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2011音乐季新年音乐会
欧小猫(爱是我唯一的秘密)
时间:2011年01月01日20点 地点:贵阳大剧院音乐厅 指挥:李心草 演奏:周晓琳、薛皓垠 上半场 施特劳斯:拉德斯基进行曲 拉德斯基进行曲,管弦乐曲,奥地利作曲家老约翰•施特劳斯作于1848年。是老约翰最著名的代表作,经常作为通俗的管弦乐音乐会的最后一首曲目。每年著名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也总是以这首曲子作为结束曲,并已成为一种传统。 这首曲子本是老约翰•施特劳斯题献给拉德斯基将军的。拉德斯基是奥地利的陆军元帅,从1815年至1831年,他在威登伯克、隆巴等地任骑兵总司令。拉德斯基积极维护奥地利帝国殖民统治,曾率领军队侵略邻国意大利,并在意大利北部任总督多年。老约翰施特劳斯所写的这首进行曲正是炫耀了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武力和拉德斯基的威风。后来,就连施特劳斯本人及其子小约翰•施特劳斯也不愿再演出这首进行曲。尽管如此,拉德斯基进行曲还是以其脍炙人口的旋律和铿锵有力的节奏征服了广大听众,人们也就渐渐地忘记了拉德斯基那段不光彩的历史,成为流传最为广泛的进行曲。 这首曲子由对比鲜明的两部分构成。强劲有力的引子之后是第一部分主题,仿佛让人们看到了一队步兵轻快的走过大街。反复一遍之后,音乐经过一个全乐队齐奏的过渡句,随后出现的是与前面主题相对比的轻柔主题,优美动听。音乐最后在反复第一部分的主题后结束。 “咚咚咚”大鼓雄浑的震响,凌空而起。一阵欢快的合奏乐,把人引入到音乐的境界。以小提琴为主的乐器,中间不时地插入大提琴,长笛,大鼓的声音,纷乱中见和谐,似乎是为军队的凯旋而热烈庆祝。从音符间可以感到人们的心情,是前所未有的欢快,更是团聚奋发的呼喊,对未来充满了憧憬。 罗西尼:《威廉.退尔》序曲 歌剧《威廉•退尔》取材于德国诗人席勒的同名剧作。剧情是根据13、14世纪的一个民间传说编写的,它叙述瑞士人民在英雄威廉•退尔的领导下,与奥地利统治者展开英勇斗争,争取民族自由解放的故事。歌剧的序曲要比歌剧更为出名,也是罗西尼的歌剧序曲中最重要的一首。这首序曲由四个部分组成,每个部分均附有标题。 黎明──描写了阿尔卑斯山黎明的景色。乐曲开始是徐缓的引子,表现阿尔卑斯山的恬静。接着由大提琴独奏出徐徐上升的旋律。 暴风雨──速度转为快板,开始是小提琴快速的颤音、碎弓急速的上、下行,它加强了乐曲的紧张气氛,预示着远处暴风雨的渐渐逼近。在定音鼓长达56小节的震响中,管弦乐队奔涌出急速的音流,来势凶猛的暴风雨骤然而至。长笛奏出模仿鸟鸣的音调,使气氛趋于缓和,乐曲转入第三部分。 幽静──音乐描写了阿尔卑斯山区雨过天晴的美丽景色。英国管奏出悠扬的牧歌,长笛在远处与之对答,园号、弦乐以和声相衬,使和平的气氛十分浓郁,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终曲──乐曲开始奏出了嘹亮的军号声。随后,热情地刻画了瑞士人民奔赴战场、英勇战斗的形象,并模拟了马蹄奔驰的节奏,音乐热烈、快速,带着英雄气慨,也表现瑞士民众热烈拥护的场面。经过由木管乐器演奏的中间部,气氛逐渐高涨。 乐曲最后在瑞士人民欢庆武装反抗奥国暴君取得胜利的气氛中结束。 普契尼:歌剧《波西米亚人》选段 提起19世纪末现实主义歌剧流派的代表人物,普契尼绝对是其中的佼佼者。