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怜高处多风雨——最好的朱棣(上)
来自:张震老婆(V)(拒绝免费转载,商业合作豆油)
【王学圻老师扮演的朱棣下线了,我很想念他。
谨以此文献给我心中最好的朱棣。】
多年以后,王学圻老师在正式退休时,准会想起张挺导演给他看《大明风华》剧本的那个遥远的黄昏。
剧本写得结实,看起来很慢,日头西沉,云彩绯红,看着看着,王学圻老师叹口气,抬眼看看天光,天光瞬息万变,夜色一点点染上来,一个73岁的老演员知道他在最适合的年纪等到了一个最适合的角色,需要将他的人生经验与演艺经验全盘倾注燃烧,才可能充分驾驭。
朱棣难演吗?难演。
你要演吗?当然。
我愿意想象有过这样一个黄昏,总觉得这样才对得起王学圻老师和朱棣的相遇。
朱棣不是《大明风华》的男一,却是《大明风华》的中心人物,像一个圆的圆心,或是一棵树的树根,他成立,他的子孙才成立,围绕他和他子孙的人物们才成立;看明白他的矛盾统一,才能看明白剧中所有人的矛盾统一,他是源头、是起点、是解释,同时也是剧中人物和命运作战的最好样本——而这,何尝不是《大明风华》的深层主题?
朱棣的一生,是矛盾的一生。
作为皇帝,朱棣既睿智仁爱,又暴戾残酷、狡诈阴险。
作为儿子,朱棣既孝顺,又忤逆。
作为父亲和爷爷,朱棣既温情,又无情。
而王学圻老师扮演的朱棣,以他的智慧、强硬和温柔将那些本该左支右绌的矛盾统一了、驯服了、自洽了,很少见到这样的影视剧人物,能将各种完全对立的特性合情合理地融于一身。
朱棣是睿智仁爱的,帝王的智与仁,都是为了坐稳天下的自我克制,幽深之处是深沉的心机和谋略。
朱棣是个好皇帝,对外战功卓著,“要为子孙打出五十年太平”;指派郑和六下西洋,具有非凡的外交视野;对内迁都北京,减少少数民族侵扰之患;主持编纂《永乐大典》,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组建“三杨”班子,锤炼培育于谦,为后代留下稳固的官员班底。
朱棣一辈子做了其他皇帝三辈子都做不了的事,他有雄才伟略,也有属于个人的急切:急于证明自己,虽然上位的手段并不光彩,但他配得上拥有这份权力,到地底下,他要能对祖宗交代。
太子朱高炽在这方面,是朱棣完美的翻版。
朱高炽身体不佳,无法随军亲征,正值壮年的勇武的弟弟们战功卓著,虎视眈眈,要平稳接班靠武力拿下来的政权,绝非易事。光是顾自己还不够,朱高炽还要确保将权力顺利交接给锋芒毕露的儿子朱瞻基,而他的健康决定了,他的时间不多,能走的路就是仁和忍。
朱高炽在剧中乍一看是个窝囊的太子爷,面对二弟朱高煦和三弟朱高燧的咄咄逼人,他总是以嬉皮笑脸的退让避其锋芒,但仔细分析,他每次跌的都是面子,赚的都是里子。
剧中有个大事件。朱高煦不愿就藩,借换防想要造反,朱棣心知肚明,兵不血刃化解,并未打算深入追究,这是父子情,更是为了统治的隐忍,因为他此刻还不能离开这左膀右臂。
但朱棣也明白不能轻易将此事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平日看似没有脾气的朱高炽早已在朝中培植了自己的力量,朱棣也不能小觑,朱高煦此举往大里说就是谋反,如果不敲打,他还会犯下更大的错误。
朱高炽对朱棣的想法心知肚明,主动提出要让出太子之位,显示自己重视家庭亲情甚于权力。明白权力意味着什么的朱棣当然不会放心,他对朱高炽的考验并不止于此,他作势要将朱高煦关入天牢,朱高炽反而为朱高煦负荆请罪,朱棣到此顺水推舟,将对朱高煦的处罚高举轻打,平稳度过这一危机。
这个父子之间漂亮的推挡,让朱棣、朱高炽乃至朱高煦都得到了他们想要的。
朱棣表明了对于朱高炽的信任,对他继承皇权的坚定,保住了朱高煦的颜面,让他能继续随自己征战出力。
朱高炽表明了自己对于亲情的重视远高于权力,尽力抹去朱棣对于兄弟阋墙悲剧的担忧,同时卖了个大人情给朱高煦。
朱高煦试探了造反的可能性,并未受到严重的惩处,仍有动力以战功为自己积累政治资本。
这是朱棣和朱高炽政治智慧的合作,更是较量,他们是势均力敌的,温情脉脉之下,是一不留神就会腥风血雨的战局。这样的较量其实在剧中发生了很多次。因为朱棣始终怕太子朱高炽是外表忠厚、内心狡诈之人。这种“怕”自然是有道理的,朱棣推己及人地从自己身上看到了这一切。
朱棣是暴戾残酷的,暴戾的深层次原因,是求生的恐惧。
作为出身并不光彩的儿子(母亲是高丽人),朱棣从开始就明白自己没有通过正常途径成为皇帝的可能性,但他又偏偏有成为皇帝的才干与雄心,封燕王后一路征战立下汗马功劳,才能和胸襟都远胜建文帝朱允炆。但父亲朱元璋为血统考虑,无论如何都不会传位给他,朱棣靠着在装疯卖傻才能苟活,那些漫长的时间里,恐惧渗入他,成为他生命的底色。
一个饱受恐惧之苦的人,是最明白恐惧力量的人,而要令人恐惧,所必须的是强大,在你死我活的权力斗争中,容不下心慈手软,强大的表现形式势必是血腥的。
靖难之役,朱棣在下令诛杀方孝孺十族时毫无怜悯犹豫。清醒有时就是无情的同义词,鲜血和人命在这样的权力交替中本就是必不可少的部分,朱棣选择以最快速度稳住政局、警醒人心,他做了,因为他可以这么做,在他看来,也必须这么做。做就算了,朱棣还让尚是孩童的孙子朱瞻基不可逃避:“不经历,你怎么长大?”
