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对离人放悲声,抑郁自救,纯技术分析(至太子监国)
来自:看客人间匆匆过
最近老是混在精华堆里查资料,文史向来是我的弱项,补了太多的课!想着来而不往,非礼也。面对这样一个5年以上时间线,3个以上交叉叙事线,刻画从高位到卑贱者无数人物群像的庞大剧著,出自法学专业背景的严谨到令人发指。实在是太精妙了。
这部戏伊始提出的文眼“天地之间,人在哪里?”在梁本里面是完全收了尾的,在多线叙事构架中每个叙事主体的思考和结局在梁本里是完整呈现了的——
萧家三郎:从承载权利的魂器到望向人间的眼睛,在天地间得了解脱。
陆家女公子:神女无恙。云山苍苍、江水泱泱,眼望山河,不必登仙,心胸始终宽广。
萧睿鉴:“君义臣行,父慈子孝,臣不需要这样的虚话。终有一日,臣得偿所愿,辗转一切报应,均由臣一人承担。”
表哥:萧家的江山,要与顾家的权势永固。所以本不是作为接班人培养的表哥,儒冠多误身,没有雷霆手段,便担不起这菩萨心肠,被迫承载家族命运,由明转暗,阖族溃败。
堂哥:天地不仁,不报善恶,只论因果。一切皆是报应!
我十几年没看到从人物本体视角出发的如此完整、严谨的人物设定和剧本逻辑了,上一次被惊艳到的还是刘恒老师的那部少年天子,但梁剧的复线较之复杂了太多,千头万绪,最后又都得了善终(在本身的构架下,求得了个合理的结局)。真的太考验思维能力了。看来法学专业的背书,不是虚话。
这部本不是给大家茶余饭后消遣的片子,在剧本,导演,演员,场景,美工,配乐各方面无一不精,唯一想诟病的就是如此庞杂的叙事,剪不甚清楚明了。这戏放在如今娱乐至死的年代,得到如此反应,也不奇怪。所以每每碾转反侧,夜不能寐,想放声一哭却甓积于胸,一语不得。戏本身被腰斩的命运和梁园笔下太子的结局何其相似;这剧面向普罗大众的反馈和她感叹的只看功臣不看枯骨的万民何其相似。但转念一想,与我相逢于风华正茂,有生之年,何其有幸! 按亚里士多德的理论,片子完备了悲剧的六大要素,读它如读莎翁四大悲剧一般,屡屡击节叹赏。而其无处不在的中国的古典原素,更使我亲近。萧定权带着无从摆脱的原罪,通过一次次理想(道)对现实(术)的抗争,最终失去一切。无数偶然事件里的必然选择,冥冥中召示人物结局,如判官的帐薄,在出生时就写好了的。旁观根本无从将萧家三郎周遭巨大的命运旋涡拉出,看得人悲从中来。 梁本里三要素的人物语言就不夸了,双膝已经钉在地上,恨不得趴在屏幕上一字一句抄,一句话总结“完美表现人物性格,完美推动情节发展”。舞台说明应该也没有人看。就屡下矛盾冲突吧,也算是众多历史剧本里最大的短板。
这剧是标准以事件推动发展。人物矛盾引发冲突,冲突解决带来新矛盾,人物选择决定终极命运。所以故事要立得住脚,人物性格的逻辑合理性是第一位的。我不是书党,没有先入为主的框框,看剧看到一半补了书,越来越觉得梁园写人写得稳,情节怎么改都万变不离其宗,都是那个人,遇到这样那样的事最后的选择还是一样,最后的结果还是一样。本文分析针对剧。。
