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一下什么是哲学思维方式和新科学方法论

头脑

来自:头脑
2020-01-21 13:33:10

×
加入小组后即可参加投票
  • 头脑

    头脑 楼主 2020-01-22 00:14:38

    关于“价值”的几个根本问题1

      “神经元凝结”问题极为重要,涉及几乎所有关于人及社会的最根本问题,也就干脆将有关问题都简述一下。

      这里滴“价值”,指所有价值,不单指人的价值。但是,任何价值,本质上都是与人必然关联的,极为必然,离开人,世上就没有任何价值。或者说,这里讲滴价值,是相对于人而言滴价值。在人类之外,极言之也会有某种所谓“价值现象”,比如蝲蝲蛄也有相对于它们滴“价值”,如小虫、地洞等对它们“价值”很大等,其他所有生物,都有相对于它们滴特定“价值”。但是,这些“价值”不在这里讨论滴“价值”问题之内。或者严格说,这些绝对脱离人类滴所谓“价值”,理论上是不能称之为“价值”的,可用“(对蝲蝲蛄)效用”等称谓之,在生物学、动物学上有用。当然,类比性、借用性说法也无妨。

      以往价值理论,大多将价值认定为,对人类有某种效用的客体,或客体滴某种对人滴有用性等,即“价值客体”;正是这种有用性(客体)与人类发生了效用或利益关系,遂之,在两者滴关系中,这些客体或有用性即形成了(对人之)价值。这是以往理论对价值问题相对最比较恰当滴内容。当然还有其他价值论,偏颇就更多了。

      这里仅指出一个根本事实即可证明上述理论之根本缺陷。即,既使有了人类,为何石油、煤、金属等,它们具有与现今相同的物理功能,但为何长期并不具有(对人的)效用或价值呢?!用上述理论讲,只能说,石油等价值,在人类没发现它们的效用时,它们只具有“潜在价值”。这样说,从常识上讲,当然说滴过去,但是从严格科学或理论上讲,就是有大缺陷了。因为,还要严格定义什么是“潜在价值”,什么是“价值”等。而所谓“潜在价值”,是不能严格定义滴,因为脱离“价值”,就根本无法定义什么是“潜在价值”。可见所谓“潜在价值”不是科学或严格理论概念,仅仅是一种类比、借用类说法。上面提到,如此滴化,“蝲蝲蛄价值”,“狗尾巴草价值”就统统成立拉,那么“价值”这个范畴也就大大贬低或水化拉,就不能成为严格滴科学术语或严格理论范畴。

      其实,这绝非单纯文字、概念上滴无事生非,概念游戏等,本质上,不仅涉及严格、科学术语严密性问题,更是涉及对“价值”本质滴深刻认识问题,从而连带涉及,如何在根本上增加“价值”,重视“价值”,开发“价值”等等一些列重大问题。

      那么,如何彻底认识和揭示“价值”的真正本质和奥秘呢?其实从严格尊重事实角度,此问题迎刃可解。这也是一切严格科学之必具特点或特性。这个根本事实就是,在人类没有发现或认识到某客体(包括主体性客体)之对人类之某种效用之前,任何客体都不具有任何“价值”。(当然,这里也可不严格滴、通俗滴说,只有某些所谓“潜在价值”。)这显然是无可置疑滴确凿事实。逻辑上也很严格,对,效用是价值,但是效用从何而来?最准确滴说来源于人之发现,而非客体天然物理属性。在人类没有发现煤可烧火前,煤就没有(对人)效用,更不会有价值!可见,严格、精准讲,“价值”根本上来源人类认识能力,或者说,人类认识能力才是“价值”的根本源泉!人类特定认知,才是最一般、最根本、最本质的价值!或者,套用好像培根滴一句名言,“知识就是力量”,更精准滴说,“知识就价值”。

      最简明且确凿滴论证就是,若说“水”的价值是水滴物理性能决定滴,那么,水滴物理性能现今人类都已把握了吗?!绝对没有,人们所谓滴“水滴物理性能”,其实不过是“我们迄今认识到滴水滴物理性能”,也就是说,人类尚未认识到滴水物理性能还多着呢!比如,将来人类必然会对水滴物理性能有更多认识,从而将水中氢能极大开发出来而成为“新石油”,而现今,谁敢说“水”的价值等同于石油呢?至少没人将水价提高到目前石油水平。也就是说,如果说水滴价值决定于其物理性能,但在物理性能根本未变情况下,水滴价值(其实石油、煤等也一样)为何会有如此巨变呢?!仅就煤而言,人类近几十年对煤滴认识大大深入、多样化,从而煤滴价值或价格比之前相应增加很多。由此可知,“物理性能说”是根本站不住滴,有根本漏洞滴……!

      提到“人类认知”,这就马上联系到了相关滴“神经元凝结”……。这个再唠。

  • 头脑

    头脑 楼主 2020-01-26 13:31:01

    简述两种决定论和自由意志问题

    决定论VS自由意志 来自: 小可 2020-01-17 18:32:10回应赞 来自 豆瓣App…………………… ====================================== 头脑 头脑 2020-01-21 22:13:51 楼主绕了半天也没绕清楚其中滴真实关系,结果陷入单纯决定论或机械决定论泥坑……, 从必然导致反自由意志。 决定论有两大基本形式,通盘决定论和递次决定论。 前者是机械决定论,即认为某人一生下来就被决定了35岁车祸死,这当然是扯蛋。 后者才是真实决定论。就是说,某事物确实是一环一环滴被决定滴,这是因果关系必然体现,但是每一环节无法决定下一环节滴结果,因为每一环节之间加入了新滴决定因素,是为递次决定论。最多,一个环节只能决定下几个环节滴结果,绝对不可能决定之后所有环节滴结果。这才是正确或科学决定论。 因为,基本事实是,每一环节里新加入滴决定因素太多太多,说这些新因素不参与决定作用,那简直是说太阳是冰球一样无稽或扯蛋。 所谓自由意志,严格讲,是指认识到必然性并按必然性行事滴行为或意志,当某人掌握了某事物之某种必然性,并按照该必然性行事时,他就基本是自由滴,因为他滴目的必定能得到实现……。其中发生滴各种错误除外。此见,所谓自由,自由意志,不过就是对必然性滴把握 简述两种决定论和自由意志问题。 当然,散文家、幻想家和醉酒家等滴所谓“自由意志”除外,那是“胡思乱想”或“找抽意志”…… 可见,确实一切事物都是必然滴,决定论滴,只是,这里有个是否把握了必然性之根本区别。 如此而已。

