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悲怆”更悲怆的命运
来自:谢里登大道(肥难减,匪难滅)
http://music.douban.com/subject/4133713/ 和很多人一样,我第一次知道弗里乔伊这个名字是源自那张“第一个立体声贝九”(也有说是DG的第一个立体声录音或者柏林爱乐乐团的第一个立体声录音)。这个贝九与我听过的其他弗里乔伊早期的录音一样,表现了弗里乔伊一贯的有力和激情,费舍尔-迪斯考的男中音也表现的很不错。虽然它的名气更多地是因为那个“第一个立体声”,但是从音乐本身来说这其实一个相当不错的录音。 这一张合辑的贝三和贝八都是弗氏50年代初的单声道录音,和第一贝九的风格相去不远。但是最吸引我的,也是促使我写下这篇文章的动因却是这里的贝五。 这里的贝五恐怕是我听过的最压抑的贝五,我也听过卡拉扬,小克莱伯,富特文格勒等人的多个贝五版本。但是没有哪个版本的命运动机“梆梆梆梆”会像弗里乔伊的贝五那样,不是排山倒海的气势,而是一种恐怖、绝望的压抑从四周涌上你的身体。即使后段的大调旋律也是那么的无力和渺小,与其说这一段是命运交响曲,倒不如说是悲怆交响曲。整个第一乐章就是一个人类无力的被命运之神蹂躏的过程。听完第一乐章后我看了一下手册,原来这是弗氏1961年的录音,众所周知弗里乔伊1963年因白血病去世。大概50年代末的时候他就已经知道了自己的绝症,风格也变得日趋沉稳和伤感。1961年差不多是他在舞台上活动的最后一年,之后他就只能专心养病,直至去世。这个贝五的开头正是他自己人生的写照,有谁能比一个横遭噩运的人更深刻地理解命运的动机呢?也就是这一刻起,我对弗里乔伊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第二和第三乐章,悲凉的情绪一直贯穿始终。其中第三乐章颇有柴可夫斯基悲怆交响曲末乐章(或者舒伯特C大调弦乐五重奏D956)那种心如止水的死亡宁静。第四乐章作为贝多芬的本意大概是要做人生的强者,“扼住命运的喉咙”。但是弗里乔伊的表达更像是“在烈火中永生”的情境,哪怕明天就要死去,今天也要把自己的生命燃烧的更旺盛。说得通俗一些,就是反正自己要死了,就把生命彻底的挥霍一把,即使是夕阳也要在天边留下最绚烂的晚霞。 在这之后我才知道了弗里乔伊那个著名的“最撕心裂肺的柴六”(orfeo公司的),虽然也让人倍感悲凉,但是却总不如这一版命运给我的触动更深,大概是命运听的多了而悲怆相对较少的缘故吧。我个人认为这一版贝五是最具有情感性的贝五。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弗里乔伊的贝五:生命的强度 (翟小幸)
- (贝九第二章)高高扬起,*/……¥&……%*(&地落下 (翟小幸)
- 德九第二章,念故乡赏析 (翟小幸)
- 比“悲怆”更悲怆的命运 (谢里登大道)
- 弗里乔伊能宽慰的比你想的还要多 (翟小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