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沪上七大私立名校:圣约翰、震旦、复旦、光华、大夏、大同、沪江(中国大学)

花团锦簇

花团锦簇
2007-05-26 06:56:20

×
加入小组后即可参加投票
  • 花团锦簇

    花团锦簇 楼主 2007-05-26 07:07:53

    上海震旦大学成立于1903年,是中国最早的天主教教会大学。 震旦大学创办起源于19世纪末,当时奉谕办理译书局事务的梁启超,于1898年7月奏请在北京创建翻译学堂,拟请马相伯出任院长。马相伯提出将学堂设在上海,并让徐家汇法国耶稣会传教团参与校务,戊戌政变使这项办学计划夭折。此后在包括蔡元培在内的一些南洋公学教师建议下,马相伯开设了一所讲授拉丁语、法语和数学的学校,将学校定名为震旦。马相伯将他在青浦、松江两地的良田3000亩全部捐出,作为办学基金。 1903年2月28日震旦学院正式成立。学院分文、理两科,文科设有拉丁语、法语、英语、德语、意大利语、哲学、历史、地理和政治学等课程,理科设有数学、化学、生物学、地质学,以及簿记、绘图、音乐和体操等课程。法国耶稣会传教团让出徐家汇天文台,为震旦提供食宿,并派出一些传教士担任教师。马相伯出任院长,并讲授拉丁语、数学、哲学和写作等课程。学生入学人数增加很快,刚开始时仅有学生20人,到1904年初翻了4倍。1905年马相伯因与耶稣会之间就课程设置和校务管理发生冲突,辞职另创复旦大学。尽管同耶稣会有矛盾,马相伯仍然是震旦的主要捐助人,并在有生之年运用他的影响支持震旦。 随着学生的不断增加,1907年震旦着手在卢家湾地区建立新校区,1908年迁入卢家湾广慈医院东首,即现在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校址。创办卢家湾震旦的部分经费由马相伯捐助。

    马相伯退出震旦后,耶稣会完全控制了震旦。上海天主教耶稣会重要人物南从周、孔道明(De Lapprent)、富而康(P.Fourier)、姚赞唐(Y.Henry)、帅理蔼(Scellier)、桑黻汉(Leferer)、才而孟(Germain) 和茅若虚(Dumas)都先后担任过掌握震旦实权的“院长”或“常务校董”。

    早期震旦的学生主要来自徐汇公学和天主教教友家庭及震旦预科,后来主要来自上海的富裕家庭。 1908年开始震旦采用了一套强化课程,以法国的学士学位教程为楷模,提出一套包括三年制预科和三年制高级教程教学体制,预科讲授法语、英语、历史、哲学、地理、初等数学、物理及其他自然科学;完成了预科课程并考试合格后,可进入高级教程的学习,该教程分人文科学、法学、医学和理学四大类(后来震旦在此基础上形成文学院、理学院、医学院及法学院),完成高级教程后,震旦的学生可获得相当于法国硕士学位的证书。震旦仿效法国学校的考试制度,比较严格,实行周考制度,每周六轮流考试一门课程。此外每学期举行两次月考和学期结束考试,到年终举行年考。从预科二年级开始,除中国语文外,其余各科都用法语教学。教师多为修士,也有前清的翰林、举人等,中国籍教师主要是震旦的毕业生。

    1912年起震旦开始颁发硕士学位证书,1917年10月改称震旦大学,1932年震旦大学根据国民政府规定,注册登记为私立大学,胡文耀为首任华人校长,但学校的实权仍然为天主教耶稣会掌握。

    1907年成立的圣玛利医院(即广慈医院,今瑞金医院)是震旦大学的教学附属医院,1934年,震旦又在圣玛利医院内设立了一所护士学校。 1929年上海天主教耶稣会决定将所属徐家汇博物馆并入震旦,新博物馆就造在卢家湾震旦大学旁边,中文名称为“震旦博物馆”。该博物馆包括展览室、阅览室、实验室及图书馆。陈列的动植物标本不仅来自中国,还有日本、菲律宾等国家的。

