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讨论|剧情讨论 | 大结局后,纵观全局聊一聊孙若微,朱瞻基,徐滨三人的社会主义兄弟情之——朱瞻基篇(三)
来自:钟钟
开启今天的朱家五子(下线)教学。

朱家五子每个人的下线带给他的除了成长,也是毁灭。所以,顺着这条线,我们开启这一场绚丽夺目的下线之旅。
第一场:朱棣的遗憾和执念

我反复看了四五遍朱棣五征。脑子里总是在想,这场仗为什么会失败,是他自视甚高还是过于轻敌。打仗,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古代战场更是如此,战线拉的太长,遇到大风大雪便无法施展明军火器优势,最终从快攻变成消耗战,看谁耗得过谁。而朱棣耗不起了,他早知天命,希望在去世前完成宏愿,让自己的后代都不流血,因此攻三峡口开始,朱棣作战方略就已经显得急躁,不给自己留退路,决一死战,就像于谦所说,用兵多算胜少算。不留退路的打法实乃兵家大忌。
反过来讲,如果我是朱棣,再那种状况下,如何抉择呢?我的答案是,继续打。为什么这么说,朱棣此人雄才大略,性格坚毅沉稳,倔强却不孤傲,冒进也能坚守。两军作战死伤在所难免,在消耗战中,谁能撑得到最后谁就是赢家,马哈木也深知这一点。然而,在远非胜算的战争面前,意外经常发生,也先攻击皇帝老营,胜算已失,战争开始陷入被动。那么在这场战役中,朱瞻基是个一身角色?答案是,质子。
朱棣每次出征,留下的都是太子爷监国。对内稳定朝局,为部队提供后备支援;对外太子爷不掌兵权,精锐都被朱棣带走,辎重部队还多是汉王、赵王旧部,防止太子爷关内拥兵自重:对内赵王汉王不掌朝政,朝臣控制在太子爷手中,赵王汉王虽佣兵无治权,在关外只能听命朱棣。另外,朱棣把朱瞻基带在身边制约太子,朱瞻基实际上手中无兵权无战功。最后,形成朱棣制约太子和赵王汉王,太子制约赵王汉王,赵王汉王制约朱瞻基的稳定三角结构。所以,太子爷拼命工作,为的就是三角结构的稳定性,一旦出现意外,这种结构会瞬间倾斜,朝内外大乱,因此,在战事不利,两大王者均病危的时刻,最危险的就是朱瞻基,如果朱瞻基回京一旦朱棣离世赵王汉王就会率关外精锐动手,如果朱瞻基不回京,关内太子爷离世无人主政,汉王赵王趁乱起义,马上国家大乱。这也是为什么朱棣舍不得朱瞻基、太子爷要他回来的原因。


朱棣知天命之后,他犹豫了,他开始安排后事,退回关内,其实我感觉朱棣能退回山海关朱瞻基至少安全些,但是他没时间了。所以,他宣召杨士奇,来相处一个保全朱瞻基的对策。此刻的朱瞻基俨然一副受到战争打击PTSD的样子,他无法理性分析各中局势,朱棣最后留给他的考题,他还是输了。
为什么这么说,朱棣问的是:你打的赢吗?朱棣何尝不知两虎相争,必有一伤。在此题无解的情况下,他问出这句话的意思并非他孙子打的赢还是打不赢,而是用最小的代价完成z q 更替,不要再来一场靖难之役,朱家子孙相争,血流成河。这层意思,朱棣懂、胖胖太子懂、孙若微懂、杨士奇懂,唯独陷在PTSD的朱瞻基不懂。朱瞻基啊,你距离你媳妇差的远了点。


然而。朱瞻基同志给出的答案是什么?弃世。他已陷入对汉王的恐惧不可自拔,忘了理智,忘了再掀争端的后果。如果没有杨士奇,他真有可能抹了脖子。

对于朱瞻基给出的答案,朱棣其实并不满意,最终留下了这道无解之题,唏嘘啊。
总结:朱棣的教育带给朱瞻的除了PTSD还伴随着朱瞻基无限放大的恐惧和私欲,终于没有家人管束后的自负傲慢。这小狼崽子开始护食和咬人了。此刻的朱瞻基,我只想说一句话,物极必反,慧极必伤,强极则辱。
典型护食动作:


最新讨论 ( 更多 )
- 直接被爷爷吓出发烧,怪不得三十多就死了 (Blues)
- 剧情讨论|一些碎片化解读 (Sylvia.Darcy)
- 这剧感觉是剧情循环呢 (Blues)
- 讲真孙皇后这个历史人物想完全写成正面角色挺难的 (大唐honor)
- 孙皇后被黑得是不是太过了 (mom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