萧定权: 人物性格:小怯而大勇,多疑却心软,对君恩战战兢兢(生来就无),对权位并不贪恋(生来就有)。比书里多了的是重情!这是推动所有情节发展基础的基础。而相对于书中对权位态度的改写,对“人”性思考的深化,是让他在梁本终未做自戕之举的重要前提。 编剧反复借旁人之口说“爱欲之人,如逆风执炬,有烧手之患。”结果,他所有的选择,全是烧手之患。最后让他陨命的大爱,何止烧手,是烧身。 人物宿命:生于权利交换,所以他求父爱而不得。这个是他的原罪,出厂配置。他爹是把他当国之公器,摆着看的,不需要有自己的思想,只需要跟随。三郎长于儒家道义,和萧皇完全不相与谋,爹爹的出厂配置后面说。一个按正经皇家嫡长子培养长大的谦谦君子,青年时期撞到了庶子纂位,根基不稳的壮年老爸,怎么弄?君子和小人斗法,后果,如此而已。 决定萧定权悲剧的宿命里除了求父爱而不得的原罪之外,就是他的成长环境。恩师是当世大儒,他是道统的坚定拥护者。五伦之亲,君臣之道,如他就如我们认为地球绕太阳运行一般的真理。所以那些让他反的,怎么反?翻翻历史上,国家尚未入乱世,弑君纂位的人能有几个?明成祖也算一代英主(英主和明君还是有区别的),但仍活得草木皆兵,太祖实录至今在史学界都被指指点点,可见一斑。 萧睿鉴: 人物性格:以术制国,重权轻义,多疑而寡情。为了皇权,一切皆可换,一切皆可抛。为国忧心是真,但若论这轻重缓急,送各位一句话细品“攘外必先安内”。 人物宿命:萧老儿是庶子上位,以权(阴)谋斗下原太子。此等人物心里,一等一重要的,先是那把椅子,再是天下万姓。为了定权,碎些个仕子、良将、草民,都是可以也是必须的代价。他的逆鳞就是藐视,忤逆,超越他的权威。
他的宿命就是罢相罢将,把曾经低三下四求来的所有牢牢把在自己手里。期间人挡杀人,佛挡灭佛,无妻儿朋友分别。所以剧本中若有偶尔流露的愧疚、后悔,也只是让自己好受点的设置,绝对不是爱!当然这个配置,也是让长期在爱与自由里生长的现代人最难接受的,所以造成了目前改编最大的讨论点。我的创作观显然和梁园紧密贴合,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在父子二人的社会地位上,编剧的这种设定具有高度合理性。
关于道术之争,组里有很多讨论。这里不是重点,但我提一个自己很认同的王东岳老师的观点,“所谓术者,是指你可以驱动和支配什么;所谓道者,是探究什么东西驱动和支配着你。”相信没有被皇权异化的双鹤,都是被一个更高于皇权的力量驱动和支配的,我姑且认为那是一种“不合君王之宜的慈悲”。 陆文昔:
人物宿命:由于不是推动事件发展的源动力,所以人设没有原罪,只需要被动接受权权和萧老儿的飞刀。编剧安排这样一个人物有更多文学的考量,她就像是萧定权的参照样本,两人遭受了同样的变故,同样的痛苦,但她是双鹤里没有迷失的另一只鹤,最终完成了对“胡为乎泥中”的另一只鹤的救赎。
人物性格:即有男子的坚毅勇敢又有女子的温柔慈悲,她是渡化萧定权的佛,太完美了尽乎于虚无。
值得一提的是,梁园以现代知识女性的角度,写出了中国长篇电视史上一流的女性视角,同为女性,我太喜欢了!!!!陆文昔具备了非常独立和复杂的人格(仅针对前60集),和萧定权一样,她是从小女儿情态逐渐成长坚强的,即不是附庸男权思想下永远逆来顺受的光辉母亲形象,也不是服务于剧情推进需要的麻烦制造者或解决者。
以上人物框架下,剧中的事件走向无非是不同世界观的人碰撞和角力的结果。最开始我是当权谋剧看的,两派你来我往好不刺激;中间被美色吸引,迫切希望发展成言情剧(毫无自觉和节操);最后终于悟道,是了,梁园一直说,这是部写人的片子。但写人的光辉,刚演到权权成功翻越心中沟壑,要攀登精神高峰了,剧情被删改强和。。。。虽然仍保留了强烈的悲剧意味,但所思前面铺垫的种种,不能不称之为遗憾。