    震旦毕业生就业一般都不成问题,医学院毕业生尤为吃香。法学院毕业生大部分都被介绍到各地法商企业和法租界公董局等处工作,抗战胜利后,全国各级法院需要司法人员很多,更是震旦学生的一条主要出路。工学院毕业生大多在闸北水电公司和有关铁路部门工作,另有部分在教会学校担任教师。

    抗战爆发后,震旦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坚持办学。抗战胜利后,虽然中国的政治经济形势十分严峻,震旦却一直坚持了下来。1949年上海解放后,震旦大学脱离天主教耶稣会的控制,成为一所完全私立的大学。1952年秋,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时,震旦大学被撤消,所有各系并入相关大学。

  • 花团锦簇

    花团锦簇 楼主 2007-05-26 07:14:19

    从震旦到复旦 复旦大学是由复旦公学发展而来,而复旦公学的前身便是震旦学院。震旦和复旦都是近代著名教育家马相伯先生创立的。 马相伯(1840-1939),原籍丹阳,生于丹徒(今镇江)。原名志德,又名建常,后改名良,别号华封老人,以字行。他的弟弟就是写《马氏文通》闻名于世的马建忠。马家信奉天主教,马相伯出生满月即受洗,教名若瑟。十二岁到上海,入圣依纳爵公学(后更名徐汇公学,即今徐汇中学前身)。后获神学博士学位,授职为司铎,进行传教活动。1876年因与教会不谐,退出耶稣会,开始从政,追随李鸿章办理政务与外交,曾游历欧、美、日本等国,萌发了教育救国的理想。

    1900年,马相伯将家产松江、青浦两地三千亩田赠给教会作为基金,并捐现洋四万元购卢家湾土地以造校舍,他想借助教会规定应办学堂的宗旨和拥有较强师资力量的便利使学校得以长久维持下去,可是教会并没办学。

    两年后,南洋公学(今上海交通大学前身)发生学潮,蔡元培当时在南洋任教职,带了二十四名学生来向马相伯学拉丁文,马相伯除教拉丁文外,还教法文和数学,学生们学习颇有成绩,风声远播,从云南、四川、陕西、山西等各地来了不少人,于是马相伯就决定办一个具有欧洲Akademie(大学、研究院)性质的学校,震旦学院便应运而生了。可以说是蔡元培的问学促成了震旦的诞生,也可以说是历史的巧合,使两位中国近代最具影响力的教育家走到了一起。

    取名“震旦”,寓东方光明、前途无量之意。学院设在徐家汇天主堂天文台旧屋内,光绪二十九年(1903)二月初一(2月27日)正式开学。马相伯注重在智力和体力两方面培养学生,提倡自由研究的风气,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并特别把不讲教理列入办学信条中。平时还让学生练习打靶、训练体操以增强体质。马相伯的办学理念引起了教会的不满,学院开了一年多后,天主教会从安徽调来法国神甫南从周主管震旦事务,尽废旧章,引起学生强烈愤慨,1905年初,震旦学生集体退学,马相伯也毅然退出震旦,这时他已是六十六岁的老人了。

    震旦解散后,马相伯积极谋求复校,筹建复旦公学,他采纳学生于右任的意见,用《尚书大传》中《卿云歌》“日月光华,旦复旦兮”的“复旦”二字为校名,隐寓恢复震旦和复兴中华的双重含义。他和学生们四处寻找,最终选中吴淞镇提督行辕衙署旧址作为校舍,得到了时任两江总督周馥的支持。周馥是淮军将领,很重视教育,与马氏兄弟皆有旧,拨了一万两银子作为学校开办经费,他在光绪三十二年(1906)《江南办理学务情形摺》中说:

    “臣维东西各邦,每以学校之兴衰,定国势之强弱。化民成俗,最为要图。臣承乏江南,将近两载,一意兴学,勉力经营,殚智虑之所周,冀教育之普及。……查大江南北,人文渊薮,开化既早,风气易移。自经前督臣魏光焘、署督臣端方极力提倡,承学之士,翕然从风。臣抵任后,就原有之始基,期教化之进步,两年以来,廓所未充,补所未备,敬教劝学,继长增高。”

    当时清廷规定:京师设大学堂,各省省城设高等学堂,府州县设中学堂。复旦公学为高等学堂,实是大学的预科。

    复旦公学建校第一次公告震旦解散后,教会盗用“震旦学院”名义招收学生,于光绪三十一年五月二十七日的《时报》上刊登招生广告,当时《时报》的创办人狄葆贤事先将此情况告知了马相伯,于是马相伯决定在该报同一天也刊登广告以正视听,这就是复旦公学的第一次公告——《前震旦学院全体干事中国教员全体学生公白》:

    “震旦解散后,除添建之校舍移赠教会作为酬谢外,凡公备一应器具暨书籍、标本,早经迁出,毫无镋頦。现暂借吴淞提辕,定七月下旬开学,更名复旦公学。旧时院名,久已消灭,此后倘有就旧基重行建设者,无论袭用旧名与否,与旧时震旦丝毫无关。特此敬白。”

    这一天标志了复旦终于诞生了。

    复旦最早的新生广告

    由于“震旦”校名被教会袭用,因而改名“复旦”,公学为尽快复校在《时报》

    上刊登广告,呼吁震旦旧生返校。《时报》光绪三十一年(1905)六月二十一日(7月23日)《复旦公学广告》称:

    “震旦旧名,有人袭用。嗣后海外寄本学函件,请径寄吴淞提辕,或英界张园北爱文牛路二十二号复旦公学事务所,以免误投。

    本学教授管理法,由严几道、马相伯两先生评定,并请熊季廉、袁观澜两先生分任管理之责,一切续行刊布。前震旦旧生,无论本埠外埠,请亲来或投函报名,以便位置。定七月初六日截止,余额另补新生。

    张园北爱文牛路二十二号复旦公学事物所启” 告刊出后,前震旦的学生纷纷来报名,为扩大生源,公学又在8月18日(阴历七月十八日)《时报》上刊登了复旦历史上第一张新生招生广告,对招生人数、学程、学费等具体作了规定:“本校校舍建筑需时,暂借吴淞提辕先行开学,暂定学额百六十人。前震旦旧生报到者百二十人,余额改补新生。……

    吴淞提辕只容寄宿生八十人,因来学者众,复在校外租借宿所,略广学额,以免向隅。凡能刻苦自励,愿来就学者,于二十日前报名备考。

    本校学程规定,预科四年(一为实业专门之预备,一为政法专门之预备,可直接大学),专科二年。

    校费暂分三等,校内寄宿者期年百二十元,校外寄宿者(宿所由校赁定)每年百元。梳栉、洗衣、操衣费、床帐等,一律在内。自赁宿所,仅在校午膳者,每年六十元,操衣在内。应缴校费分上下两学期,开校时缴足。

    开校定八月初二日。旧生须一律于月杪前到校。教授管理法另刊。”

    第一间办公室和第一次入学考试

    新生招生考试定在8月24日(阴历七月二十四日),由严复和马相伯担任主考官。8月18日的广告上说:“兹定本月二十四日,就张园对面爱文牛路本公学事物所,由严几道、马相伯两先生考。上午八点钟至十二点钟考汉文,已习西文者,下午二点钟至五点钟加考一次。俟录取后登报通知入校。”

    张园对面的爱文牛路22号就是考场,它是复旦最早的办公场所。爱文牛路即Avenue Road,后来又译作爱文义路,就是现在的北京西路。复旦第一次入学考试时间颇长,汉文要考四小时,西文三小时。严复、马相伯都是学贯中西的学者,继马相伯之后严复担任过复旦公学校长,如此规格的考试在复旦百年历史上是少有的。 第一张新生录取通知

