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娱无偶像?筛选器还是急先锋?|浅谈内地娱乐偶像市场的发展现状
满心如愿(文字本质是纪实,文学真相是生活)
大家好,又是我啦。眼熟我的朋友可能看过我的前两篇帖子, 《红是一门玄学?|论那些年壶妹没有错过的机会》,以及《 团综到底意味着什么?|写在2019年即将到来的最后的夜晚 》。不过前排提示,本篇内容可能跟壶的关系并不太大,属于我个人对于一些问题的探讨与浅见,鞠躬~
写在前面
因为本人非从事相关专业,也未进行相关内容的学习,一切内容都是本人个人观察汇总所得,不对内容专业性进行后续保证与负责,特此说明。
引言
前段时间,搞韩圈的一位朋友突然敲我——你对偶像谈恋爱怎么看?
她笑说:我活到二十多岁还是坚定的(我)爱豆谈恋爱都要杀头党人(不过别人的爱豆谈恋爱就还好)。
我说你这样想很正常,是无可指摘的,只是内娱真的有“爱豆”吗?
今天我们就来谈一谈内娱的偶像及其相关市场发展现状,简单地对未来其境遇做一些浅薄的瞭望。
一、定义:当我们讨论偶像时我们在讨论什么
内地娱乐市场语境下的“偶像”多半缘起于日韩演艺界对于“爱豆(idol)”的定义,它是指依靠出卖自己的时间、唱跳演艺技能来换取关注度和相关衍生收益的职业,百度百科上对于“青春偶像”这样定义:
狭义上认为青春偶像是以青少年为主要受众的从事演艺活动的人群,但在广义的范围内,带来影响的青春偶像是所有青少年崇拜的人物。(语出《人民日报》)
也就是说,偶像是一种“职业”,与影视剧演员、歌手、舞蹈演员等都有所区别,无论偶像产生的流派多么多种多样,都离不开其本质的圈层定义:它不能任意地与前述一干职业划上等号。
它有其圈层内特有的一些行业规则,擅自应用其他行业的规则和条件只会由此产生水土不服的割裂感,不仅会让受众感到不适,更会使受众与从业人员在长时间的对应关系中培养出来的信任感荡然无存,从而引起一系列不良反应。
可以这样说,虽然偶像在成为偶像前首先是人,然而为了进入这个行业,偶像首先需要舍弃个人本应拥有的一些权利,有些要求写在从业前与行业公司签订的合同里,有些则是默认的潜规则,是必须遵守的条约之一。
例如在恋爱关系这个问题上,以异性恋男性偶像为例,他们需要出卖的是自己的时间(指明确出道始至退役终)、人物形象(保持一定的美观的外观)、唱跳技能(视情况而定有所不等)等,通常默认保持单身,尤其是在针对受众为青年女性的情况下,更需要保证其自身没有与其他任一女性产生恋爱关系或更多,因为这也是他出让的权利之一。
他需要上述内容来为其吸引更多的粉丝,并为他所提供的内容消费买单,由此他能得到相关收益。这实际上是一种买卖关系,如果消费者发现“货不对板”,自然会对商品产生不满。
当然,本文的论调并非是想物化“偶像”这一行业从业者,仅以举例指代,还是那句话,偶像在称其为“偶像”前首先是人、是国家公民,有其相应权利。
在这里我回答一下引言的问题:偶像可以谈恋爱吗?
我的答案是,在现阶段的偶像市场,基于偶像这一职业的定义,一位偶像是不能谈恋爱的。
不与他人产生恋爱关系是一位偶像的基本职业素养,也是其隐形出让的权利之一,做为消费时约定的一项条款,换言之偶像是靠这些吃饭的,自然不能谈恋爱。
说到这里,我们不得不再次提出一个问题:内地娱乐市场,真的有偶像这个行业吗?
二、偶像:困境?路口?行业粘度有待提高
行业规则建立在一个稳定、成熟发展的行业之上,如果连行业都是初生牛犊,又谈何规则?