    书生 2020-01-25 17:02:47· 楼主绕了半天也没绕清楚其中滴真实关系,结果陷入单纯决定论或机械决定论泥坑……, 从必然导致 ... 头脑 · 这之外,还要考虑随机性,微观层面的量子不确定性 头脑 2020-01-25 20:03:44· 世界当然也存在随机性和不确定性(不仅仅是微观),但它们在根本上和一般意义上,对人类意识、意志和行为来说,是作用是次要的,至少是第二位的。尽管它们对某个具体人、特定事具有决定性,是第一位的。 比如,中大奖的几率是确定滴,因而整个博彩是可把握滴。但对个别中大奖之人,就是偶然性具有决定意义拉。 武昌起义究竟发生在哪一天,是随机滴,不可把握滴,但清末必然发生革命,是决定性滴,必然滴…… 两者作用之意义区别,不言而喻,天壤之别。 更简明滴是,苹果里滴每一个量子或微观粒子滴位置、动量等是不确定滴,但这丝毫不影响人们享用和生产之……

  • 头脑

    头脑 楼主 2020-02-02 20:12:58

    从对相对论的一个质疑,看精逻法滴运用和意义。

    偶发现,一个名人在介绍相对论论证时间膨胀问题时,有个环节似乎有问题。 这就是,相对论指出,一列活动火车上,从车厢地板向上发出一束光,再从车顶反射回来,是落在原点上滴,之间没有间隔,即“本征时间(差)”为0。但从车厢外地面参考系看,当然是有间隔滴,即“非本征时间”不为0。相对论正是以此为根本基础,经数学方式推导出了时间膨胀,尺缩钟慢等等重要结论。即,说明车厢内和车厢外两参考系滴时间是不同滴,车厢外滴时间比车内快,或者说车厢内时间比车外慢……,由此推出尺缩,双生子不同岁,以及类似滴钟慢效果等等。 但偶感觉这里有个问题。即,难道活动火车上,光从下到上走个来回,在车厢参考系内真滴是(起点到落点)0间隔,回到原点上了吗?!当然,若四米滴车厢高度,这个极不明显,但若该车厢高15万公里,光一个来回走了30万公里,用了一秒钟,这过程,车厢向前移动了一秒钟,如此,光还能回到原点吗?! 以往人们都认为这时光落点的任何移动,都只是从车厢外参考系来看滴,这恐怕就是认识误区拉。车厢外参考系,是将光的起落点视为在车厢外,比如在路轨地面上等,这当然有间隔。但是,在车厢内,以车厢本身为参考系,即以车厢地板为参考系,应该同样有间隔才对?!只是这需要车厢高度足够高才明显。再举个更通俗滴例子。如果一个人在地球表面跳一下,似乎是回到起跳点,但是,如果这个人跳滴高度是20公里,(在地球自转时)他还能落到原先起跳点吗?!应该不是。因为地球自转使表面已移动了一段距离,落点与起跳点应该有一定间隔才对!这不就是以地球自身为参考系,显示出滴普通感觉也能觉察出滴差距或间隔吗?难不成,真滴一个人跳了20公里后落地正在起跳点上吗?!若是跳了1000公里高滴起落点呢?这里难道常识真滴出了什么问题吗?! 如果上述情况果真滴是有间隔滴,即本征时间不为0,那相对论滴数学推导就出大问题拉。有朋友说,即使车厢内参考系有间隔,但也必定与车厢外参考系滴间隔有差距,只要有差距,相对论推导就根本正确。其实不然,只要车厢内参考系间隔不为0,就已然证明相对论数学推导出错了。而且,只要车厢参考系有间隔,那么此间隔与车厢外参考系间隔的差,就能用车厢外参考系与车厢内参考系之间的距离或间隔来解释了! 那咋办尼?这里滴逻辑推导应该没有问题,但是推导滴大前提——0间隔是否为真,当然是不确定滴,有问题滴。根据精准逻辑方法论法则,这时就要对其中的逻辑大前提做出是否确凿事实之验证,即只要能验证根本大前提为真,科学结论亦必为真。(注:精逻法本质就是,只要根本大前提经确凿事实验证,且逻辑推导无误,其结论必为真,且等同实证之结论。)目前,当然只是纯粹逻辑推导,推导出可能这里又问题,但这种纯碎逻辑推导还不是精准逻辑推导,还不能做出“精逻法结论”,即确定滴科学结论。 偶是非自然科学出身,不知道之前是否已有人做过这个实验,只要没有实验,什么顶级专家说话都不顶用。偶已见过几个专家,都说什么不用试验,就是0间隔。恐怕未必。最顶级专家,爱因斯坦本人,也是这么说滴! 当然,这里可不是专黑相对论,专黑爱翁斯坦滴。是从精逻法角度提出一个问题,也许果真这个问题并不是个问题。但无论如何,这样思考,就是对精逻法滴一个实际应用范例,无论此问题最后结果如何,此例中体现滴精逻法过程及其重要意义,不容置疑。

    相对论中,还有其他一些类似问题,容后述。总之,这里实际上涉及到了另一个重要问题,即,纯数学公式,数学法则,如果脱离了本质事实,应该也是会出错滴。就是说,一些纯数学公式推导出滴结论,有时确实十分精彩,但应该不是没有弊病滴,即,当数学公式中滴逻辑,一旦脱离了事实本事滴,更根本地客观逻辑滴话,出现错误就是必然滴辣。这个再唠。

