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沪上七大私立名校:圣约翰、震旦、复旦、光华、大夏、大同、沪江(中国大学)
花团锦簇
中国近代著名教会大学,它的前身是圣约翰书院。1879年美国圣公会上海主教施约瑟(S. J. Sekoresehewsky) 为实践其推行高层次教育的宿愿,将圣公会原辖培雅书院、度恩书院合并,在沪西梵皇渡购地兴办圣约翰书院。于4月14日破土动工,9月1日开学招入第一期学生。 初设西学、 国学、神学三门课程。由于学生水平有限,采用国语、方言同时授课的方式。1881年,任英语教习的卜舫济牧师(F. L. Hawks Pott)提前全面以英语授课,首开中国教育史上英语教习之先河。1886年卜舫济长校后,将英语教学列为各科之首,并于1892年添设正馆;教授大学本科课程。1896年学校形成文理科、医科、神学科及预科的教学格局,为沪上唯一高等学府,对东南地区高等教育的改革产生深远影响。 1884年,该校得到美国纽约克拉克逊女士的巨额资助,兴建教堂一所,后经重建,成为该校礼堂兼圣公会教堂,80年代末该教堂被拆除后改建为华东政法学院图书馆。1894年,该校建造了中国式的教育楼,为纪念创始人施约瑟主教而取名“怀施堂”,90年代初该堂改称“韬奋楼”。1903年,圣约翰大学用庚子赔款基金兴建“思颜堂”,以纪念中国籍牧师颜永京先生。 1906年学校在美国注册,正式称圣约翰大学。1913年添设大学院,招收硕土研究生,形成预科、本科、大学 院三级敦学阶梯。1936年始招女生。 后发展为拥有文、理、工、医、农五个学院十六个系的著名大学,于1947 年向国民政府注册。 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后,为罢课,学生与学校当局发生强烈冲突,学校为阻止学生参加反帝斗争宣布停学,以孟宪承为首的17名教职员及553名学生愤然离校,于当年8月另组光华大学(今延安西路东华大学校址)。 1937年八一三抗战爆发后,圣约翰为避战火将学校迁往公共租界南京路大陆商场,不久与相继迁入的沪江、东吴、之江大学四校组成上海联合基督教大学。1940年又迁返原址。 首任校长施约瑟任期共10年,继位者卜舫济任期52年,一直从事教会教育事业。1941年,沈嗣良成为该校首任中国籍校长。 其校训初为“光与真理”,后加上孔子名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时并入在沪其他高校。校址现为华东政法学院所在地。 历届校友中以服务工商、教育、外交、医务界为多,知名者有颜惠庆、邹韬奋、顾维钧、王正廷、宋子文、宋子良、宋子安、周贻春、刘鸿生、颜福庆、陈行、牛惠霖、牛惠生、荣毅仁等。 震旦大学 Aurora University 马相伯先生1840年生于江苏丹徒,12岁入依纳爵公学(往汇中学前身)毕业后入神学院,1869年(31岁)获神学博士授职司铎(神父),开始传教。马精通中文、法文、拉丁文和数学、哲学,1872—1874年任依纳爵公学校长和天文台长,1876年还俗,娶妻生子,受李鸿章重用,历任要职。1887年奉派欧美,对法兰西学院教学方式情有独钟,开始产生创办新式大学以救国的想法。 1903年初,蔡元培等三教习率部分原南洋公学学生往访马相伯,请他创立学校,马欣然允诺,遂创学院(Academie),采用公元前印度对中国旧称,定名“震旦”(“秦坦”谐音)。又八卦“震”表东方,“旦”象形为太阳在地平线升起,震旦意谓中华曙光,英、法文校名:Aurora,L’Aurore均然。 