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兄弟情(苏轼苏辙)
来自:懒羊羊最可爱
1.弟控苏轼,苏辙也是操碎了心
古来兄弟相亲相爱相知相念之乐,未见有过“二苏”者。
苏轼与苏辙,从小一同长大,而后一同进士及第,虽然,苏辙未能与哥哥一同入选三等,但苏辙之才不可,但兄弟二人的感情却从未受影响,而是一同携手前进,在官场中互相扶持。 案例1.苏辙性格沉稳老练,而哥哥苏轼却口无遮拦,心无城府,动不动就写诗直言极谏。更多时候,苏辙反而像个兄长,为这个哥哥操碎了心。 苏轼因为这个性子,得罪了不少人,几经贬谪,但还是老样子,最后终于摊上了大事儿,也就是乌台诗案。 事件爆发时,苏辙因距京城较近,所以第一时间得到了消息,在御史台派人往湖州逮捕苏轼的同时,苏辙立刻修书给哥哥,好让他有个心理准备,另一方面,则连夜写了一封奏章,请求朝廷削去自身官职替兄赎罪,以保住哥哥一条命。 苏轼下狱期间,长子苏迈每日为其送饭。父子二人约定,平时只送肉和菜,如判死罪则送鱼为信。 结果有天苏迈赶着出城借钱,便委托朋友代送。朋友不知情,特意买了一尾鱼给苏轼补一补。 苏轼看到这条鱼,内心百感交集,想到弟弟常劝自己谨言慎行,自己却不以为然,如今这般凄惨,才意识到天下无一人如弟弟这般知冷知热,便给弟弟苏辙写下绝命诗
按照规定,牢犯的只言片语都须呈给最高当局查阅,神宗并非真的想要了苏轼的命,看到诗中手足深情的字句,终是于心不忍,再加上王安石、太后等纷纷出马求情,苏轼最终免于一死,被贬黄州。
案例2.世人都羡慕苏轼洒脱,不为世事牵绊,殊不知,这一切离不开弟弟苏辙在背后的扶持,为他承担世俗的琐碎与不堪。 看似洒脱的苏轼,其实,在弟弟面前就变成了一个十足的“弟控”。 苏轼第一次外出为官,是兄弟俩生平第一次离别。苏轼看着弟弟在郑州西门外的雪地上骑着一匹瘦马,路面逐渐沉落,他的头一起一伏,终于消失在视线之外时,眼泪水都要夹不住了。 后来,苏轼路过弟弟苏辙任职的陈州时,为了多陪陪弟弟,他在那里住了七十多天,过了中秋节才走。杭州任满之后,苏轼还请求调往密州,只因为弟弟在济南,可以离他近一点。 更为夸张的是,苏轼几乎每到一个地方,就会给弟弟写诗寄信,仅以“子由”为题的诗词,就超过100首,可见苏轼对弟弟是十分依赖的。 案例3. 苏轼曾与苏辙约定,待到年老后,两人一定要“对床夜雨听萧瑟”,辞去官职,找一个清净的地方共度余生,弹琴论诗、听风观雨、饮酒欢歌。 只不过,兄弟二人几经贬谪,相聚的日子屈指可数。到了晚年,60岁的苏轼被贬海南,57岁的苏辙则被贬雷州,“功成身退,对床听雨”的约定依然遥不可期。 老天爷终究是没有眷顾他们。三年后,苏轼自海南北返途中,病逝常州。没能和弟弟子由见上最后一面,是他临终前的最大的遗憾:“惟吾子由,自再贬及归,不及一见而诀,此痛难堪。” 噩耗传来,苏辙失声痛哭: 惟我与兄,出处昔同,幼学无师,先君是从。 游戏图书,寤寐其中,曰予二人,要以是终。 次年,苏辙按照兄长遗言将其葬于嵩山之下,并卖掉自己部分田产,将三个侄子接到身边共同生活。 晚年的苏辙闭门不出,几乎断绝了一切人际往来。十年后,苏辙也追随哥哥而去,终于,实现了“安知风雨夜,复此对床眠”的约定,彼此再也不会分开。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为什么感觉国人完全不在意衣着 (momo)
- 孕中期脚肿痛,被嫌弃不给按摩 (momo)
- 今天坐车遇到的一件事,感觉自己没做好但又怪怪的… (momo)
- 找工作好难 (momo)
- 大家知道一个网红叫七个柚子吗 (鱼目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