  • 头脑

    头脑 楼主 2020-02-09 23:16:39

    这一段因故考虑一下相对论是否有缺陷问题,临时插入几期相关唠文。

    · titan_ysl 赞同楼主 这里也有分析 http://tieba.baidu.com/p/6477076809 简单说明光速不变错在哪 titan_ysl 理论亭侯7 首先证明以太存在 迈克尔逊-莫雷实验证明在地面上,各个方向的光速不变,而地球是运动着的,这说明光是叠加(这里请不要用相对论知识去循环论证)了地球的运动才保持的各方向的速率不变,而光如是光量子、粒子则不会实时叠加地球的运动。所以光只能是波,而波是要靠介质传播的,又由于光也能在太空中传播,所以这个介质是以太,而地面上光速不变则说明了在地面上,以太是随着地面一起运动的。 为什么说爱因斯坦的光速不变错误 光是靠以太传播的,在地面上,以太是随着地面同步运动的,而地面上运动的物体、交通工具等因为质量小,基本不会改变以太运动,因此,无论在地面,还是在匀速运行的交通工具上,光都等同在地面传播,也就是说光速对于匀速运行的交通工具是变的。而爱因斯坦因为抛弃了以太思想,稀里糊涂地弄了个以地面为参照系,其真空(空间)光速不变,同时,以匀速运行的交通工具为参照系,其真空(空间)光速也不变的假设出来,这里错在匀速运行的交通工具的所谓真空(空间),并不会跟着交通工具走,所以这里的参照系的光速不变是不对的。 在此错误认识下,为了解释交通工具本身速度和光速叠加会对地面超光速问题,爱因斯坦强行改变参考系(交通工具)时间,认为是交通工具的时间变慢了,并以此为条件(不同参考系的光速不变,时间会变)推出了洛伦兹坐标变换方程组,而此方程组实际是算的观测结果,并非实时的真实情况。也因此,建立在此基础上的狭义相对论是错的。 · 头脑7 看了先生文。论证角度和思路很独特,有参考价值。不过,该文论证太简约,中间很多重要环节缺失,整体论证效果似大打折扣。 首先,偶经过自己严密论证,空间里必定有类似以太滴东西,不一定是以往所描述样子,但是缺乏实验证据。莫雷实验即使无误,那也只能证明以前所描述滴以太不存在,而不能根本否定有不同于以往以太之以太之存在。总之,空间绝对不是绝对空滴,里面有东西,即有类似以太滴东西,是可百分百确定滴,关键是缺一个实证结果。 再有,文中否定光滴粒子性,有一定道理,但是论证不足。相对论说滴也很含糊,说光子没有静止质量,就是说有运动质量,那这运动质量是什么?很含糊。 偶这里给个暂定解释,还需进一步精密确证,即,光是一份一份滴,每一份就是光波频率的一个周期。但这种光滴“周期性”、“份性”不能解释为“粒子特性”,还是解释为光本身滴一种特性为宜,即其——“份性”。“一份光”还是光,具有光滴所有其他特性,只是它具有自己滴光特性,即“份性”(实质是频率滴周期性)而已。也就是说,光照在金属板上,由于光是频率性滴,因此,每个频率周期“分别”,“一份一份”滴照射金属板上,引发了电子逸出……,由此产生了被误认为是光是“粒子”滴效果。也就是说,所谓光滴“运动质量”,其实质就是光滴“份能量”,光“静止”时,即未发出或发射时,当然不能形成“份”,亦当然也就没有什么所谓“静止质量”拉。 先生否定光滴粒子性说法太简约,不大明白,故似显论证不足。可能滴话,可进一步论证之。 关于先生用以太说论证相对论光速不变之错,虽然我同意先生滴结论,但偶以为其中论证过程不充分。首先,先须确证以太滴存在才行,先生滴论证很不充分,无法确证。比如说“以太是随着地面同步运动的”,这既不符合老以太说观点,也不符合若果真有类似以太之现象。所谓“以太”,其本质就是相对地球的某种参考性系,若说它随地球而动就有点矛盾拉……。对此,有机会再说,这里先说到这。 最后有个问题,应该算是狭义相对论滴一个重要缺陷,不知先生对之有何看法? 相对论在论证光变慢时指出,A参考系(如飞船上双生子之一)经过高速运动回来时,相对于B参考系,即地面兄弟,时间变慢了,人变年轻了。可是,其同时却又强调指出,若从B参考系看A参考系角度而言,B参考系相对于A参考系,B参考系或地面时间也慢了,即地面兄弟也年轻拉……! 如此,不说别滴,仅就此而言,相对论如此论证不是明显失败吗?两个相对抵消后,等于双方都没变。何来什么“时间变慢”呢?!何来什么“双生子佯谬”呢?! 对此,有何看法?

