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讨论|给求死之人一个死亡的选项,是一种慈悲
放途
不少人对于孙若微默认胡尚仪为皇后顶锅自杀,认为是一种为了护住妹妹失去底线的行为,但在我重新回顾前期剧集时,突然意识到这一场死别,从一开始的场景布置、台词设置,包括镜头动作等,都其实是一段孙愚之死的对照。
一位是若微的养父,为证若微的身世而死。

一位是蔓茵的养母,为证蔓茵的清白而死。

孙愚的死,将若微托付给了徐滨。

胡尚仪的死,则将蔓茵托付给了若微。

这样的死亡方式,在所有可以选择的选项里,至少是死者想要求得的圆满。 作为两场自我牺牲的旁观者和被托付人,徐滨和若微都没有进行阻止甚至可以说是默许。有人说若微是去狱中故意逼胡尚仪顶罪,其实并不是,她很清楚一个已经下定决心站出来为他人顶罪的人,早已心怀死志,就像曾经徐滨在孙愚死前不自禁说出的我来吧,也仅只是非理智控制情感外溢下的下意识。 死很容易,救人却很难。孙若微和徐滨其实是这部剧里最早心怀死志的人,却一直在为求死得其所不得不活到了最后。在若微还未入宫之前,哪怕她很清楚如果真要为救奴儿干都司的三万人,除了入宫自己已经无路可走,在真正面临亲人的死别时,她依旧恨徐滨不阻止孙愚的死亡,坐视养父的牺牲。当她逐渐一力承担下太多的辛苦和包容,经历过为佛经屠刀两手执的姚广孝执行一个留白中庸的正果后,她开始了成全他人的圆满。胡尚仪陷入为什么还要活着的自我拷问里不可得,能为自己付出一生挂念的养女而死,是她想要求得的死得其所。 在死过一次的人眼里,只要能得以瞑目,最不可怕的就是死亡。朱瞻基告诉汉王,他答应了父亲和爷爷不杀他,他要是敢死就把他从族谱上除名。这样逼着人活的威胁,看似是一份恩德一种仁慈,对于汉王一个求一生父辈认同的人而言,其实像当年朱棣以三万人胁迫孙若微入宫徐滨为官一样,是最大的残忍和折磨。孙若微和徐滨在皇权下修佛修道,努力活得波澜不惊;而汉王则因一心求死反行其道,折腾得皇宫鸡犬不宁。不是每一个求死不得的人都能让自己变成一尊菩萨,因为经历过勉力而活的痛苦,对每一个心怀死志的人,菩萨能做的,就只有为他们求一个死得圆满,这是一种慈悲。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历史科普|论宣宗孙皇后与明代中叶政治 (陈桂林我老公)
- 我一直不懂为啥这部剧豆瓣只有6分 (MaybeNOT)
- 剧情讨论|朱棣下线 (Yaxinghe)
- 朱高炽名言! (璐璐日译)
- 剧情讨论|论影视剧玩浪漫,我只服大明风华 (豆友897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