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至乐性余,至静性廉。
心外无尘(三非焉罪·无梦致胜)
至乐性余,至静性廉。
【注释】
至乐性余:快乐达到极点,性情就会愚昧起来。至:极致。《庄子》:“故海不辞东流,大之至也。”所以海不会拒绝东流之水,海就大到了极致。
‚至静性廉:人的性情达到极端清静的状态就会产生廉洁不贪的心念。静:清静无为。廉:清正和廉明。
【白话】
快乐达到极致的人,性情就变得愚昧起来;心性达到清静无为状态的人,就会产生廉洁不贪的心念。
【要旨探究】
“至乐性余”的“余”,是指多余的、不必要的性情。《老子》第二十四章说:“跂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于道也,曰余食赘行。”这说明 “跂立、跨行、自见、自是、自伐、自矜”是过度行为,从道的角度来看,就是过量饮食造成身上多余的赘肉。常人以为吃佳肴,穿美服,看美色,闻好音,追求感官享乐、富贵安逸,就是最快乐的人生。其实不然。因为这样使劲追求极端的享受,结果会使人陷入愚昧状态而远离真道。与此相反的是“至静性廉”。“至静”,就是清心寡欲能使人的头脑始终保持清醒状态,进而就能辨是非,廉洁不贪。《老子》第十六章上有言:“致虚极,守静笃(达到清澈明朗极其清静的境界,就要坚定地守持它)。”老子在第三十七章上进一步说:“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没有了贪欲之心,天下便自然而然达到稳定安宁的状态了)。”这是在提醒人们:人的心境本来就是空明宁静的,但却因为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而致使私心膨胀起来。假若能拒绝外物干扰,就能恢复到宁静平和的状态。所以,应当“致虚极,守静笃”特别是当政者更应如此这般;如若追求“至乐”,必然会变得愚昧,只有追求“至境”才会清廉不贪。
“至乐性余”导致不幸后果的事例比比皆是。唐玄宗李隆基在晚年追求“至乐”。一个有着羞花闭月之貌的杨贵妃就让他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逐渐失去了开元初年他那种励精图治的作为而日益骄奢,惰于政事,深陷在声色犬马之中不能自拔。进而令大权旁落于李林甫、杨国忠、安禄山手中,酿成了安史之乱、马嵬兵变,使唐朝走向了衰落之路。王昭耀,安徽省原省委副书记,收受贿赂704万,被判处死缓。他在悔过书中写道:“现在回想起来,都是自己出于对金钱名利永不满足的欲望,而沉溺于名利之中太深看不到潜在的隐患。结果沿着危险的道路越走越远,越陷越深,以至于积重难返,不可自拔,直至跌入违法犯罪的深渊。真是“不见棺材不落泪不到黄河心不死”。胡长青,这位原江西省原副省长、省人大代表,因贪污受贿,且数额特别巨大,于2000年3月8日被依法执行死刑。他在死前忏悔道:“近些年来,由于极端错误的东西在头脑里作怪,我在思想上成了脱缰的野马,丧失了应有的警惕;在交往上成了江湖来客,丧失了原则;在行动上天马行空,丧失了应有的约束,导致了今天的恶果,教训是极为惨痛的! ”“至乐性余。”告诉我们:“余”多余、愚蠢也!愚蠢至极的人,不可救药!实在可悲!
要想真正做到“性廉”,必须要在“至静”上下功夫。这个“功夫”怎么下?道祖说得好:“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把私心妄念减少了再减少,一直达到清静无为的境界)。”达到这个境界之后,则会通达无碍,无碍则神清,神清则智明,明则生公,公则心平,平则至静。至静则性廉。《老子》言:“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庄子说:“其嗜欲深者,其天机浅。”因此,人应当努力做到:去嗜欲以养心,寡酒色以清心,诵古训以净心,悟至理以明心。
《论语‧述而》有言:“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至乐”和“至静”“性余”和“性廉”是相对应的善与恶。善,是好的,是优点。所以,要遵照《老子》“去甚、去奢、去泰(去除过分安乐,去除过分享受,去除骄纵恣意)”的方法做人做事。如此,便能游刃有余地畅游于“道”的王国。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风物】幻美之境:唐传奇小说中的影像化叙事 (心外无尘)
- 【风物】铜镜相关 (心外无尘)
- 【心理学】阿里斯的幻想 (心外无尘)
- 【神话】希腊神话中的亚马逊人:古代女战士的真实传奇 (心外无尘)
- 【心理学】荣格八维+约翰毕比模型——ENTP性格原型解读 下 (心外无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