  • 头脑

    头脑 楼主 2020-02-16 21:28:58

    关于否定物理学最基础理论“物体固有惯性”的问题(1) 这一段因故对物理学最基础理论——“物体固有惯性”理论用精逻法做了重新评估,初步结论是,该理论不成立。 此理论是物理学最基础理论之一,许多重要物理学结论都根本上以此理论为基础,特别是爱老斯坦滴狭义相对论里,如时间膨胀、物体缩短,质量随速度膨胀……等等,归根都是以该理论为前提和基础滴,因此,对此惯性理论如实做否定结论其意义无疑十分重要。 懂物理学滴,可对此问题再深入探究,不懂的,也可从中体会精逻法滴实际运用情况,体察该方法之重要意义。 因该理论涉及方面很多,一步一步连续分述之。 所谓“物体固有惯性”理论,最初是牛顿提出滴。其基本内容体现在牛顿力学第一原理中,即“任何物体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直到其他物体所作用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并特别强调,这是物体的固有属性。 首先,先简要提及一下,该原理从深层理论角度或层面上,严格讲也是不成立的。宇宙中,任何物体绝对没有绝对“静止”状态和无起因滴“物体匀速状态”。任何物体滴所谓“静止状态”,毫无疑问,在实际状态中,都不过是现实各种力之作用达到某种平衡而已。就是说,所谓“静止”其原本就是各种力之结果,而且还是仅仅从其他某一具体参考标志物而言,它才是相对“静止”的。就是说,所谓某物体滴“静止状态”在根本上说它本身就是在运动的!何谈“没有它力就永远保持静止”呢?当然,这里只是点出这个问题,不做阐发。类似地,“匀速运动”亦如是,任何现实中滴物体匀速运动,都必定都是当初有一个力推动它才形成滴,或准确说是“维持”滴,脱离这个根本事实,抽象滴单纯谈论物体保持匀速状态直到它力作用……等等是严重片面、不当滴,即如,维持物体匀速滴力算不算“它力”?……等等。这里对此也点到为止。总之,就是说,牛顿这个原理,其实仅仅在非常有限的中观物体之单纯机械运动中,在忽略其中微小矛盾和错误条件下,并且还是在单纯抽象中,才勉强成立。迄今物理学扼守这个原理,在大多情况下,如简单机械运动下仅有实用意义(微小误差不碍事),但一旦超出这个有限范畴,就会出大错,如由其得出时间膨胀结论……等等。此问题到此为止,不赘述。 第二,直接指出该惯性理论关键症结。单刀直入滴说,所谓物体之上述“惯性”从根本意义上讲是根本不存在的,也就是说,牛顿所谓“惯性参考系”和“非惯性参考系”之区别根本不存在。最简明滴说,如果说第一原理内容在某种意义上勉强成立,那也是从“统一(力学)参考系”意义上存在,而不存在什么“惯性”、“惯性系”与“非惯性”、“非惯性系”之区别。就是说,物体之间只有一个“根本统一参考系”,或者说用此统一系即可解释一切(至少)机械运动滴力学状况,根本无须用什么“惯性”、“非惯性”等这种莫须有属性来描述之。 第三,从最具体滴实例解剖说明之。以加速运动现象为例,牛力学指出,在匀速或静止火车上,车厢桌面上的茶杯是静止的,并永远保持这种惯性(静止)状态,直到有它力干扰。这就是惯性系现象。而当火车启动或加速时,水杯会后倾或后移,但这时并没有它力施加水杯它咋会移动呢?牛力学认为这就违背了第一原理,所以牛力学指出,在加速时,水杯是处在了另外一个参考系即“非惯性系”之中,因而不能用第一原理解释,而要用火车加速了而水杯保持原有静止惯性所致来解释,并且同时特别指出,使水杯后移的所谓“惯力”其实不是力,是假想力,只是水杯惯性被破坏滴结果而已,只是在通俗意义上用“惯力”称之罢了。 细查之后,这种解释显然是不能成立滴!此例随简单,但突出显示了根本无须用什么两个参考系解释,此乃叠床架屋之举,只用一个根本滴“统一力学参考系”就完全OK拉。 第四,这里关键症结是,不知为何,小牛同学(牛顿力学据说是牛顿在大学期间避疫期间形成)和之前人们竟都忽视了“摩擦力传导”这个重要环节。就是说,水杯之所以“保持静止态”,完全是因为水杯滴重力(垂直向引力)与车厢水平向桌面之间的摩擦力所致。当该摩擦力与水杯垂直重力达到某种平衡时,该摩擦力则将火车的水平运动力传导到杯子中,从而使水杯同相、同向水平运动,这时,在车厢上看,水杯就是相对静止的。根本无须用什么莫须有且多余的水杯滴“固有静止属性”来解释。当火车加速时,摩擦力和水杯重力之间失去平衡,摩擦力大于水杯重力时,桌面和杯子原先同相、同步的运动在速度上出现了差别,桌面快,就跑杯子前面去拉,杯子原先运动速度相对较慢,这时就必然出现两者原先位置的差距,出现后倾或翻倒等(这里力学细节不赘)。由此可见,这里根本无须什么“惯性”、“非惯性”两参考系,只用一个“统一力学参考系”足矣,即仅用重力、摩擦力、速度不同……等足矣。这里根本就没有什么所谓滴“惯性”、“非惯性”!或最通俗说,不过就是摩擦(传导)力大小而已已! …… 再唠

  • 头脑

    头脑 楼主 2020-02-17 23:15:14

    有趣,没想到一个哲学家轻松推翻了物理学几百年滴经典圭臬……!哈

  • 头脑

    头脑 楼主 2020-02-19 14:04:14

    lihaojun419: 您只是表达了自己的哲学观,是对是错,仁者见仁。但,并没有用科学的手段,去推翻定律或定理。

    头脑7 初级粉丝1 这里内容与哲学不同 是可以实证滴…… 至于什么是“科学手段” 你还远不懂……

    lihaojun419 铁杆会员9 你可以建立自已的理论,推翻别人是充分但不必要的。而,您的理论,要具备先进性,取代性,能解释更多现象,能被证实,低俗点说,要有应用价值,高雅点讲,要对理论物理有促进作用。请问,您能达到几项呢?

    头脑7 初级粉丝1 首先,偶这里只是“否定”或“推翻”,并未说什么建立。 且惯性理论是古代对机械运动滴一种粗糙解释,但在粗糙范围内是有效滴。正如迄今所有宗教迷信,虽不正确,但在现实中有效一样。 可见,这里是粗糙和精准滴区别,尽管现实有用,但对精化和发展物理和人类精神只具有根本和将来重要意义。 此外,俗话有,“破了,立就在其中了”。这里在否定惯性理论后,也是建了一个“统一力学参考系”滴……。尽管偶认为这没什么,严格讲不是偶建立滴,不过是本来它就在那里而已已……

    头脑7 初级粉丝1 对了,即使就现实讲,也有些显著负面影响,比如,其中已提到,爱老斯坦滴狭义相对论里时间膨胀、物体缩短等理论,正是建立在惯性系基础和前提上滴…… 尽管爱老上述理论对现实影响不大,但廓清楚其中原委,起码还是具有重要理论意义滴……