这篇就以第三者的视角,分析一下梁本叙事框架下的事件走向和人物性格发展: 第一阶段:冠礼。少年心性——我要的都要留下,我恶的都要消毁。 那时的萧定权还是幸福的,内有老师兄弟,外有清流军将,他整日郁郁的无非是他爱爹爹,而爹爹爱大郎。 说句题外话,按剧里的人设(只看剧本),萧老儿是绝对偏私大郎,从来都是父子,没讲过君臣。这种放纵滋长了大郎的妄念,萧老儿疼大儿子是真,没想过把天下给他也是真。最后是被长大的权权逼着做了决断,此生不复相见。 这种不爱太子却要留他江山社稷的扭曲父子关系中国历史上比比皆是,而渣爹立身不正偏疼庶子是一系列事件的祸首。但电视剧呈现出若有若无的纠结,让长期出于爱与和平,且少子女环境的现代人同情泛滥,纷纷猜测爸爸就是最爱我,只用大郎磨宝剑。虽然大家只是各自看个开心,但中国用血写就的古代政治史,真的和网言不一样。。。。 冠礼的终结,是萧老儿对齐王的包庇(以后会反复出现),太子被动防守,委屈的第一时间接受了。牺牲了为他送信的宫人。 第二阶段:春闱。初生牛犊——以术谋,铩羽而归。 冠礼上吃了哑巴亏的皇太子如坐累卵,要主动出击了。自然是斗不过在位比他爹登基还久的中书。开始自鸣得意,结果一塌糊涂。 惨败之后,他的两位至亲的反应特别有趣。亲爹气绝,言语间无非是骂儿子使诈使不好,让老子给你善后,结果给了中书令拿在手上的把柄,有半句没说出来,让我以后和他斗又少了半分成算。 老师的反应不用说了,可以刻在我心里:“一切文艺,不可为阴谋所用,一但沾染,精神全无,骨气全无”。 其实演到这里,不是书党的我已经站队了。天下苍生,惟余莽莽,我自做不成三皇五帝,我只是莽莽,所以对一国之君的这种言论委实难爱。忐忐忑忑忍到剧中后半部分,我很开心,就算梁园对每个人物都刻化入微,心存爱护,我还是可以清楚的感觉到她对萧皇的态度。三观相合。才能愉快玩耍。说三遍!! 春闱后,齐王顺理成章留京(再次强调,萧皇根本不想让齐王走,这个是顺水推舟的人情),卢尚书致仕,太子放弃了他利用过的赵吏。
第三阶段:廷试。玉碎昆冈,踏入泥潭。 授业恩师死谏是萧定权人生的分水岭。他人生的第一束光灭了,第二束光还没有赶来。所以他跌跌撞撞真正开始了皇权之路。 第一次决择,用陆家的冤屈换老师的清名。老实说我作为(非常正义的)观众视角,看这道选择题非常荒诞,一个君王,拿两个忠臣的名和命让他的亲生儿子,也是他的继位者选择。不只如此,一个是他死了的至亲,一个是本可以相濡以沫的至爱。 这道题难受到我现在想起池边醉酒的太子都心痛不已,我仅做壁上观都想问问萧老儿你不能做个人么?但别之后,梁园放出的重要剧本弥补了这个缺憾,陆英空有一腔热血,但“事上不诚、治下无威、谋大轻采信、任重力不足”
看看这力拔千钧的台词,不足百字,把一个复杂的君王写的跃然纸上,萧皇说陆英罪有两重“有行之心(是为不忠君),无心之行(是为不严谨)”。联想到三郎之前夸阿昔“入世做官,你比你爹爹更适合些”。这才是这部戏最为精妙之处,可却如此呈现,让原本足够鲜活,足够立得住脚的君王,白担了我一年的骂名,可惜可叹。。。。。。。 延试后,萧定权第一次做了人生的选择,为了情,放弃了正义。但他还小,背信弃义太过痛苦,所以他用婚姻救了爱慕之人,拖住了护他的清流国士的死亡。 等我抓心抓肺一个月,跳出观众视角,从创作者的角度,再回看这冲突,不得不为之五体投地。梁园的矛盾写得惨无人道,但在人物自身性格逻辑内又找不出半点破绽。各位回想一下想哭又哭不出的憋屈感,就是了。 