    五天后,考试揭榜,共录取新生五十名。8月29日(阴历七月二十九日)《时报》登出《复旦公学考取新生全案》:

    “沈孝儒、孙复民、童晏球、李涛、金问洙(下略)…… 附白:本公校因校外寄宿舍尚未收拾完竣,故展期初六开学。新取诸生,请于今日至本学事务所领取凭单,亲至大马路荣昌祥量度操衣、操靴尺寸,并定初四、五上午八点起十点钟止派人在车站招待赴淞,逾期不收。”

    开学前定8月31日(阴历八月初二),后又定9月4日(阴历八月初六),不巧大风刮坏校舍,开学只得延期到中秋节过后。9月10日(阴历八月十二日)《时报》刊登了《复旦公学开学广告》:“本公学前因风灾,致稽开学时日,现校舍已修竣,定十六日开学,现于十四日整齐班次,新旧诸生务于十三日一律到校。特此布闻。”

    校庆日在哪天?

    1905年9月14日(光绪三十一年八月十六日),复旦公学正式开学了,1949年以前,复旦一直把这天作为校庆日。1949年5月27日是上海解放、复旦大学获得新生的日子,后来复旦校务会议通过陈望道校长的提议,把5月27日定为复旦的校庆日。

    《时报》上刊登脱离旧震旦学院,更名复旦公学“公白”的光绪三十一年五月二十七日这一天“复旦”校名首次公布于世,因而五月二十七日便顺理成章地成为复旦的诞生日。今年5月27日复旦大学举行“光华楼”落成典礼,也选在这一天。然而,复旦真正的生日却并不在这天,理由很简单,光绪三十一年五月二十七日是阴历,而阳历则为1905年6月29日,当天《时报》的报端清楚地写着——“西历一千九百零五年六月念九号”,因此严格地讲,6月29日才是复旦的生日。

    大师的摇篮

    震旦学院是马相伯先生亲手创立的,复旦公学是为恢复震旦而更名,从这个意义上讲,复旦就是震旦,从震旦正式开学的1903年算起,到现在已经一百零二年了。复旦公学相当于现在的高中,端方在光绪三十三年(1907)四月《筹拨复旦公学经费摺》中说:

    “查上海复旦公学自光绪三十一年八月开校,系考取中学较深之学生,以英文教授高等普通科学,使能直入欧洲专门大学为宗旨。”

    陈寅恪在《第七次交代底稿》中回忆当时“插班考入上海吴淞复旦公学”时在“复旦公学”后也注明“高中程度”。直到1917年复旦才开始创办大学本科,因此复旦升格为大学至今才八十八年,今年正好是她的米寿。不过,公学时期的复旦就已经培养了不少杰出人才,其中有的成为著名政治家,如邵力子、于右任,有的则成为现代中国学术的一代宗师,文理两科分别可以陈寅恪和竺可桢为代表。

    竺可桢(1890-1974),中国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人。1908年从上海澄衷中学转学到复旦公学,学习近一年,1910年考取庚款留美生,在哈佛大学攻读气象学,获博士学位。1936-49年任浙江大学校长,又使他成为现代最著名的教育家之一,建国后曾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

    陈寅恪(1890-1969),现代杰出的史学家。1907年插班考入复旦公学,1909年毕业,赴德国留学,考入柏林大学。后又在苏黎世大学、巴黎大学、哈佛大学求学,1926年就任北京清华学校国学研究院教授,成为清华著名的四大导师之一,解放后为广州中山大学教授。

    一个世纪过去了,复旦不断发展壮大,一步步走向更美好的未来。

    祝愿她在新的世纪里培育出更多的英才。

    (■文/许全胜)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 或 注册

1975 人聚集在这个小组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