无论是他的三幕歌剧《托斯卡》、两幕歌剧《蝴蝶夫人》,还是他创作的最后一部作品《图兰朵》,全都成为歌剧经典,被世人所传唱。而他的名作《波西米亚人》,则是这位意大利歌剧泰斗12部歌剧中最受人喜爱的一部,它与《蝴蝶夫人》及《图兰朵》并称普契尼的三大惊世歌剧。 《波西米亚人》是普契尼的代表作之一,四幕歌剧幕幕精彩,将意大利歌剧的声乐之美发挥到了极致。对于中国观众来说,也许对拥有亚洲背景的歌剧《蝴蝶夫人》和《图兰朵》更为熟悉,不过《波希米亚人》在欧美各大剧场的人气远远超过前面这两部歌剧。尤其是其中的两首著名咏叹调《人们叫我咪咪》和《冰凉的小手》,都是歌剧史上最著名的唱段. 故事讲述了上世纪30年代法国巴黎拉丁区四位性格放浪不羁的艺术家鲁道夫、马切洛、舒奥纳尔和科利内年少轻狂的岁月,他们贫穷却充满生活激情。尤其是诗人鲁道夫在遇上女邻居咪咪之后,产生了爱情之火,他握着咪咪的手唱起《冰凉的小手》的唱段,堪称经典,唱段最后那个高音C一直令乐迷津津乐道,成为衡量男高音的标志之一。著名男高音卡鲁索以及帕瓦罗蒂、多明戈、卡雷拉斯三大男高音,都曾出演过男主角鲁道夫这个角色,而《冰凉的小手》更成为帕瓦罗蒂的成名金曲。 伯恩斯但:《坎迪德》序曲 莱奥纳德•伯恩斯坦(Leonard Bernstein)出生于美国的马萨诸塞州,是一位集指挥家、作曲家、钢琴家、电视音乐教育家及作家于一身的艺术家。师从弗里茨•莱纳与谢尔盖•库塞维茨基,1958年起担任纽约爱乐乐团(New York Philharmonic)音乐总监及指挥。其在任期间,纽约爱乐乐团演奏水准显著提高,特别是别具一格的乐队音响,形成典型的美国式的演奏风格,被称为纽约爱乐乐团的“第二黄金时期”。 歌剧《坎迪德》,取材自伏尔泰名著。1956年,莉莉安•海尔曼将其改写为剧本,邀请伯恩斯坦作曲。该剧描写了在古代西伐利亚发生的一个带有哲学意味的故事。学者潘格罗斯博士的年轻学生坎迪德,在即将举行婚礼的时刻,国家在战争中遭到了毁灭,他的未婚妻被害,自己也险些遭到被处死的厄运。失去亲人和老师的坎迪德只身去了巴黎,经历了众多的苦难,残酷的现实终于使他无法苟同老师的乐观主义学说。他决心依靠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但最后却被仇恨和贪婪吞噬了性命。 《坎迪德》序曲以剧中第一幕歌曲的动机为起点,迅速展开,激烈的快板结合美国草根音乐的语汇,在相当程度上展现了正值盛年的伯恩斯坦的爆发力,之后的四分钟的音乐狂飙,节奏与节拍的变化之快更是令人有喘不过气的感觉。全曲在各种音乐画面中来去自如地游走,切换手法老道而不失新颖,在极短的时间内便展现出一个绚丽多彩的缤纷世界。 1957年,伯恩斯坦指挥纽约爱乐乐团将绚烂刺激的《坎迪德》序曲首演于著名的卡内基音乐厅。虽然几天之后该剧就在百老汇黯然停演,但此后无数一流乐团对这首序曲的演绎为其增添了无穷魅力,使它成为音乐会上非常受欢迎的曲目。 柴科夫斯基:舞剧《天鹅湖》爱情双人舞 柴可夫斯基四幕芭蕾舞剧《天鹅湖》,作于1876年。故事取材于俄罗斯古老的童话,由别吉切夫和盖里采尔编剧,是柴可夫斯基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睡美人》和《胡桃夹子》称为三大芭蕾舞音乐,在俄国音乐发展史上地位十分突出,尤其是《天鹅湖》更被人们称做“永远的天鹅湖”,可见其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柴可无斯基无疑是古典舞剧最为杰出的大师,一部《天鹅湖》就已经是“旋律之王”最好的注解了。