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注意甄别小组里的旅游攻略、出行约伴等信息真伪,如遇非法行为可向站方举报。
旅行---香港跑马地坟场
Sherry谢好好
一直是一个喜欢用文字和照片记录生活的人,最近几天也一直在整理手机中的照片。从2016到2020,生活、旅行、讨论、截图回忆全部都随之涌来。之前的豆瓣是在2014年注册的,很久没有使用,随之忘了密码,那就重头再来好好经营,好好记录曾经的能想起的回忆和未来。 小时候觉得TVB里的香港离我很远很远,有一天能去多好。第一次去香港是和一个很好的朋友,他很喜欢香港也去过很多次。约定好一起同行,从深圳出发,那一次的香港主要是吃吃喝喝看建筑。因为工作从武汉调动珠海,从珠海去香港只需要坐一个小时的船,去澳门只需要一块钱的公交刷卡过关。去香港和澳门成了家常便饭,暑假和妈妈和一位同事前往香港,开始一次深度游。 在去赤柱岛的大巴上,看到了跑马地坟场,目不转睛的盯着,心想这是我想去的地方。当天天气不是很好,在赤柱海边吃完饭,告诉妈妈我想去一个地方。中途大巴车出现问题、找车站花了很长时间,到了目的地绕了一大圈才找到,看管墓地的阿姨说着一口我听不懂的粤语,我尝试用英文和她沟通,她告诉我已经到了关门时间。告诉她我们不清楚,并且真的非常想去这个地方,第二天下午就要离开,不想有遗憾。阿姨用蹩脚的英文告诉我,给你们一个小时,真的非常非常感激她,让我在这次旅行中没有遗憾。 看TVB的很多人对跑马地一定不会陌生,但是不一定知道跑马地坟场。跑马地坟场是港岛最早设立的墓地,几乎于香港的殖民期同时。1841年1月26日,英国军队在上环水坑口登陆,占领香港岛。开埠伊始,摆在英人临时政府面前的一个棘手问题,便是远道而来的英国军人难以适应香港的湿热天气,加上猖獗的疟疾,死亡率一度极高,在哪里安葬他们成为当务之急。也许是对刚占领的土地信心不足,一些死去的高级将领被葬于澳门,但在港岛寻找一块合适的地方充当坟场显然更为重要。 殖民政府于1945年正式于此开设香港坟场,并于当年建造了一座小教堂,早年葬于此地的除了英国军人外,还有政府官员和传教士,多为基督徒,是名副其实的殖民地坟场,因为当时香港瘟疫频发,所以很快坟场的土地已告紧张。香港坟场爆满后,政府又在别处开辟新的墓园,1913年在香港仔开辟了华人永久坟场,此外在港岛西侧的薄扶林等地,也有大片墓地。 除了外国人,在日后的岁月里,香港坟场陆续葬入了一些华人,但他们的身份很不普通,基本都是本港华人中的上层人士和特殊人物,他们几乎均为香港出生,拥有英籍,一般说来普遍都与英人社会有密切联系。1903年,港英政府颁布《公共卫生及屋宇条例》,把香港坟场划分为不同地段,安葬不同身份的人物,立法局华人代表刘伯在争取华人永久坟场时,曾说“香港一般华人不会下葬香港坟场,安葬于该坟场的大多为英国属土出生,已归化英国、基督徒或欧亚混血儿。” 香港坟场的一角,有众多日本人的坟墓,根据丁新豹先生书中的介绍,共有465座,这是香港唯一一处日本人坟场,见证了明治以来日人在港的早期活动。明治政府建立后,将原先的国民渡航海外禁令废除,乘船来港的日本人逐渐增多,他们在这里从事各种经营,如开旅馆、饭店、服装店、照相馆等,死后有不少就葬于他乡,早先是葬于别处坟场,也有零星分布于香港坟场范围内的,到1909年方通过条例,将坟场的一个角落单独划出,作为非基督徒的墓地。许多墓碑上刻着女性名字,她们多是在香港充当娼妓的日本女子,中环那里的摆花街,就是当时主要的烟花之地,繁华过后,晚景凄凉,她们中有不少诡异了佛教,于是能看到一些墓碑上刻着某某居士的名号。 香港坟场所葬的亡者,除去阵亡的英国官兵外,最大的族群就是来港担任政府职位、经商、传教、行医等的英籍或欧美人士,他们多半取得了较高的社会地位,这也可见跑马地坟场亦是死后的一种身份认定。 墓园内充满宗教气氛,象征感慨生命无常的断柱、欧洲教堂常见的骷髅骨布置雕像、十字架、圣人、天使、半裸石像随处可见,充满艺术气息,与一般坟场较深沉的感觉迥异。大门位置的圣弥额尔门楼建于1848年,及至1977年因道路工程,门楼搬到现时的中央位置。圣弥额尔小堂初建于1868年,后于1916年改建。位于坟场西面,属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风格,小堂与门楼于2009年一同被列为二级古迹 跑马地坟场,见证了香港的历史。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走,去川西! (十三分休止符)
- 晨记 (亦虫的理想)
- 五月有四五天假期,想去旅行,北京有搭子吗 (肉肉)
- 旅行约伴|5.25丙察察青藏大环线捡人 (梅赛德斯)
- 摄影作品|佛山City Walk (亦虫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