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时期的琴人
郭冰砚(大道至简! 一切顺其自然!)
一、专业琴人 杜夔(公元188前——220后)原为汉末的乐官。他"邃于声律,聪明过人,丝竹八音,靡所不能"。曹操任他为军谋祭酒参太乐事。《魏志》中说:"教习讲肄,备作乐器,绍复先代古乐,皆自夔始也"。长期战乱后散佚了的传统音乐,经过杜夔的努力,有不少恢复。在琴曲方面,他"妙于《广陵散》",嵇康所擅长的这首名曲,就是从他的儿子杜猛那里学得的(《琴史》、刘籍《琴议》)。 二、文人琴人 蔡琰(公元177——?)字文姬,她是著名琴家蔡邕的女儿。汉末军阀混战中,她被乱兵所掳,后辗转流入南匈奴,居留十二年之久,做了匈奴人的妻子,生了两个孩子。建安十二年,曹操因为和蔡邕的友谊,把蔡琰赎了回来,再嫁给董祀。蔡琰从小受父亲的教育,因而"博学有才辩,又妙于音律"(《后汉书?董祀妻传》。她有很好的记忆力,其父蔡邕的著作在战乱中散佚,曹操曾命她追录出来,其中有可能包括一部分音乐著作。她在《悲愤诗》中,表现流亡南匈奴时的思乡之情,和返乡时离别两个孩子的骨肉之情,真切感人,对后世颇有影响。唐代的《大胡笳》、《小胡笳》和南宋以来的《胡笳十八拍》就是以此为题材的琴曲。 阮瑀(?——公元212)是蔡邕的同乡,幼时从蔡邕学习。他曾在曹操举办的宴会上弹琴作歌,深得曹操的重用。当时文坛有名的"建安七子",其中就包括有阮瑀。他的音乐修养对家人很有影响,他的儿子阮籍,孙子阮咸,都是 "竹林七贤"中以琴见称者。 阮咸(生卒年不详)字仲容,是阮籍的侄儿,他精于琵琶。当时所用的琵琶,和后世从龟兹传来的曲项琵琶不同,人们为了加以区别,就称之为"阮咸",后简称为"阮",一直沿用至今。他不仅长于演奏,还精于作曲。唐代流行的琴曲《三峡流泉》,据《乐府诗集》引《琴集》说是"阮咸所作"。李季兰在《三峡流泉》一诗中,生动地描绘了它的音乐表现,并有:"忆昔阮公为此曲,能使仲容听不足"的诗句。他的儿子阮瞻 "亦善弹琴,人闻其能,多往求听。不问长幼贲贱,皆为弹之"(《琴史》)。他为了满足人们欣赏琴曲的要求,甚至可以整天连夜地为人们弹奏,没有一点不耐烦的表示。 阮籍(公元210——263)与嵇康都是反对司马氏篡夺曹魏政权的名士。司马氏后来改国号为"晋",先利用"名教"来巩固其统治,阮、嵇就提出"自然"来与之对抗,并对司马氏一伙表示极大的蔑视。阮籍"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对那些逢迎当权者的人们,不屑于正眼相看,因之"礼法之士疾之如仇"。在司马氏残暴阴险的统治之下,随时都有可能遭到杀身大祸。阮籍在他的《咏怀诗》中,只能以隐晦的笔法,表达自己的见解。为躲避当政者寻衅迫害,平时讲话都得非常谨慎,他经常以醉酒佯狂来掩饰自己的心境。琴曲《酒狂》,就是表达他这样的心境的作品。 嵇康(公元223——263)他和阮籍的处境相同,但比阮籍更加锋芒毕露。他"非汤武而薄周孔",将矛头直指当政者,为司马氏所不容,终于遭到杀害,死时才四十岁。临刑之前,他先瞧太阳的影子,算时间还来得及,就要来一张琴,从容地弹奏了一曲他平生喜爱的《广陵散》,然后叹息说:"昔袁孝尼曾从吾学《广陵散》,吾每靳固之,《广陵散》于今绝矣!"对于这首优秀作品无人继承下来,表示无限的惋惜。以后人们往往把再也见不到的美好事物,称之为"广陵散",把它当作"绝响"的同义语。当时还流传了一些袁孝尼学琴、续曲的故事,以及嵇康如何学得此曲的神话。嵇康死后《广陵散》其实并没有绝响,反而得到更大的发展。 嵇康的《琴赋》,实际上是一篇音乐评论文章。在序言中他明确地肯定了音乐的作用,说音乐 "可以导养神气,宣和情志,处穷独而不闷者,莫近于昔声也。" 嵇康确实是喜爱音乐的,他在《琴斌》序中说:"余少好音声,长而习之,以为物有盛衰而此无变。滋味有厌,而此不倦。"他有着丰富的音乐实践,对传统及当代的琴曲非常熟悉。《琴赋》中提到许多琴曲作品,包括传说中师旷演奏的《白雪》、《清角》,以及古代的:《渌水》、《清徵》、《尧畅》、《微子》等曲目。