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BFI《视与听》杂志:“莱恩·约翰逊谈《利刃出鞘》:阿加莎·克里斯蒂的时代感”
阳光濮照
原文导语:这部群星汇聚的悬疑谋杀案新片导演向我们谈到了丹尼尔·克雷格声调优美的口音;他最爱的推理探案故事;以及他接下去的计划。
作者:James Mottram 发表:27 November 2019 翻译:国凌

每一部由莱恩·约翰逊指导的影片都有特别明显的个人风格,他总是能在既定模式或者类型影片中作出反转。自从他的导演处女作黑色电影《追凶》(Brick, 2005)打破预期技惊四座后,紧接着他便用《布鲁姆兄弟》(The Brothers Bloom, 2008)和《环形使者》(Looper, 2012)两部作品分别刷新了诈骗故事和时间旅行故事的新高度。而他参与的最近一部星战系列电影——《星球大战8:最后的绝地武士》(Episode VIII – The Last Jedi, 2017),也旗帜鲜明地表现出他试图把该系列电影从怀旧风中解救出来的尝试。
现在他又回归到自己自编自导的第五部影片《利刃出鞘》上,一部设计精巧的谋杀悬疑类型片,他给这种谜底直到最后才揭晓的经典侦探故事【译者按:英文固定用法:whodunnits】增加了一层当代思维。本片的故事从富豪小说家/出版商哈兰·斯隆比(克里斯托弗·普卢默饰)85岁生日次日,被发现在自家遭割喉。来自路易斯安那的大侦探布兰科(丹尼尔·克雷格饰)主导,对已经貌合神离的斯隆比一家人展开调查。主要家庭成员由杰米·李·柯蒂斯、迈克尔·珊农、托妮·科莱特及克里斯·埃文斯等扮演。
《利刃出鞘》像是给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一封情书。你怎么形容自己对她的致敬呢?
我年轻那会儿,有过一系列对阿加莎·克里斯蒂的改编潮。一阵一阵的。
首先出现了一些英国本土对《马普尔小姐探案》的改编,改的傻傻的。然后到了70年代,以《东方快车谋杀案》为开端的一系列改编,启用了大量明星来加持。我从小看的就是这些,而且我当时特别爱彼德·乌斯蒂诺夫饰演的大侦探波罗。他至今仍是我最喜爱的波罗。
但是那些不是简单模仿,也不可谓拙劣。他们有一种幽默感,又有一种有趣的自我意识在里面,他们用很直接的方式来讲一个直到最后才会揭晓谜底的探案故事,乌斯蒂诺夫尤其……我觉得他深谙波罗的气质,那就是有时傻憨憨。一个傻憨憨的侦探会让所有嫌疑人卸下防备,让他们直到最后一刻才恍然大悟,但为时已晚。
可以感受到《利刃出鞘》受了克里斯蒂影响,但同时也非常有当代感。你是怎么让这部影片有一种时代的敏感性的?
克里斯蒂的作品都带有她当时的时代性。这点让我很着迷。有些东西退去了时间的光华,慢慢显出本质,逐渐返璞归真。克里斯蒂写的那些人物,用现在的眼光看来可能过于浮夸,比如那些老军官、老管家之类的。但当她写作的时候,这些人代表了社会各阶层,这些角色未免夸张但却非常有社会关照和辨识度。有的人甚至会说,“我有个叔叔就这样“。
同样的,我在我的第一部影片《追凶》中,尝试把这么多年来这么多“黑色电影”固有的一些东西给去除,以达到我当初初读达希尔·哈米特的小说是的感受。
你当初是怎么构想丹尼尔·克雷格饰演的布兰科侦探这个角色?
总的来说,我想塑造的一个侦探就像是我前面提到的波罗一样,精髓就是侦探得有一些能够掩盖自己侦探气质的东西,使得嫌疑人对待他们不太认真从而事情败露为时已晚。所以我给这个角色加了个口音。这个口音让这个角色会给人一种自我膨胀(自尊心爆棚)的感觉……他老是用第三人称来指代自己。我其实为了一些角色的功能性,写了很多角色的特点,丹尼尔的演绎增加了这个角色的有趣程度。
你特别提到了他的口音,这是个什么口音?