那个一身正气不受摧折的陆英,是卢世瑜想着外放三年后,行事也许更加沉稳的人;也是李明安口中和陆文昔一样不分轻重缓急的人;是皇帝眼中空有好心却办坏事的人。所以为国蒙垢是他的宿命。 那个对权位毫不上心的温柔少年,只不过想留下身边所爱罢了,妄想着一招不成,总能补偿。如此天真,如何抵得住后面虎视眈眈。 那个君位来路不正,弹忌人心的权谋高手,正值壮年,大好抱负未展,如何忍得了自己附在旁人裙带上得到的儿子声望渐高。 事以至此,虽然老夫的少女心天天盼阿昔和瞎权相认恋爱,老夫的事业心天天盼太子干掉齐王虐爹爹。但那个可怕的直觉,已经让我在春闱案中嗅出的蛛丝马迹,变成了廷试案后选“贞”或“缪”的草蛇灰线,这是个标准的大悲剧构架了。 这道命运的选择题,矛盾源头两人的出厂配置完美不兼容,一个重情一个重果。以成果论英雄的居了上位,且对自己的道路深信不疑,所以他必须要教会重情的选择与决断。当然,最后皇太子学会了。只不过生死一线,他的决断还是“非是不能,而是不为也!!”
在皇帝看来,什么都是可以拿来买卖交换的,道义算什么?真相又算什么?始作俑者中书令,我既然斗不过你,就让别人做你刀下冤魂,将来徐徐图之。这透过纸背的阴寒,如果看客还觉得帝王之术,都可理解的话,希望你永远不做将来那被牺牲掉的冤魂。
第四阶段:太子监国。雄鹰初展翅,为情触逆鳞。
这段绝对是父子俩的蜜月期,追剧的时候把眼光如炬、嫉恶如仇的我都骗了,以为萧老儿是真以江山社稷为重,磨砺国本为先。平心而论,20岁的人物设定,权权只靠顾内人和编剧金手指就能扳倒中书令,业务能力已经很不错了。
所以扳倒之后,得意忘了形,越权对人事和财务大包大揽,现在都是职场大忌,何况在皇权社会,简直是自杀式作死。结果虽然职场初战告捷,但自家前后院都起火。
前院是烧了行贿账簿、李逆匆忙结案、陆英被枉杀。这三条要是卢世瑜还活着怕也是要气绝,何止打手板,应该够得上跣足请罪了。但厉害是萧老儿厉害,只是生气太子拿自己的钱卖顾家的人情,让他小老婆没有新打的钗带(相信小权权本意绝对是抚恤将士,但在他爹看来就绝对不是了)。之后连踢带骂说他脑子进水,这么好拿住别人短的机会,居然主动放弃,把账簿如此重要的物证烧了。再之后眼皮子都不抬,算盘就打好了,他是真懒得管陆英冤不冤,他只想拿这个捏住皇太子,这个没了李柏舟之后他的头号假想敌。
后院是前院的连锁反应,所谓人生得意勿忘形,纵然三郎你从小学儒,不信佛家虚妄,但须知这天地轮回,可以不讲善恶,但是讲因果的。所以这戏从无数人嘴里说的一句“都是,报应。。。”太子军马案仅初战告捷,各方尚未尘埃落定之时,就开始迫不及待拉拢陆中丞,心切且偏私,就算偏的是国之栋梁,也是越俎代庖,储副干政“以名利诱之”。君无此心,旁观者未必做此想,尤其是他先前只闻张陆正其名,从未见过他的手段。和太子妃浓情蜜意之时,全然忘了他老泰山本命属狐狸,根本不会不动如山,忘了自己只是监国,并非国本。即管不住手下人,又想保手下人,自然无法和领导交差。
于是皇太子殿下,向泥潭滑得更远些。之前放弃了的宫人、老吏,总有些你情我愿亦或相互利用的意味。而这一步却为一己私欲,情私也罢,权私也罢,终是彻底放弃了陆英。上次那般绞尽脑汁保下,不惜用婚姻交换的人,如今被枉杀,也只会白天拿人把柄,晚上取画一观。三郎啊三郎,你果然,越来越像你爹爹了。所以阿昔为父兄精神恍惚,间接害死三郎的妻儿,便是天道恢恢,因果轮回了。