他还根据自己的见解,把当时流行的作品分为两类。一类是"曲引所宜"的优秀琴曲,即:《广陵止息》、《东武太山》、《飞龙》、《鹿鸣》、《鹍鸡》、《游弦》、《流楚窈窕》;一类是"下逮谣俗"的通俗琴曲,即:《蔡氏五弄》、《王昭(君)》、《楚妃(叹)》、《别鹤(操)》。这两类曲目多见于相和歌曲。这些曲目和蔡邕《琴赋》中的一样,为我们了解琴曲和民歌的联系提供了可贵的依据。 嵇康很懂音乐,在他的《琴斌》中,不只是用许多生动的形象来比喻音乐的表现,而且还具体而细致地分析了一般琴曲从开始到结尾的一系列表现特点和发展过程。开始时是:"徘徊顾慕,拥郁抑按,盘桓毓养,从容秘玩。"描绘出乐曲从容而徐缓地把人们引入意境。接着在发展变化中出现了不同的曲调:"双美并进,骈驰翼驱,初若相乖,后卒同趣"。开头象是互不相关,终于殊途同归。乐曲到紧张激烈的高潮时,更是 "参谭繁促,复叠攒仄,纵横骆驿,奔遁相逼,拊嗟累赞,间不容息。"形容乐曲繁声叠句,句句相通,令人紧张得透不过气来。到乐曲的结尾处,是"微风余音,靡靡猗猗",给人以无限回味的余地。在这些精细而生动地描绘之中,还时而穿插了一些颇为精辟的音乐评论,如:"或相凌而不乱,或相离而不殊,""疾而不速,留而不滞"等等。这些描绘和评论,非常亲切而具体,可以使人深刻地接受到当时音乐艺术发展的高度水平。如果不是深入音乐实际,具有切身体会,是不可能写得这样生动的。 嵇康不仅是出色的演奏家、评论家,同时还是著名的琴曲作者,其代表作品是《嵇氏四弄》。这四弄包括:《长清》、《短清》、《长侧》、《短侧》四首琴曲。前两首的内容是借描绘雪的洁白无尘,以歌颂他所向往的清风高节。后世常把这四弄和《蔡氏五弄》合称"九弄"。宋代的杨瓒曾向民间搜求这四弄的传谱,结果应征了十多种,可见这些琴曲影响之深,流传之广。另有一首反映了老庄思想的《玄默》,据传也是他的作品。此外还有《风入松》等。这些作品见于现存明代刊传的谱集,但未必都是原作。 左思(公元255——305)幼时学习弹琴和书法本来并不出色,后来听到父亲对友人议论他说:"这孩子远不如我小时懂事。"于是发愤勤学苦练,成为晋代著名文人。他出身于寒门,在当时的门阀制度下不得仕进,他在诗作中对此进行了揭露,并表达了自己的抱负和对权贵的蔑视。《神奇秘谱》中收有琴曲《招隐》,并在解题中全文引录了他的两首同名诗作。诗中歌咏隐士的清高生活,表现出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的精神。《神奇秘谱》中还有《秋月照茅亭》、《山中思友人》,也有人认为是他的作品。另外,《琴谈》一书中说他:"作有《谷口引》以招隐,又作《幽兰》。"这些作品基本上都贯穿着隐逸思想,这不仅是晋代作品的主要题材,而且一直影响到后代。 刘琨(公元271——318)出身在"世为乐吏"(《乐书》)的家庭。他从小就熟悉并热爱音乐,以后投身于北方民族战争的前线,历经艰苦,最后以身殉职。他的诗文悲壮激越,具有强烈的爱国思想。他被 "胡人"包围期间,曾采用汉刘邦以楚歌瓦解楚军的办法,吹奏起北方民族的胡笳,引起了"胡人"思乡之情,从而解除了围困。他所创作的《胡笳五弄》包括:《登陇》、《望秦》、《竹吟风》、《哀松露》、《悲汉月》这五首琴曲。隋唐之际的著名琴师赵耶利,曾将这五首琴曲加以修订编入谱集。现存唐人手写的《幽兰》文字谱后列有这五个曲目,可见它们一直流传到了唐代。唐代盛行的《大胡笳》、《小胡笳》有可能是吸收并继承了《胡笳五弄》的艺术成果。这些作品将胡笳音调编入琴曲,描写塞外荒漠苍凉的气氛,抒发思乡和爱国的感情。 著名诗人陶渊明(公元365——427)虽不精于音乐,却在诗篇中经常提到琴,如:"乐琴书以消忧"、"但得琴中趣,何劳弦上声"等。他的诗文对琴曲颇有影响,用他的《归去来辞》谱成的琴歌,至今仍有流传。琴曲《桃源春晓》,也是根据他的《桃花源记》一文的意境而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