马相伯商请耶稣会就徐家汇老天文台故址充校舍并聘修士任义务教师,田马刚捐纳大量土地,教会不得不同意。马自任监院(院长),主持教务编写教材躬亲执教。宣布办学三信条:1.崇尚科学;2.注重文艺;3.不讲教理。校章宗旨为:“广延通儒,培养译才”。学制三年,分文学、质学(科学)两类,各科均以外文教授。施教方针概括为:1.培养学生自治能力,分配学生担任行政职务以便他日将民主价值观应用于社会;2.每星期日上午全校学生集合辩论时事,促使学生用书本知识,去寻求解决中国现实问题的途径;3.每月3次军训,给学生打下将来为实现现代中国的理想而战斗的基础;4.指导研究科学的门径,精选西欧名著作教材。 震旦学院招生标准是:1.精通古文,能作优美精确翻译;2.中文书本知识广博,熟悉时事,以利于选择翻译中国最需要的西文书藉;3.有良好阅读习惯,能妥善应付紧张的课堂学习和广泛的独立研读。学生可由推荐或本人证书入学,学费年捐银一百两,多捐不限,试读一个月,如达不到校方要求标准,随时令退学费退还。清贫学生可以著作自荐,试读合格后免交学费,毕业后为学院半薪译书2年。 1903年2月27日,震旦学院举行开学典礼,有学生24名,马相伯发表演说,反对八股和科举制度,反对秦汉以来的“奴隶”“为人”之学,提倡“格物致知”“自立”之学。宣称:“欲革命救国,必自研究近代科学始;欲研究近代科学,必自通其语言文学始。有欲通其外国语言文学,以研究近代科学,而为革命救国之准备,请归我”。 震旦学院开办当年,教会不干涉校政,只派遣教士用部分时间教学,次年(1904)震旦蜚声四起,学生倍增(有翰林8名,举人20多名),耶稣会应马请求,派通中文的教士南从周(F.Perrin),安微调来惠济良(Hao11isee)任专职教习,南为副院长兼教务长。l 904整年,南从周静现学院各方情况,作好夺权准备。1905年初,教会干涉校政提出通牒,以不派教师上课要挟,南还命令无病的马相伯去医院养病,自己取代院长,悉改旧章,导致全院132名学生有130名签名退学。几天后,叶仲裕、沈步洲、邵力子、于右任等7人组成震旦复校干事会,推马相伯为会长,将震旦学院校牌及校具、图书、标本等全部搬出暂存爱文义路(今北京西路)某宅。马相伯旧交两江总督周馥,奏准拨银一万两作震旦复校经费,并拨给吴淞官地70亩为建校地基,暂借吴淞提督行辕为临时校址。马又聘请社会名流严复、曾铸、萨镇冰、熊季廉、袁观澜、狄葆贤等28人为校董,协助募集震旦复校基金,共同管理学校。 1905年5月27日《时报》第1张第l页同时刊登出两张广告:1.《徐家汇震旦学院》称:“震旦学院前因学生误会意旨解散,而本学堂及各教员于中国教育之前途,热心未懈,即院中书籍,标本等亦一切无恙”现拟“商订学科规则,定期招生,于七八月间开办,先此广告”。2.《前震旦学院全体干事,中国教员、全体学生告白》宣布,震旦解散后,“一应器具暨书籍标本,早经迁出”与教会毫无纠葛,“旧时院名,久已消灭,此后倘有就旧基重行建设者,无论袭用旧名与否,与旧时震旦丝毫无关”“现暂借吴淞提辕,定7月下旬开学,更名复旦公学”。耶稣会凭势夺取了震旦书院,纳入教会控制,人称第二震旦,而马相伯首创的震旦书院(第一震旦),只能引用《尚书大传、虞夏传》中“日月光华,旦复旦兮”的名句,改名复旦公学,既表达了对光明的追求,也寓有恢复震旦的爱国意向。 南从周重订震旦章程:“以西国普通学校课程为予科;以中学校及高等学校程度为本科,以定能入大学之基础”。予、本科各二年,加强了学校领导,取消了学生行政职务、学生自治、时事辩论和军训。经招生考试,首批52名学生入学。 1907年l0月8日,震旦学生纪念孔子诞辰,张灯结彩,被天主教神父视为迷信制止,部分学生罢课离校。 