理论上,这是密西西比口音。在剧本里写的是“某南方口音”,创作的时候其实也来来回回地进行了修改……我建议他参考美国历史学家谢尔比·富特(Shelby Foote)的发音,他给肯·伯恩斯(Ken Burns)关于美国内战的纪录片做过大量的旁白配音(The Civil War, 1990)。他的口音就有一种让人非常舒适的密西西比口音。我当初的设想就是希望这种口音是让人放松的,而不是恼人或者聒噪的。我们就从这个出发点开始工作的。

抛开丹尼尔,你把几代优秀演员都集合在一起,包括克里斯托弗·普卢默、杰米·李·柯蒂斯、迈克尔·珊农等等。把他们集中在一起是什么感受呢?
没错,这次演员的选择跨越了几代戏骨。在拍摄现场就非常带劲。我们在一幢大房子里实景拍摄,全体演员们都相处融洽。实景的一个好处就是,他们不用来回辗转在摄影棚和休息车之间。有的时候不拍摄的间隙他们就去地下室或其他不打扰拍摄的地方聊天休息。看着几代戏骨们在一起就很酷,从年轻的凯瑟琳·兰福德和杰登·马泰尔,到年长的克里斯托弗·普卢默和弗兰克·奥兹,他们互相聆听对方的故事,互相尊重对方。
那个背后插满了匕首的椅子的设计,视觉装饰感特别强烈,非常吸引眼球。这个创意是从何而来呢?
这个创意我很早前就想到了。我记得可能在剧本阶段,我想要一个带有宗教意义的符号来标签人物。想法很好,但是我们不停设计推翻再设计再推翻。为此花了很多很多时间。最终直到开拍前几天,才定下了这个方案—圆形带有工业感的烧烤架设计,然后上面插满了匕首。
在《利刃出鞘》这个片名之前,你想过其他名字么?
我始终用的是这个名字。自从Radiohead的同名歌曲出现,这个名字就盘旋在我脑海。这个反复出现的短语就像一个非常贴切的形容谋杀悬疑的描述。
如果要给《利刃出鞘》做一个类比放映,你觉得哪部影片可以一起放?
我觉得我的片子不是严格意义上那种直到最后一刻才破案的类型片,有点像《足迹》(Sleuth, 1972),或者《勾魂游戏》(The Last of Sheila, 1973)。后者由安东尼·博金斯和史蒂芬·桑德海姆编剧。这部片集合了70年代的大咖们:理查德·本杰明、黛恩·坎农、詹姆斯·柯本、拉蔻儿·薇芝。
桑德海姆是非常硬核的悬疑剧迷。【译者按:Stepen Sondheim,美国作曲作词家,号称概念音乐剧鼻祖】所以我让剧中的布兰科侦探哼着桑德海姆的歌。我得在片中给他留一席。桑德海姆会邀请他的朋友参加悬疑派对。给他们一些线索,带他们浏览路线,然后解决悬疑。所以这是一个关于富有的作家邀请朋友们参加他设计的解谜派对的故事,在这个故事里发生了一起真的凶杀案。这太棒了。
《利刃出鞘》完成后,你是否又要回归《星球大战》系列呢?
我其实还在和卢卡斯影业谈这件事情,但我同时也还有自己的项目在孵化。还不确定哪个会先开始。
我猜,相比《最后的绝地武士》,《利刃出鞘》你背负的压力会小一点?
这倒是真的。从某周角度上来说,当你专注在一件事情上时就好像是在一个泡泡中。在拍《绝地武士》的时候更是如此。也不是说你每天都会感受到很多压力。你就在自己的一方小天地里,每天就这些人为了你热爱的这份事业一起创作,做的时候你就希望你做的是最好的东西,而外界的一切似乎都不存在了。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译】《视与听》杂志对大卫·林奇最后的采访 (阳光濮照)
- 【译】《视与听》杂志对克里斯托弗·诺兰的最近采访 (阳光濮照)
- 译】BFI《视与听》杂志《荒野机器人》影评:一部充满人性关怀... (阳光濮照)
- 【译】BFI《视与听》杂志《头脑特工队 2》影评:尽管皮克斯的... (阳光濮照)
- 【译】BFI《视与听》杂志《美国小说》影评:美国小说:杰弗里... (阳光濮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