  • 头脑

    头脑 楼主 2020-02-23 21:54:11

    关于否定物理学最基础理论“物体固有惯性”的问题(2)关于离心力本质

    就否定传统惯性理论谈下“离心力”问题

    关于离心力,牛力学惯性理论是不承认有这种“力”,或者说这种力是违反惯性理论的,因为物体出现“离心力”现象时,并没有外加滴什么力施加给它,按“物体惯性”,没有给力,它是不会动滴。 但是,事实却是该物体就是动拉……,于是惯性理论只得虚拟出一个“离心力”来解释或敷衍,或者解释成,这是在非惯性系条件下,物体惯性被破坏……等等。这其实突出体现了惯性理论滴重大局限或缺陷。 出现这个理论缺陷,其根本原因,正如上一篇唠文中揭示滴一样,严重忽略了其中的“摩擦力”或“经摩擦力的传导力”所致。 比如,一个转动圆盘上的一只砝码,当圆盘的转速不够,没有达到一个阈值时,砝码的重力和圆盘表面的摩擦力呈某种平衡态,砝码不会动,会保持静止在圆盘上。但是,当圆盘的转速达到或超过一个阈值,圆盘的动力经摩擦力传导到砝码的运动力就超过了圆盘和砝码之间的摩擦力,这时,圆盘的“(经摩擦力的)传导力”就会推动砝码沿圆盘切线方向做直线运动,从而离开正在做圆周运动的圆盘表面……。这就是“离心力”的本质。 也就是说,所谓“离心力”并非什么没有被施加力滴,凭空产生的(物体)运动力,而是上述圆盘运动的一个分力,即它是被圆盘的运动力经摩擦力转导给砝码的“传导力”推动的。严格讲,这传导力不是这时突然冒出来滴,而是之前这种传导力一直在起作用,只是之前,它拖动着砝码与圆盘一通做同相、同向的圆周运动,否则,砝码是绝对不会随着圆盘一起转动滴!仅仅,在圆盘上的参考系看来,砝码(相对于圆盘)是静止的。也就是说,砝码从相对静止,到飞出圆盘,其中一直在承受同一个力——“圆盘转动传导分力”,不同仅仅在于,当这种传导力超出一个阈限或阈值时,传导力克服了摩擦力,推动砝码离开原有位置向切线力方向直线运动,因而脱离了圆盘,从而表现为“脱离圆盘中心的力”——即“离心力”! 由此可知,这其中,根本就没有什么物体的“惯性”,所以从这里引出惯性来解释完完全全是多余滴!砝码飞出圆盘,也绝非是什么没有施加力,而明明是被上述传导力(超出某种阈限)推动滴。仅此而已。不面对和承认或发现这其中的“(经摩擦力的)传导力”,当然就一切解释都成了莫须有滴虚幻拉。 同理,即使不用圆盘,只用一根绳索栓住砝码也一样,以至更简单。在垂直转动轴上,固定一根绳索,另一头栓着砝码……,当中心轴转动时,只要力足够大,就会拉起地面上的砝码,使砝码随转动轴做同向圆周运动。这时,砝码离开地面并开始转动的力是很明显的,即是由转动轴的转动力,经绳索传导给砝码的一个分力,这里的“传导”是十分明显的,人们很容易理解。这时,为何砝码会随同转轴一样也做圆周运动的呢?这个力学上也很简单。轴传导力,最初,经过绳索是使砝码做(切线)直线运动,但是,由于绳索是固定在轴上和砝码上滴,因此,当砝码做直线运动时与轴的圆周运动发生矛盾时,必然滴,绳索的拉力就将砝码从直线运动拉回,使砝码改做另一个直线运动,再矛盾,再拉回……,如此不断重复,其结果,砝码就成了与转轴同向、同相滴圆周运动拉……。 也就说,其中的“离心力”或“砝码直线运动力”一直是存在滴,仅仅是,这种直线运动不断被转动中心的某种“拉力”(此拉力包括引力等)拉回,使之不断滴变向运动的一个反复重复或循环过程而已已。 当然,如果其中的绳索结构太薄弱,当拉力超过绳索结构承受力时,砝码就会脱离绳索拉力,朝切线直线方向,或所谓“离心”方向,运动而去拉……。 比较好笑滴是,惯性理论竟然看不到这里其中并不太隐秘滴隐秘,以为除绳索(或引力)拉力外,砝码等就不存在任何受力拉,但如此,又无法解释为何既然只有拉力,砝码等物体不被拉到转动中心处?于是就无奈虚构出一个与拉力相反,力道相同的所谓“离心力”来,共同作用,砝码等才会保持一个平衡距离随之圆周运动,而不会被拉力或引力拉进圆周远东中心拉……。

    再唠

    特别预告,下周唠文内容是,否定爱老斯坦相对论中“物体质量随速度而增加”理论,并确切解释老爱具体错在何处及其出错具体过程……。

  • 头脑

    头脑 楼主 2020-03-02 10:40:01

    关于否定爱因斯坦相对论中“质速关系”或“物体质量随速度增加而增加”理论问题

    这里尽量用必要和简洁方式阐述这个问题。

    在牛力学中,动量(P)等于质量(m)乘以速度(v)。即P=mv .

    请读者特别注意,这里的,作为“动量”的“质量乘速度”即“mv”是统一滴标志“动量”的,因而作为“动量”的标志,标量或指称。也就是说,在m和v两者是“标志”动量意义上,两者是不能分开的!

    这里我们要极为严谨和严格滴限定这个公式的必然逻辑意义和各公式因子之间的逻辑关系。就是说:

    一,最重要滴的,我们应严格区分或廓清数学公式及其运算规则的纯形式意义和作用,与这种公式及运算规则背后的内在实际含义或意义这两者的根本区别,绝对不能混淆!否则,必造成或带来理论及认识上滴极大混乱,或者必然导致谬误!比如,若将上面动量公式依数学规则变换成 m=P/v或 v=P/m,即质量等于动量除速度,或速度等于动量除质量等等,如此滴话,虽然从单纯数值计算上看,不无不可,但是,这样转换背后的内在意义是绝对不能认可滴!就是说,物质量,绝对不是由什么“动量”数据对速度数据“除”出来滴!同理, v=P/m变换也一样。如此变换,最多仅仅只有单纯数量关系滴意义!何况似乎也未曾见有如此转换滴。就是说,物体滴质量,绝对唯一滴是与该物体滴质料及质料构成决定滴,绝不是什么“除”出来的滴。显然,如果有人对这种纯数学变换给以前述理解,必然会造成认识极大混乱和极大谬误!

