性,而这恰恰与我们复兴汉服的初衷和诉求相违背。
至于怎么降低汉服活动的入门门槛,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我认为最好的方法就是一定要推行常服甚至改良汉服,让汉服深入日常生活。
现在不太了解的人一提起汉服,最先想到的一定都是那种峨冠博带宽袍大袖衣袂飘飘的形象,所以总会觉得汉服好看是好看,但是太麻烦了,更加不实用。
但这其实是对汉服最大的误解之一,而且某种程度上我觉得这也是我们作为汉服复兴志愿者的过失。
我们没有让更多的人认识到,即使在古代这种褒衣广袖的形制也多存在于礼服和其他一些特定的服饰中,我们的先人在日常生活中同样穿的是轻便合身的常服便装。
所以说复兴汉服要看我们的最终目标是什么,是要让汉服真正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还是被高高地供奉在祭坛之上,只可瞻仰不能触摸。
如果只是想把汉服作为诸如祭祖大典、祭孔大典、升学礼、成人礼等复古场合的一种装扮和点缀的话,那我觉得我们已经不需要再做什么,因为现在类似新闻时常见诸报端,早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情了。
诚然,这些事情也可以认为是对汉服的宣传和推广,但是跟我心目中的复兴却截然不同,我希望的是有一天我们穿着漂亮的汉服走在街上的时候,路人不仅不会围观拍照,甚至不会多看一眼,因为那时候穿汉服再不是一种新奇小众的文化,它应该像穿T恤和衬衫一样,就是我们正常生活的一部分。
而要实现这一天,就必须让汉服走进我们的生活,适应我们的生活,在这个过程中,自然就有可能要对汉服进行改良,甚至是重新创造。
我知道说到这里,一定会引起诸多严谨的同袍的强烈反对,因为关于汉服能否进行改良一直是一个非常敏感并且富有争议性的话题。
但是试想一下,按照现在公认的说法,汉服始于黄帝,备于尧舜,一直到明末,数千年时间难道是一成不变的么?唐宋以后常服的制式就跟秦汉时期有明显区别,不就是因为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汉服对胡服以及西域等其他地区服装元素的消化吸收么。我们自己也把汉服分为魏晋风的、唐制、宋制、明制,为什么现代改良的汉服就不能叫现代制汉服呢?
还有些同袍会担心,正统的都还没复兴起来呢,还说什么改良?再说改良的标准是什么呢,是不是想怎么改就怎么改?
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如果只是一味考古复古,汉服不能融入日常生活,那就永远只能在我们这些爱好者组成的圈子里打转,那些争议就会永远存在,大家还是谁也说服不了谁。只有等汉服彻底流行起来,走出圈子作为主流文化存在,类似行业协会之类的权威机构就会成立,那些真正的专家学者才会为汉服发声,共识才能达成,标准才能建立。
学法律的同袍都知道,法律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滞后性,所有法律条款总是晚于相应的社
会现象和社会问题。每个行业、每种文化的兴起也都是一样,一定会先有一段蓬勃的野蛮的生长期,然后在这个过程中规范的秩序才会建立。
就像我们汉服复兴志愿者的称呼,开始的时候叫什么的都有,“汉服复兴者”“汉服爱好者”“汉迷”“汉友”,五花八门不一而足,直到后来一个名叫“秋月半弯”的前辈发帖首倡“同袍”这个称呼,并得到大家广泛的认同和接受,从此“同袍”这一称呼就被沿用下来。
所以说,要相信我们一定有足够的智慧来解决汉服流行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但前提是我们要让汉服流行起来。
具体到我们每个人的身上,我希望大家都能时时记得自己穿上汉服的初衷,是穿给自己的内心,还是穿给别人的眼睛?
想清楚了这一点,大家大可以无视那些异样的眼光,无视那些所谓的权威的批评,在每一个不影响正常工作生活的场合自信从容地穿上自己喜欢的汉服,身体力行地感染带动身边每一个人,如此就是我们对汉服推广最大的贡献了!
五、小结
这篇文章写到现在,花了好几天的时间,随想随写,仅是我个人的所思所感,一定有疏漏不当的地方。
之所以最后决定发出来,还是想抛砖引玉,希望有更多的同袍能参与进对汉服推广的讨论中。我自己也建了一个小群,欢迎同袍加入,一起交流对当下各种形式汉服活动的感受建议,分享自己在汉服活动中的喜怒悲欢。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活动召集|穿最美的汉服,搞最野的秀 (飞鸢文化)
- 找汉服摄影师 (仗剑天涯小女子)
- 春季汉服求推荐 (momo)
- 杭州汉服 想进群的可以留言哦 (ice-Rain)
- 想建个杭州汉服群 (ice-R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