l908年震旦学院建新校舍,马相伯捐观金4万大洋,为震旦购卢家湾地基103亩,当时地价每亩400元,又捐英法租界地基8处,约值现金10余万元,马相伯将全部家产都捐给了震旦。教会表面上承认马是震旦创办人,捧为董事长,但不让他过问校务。迁吕班路后(今重庆南路),耶稣会任法藉教士韩绍康(H.A11ain)为院长。韩把予、本科共4年的肆业期改为6年,设文、理两科,毕业生授于学士学位,一改马相伯拟把震旦办成Academie的设想,而是参照欧洲大陆学制,开始步上正式大学(Universite)办学的轨道。 19l2年民国建元,孔明道神父(de Lapparent)任院长,按法国大学体制,改称震旦大学院,并作为天主教大学,在罗马教廷立案登记。同年震旦首届文、理科学生毕业,民国教育部请马相伯代行监考,6月30日举行毕业典礼,授予12名学生学士学位。 1913年始,法政府每年贴补震旦1000法郎,有几年略多些。偶或给5千到1万法郎特殊补贴。上海法租界当局曾给江南教区银子6万两,以支持震旦建设,震旦修建新教学楼时,另予部分资助。 1914年,南道煌(G.Fournier)任院长,仅一年,死于任。他把本科分成三科:法政文学科(3年),算术工学科(3年),博物医药科(4年)。另设2年制工程特科,招算术工学科毕业生,奠定了震旦大学医、法、理工三学院和收研究生的基础。 1915年姚缵唐(Henry)任院长是年起,需由罗马耶稣会总部任命。姚之后历任院长有:帅理蔼(Seellierl923—1927),桑黻翰(Lefelvrel927—1931),才尔孟(Germain 1931—1946)和茅若虚(Dumasl946—1952)。 1919年五四运动,学生决定5月26日起罢课,校方于26日上午命令学生即日复课,并叫来法国巡捕弹压,165名同学愤然离校。 1927年,震旦学生要求收回教育主权,法租界派巡捕驻扎学校,开除并逮捕一批学生。 1928年前后,传说中国政府将收回租界,耶稣会拟将震旦迁往安南(越南)西贡,事为马相伯家属所闻,请于右任出面干涉作罢。同年依照旧中国政府章程,改称震旦大学。 1931年一·二八事变,日军侵沪,医学院20多名学生冒险奔赴前线救治伤员,震旦大礼堂西宿舍辟为伤兵医院,共收容伤兵300名,宋国宾教授率部分学生于安当医院开设第18伤兵医院。同年震旦博物馆大楼落成,徐家汇自然史博物馆迁入。有自然史、中国古文物和动物等展馆,1952年8月移交给中国科学院。 1932年12月,旧中国政府教育部批准震旦大学立案,胡文耀任校长,设立以马相伯为首的董事会,常务校董才尔孟总揽一切,同年上海市教育局批准附属中学立案,校长胡文耀兼。 1936年震旦大学大操场南新教学楼竣工。 1937年天主教圣心会创设震旦女子文理学院于长乐路(今上海社会科学院),院长胡文耀兼。设中国文学,英国文学、经济、教育、社会、化学、家政等系。经费由天主教美国“圣心会”修院提供,名义上属震旦大学,实际经济、行政、教学完全独立。实权为美国修女能理院长(Nowry),独揽,教学语言为英语。同年增设震旦高级护士学校二所,一所在广慈医院,另一所在圣心医院,校长都由胡文耀兼。 1938年起震旦大学开始招收女生。 胡文耀与翁文灏、孙文耀三人于1908年从震旦预科(二年制)毕业,一起考取浙江省官费留欧,人称震旦三文。因为国民党教育部规定各级学校校长必须由华人担任。所以震旦男、女大学,附属高、初中和二所护校都由胡文耀挂名当校长,震旦只付给他一份工资(300元),实际大权均由中、外神父独揽。胡主要掌管法租界公董局立萨坡赛小学,任校长,成绩卓著。 1937年“八·一三抗战”军兴,震旦大操场西北隅举办难民收容所,收容难民2千多人,大礼堂开办临时伤兵医院,收治伤员14l0人。还将新楼一部分供给上海交通大学。