    二,从上数变换中,可明确看到,“mv”由两者统一滴作为“动量”的标志,被已数学规则转换后,虽然其中的数量关系有意义,也有变换的意义,比如,易于理解、易于计算它们回见纯数量关系等,但是,除此之外,这种转换对歪曲和变异数学符号背后的真实关系有极大负面影响。如果非要如此转换滴话,必须绝对十分小心提防,不能将这种变换的真实关系给破坏了,扭曲了!或者更进一步从精准意义讲,动量公式以及刚提到滴该公式滴变换后滴诸形式,实际上最准确滴含义是,“动量的数值=速度的数值乘质量的数值”,而不是“动量=速度乘质量”。但是在数学中,这如此表示显得太繁冗了,也就是图简便而使用了“动量=速度乘质量”即“ P=mv”这种表达式。这种“简便”,在大多数情况下无所谓,但是,在一定条件下,即在“ P=mv”不仅表示“动量的数值=速度的数值乘质量的数值”含义,而且还表示了“动量=速度乘质量”这种意义后,特别是,通过数学变换,将这种意义突出出来加以强调和肯定后,篓子就捅大拉!

    三,简明说,或回旋式强调说,如第一内容里指出的,一旦从严格“动量=速度乘质量”即“ P=mv”来理解,那么,通过规则,当该公式依靠规则变换成“m=P/v” 时,就必然得出“物体质量”是由动量这东东除速度这种东东给“除”出来滴!!就是说,动量和速度成了“物体质量”形成的原因和来源!!不言而喻,其中之荒谬实在无以复加!“ v=P/m”亦同理,不赘述。

    再次回旋式强调,物体滴质量,无论从物理基本理论上还是从确凿事实上,仅仅与物体成分及构成有关,即物体只物质成分及其构成才是物体质量形成的依据、原因或来源。除此之外,任何一本基本物理学都不能给出质量只其他原因及来源!

    然而,那为何爱老斯坦竟然在其(狭义)相对论里竟然提出一个“质速关系法则”,即“物体质量随其速度增加而增加”呢?!偶是搞哲学滴,早就知道这个相对论法则,起初就严重怀疑,因为这根本违背(严格或真正)哲学对质量、速度、空间、时间等等滴根本理论;只是因种种原因,一直未能有机会认真对待和审视这个问题。近来也因为种种缘故,对此问题,及相对论相关滴诸问题做了较严密滴考究,终于发现了其中滴奥秘!简明说,同上面所述相应滴,问题滴根子正在于上面刚强调指出滴:严重混淆了“数学公式及其运算规则的纯形式意义和作用与这种公式及运算规则背后的内在实际含义或意义这两者的根本区别”!

    但是,为何在相对论中,老爱得出了物体质量随其速度而增加滴结论呢?!很多总感莫名其妙,疑惑重重,但又不知其中症结在哪里!而更多滴人,因为受老爱巨大声望和自身应考式思维模式框框束缚,无理性滴绝对崇拜这种结论!导致这种错误理论和观念延续至今!

    其实,只要冷静下来,持守严格科学和逻辑思维态度,这里我还是要强调用精逻法,缜密即严格审视,这个错误滴隐秘症结其实是不难找到的。这个症结就是——“数学公式不是万能的,不能在违背数学公式内在实质意义上,在单纯形式上运用数学公式和规则。否则,就必然导致错误和荒谬!”这一点也可作为一个新滴逻辑法则或科学规则。

    下面结合爱老相关理论,单刀直入,在上述基本表述基础上,运用精逻法找出其中症结之所在。当然,事先强调滴是,这里不是讽刺老爱数学即理论水平不行,而是特别指出,这种非常隐秘的差错以往人们是很难察觉的,严格讲这属于以往数学之非常微小但极为根本滴缺陷所导致。(严格讲,类似的偏差一定存在于其他物理学、数学等隐秘之处,这里就不赘述了。)

    下面具体讲爱老偏失之根本症结及其偏失之具体环节。(以现今标准大学物理教科书内容表述为据)

    第一步骤,老爱首先指出牛力学之动量公式,P=mv。

    第二步骤,举出了两个惯性系,一个是S,一个是S' .后者沿前者x轴方向做匀速运动(两系x轴重叠),速度是v。每个参考系的x轴上各有一个质量为m。的小球。两球显然一个是静止的,一个是匀速运动的.两球终将会相碰。因而碰撞时(舍象掉弹性),两球的“总动量公式”为mv=(m。+ m)u.这里,其中括弧里的m是运动中小球的质量,u是两球的共同速度。(这里特别强调指出,其中运动小球的质量m,已然按相对论理论规定了,即运动小球的质量比静止小球质量要大些。其错误见后述。)在这一步,除了刚提到的m含义有点问题外,在数学公式上没有问题。

    第三步骤,从运动中的S'参考系观察者看本系中小球,它质量是m。,动量是0,而看S系小球则是速度是-v,质量为m,动量是-mv.由此,两球碰前的总动量为-mv ,碰后的总质量是m。+ m , 这时的相对于S'系的速度是u'. 由此,这个系统碰撞后的“总动量公式”是 -mv =(m。+ m)u' 。到了这一步,数学公式的运用上也没有啥问题。

    第四步骤,老爱用相对论特有的复杂的速度合成公式,对上面公式中的两个速度,即v 和 u ,进行了较复杂的数学运算或转换,最后得出了这个速度公式:

    。这里的转换或运算过程,在既定规则上也没有啥问题。

    第五步骤:请读者严重注意这一步骤!!将上面这个速度公式代入前面给出的两球“总动量公式”mυ=(m。+ m)u ,即知

    !!!!!!!!!!!!!!!

    这里之所以用了这么多惊叹号,是要提出指示老爱出错滴地方正在这里!!

    在这一步骤中,老爱在运用数学公式的“合理规则”转换中,忽视了上述“数学公式不能违背公式背后事实本质含义”这个(新)法则!即出现了在原本是“动量”(含义)中速度与质量不可脱离的本质要求被根本违背的现象!就是说,在形式上合理的数学公式转换过程中,出现了内在事实本质上绝对不合理的速度与质量的断然分离!或不合理分离!两者从原本绝不能分开的统一的“动量”含义中断然分割开来(尽管这种分割是符合数学转换规则的)!竟然从中转换成了质量随着速度而增加的运算结果或结论!!!单纯的速度,竟然成了物体质量增加滴根本原因和来源!!这样就出现了上述之,形式合理本质不合理滴悖谬现象和结果!!