看到因太子下狱,仍一心想为儿郎辈涤清道路的陆英死的这般不明不白,我真。。。一口气不来,无处安身立命。都说学史的心硬,中国政治史上死的不明不白的忠臣良将比比皆是,所以我才想在文学作品里求个河清海晏。结果,连这个念想,都不留与我。果真,足够真实才足够荒诞。
李逆死前的那段剖白,写的相当棒。“我凭什么该恨我自己,我出身高门,二十岁中探花,三十岁主兵部,四十岁入中书,五十岁你应该知道!我已经取代了顾玉山,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哪像你们这些白屋寒门,食粥鉴影的寒子们。你们无力无能,天经地义。我为什么要恨我自己!" 梁园写群像的功力了得,非黑白善恶二元论对,非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就是将复杂的人性,真实的呈现而已,已经足够戏剧足够好看了。
军马案走到如今,如萧皇所说,办成了个混账案子,但说人话的,未必会办人事。在萧皇手上,这桩混账官司,恰恰是步好棋,拿捏太子与张陆正。本来父子之间此消彼长,刚好平衡,可偏偏有人暗中作梗,要搅动一池春水,方可渔翁得利。于是念之死了,死在了在政治斗争中一败涂地的登华宫中。三郎此刻作死触逆麟,行监国令旨,是为一个公道,他到底还具备人的底色。但,他爹爹已经彻底被皇权异化,萧皇不要公道,要平衡。若给了你公道,这一手构架的制衡大厦倾颓,如何实现我江山在握的抱负! 上学的时候学法,公平和公正,老是分不清。。。看看这个无头官司,皇帝判的是个“平”,不是“正”了。
可怜我三郎,一腔热血,下场罢相,是为了爹爹的喜欢,不是为了太子的位置;求逞凶缉恶,是为了夫人孩子,不是为了党同伐异,赶尽杀绝。可就你我能懂,爹爹不会懂,也不想懂。君不知臣、父不知子,一个本无心帝位的赤子,被架在这权利的火上炙烤,这才是悲剧源头。
太子监国高潮在李逆落网,罢相收权,结局在赵氏封后,太子禁足。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这个失败者视角的剧著,若仅落脚于故事,在我心中便和网络上无数虐恋小说一样,雁过无痕,无非是编排的更加精巧严密而已。而梁园写的是人,不是秘史 艳 文,她开篇就问“ 君是天,臣是地;父是天,子是地 ;天地之间,人在哪里?”虽然种种影视化呈现,开篇梦境中的疑问被减掉了,但这个问题一直是贯穿始终的文眼。
开篇时,三郎问的卢世瑜,那是20岁时他最大的指望,心中明月高山,可他太小了,纵然老师告诉他,他也不懂。之后老师死了,念之死了,他问的爹爹,三郎啊三郎,你问的不是爹爹,是君王啊,太子监国一役,如此落幕,陛下的答案,你喜欢么?
应该是不喜欢的罢。没事的,念之走了,有顾内人陪着你,等你们一同走到了长洲,自己便慢慢懂了。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太子妃 张念之应该是赵王毒死的吧? (我爱王肥肥)
- 《鹤唳华亭》探案传奇番外之一 a quail Prepares(一个鹌鹑的... (爱思特梵·娃娃)
- 几个疑问请大神指点 (雷神)
- 那些口口声声说萧定权应该造反弑父篡位的,也是挺佩服他们的... (草莓牛奶泡泡糖)
- 物料资讯|鹤唳华亭60集 剧集版台词册(结合鹤友资料整合)(... (悠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