该曲音乐性格鲜明,既保留了传统芭蕾音乐的典雅、优美风格,又有创造性表现,即丰富的交响性,把古典舞、代表性舞甚至哑剧连接发展为一个严密的整体,富有情节性,每场音乐对场景的描写极为完美,对戏剧矛盾的振动以及每个角色性格和内心的刻画非常到位,因此被评价为“首次将舞蹈作品具有音乐灵魂”。《天鹅湖》至今仍是舞蹈家们所遵循的楷模,同时也是一部现实主义舞剧的典范。 下半场: 安德森:三个小号手 莱罗尔•安德森 (Leroy Anderson,1908~1975),美国作曲家、指挥家。早年曾就读于哈佛大学,后师从著名作曲家辟斯顿学习音乐。1930年曾担任大学管弦乐队的指挥。一度在波士顿通俗管弦乐队从事编曲工作。擅长创作轻巧的乐队小品,旋律流畅生动,内容通俗易懂,为广大听众所喜爱。代表作为《号手的节日》、《打字机》、《蓝色探戈》等。 小号三重奏曲,管乐队伴奏。安德森曾经写过很多脍炙人口的以小号为主奏乐器的轻音乐曲,这首《号手的节日》便是其中闻名的一首。作品充分体现了小号的特色,将这种铜管乐器的华丽技巧表现得淋漓尽致。整部作品速度很快,轻松而活泼,就象几名愉快的小号演奏员假日里在街头的即兴表演,布满了节日欢乐的气氛。作品中大量使用了小号的双吐乃至三吐的技巧,热情奔放,听来令人振奋不已。小号和乐队的伴奏结合得天衣无缝,尤其是长笛等木管乐器如狂风一般的华彩伴奏,大号强劲有力的推动式低音,以及以长号为主的中低音铜管乐器布满男性魅力的答句,都为这部轻松愉快的作品增色不少。 阿布鲁:《雀鸟》 《雀鸟》Tico-Tico No Fuba 是巴西作曲家泽昆哈•阿布鲁(Zequinha de Abreu)所作的一首肖罗音乐,作于1917年。 肖罗 Choro ,台湾人将其翻译成“啼乐”,葡语本意是“哭泣”,是巴西音乐中一种重要的音乐类型。这种乐风起源于1860至1870年巴西的里约热内卢,之所以叫“啼乐”,是因为最初的曲风较为低沉哀伤、多愁善感,但后来它逐渐发展成为愉悦欢快的风格。 Tico-Tico 是巴西的一种雀鸟,Fuba 是用玉米或大米磨成的鸟食。因此 Tico-Tico No Fuba 全称可译成“玉米粉上的雀鸟”,也有人译成“嘀咕-嘀咕”。在过去,巴西歌舞代表团访问中国各大城市时,这首名曲是经常演奏的保留曲目。 其实该作品最初起名为“Tico-Tico no Farelo”,这里有一个有趣的故事:1917年的某个晚上,在圣保罗州一个名叫桑塔丽塔度帕沙阔绰(Santa Rita do Passa Quatro)的小城,阿布鲁与他的乐队伙伴正在夜总会用钢琴和其他乐器演奏一个新谱的肖罗,客人们在音乐的伴奏下翩翩起舞。但客人们不知道的是,这首新曲总共应有三部分,但当时阿布鲁只完成了二部分。当前二部分演奏完毕,阿布鲁不怯不惊,在没有乐谱的情况下,单独即兴演奏了第三部分。而客人们显然还没有适应已有变化的节奏,情绪高涨,步伐变得热情而零乱,这时阿布鲁对着他的同伴大喊:“你瞧,这一对一对的人跳起舞来多像在玉米上觅食的雀鸟啊!”,因此这首曲子被命名为“Tico-Tico No Farelo”,但由于之前已有一首同名的曲子,故后来改名为这首巴西人民都喜爱的“Tico-Tico No Fuba”。 格林卡:《鲁斯兰与柳德米拉》序曲 格林卡歌剧《鲁斯兰与柳德米拉》序曲 歌剧《鲁斯兰与柳德米拉》是格林卡于1837年着手创作的,完成于1842年,并于同年十一月首演。该歌剧是根据俄国大文豪普希金的讽刺长诗写成的,主要描写了古代俄罗斯的基辅公主柳德米拉在与武士鲁斯兰举行婚礼时,美丽的柳德米拉被魔法师切尔诺莫尔劫走。为了营救柳德米拉,鲁斯兰历尽千辛万苦、重重危险,最后借助一把神剑,战胜了凶恶的魔法师,将公主柳德米拉救了回来。