    这就是被以往几乎所有的数学家、物理学家以及可能的逻辑学家们完全忽视了的根本漏洞!

    速度大幅度增加,可能会使物体构成发生某种变化,如发热、局部解体等,确实会影响物体质量,但绝对不是这种有严格比例滴影响,特别是不能单纯近以速度当成是物体增加滴根本原因!这里提示读者一个非常重要滴“法则”——当认识出现疑惑或看不清时,首先要坚决相信常识,或相信最确实滴事实!

    理科人由于长期以来养成了对数学法则,数学公式极强的信赖,出现这种状况是是很自然且必然的。老爱自然也不例外。说句更本质点滴话,就是,他们信赖数学法则和公式,甚至超过了信赖根本事实。也难怪,近代以来,很多根本事实本身,正是从纯数学计算、公式推导先得出来,之后大多被事实确证为真滴!最明显滴就是许多微观粒子,最著名的就是海王星、冥王星的发现等等。这确实是数学法则滴重大公用,但绝不能因此就忽略了数学法则中,隐秘的上述根本缺陷,即形式上正确,但实质上违背根本事实!

    总之,最简明说,动量公式中的m 和 v ,从数学公式和转换的规则上讲,当然是可以分开滴,但是依动量概念之本质逻辑和根本含义上讲,两者是不能脱离开来进行运算或转换的!特别是两者数学关系,绝对不能违背它们之间滴根本事实关系!这就是此文问题滴根本实质和根本症结!

  • 头脑

    头脑 楼主 2020-03-02 14:03:48

    这里上传图片系统太乱。这里补充一下。 “第四步骤,老爱用相对论特有的复杂的速度合成公式,对上面公式中的两个速度,即v 和 u ,进行了较复杂的数学运算或转换,最后得出了这个速度公式: ” 在这段文字之后,是这张图片

  • 头脑

    头脑 楼主 2020-04-13 13:30:21

    关于否定狭相论之“物体缩短”理论问题

    狭义相对论里的“物体缩短”理论也是极为著名,以“尺缩钟慢”说风行了百年。但是现今细查下来,与前面所谈“质速关系”、“时间膨胀”等理论一样,是完全不成立滴,十分荒谬滴。实际上,这几个理论滴基础和基本推论依据都差不多,真可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下面还是分几步说明这个问题。

    见下图:

    第一,还是老规矩,先单刀直入,直接点出个中要害,即,从该图例我们可明显看出,其中的物体,即米尺,在运动中丝毫也没有变化或缩短!!却在对图例滴解释或数学运算中,该物体却缩短啦!!真是奇葩怪事,更是悖谬之极!

    第二,具体看,先看图例a 。图中交代,米尺的正常长度是L0,可称之为“本征长度”。再看图b,图中所示也很清楚,即从静止系来看运动中米尺的长度状态。静系中米尺长度设为L (光波走这段距离所须时间为t),可称之为“运动长度”。当米尺在以速度V移动中,光源(红色)在某时刻发出光波,该光波到达反射镜时,测得此期间所耗时间却不是t,而是Δt1,因为,从光发出时刻到到达反射镜时刻这段时间内,米尺向前移动了一个距离(即图中的VΔt1),多出了时间Δ,因而光走这段时间(耗时)是t+Δ=Δt1。至此,图示没有什么问题。

    第三,但是!!那么光从反射镜返回到光源时滴情境图,课本就木有拉!!如果有滴话,那必是非常明确,那就是,光从反射镜到光源所耗时间必然是t-Δ=Δt2,即图中的d或光程必然会相应滴“短”了一截儿,这一截正好,不多不少滴是图b中“VΔt1”多滴那一截!!也就是说,如果有了这“图c”滴话,我们就可非常明显滴从直观便可形象滴看出,该米尺经一加一减后,还是原来长度,丝毫也未缩短!!那么,为何课本不画出这个“图c”出来呢?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若画出图c来“物体缩短”理论就根本体现不出来了!!还会“负体现”或反证其不可能!因为这个所谓“物体会在移动中缩短”说法违背了最根本事实!!无论这是谁说滴!很显然,一只杠杠滴刚性米尺,它咋能在移动中忽滴少了一截儿?咋嘎去滴?去哪拉?!尤其是,当米尺停止移动后,它马上又不短拉?!!咋安上滴?用什么胶水儿?!!

    第四,不过,“图内损失图外补”,课本只得饶开图示,另辟“佳径”,从抽象滴数学公式去推导他们想要得到滴结论!当然,由于其结论背离了最根本事实,因而他们无论如何推导,只要推导出背离根本事实滴结论,其推导过程必然是错误滴、“非法”滴!!

    先看正常情况或步骤是如何推导滴,这其实十分简单,即,移动米尺在某时刻测得光源发出的光到达反射镜时刻,期间耗时是“L+Δt1”; 而测得光自反射镜至到达光源时刻所耗时是“L-Δt1”,因而,对此加以任何数学运算或推导,其结果都自然且必然滴会是:“L-Δt1+Δt1 = L”,即“L= L”!!即米尺在移动中,尽管在光波发出和反射过程中在计时上有些差别,但在总合上或实质上,米尺的长度没有任何变化,没有任何所谓“缩短”!!也就是说,米尺滴静止系长度与其本征长度必然是一样或相等的,即L=L0!!或者说,米尺(或任何物体)无论在哪个参考系中,也无论它是否运动等,它的长度都自然且必然滴是本质不变滴(特别是按速度之量比变化)!!除非在某种条件下某种因素使米尺或物体的基质或其夸克、质子等含量发生改变!

