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分钟,雷雨俱下》 小尘埃
来自:阿笨(闲听曲儿~)
灯光暗下,舞台上出现一块似真似幻的水幕,滴滴答答下着雨,里面雾气缭绕,人们像洗澡一般清洗着身体,没有表情没有言语。水幕外是一个不断奔跑企图挣脱出去的人,一次次前进、摔倒,但他却不停歇,脸上是痛苦而又略有希望的表情。整个场面十分有张力,像是一种情绪,又像是在诉说着故事,充满了象征意味。那个场景,既是忽如其来的沉重的雷雨,又是郁热的酷夏氛围。人们因为忍受不了雷雨前的闷热而不断清洗,表面一片冷寂,也无法掩饰他们内心的燥热。在幕外奔跑的人也许就是他们的真实写照,无论怎样挣扎终不免失败。但命运岂是一个宇宙中渺小的人凭借一腔热血就能挣脱出去的。 《雷雨》是一部内涵颇丰的话剧,但人们往往更多关注于其情节的发展,以及背后的社会层面的意义。但曹禺写《雷雨》更多的是想表达他对命运对人性的思考,他说 “在《雷雨》里,宇宙正像一口残酷的井,落在里面,怎样呼号也难逃脱这黑暗的坑”。他一直觉得《雷雨》应该是一首诗,而非社会问题剧。 在话剧《阅读雷雨》里,导演只选取了《雷雨》中的几个片段呈现在舞台上,并且表演的方式上也很不一样。他并不依赖于完整的剧情,也不苛求语言和人物的真实性,而是着力用一种艺术化的形式展现着其对《雷雨》对人性的思考。与其说是阅读雷雨,不如说是借《雷雨》阅读人性。令人震撼的音乐和舞美,带着象征意味的意象,演员的表演张力,熔炉一体。尽管只是五十分钟,却恰到好处。最开始,舞台出现了被捆绑的侍萍和四凤,被人们推来推去,就像好多封建社会女人,被男性的权威囚禁着,命运也身不由己。侍萍与周朴园的那段情,两人都全身心投入过,而换来的却是周朴园的离弃。单纯善良的四凤,以为找到了可以依靠的人,而她和周萍的感情不得不在多方摧残下走向悲剧。这不仅是社会的悲剧,更是作为人的生存困境。三十年来,侍萍越是逃避,越是和周朴园走得更近,甚至自己的女儿爱上了自己的儿子。她以为让两人走得远远地就可以避开这一切,最后却意外地揭晓了谜底,酿成了更大的悲剧。你越是想抓住,越是流失的幸福;你越是逃脱,越是逃不掉的命运。不仅是侍萍,里面的每一个人,都是在这样一种有所憧憬而捉摸不定的生存状态中困溺。繁漪以为在周萍身上找到了爱情,周冲以为在四凤身上看到了远处的理想生活,周朴园以为自己经营的家和公司都有良好的秩序,周萍以为自己离开家就可以解决一切问题。然后,最后他们都掉进了“一口残酷的井”。无论是什么造成的这种结果,人总把握不住命运,对某种不可知的力量有着无名的恐惧。于是开始烦躁,感觉“周围闷得不像话”。除了这种捉摸不定的生存困境,《阅读雷雨》也用艺术手法表达出了《雷雨》里体现的原始人性,欲望。四凤,就是一个欲望的投射。无论是她的翠绿的透明短旗袍,还是柔弱地擦地的姿势,都像一朵娇艳欲滴的花,象征着人的原始欲望。然而在那个社会中,那种文化背景下,人的欲望往往在被压抑中变得愈加壮大。周萍和周冲对四凤的欲望,都参杂着其他情感,如对纯洁、自由的追求;繁漪对周萍热烈的爱,也夹杂着把他当做“救命稻草”的复杂感情。欲望的膨胀和对欲望的压抑造成了人们巨大的精神痛苦。 话剧里对繁漪的刻画很精彩,她是最具雷雨精神的,一个敢爱敢恨的女人,一个为了爱不顾一切的偏执狂。繁漪吼叫着、哭诉着、质问着,用尽所有力气去打破现状。在一段段独白和动作中把她的不理智和野性展现地淋漓尽致。然而欲打破闷热只有毁灭。她的反抗精神才是那个环境下最真实的人性。 《阅读雷雨》用精巧的艺术手法既放大深化了《雷雨》里不容易读到的内涵,也在视听感官上带给人另一种不同于《雷雨》的享受。五十分钟,足够容纳一次关于人性的精神远足。
最新讨论 ( 更多 )
- 上海贵酒对最酒的定位是什么样的? (谁能保护我)
- 坐标魔都文艺聚集点,喜欢文艺的小伙伴一起玩 (Micky)
- 上海文艺交友欢迎小伙伴们加入一起玩 (Micky)
- 睡不着,我就回家来看看了~ (Dua小木o_O)
- 关于《光阴之外——高雅个人油画展 (个展)》的回顾 (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