故事的结局是有情人终成眷属,获得了美满的生活。整部歌剧贯穿着勇敢、自信而乐观的精神,其主题是善良必定战胜邪恶。 这部歌剧的序曲写得尤其出色,因此直至今日仍然是音乐会上经常演奏的曲目,而且还被改编为各种形式的轻音乐。序曲成功地展示出歌剧的主题思想,表达了正义战胜邪恶之后,人们欢庆胜利的场面。这部序曲的旋律轻快、华丽,演奏技巧高超,在俄罗斯管弦乐发展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序曲为D大调,2/2拍,奏鸣曲式。序曲的引子是对鲁斯兰坚不可摧的力量的描写,它欢快而且充满了活力。接着立即进入呈示部,乐曲迅速推向由弦乐部分演奏的轻快而明朗的急速旋律,它以豪放、奔腾的气势,成功地勾画出武士鲁斯兰跃马挥戈、一往无前的英雄形象。副部主题转为F大调,音乐来源于歌剧中鲁斯兰的咏叹调,富有很强的俄罗斯性格。序曲的发展部经过全乐队的强奏、弦乐拨奏和激动的弦乐拉奏,进入再现部。再现部又回到D大调,把呈示部的两个主题再现出来,但比原来的气势更为宏大,甚至还出现了下行全音阶。最后乐曲由强有力的和弦引出热烈而壮大的场面,全曲在欢庆胜利的气氛中结束。 拉威尔:鲍莱罗 拉威尔《波莱罗舞曲》,该作品创作于1928年。《波莱罗舞曲》是拉威尔最后的一部舞曲作品,是他舞蹈音乐方面的一部最优秀的作品,同时又是二十世纪法国交响音乐的一部杰作。本曲是拉威尔受著名舞蹈家伊达•鲁宾斯坦委托而作。民间舞蹈风格的旋律是这部作品的基础。"波莱罗"原为西班牙舞曲名,通常以四三拍子、稍快的速度、以响板击打节奏来配合。形式上,由主部、中间部和再现部构成。但拉威尔所作的这部舞曲,只是借用了"波莱罗"的标题,实际上是一首自由的舞曲。 这部舞曲非常特殊,具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1、节奏自始至终完全相同,节拍速度不变; 2、主题及答句同样地反复九次,既不展开也不 变奏; 3、全曲始终在C大调上,只是最后的两小节才 转调; 4、舞曲前半部分配有和声,除了独奏就是齐奏 ,后半部分附有淡淡的和弦; 5、舞曲自始至终只有渐强的变化。 舞曲开始,由小鼓和中提琴、大提琴的拨弦来表现"波莱罗"的节奏(铃鼓自始至终打着相同的节奏)。这种节奏持续四小节之后,从第五小节开始出现了第一主题,这个主题依次在长笛、单簧管等乐器上展开,音乐富有生气,给人以明朗、安静的感觉。乐曲的第二主题是第一主题的黯淡的答句,在第一主题重复两次之后进入,这一部分也是由两段组成,中间还使用了几个变化音。第一主题和第二主题穿插重复进行,没有展开和变奏,只是不断地更换乐器,音乐的力度也逐渐加强。全曲中,这种反复共进行了九次。音乐的结尾以转调和乐队的全奏达到高潮。 女高音周晓琳是近年来逐渐引起国内外关注的中国青年歌唱家。 在2007年夏季美国科罗拉多州中央城市歌剧院举行的第75届青年歌唱家训练季中,得到广泛的好评,获得全额奖学金,并受邀参加了中国著名作曲家郭文景创作的歌剧《诗人李白》在该歌剧院举行的世界首演。此剧于同年十月在北京国际音乐节和上海国际音乐节中饰演女主角“月”。2008年应文化部的邀请赴罗马再次演歌剧《诗人李白》饰演“月” 周晓琳曾在日本的东京和大阪成功的举行过独唱音乐会,于2005年在德国新声音国际比赛中获奖并获得最具亲和力奖,并于同年在北京举行的国际美声贝尔冈齐大师班中以并列第一名的成绩获“Anna and John J Sie”奖。她还曾在德国爱乐乐团2005年访华演出马勒《第2交响乐》中担任了女高音独唱。