    第五,那么课本又是如何用数学推导滴呢?(这里须强调滴是,此处课本推导并非该课本孤立、特殊滴推导,而是本质上体现了狭相论滴根本思路和逻辑的推导。)前面已提到,对背离根本事实滴对象做数学推导论证,该推导过程必定存在扭曲、悖谬之处!参见上面课本图例右侧内容,首先该推导不是直接简明扼要针对米尺的长度直接进行推导,而是非要舍近求远滴从光滴耗时方面纠缠。因为若直接针对具体显示滴米尺长度进行推导,如前面“L-Δt1+Δt1 = L”这种推导,若想到达滴目的就歇菜辣!而只能从抽象滴,内涵杂多滴“时间”形式下手,将此问题想方设法归结为单纯、抽象滴“时间”问题!即总是纠缠时间Δt1 是多少?Δt2是多少,Δt是多少?……等等;但不管咋说,直至得出Δt是多少滴公式为止,前几个步骤起码还是正常或合规合法滴,但随后滴步骤就露馅或翻车拉!见图:

    图中,突然出现了一个代入“时间延缓公式(13-5)”滴步骤!!那么这个奇怪滴什么“时间延缓公式(13-5)”又是何方神圣或什么东东呢?原来,这个所谓滴“时间延缓公式”,就是上回“否定时间膨胀”文中特别提到滴那个“洛根号公式”(这里课本已将其尊为《时间膨胀公式》辣)!!即

    就是说,这个所谓《时间膨胀公式》原本就是根本依据那个“洛根号”得出滴,而对此“洛根号”,本系列帖反复揭露并强调过是非法、悖谬滴,所以这个《时间膨胀公式》原本就是不成立滴,悖谬滴!而在这里“物体缩短”问题上,上面课本在弯弯绕数学推导中,绕了半天就是要绕到这个原本不成立滴和悖谬滴《时间膨胀公式》上来,并以此为根本依据(即若不以此为根本依据其“缩短”结论完全无从而来)!到此就极为清楚啦!之前反复强调过,正如数学上,0无论是加减乘除都是0一样,在数学(包括逻辑)论证步骤上,谬误也必是无论如何加减乘除,其结果也必是谬误(为避嫌,这里就不再将其立为一个新法则拉,忽忽。)!可见,这个所谓滴“物体缩短”滴推导最后不得不拉上谬误做其根本依据,那就自然且必然滴同样是悖谬无疑!!总之,上面课本里对“物体缩短”之数学推导,不仅十分突兀滴,无逻辑关系滴出现了代入所谓“时间膨胀公式”步骤,此步骤已然涉嫌违反了前述之《禁止数学运算及推导之不合法步骤法则》;更为关键的是,该步骤引用或代入滴则又是一个不合法及悖谬滴公式!由此可知,从这种推导步骤和推导公式中得出滴结果或结论,必然滴不得不只能是“非法+悖谬”!!

    至此,由上述种种可明确及确切可知,该课本(实质上也是狭相论)关于所谓“物体缩短”的数学推导过程,无论其如何绕弯、代入等,其在根本上是完全不成立滴!是根本悖谬滴!!就是说,课本前面滴图例无法说明或证实滴“物体缩短”,就是绕弯用数学推导,照样也无法证实“物体缩短”!!

    当然,上面课本“推导”出滴那个可称为《物体缩短公式》,即

    该公式在纯数学形式上倒挺规整、严谨。其中,由于物体速度v,按相对论原则,不可能大于光速c,因而里面滴根号(乃“洛根号”变种)值必然恒大于1,因而物体滴“运动长度”L 必然恒小于物体滴“本征长度”L0 , 即必然 “ L< L0 ”!也就是“物体必然(在运动中)缩短”,而且物体速度v越快,其缩短滴就越多!公式很漂亮,只可惜,这种“漂亮”、“完美”、“辉煌”滴理论及数学论证,依上述种种,是完全子虚乌有滴、不成立滴,即根本悖谬滴!!

    第六,最后强调一点,狭相论里倒也不是全都是谬误,至少有一点应是事实,即“光速不变”。光与声音等有一个根本不同,声音或机械震动等,都是“一次性缘起”,因此,它们必然是随时间、距离等是递次消减滴,变化滴。而光则不同,它本质是电磁波,其缘起不是“一次性”而是“继发性”滴,是电场和磁场相互连续激发导致,除非因功率、阻力等原因偏斜、中断等,光的速度一般不应又减慢、渐慢滴过程。再有,是关于“超光速”问题。有一个应是事实,即,所有必光子质量、能量大滴物质,其速度不可能超过光速。但是相反,比光子质量、能量小滴物质或存在形式,其速度超过光速不仅是可能滴,而且是绝对可能滴。仅仅是,现今物理学技术还不能对小于光子滴存在形式做确定性测量而已。对此,涉及本人滴“空子论”内容,也许在唠及广相论时提及之。总之关于光速问题不是本系列所谈重点,这里仅是约略述及。

    本系列唠文关于狭相论中几个主要结论可以说都一一破解了,不是什么质疑,而是确证其为虚谬,不成立!世人以前之所以对他们深信不疑,一个是百年来之传统习惯,其实最主要滴还是由于爱因滴广相论或广义相对论中滴“光线拐弯”被辉煌滴证实,使得人们误以为因此爱因滴狭相论诸结论也已是被证实了滴!其实这显然是严重误解!当然,也确有一些报道说狭相论某些理论被证实云云。对此,这里仅指出一点,当年证实原子是终极粒子滴,和证明永动机滴也是大有人在!不足为虑。对那些号称证明了煤球是白滴和月亮一闭眼就木有滴,付之一笑而已。关于广相论问题,下周会唠,不过这里可大概剧透一下。广相论倒不像狭相论可以说是全军覆没,广相论里关于光线会弯曲,空间非平直这一点,在根本上是事实,但爱因对此之论证几乎可说是不成立滴,这是很怪异但也算是常有之事。

  • 头脑

    头脑 楼主 2020-05-19 01:52:11

    此系列帖不再更新,此后没回单独发帖。 从下面猫眼网址看此帖和本系列帖全文: http://club.kdnet.net/dispbbs.asp?id=13223081&amp;amp;boardid=1&amp;amp;page=28&amp;amp;uid=&amp;amp;usernames=&amp;amp;userids=&amp;amp;action=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 或 注册

16625 人聚集在这个小组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