这份恐惧带来的暴戾,朱棣完整地遗传给了朱高煦。
要仔细说,朱高煦是境况最像朱棣的儿子。嫡子朱高炽已立太子,朱高煦最好的命运是封个王,享受平稳的下半生。但朱高煦偏偏又和父亲一样,战功卓著,心气极高,同时也信不过看似仁厚的大哥朱高炽,更信不过心狠手辣的侄子朱瞻基,他很明白,如果不谋反,未来命运会如何,很可能连装疯卖傻求个平安都不可得。
父亲是最好的榜样,朱高煦的反心、杀意,都是陪伴在朱棣身边多年后必然的选择。所以朱高煦一心夺权,培植靖难遗孤刺王杀驾以嫁祸朱高炽,以换防为机集结军队企图兵变等等,这些作为,都是对于父亲的有样学样。
但有朱高炽这个选择在,朱棣是不敢让最像自己的朱高煦成为皇帝的。朱棣太知道自己了,他得到权力的代价是无视亲情和天下人的骂名,即便后来接纳了孙若微,并放过已经出家为僧的建文帝,一方面是和解,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平稳执政,平息王朝建立之初的怨气和血腥味。
即便垂死时作势要改立朱高煦,究其根本,也不过是他给孙子朱瞻基出的最后一道题,考验他对于权力的执着,考验他的政治智慧,考验他能否超乎一般意义上的人性抵达帝王所需的“孤家寡人”之境。
朱棣是阴险狡诈的,这最初是他的求生之道,后来是他塑造统治者“天威难测”形象的必须,更是他维持子孙力量均衡的手段。
建文帝在位时,朱棣韬光养晦,养了大量鸡鸭,掩盖在猪棚底下暗中锻造兵器的声音,这是常人想不到更做不到的。
朱棣执政后设立内阁制度,分散官员权力,确保了最高权力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上,同时以特务机构锦衣卫、东厂等对官员、平民都加大了监控力度。
官员解缙之死,便是对于官员最好的敲打。剧中这一段拍得很有恐怖之美,一个迂腐的、颇有文名的读书人,仅仅因为不慎踏入了皇权传承旋涡中,便被作为朱棣对儿子们、官员们杀鸡儆猴的“鸡”一杀了之。
哪怕对待三个儿子乃至孙子,朱棣也难以捉摸。立长子朱高炽为太子之后并未表现出彻底的放心,语言中以皇位为诱饵,让儿子朱高煦也对皇位产生幻想。朱棣面对三个儿子的权力之争,以一种超然世外的上帝视角观察,在关键节点暗中拨弄,巧妙利用。
回到剧开头,朱棣征战阿鲁台回京后,以遇刺为由,深入调查太子朱高炽监国期间的政绩。
这首先敲打了朱高炽,虽然你监国日久,“这天下还是我的”,将最高权力立刻收回。
接着将监国之位交给朱高煦,继续加重朱高炽的压力,以最高权力为诱饵,让朱高煦竭心尽力解决王朝当时最大的难题:预算亏空。
当朱高煦心甘情愿拿出身家贴补亏空时,又暗中给朱高炽援助,表明自己的一片苦心,稳了太子的心。
而太子、皇子率先垂范,官员们自然也不得不掏钱出来。
行云流水间,朱棣同时对朱高炽、朱高煦都卖了人情,给了压力,还顺带着让官员们大出血,完美解了燃眉之急,最高明的是藏身于儿子们背后,完全撇清了自己的关系,这真是老狐狸才能想得出来的。
朱高燧在阴险狡诈方面是朱棣的嫡传,做了锦衣卫的头领的确物尽其用。
论长幼之序、论战功勇武,皇位都轮不到朱高燧,朱高燧一早就做了选择,他是“二爷党”。这个选择很合理,朱高燧自己的力量不足以和朱高炽对抗,朱高炽为人沉稳,颇得人心,儿子朱瞻基又野心毕露,也是没法攀附的,而朱高燧自小和朱高煦在军中成长,生死与共的情谊甚至比血缘更为紧密。
但朱高燧是没有忠心可言的,一旦有机会,他对朱高煦的背后一枪绝对稳准狠。
朱棣游园遇刺,朱高燧率锦衣卫追查凶手幕后主使时,威逼利诱要凶手供出汉王朱高煦来。不管朱高煦有多大的战功,只要这个罪名成立,必死无疑,朱高燧的逼供已经完全无法以自保来解释了。唯一的解释是,朱高燧虽然靠着朱高煦这一靠山,却无时无刻不在寻找机会扳倒这座靠山。
靠山再大,终究只是个充其量能够谋得平安富贵的靠山,如果能一举踩死朱高煦,一方面去掉了皇位争夺中的有力竞争对手,另一方面也能夯实提升自己的地位,未来可期。能当面和朱高煦喝酒谈心,翻脸不认人地往死里坑队友的朱高燧,也真不愧为朱棣的儿子。
(未完待续)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直接被爷爷吓出发烧,怪不得三十多就死了 (Blues)
- 剧情讨论|一些碎片化解读 (Sylvia.Darcy)
- 这剧感觉是剧情循环呢 (Blues)
- 讲真孙皇后这个历史人物想完全写成正面角色挺难的 (大唐honor)
- 孙皇后被黑得是不是太过了 (mom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