1945年3一8月,日军侵占震旦西院大楼。1947年开设文学院,由巴黎大学文字学博士、徐汇中学校长、中国神父张伯达兼任院长,1948年夏改称文理学院,实际只设中国文学一系。 1949年新中国建立,震旦女子文理学院脱离震旦大学独立。 1951年2月1日开始,所有传教士退出学校,天主教会停止拨给震旦大学经费。同年8月,震旦女子文理学院与震旦大学合并,成立并校委员会,主任委员胡文耀。1952年初,前上海牙科学校并入震旦大学医学院牙医系。 l952年l0月震旦大学医学院和圣约翰大学医学院、同德医学院合并组成上海第二医学院,胡文耀任院长。经济系、中文系、化学系和营养组并入复旦大学,法律系并入华东政法学院,电机系并入上海交通大学,土木系并入同济大学,化工系并入华东化工学院,托儿专修科并入南京师范学院,教育系并入华东师范大学。银行、会计、企业管理等夜专修科并入上海财经学院,从此震旦大学撤销。 光华大学简介 Kwang Hua University 历任校长 校景回顾 校歌 校徽校训 光华大学变迁记 《私立光华大学分设成都始末记》序 张寿镛与光华大学 光华大学成都十年大事记 光华大学念载简史 光华大学是1925年从美国教会学校圣约翰大学(地处今华东政法学院)脱离出来而创建。 首任校长张寿镛。建校初期,学校设文、理、工、商四个科14个系。学生们在致力于学习的同时,课外活动和体育竞赛也开展得生气勃勃,在江南八大学校的国语、英语演讲比赛中屡居前茅,还曾获江南八大学校网球、足球、越野赛的锦标。 光华大学建校26载,先后入校学生达14,000余人,完成大学学业获得学位者2,400余人,为国家培养了许多人才。其中有中国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邓拓,中科院院士徐僖,著名学者周而复、赵家璧、张芝联、吕翼仁、张允和、穆时英、田间和姚依林、乔石、尉健行、荣毅仁、董寅初、黄辛白、柴泽民、黄鼎臣、邵洛羊、杨小佛、谢云晖、杨纪珂、张承宗等一大批著名政治活动家和民主人士。 大夏大学简介 The Great China University 历任校长 校景回顾 校歌 校徽校训 大夏烈士 大夏大学创立于1924年7月,是从厦门大学脱离出来的部分教师和学生在上海发起建立的。 首任校长马君武。建校初期,设文、理、教、商、预五科,后曾增设高等师范专修科和法科。 大夏大学创建后,许多著名学者曾来校任教,其中有郭沫若、田汉、何炳松、李石岑、朱经农、马君武、周寿君、邵力子等。大夏大学建校27年,培养学生近20,000名,毕业生6,000余人。包括一批为国为民的有识之士。如熊映楚,曾是武汉农民运动的重要干部;雷荣璞、陈国柱分别是广西、福建建党干部之一;吴良斌(亮平),最早翻译恩格斯《反杜林论》,解放后曾任中共中央党校顾问;郭大力、周扬、叶公琦、陈赓仪等都在大夏大学学习。学校培养了一批杰出的专家学者,如胡和生、陈子元、李瑞麟、刘思职等四位中科院院士,翻译家戈宝权,儿童文学家陈伯吹,古典文学评论家王元化和青铜器专家马承源等,还有不少杰出的政治家、企业家和其他知识界人士。 大同大学 Utopia University 1911年6月,北京清华学堂(清华大学前身)教师胡敦复、平海澜、朱香晚、吴在渊、顾珊臣、郁少华、张季源、顾养吾、华绾言、周润初、赵师曾等11人,组织立达学社。旨在兴办教育,培养人才。社长胡敦复。同年11月,因不满清华学堂外国主事者的办学方式,相继来沪筹办学校。 1912年3月19日,立达学社同仁捐款在上海南市肇周路南阳里租屋,创办大同学院作为同仁讲学励志之所,以"研究学术,明体达用"为宗旨。