内娱偶像市场的现状就是连偶像的定义本身都有待商榷。在2018年之前,甚至没有培养出数量一定的、熟知行业境况的受众,此前只有EXO团体部分成员归国所带来的原属韩圈的粉丝以及时代峰峻旗下男子唱跳组合TFBoys的粉丝(即所谓“养成系”),他们代表着偶像粉丝的两大流派,却远未达到全民追星、全民造星的程度,国内舆论大环境对于偶像的恶意是明显的、易感的,“偶像”、“追星”都存在污名化的现象。
纵观内地娱乐市场,上一个全民造星的时代还要推及2005年的“超级女声”节目,而这个节目打造出来的也并不是当前语义下的“偶像”,实则是歌手。
因此,这个行业实际上是真正的“朝阳产业”,新的不能再新。它一无所有,当前所拥有的无不是各大经纪公司的种种试探和前期基建准备,底里根基薄弱,连偶像生存的最基础环节:舞台,都如浮萍随风,不甚牢靠。
再结合之前与当下的一些发展境况,与其将偶像定义为日韩演艺界的“爱豆(idol)”,不如把它当成一个筛选器。尤其是近两年风头正劲的“选秀系”偶像雨后春笋般冒出,每年都有至少三百名年轻人们进入数以亿计的广大视频平台用户的视线中,通过节目赛制的一系列操作,铲动全民造星、全民追星的热潮。由此,一部分有一定能力、性格和长相的年轻人抢先进入了观众的视野,在年纪并不大时就预热粉丝,到他们进入音乐、影视、综艺等其他演艺方向前就有了一大批拥趸,这是大学专业学习四年的纯科班生们没有的资源。
然而到最后,这些年轻人们还是得被影视综艺等其他演艺行业消化掉,直到下一批新的年轻人们投身到这股热潮中。
以目前人气极高的男子唱跳组合TFBoys为例,三名成员在音乐、影视、综艺层面都各有发展,可以想见的是未来将逐渐脱离偶像行业投身到新行业中,也就是所谓逐渐“转型”。
说白了,这个行业留不住人。它缺失基本的粘度,只是一个演艺人员预选机制,从经纪公司到普通观众,都不指望能真正实现“偶像”这个存在。而根源在于不自信:观众对公司不自信,公司对市场不自信,市场基于政策与文化现状不自信,连台子都搭不起来,压根儿没法唱戏。
我国一直以来的传统习惯便存在着对演艺人员的潜在歧视,这是文化层面的困境,不是市场经济大潮涌入内地后一朝一夕就能改善的问题。事实上从受众的性别层面分析这个问题还将延伸到女性消费权利日趋扩大和平权在文化上的基本实现,这里不再多做赘述,留待下次再谈。
三、瞭望:内娱孕育偶像的沃土是否真正存在
再次回到引言部分,朋友继续提出了她自己的一些观点:在我心里我爱豆不存在转型,只要在我还喜欢他的时候他谈恋爱,我就会跑路。
这个问题我用上一节的内容可以稍作回答:现阶段的所谓“转型”实际上源于背后的一系列行业发展困境,如果行业能留住人、能持续健康发展,我想“偶像”也就不再只是一种预选机制、一个筛选器,会培养出真正的偶像以及成熟稳定的受众。
当前的内娱偶像市场或许的确是筛选器,然而通过近两年选秀系的亮眼表现,依托视频平台强悍的观影用户基础,这个市场还有无限可能,行业本身潜力深藏,只待演艺公司的开发与发展。
在规则层面也不必死守日韩演艺界那一套照搬照抄。以去年成团出道的男子唱跳团体R1SE为例,纵观其营销推广的一些途径,打破圈层拓宽受众的方式可谓是“野生野长”,几乎完全未曾在先前的偶像团体推广模式中得到经验。行业正在飞速膨胀发展中,对于规则与运营模式的理解也需要根据本国国情从实际出发,毕竟内娱是“内地娱乐”,有其历史文化背景,与港澳台不同也与日韩、欧美有本质不同,如果盲目照搬日韩演艺界的前辈经验而不对其进行适应修改,那水土不服也是可以预见的了。
在电影行业用“票补”等一系列政策培养起观众的观影习惯以前,谁也无法对潜在的巨大票房市场做出预估;在《哪吒之魔童降世》暑期档一炮而红以前,谁也摸不清国产动画电影的票房天花板在何处。中国的经济正在飞速发展中,对于文娱方向的消费需求也是庞大的、难以估算的,如何抓住机会进一步发展偶像市场,我想各大演艺公司早已敲定了未来发展方向,正在一步步推动进程了。
结语
我们可以说,内娱孕育偶像的沃土是真实存在、且可被培养的,环境的改善并非一朝一夕,风气的开放也不可能一步到位,需要一众从业人员用心规划调整,打造出一套适合内娱偶像行业的新规则。
最后,我想我可以回答引言中的那个问题了:内娱有偶像,只是还需等待。
以行业目前日新月异的发展速度来看,这一天并不久远。
它即将到来。
注:本篇浅议仅为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团体或社会组织意见,特此声明。
(本文初载于个人专栏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4489840)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kswl|搬 cnjs台风过境 (🪗悲情椰子甜酒)
- 互动贴 “当初的愿望实现了吗” (一只小号)
- kswl|be爱好者们来提名★ (Yellen)
- kswl|「96搬运工」晚风吹拂青草地,夕阳染红了小茉莉 (你又大烧烤上了)
- kswl|潇姚游 大学生恋爱文学 (椰本(已戒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