2007年中国音乐金钟奖美声唱法金奖,08年在文化部声乐比赛中获得文华声乐节目表演二等奖。在《贝多芬第九交响曲》中担任女高音领唱,在阿十肯那齐指挥的马勒《第二交响乐》中担任女高音领唱。09年演出在普契尼歌剧《艺术家生涯》中饰演咪咪,同年在国家大剧院首部现实主义题材歌剧<<山村女教师>>中饰演女主角杨彩虹老师.2010年国家大剧院歌剧节中比才歌剧<<卡门>>中的米开拉.在第十四届中央电视台电视歌手大奖赛中获得美声唱法银奖. 周晓琳2006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师从于杨晓萍副教授。现为总政歌舞团独唱演员。 薛皓垠,中国广播艺术团青年男高音歌唱家。 2004年获得第四届“中国人唱外国歌电视大赛”金奖。 2005年参加英国皇家歌剧院青年艺术家选拔赛获第一名,并签约英国皇家歌剧院两年。 2006年获第十二届“隆力奇杯”CCTV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美声唱法金奖。 2001年12月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连续演出26场中国原创歌剧《再别康桥》,在剧中饰演男主人公徐志摩; 2009年9月在北京大学百年讲堂出演原创歌剧《青春之歌》饰男主角卢嘉川;2009年11月在国家大剧院出演《贾尼.斯基基》饰黎努乔。2010年10月应邀参加香港歌剧院与罗马歌剧院合作制作的歌剧《波西米亚人》饰演男主角鲁道夫。 2006-2007年在皇家歌剧院期间出演《游吟诗人》,《费黛里奥》,《贾尼.斯基基》,《黛依斯》,剧中主要角色。2008年-2009年出演《丽塔》,《Ariadne Auf Naxos》,《卡门》,《帕西法尔》,《茶花女》剧中主要角色。期间与多位国际知名指挥家合作演出:Antonio Pappano,Mikko Franck,Bernard Haitink,Maurizio Benini,Mark Elder,Nicola Luisotti等等。 在英期间受邀参加英国芭丝城市庆典音乐会,英国议会院周年歌剧庆典音乐会,伦敦市长纪念日庆典音乐会,受邀在英国传统名校GoodenoughCollege举办独唱音乐会,意大利驻英国理事会举办独唱音乐会,英国国际艺术俱乐部续办独唱音乐会,以及2008英伦中国年的各种庆典演出等等。 2008年至今成功在北京,天津,宁波,兰州,聊城,等多个城市音乐厅举办个人独唱音乐会。并受邀参加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文化部,教育部新春音乐会,以及山东,广东,湖南,内蒙古,等多个省市的新春音乐会。合作过包括:中国国家交响乐团;中央歌院交响乐团;中国广播交响乐团;香港爱乐乐团;英国南岸交响乐团等多支国内外著名乐团。 曾随中国外交部出访俄罗斯,芬兰,奥地利,法国,以色列,埃及等十几个国家演出。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音乐留学常见问题【音乐留学免费答疑】 (Andante)
- 提问 (sijiee)
- 2011-2012音乐季普及音乐会系列《六》 (欧小猫)
- 2011-2012音乐季交响音乐会(九 (欧小猫)
- 2012年4月21日,星期六,20:00 指挥:简栢坚 曲目: 肖邦——... (欧小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