院长胡敦复,招收学生91人,立达学社同仁一年之内,将薪金全部捐纳作为办学之用。 1914年1月,大同学院迁入南车站路401号自建校舍上课,有学生126人。 1922年9月,大同学院立案,改称大同大学,有学生563人,增设大学别科。 1928年2月12日,立达学社会议决定:立达学社社长不得并任大同大学校长;大同大学校长不得并任立达学社社长。通过大同大学校董会组织大纲。拟聘大同大学校董:马相伯、吴稚晖、蔡子民、胡孟喜、杨荫杭、张澹如、杨杏佛、陆伯鸿、赵晋卿、徐新六、张菊生。票选社员为校董:叶上之、平海澜、朱香晚、华绾言、吴在渊、胡刚复、胡宪生、曹惠群。推选曹惠群为大同大学校长。 1928年8月5日,立达学社票举朱香晚为社长。 1932年2月6日,上海市教育局准予大同大学中学部立案,改称大同大学附属中学,除教室、宿舍分开外,行政和经费仍与大学统一办理,大学预科停办。 1935年,《三十年之上海教育》对大同大学的评价:"该校办理,处处经济,绝不浪费。教员刻苦耐劳,精神贯注,学生朴素好学,教师辅导学生自动研究,尤为可贵"。 1937年8月28日,日机轰炸高昌庙江边码头一带,又炸毁南火车站,大同部分校舍被炸。1937年10月,华界沦陷,大同大学从南市迁至租界,借中国无线电工程学校及位育小学继续上课。1938年9月,大同大学租用辣斐德路(今复兴中路)律师公会大厦为临时校舍。中学部979人,大学部850人。后大学部改借公共租界光夏中学校舍。1939年9月,新闸路大同大学新校舍建成,并附设大同大学附中二院,律师公会校址称大同大学附中一院。 1942年,胡敦复继曹惠群任大同大学暨附中校长。 1945年11月,大同大学校长胡敦复辞职,校董会推胡刚复为校长。胡刚复于1945年11月3日由渝飞沪到校视事。 1949年10月 大同大学校长胡刚复北上,由平海澜担任代理校长。 1951年2月 中共蓬莱区委调闻人馨来校任党支部书记、政治教师。 1952年10月 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大同大学商学院并入上海财经学院,理学院并入复旦大学,工学院相关科系分别并入同济大学、交通大学和华东化工学院,文学院(文学系、哲学教育系、史地政治系)并入华东师范大学,取消大同大学建制。 沪江大学 University of Shanghai 沪江大学创办于1906年,原名上海浸会大学,为美国基督教南北浸礼会所创办。上海浸会大学最初的校长为美国人柏高德博士。另设浸会神学院,由美国人万应远博士任院长。校址位于黄浦江畔的杨树浦军工路。 1915年经校董会决议,改中文校名为“沪江大学”。并确定校训为“信、义、勤、爱”。 1917年沪江大学在美国弗吉尼亚注册立案。1921年开始招收4名女生入学,实行男女同校,开在华基督教大学男女同校之先河。 20年代末,全国掀起“收回教育权”运动,沪江大学改组了校董会,增补8名华人为校董成员。1927年神学院分立。1928年1月,经过改组的沪江大学校董会聘请毕业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年仅31岁的刘湛恩博士为校长,这是沪江大学历史上首任华人校长。 刘湛恩就任校长后,主张沪江大学“更为中国化”,致力革新校务,强调师生团结、学术自由。他曾说,沪江精神是积极的、前进的、建设的、牺牲的。他对学生从不疾言厉色,而是和蔼可亲、循循善诱。在他的努力下,沪江大学于1929年获准在教育部正式立案。学校的设置作了一系列调整,相继成立了文学院、理学院、教育学院等院系,从院长到系主任皆由华人充任。课程设置注重打好基础,强调文理相通,学生英文水平普遍较高。学生课余生活十分丰富,有书法研究会、健美学会、口琴会、英美文学会、英文剧社、网球队、排球队、足球队、男女篮球队、田径队、女子体育促进会等。其中足球队的张绑伦后来成为上海的著名足球运动员。 刘湛恩早年有半工半读的亲身体会,因而对家境贫困、勤奋好学的学生十分爱护,设置了奖学金、助学金,还让他们有一边读书一边做工的机会。 在华各基督教大学中,沪江大学是最早开展社会工作的学校。1913年在杨树浦眉州路创设沪东公社,这是一个以宣传基督教教义为主,同时兼办社会福利的教育机构。刘湛恩就任校长后,沪东公社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除了为工人区儿童创办幼儿园和中小学,还开办了医院和诊所,免费为周围工人及附近农民施医送药,受到社会的欢迎。 1932年,刘湛恩校长在圆明园路真光大楼创办了沪江商学院,又称城中区商学院,这是沪江大学最富盛名的学院,院长为朱博泉。除本科外,另设专科与普通科,利用晚上业余时间上课,为在职职工、家境贫寒好学的青年提供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其办学认真,课程切合实际,又聘请章乃器、潘序伦等社会名流执教,因而颇得社会好评。成为当时办得较好的并卓有成效的一所夜大学。 刘湛恩就任校长后,主持建造了大学图书馆、教员住宅楼、女生健身房、男生新膳堂及大礼堂等,使校舍从最初的思晏堂等3栋增致怀德堂、思雷堂等44栋,学校规模有了较大发展,并添置了大量的实验设备,学生人数也有较大增加。 刘湛恩校长不仅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更是一位坚定不移的爱国者。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他被推举担任上海各界人民救亡协会理事、上海各大学抗日联合会负责人、中国基督教难民救济委员会主席,又是太平洋国际学会和国际俱乐部创始人之一。他为宣传抗日,支援前线,救济难民,安抚流亡学生,作了大量的工作。在他的影响下,沪江大学学生也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初,日伪妄图利诱他担任伪教育部长,遭到他的断然拒绝。同年4月7日,刘湛恩上班之际,惨遭日伪特务暗杀,以身殉国。消息传出,震惊中外,引起全国人民极大的愤慨和悲痛,社会各界3000余人为这位杰出的爱国教育家举行了隆重的葬礼。 抗战爆发后,沪江大学因地处战区,校区遭到严重破坏,学校本部迁往城中区商学院。抗战胜利后,沪江大学于1945年10月1日正式复校,1946年2月迁回杨树浦军工路原址。 1951年2月,沪江大学由上海市人民政府接办,校务由余日宣、蔡尚思主持。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进行院系调整,沪江大学各系分别并入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相关院校,校址移归上海机械学院(现上海理工大学)。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好久好久没有读书,深深的感到在读书上欠下太多的债,不知从... (dumaly)
- 合肥民艺展览—活动招募 (bubu)
- 现金流游戏沙龙招募 (皮皮_周泽成)
- 合肥哪有便宜又好的书店 (刘洒洒)
- 合肥有给点钱就让人进去练练车的训练场吗? (z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