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灯塔——《鼠疫》读后感
吴杨
【读后感】
“鼠疫是什么?鼠疫就是生活。”经历了阴霾笼罩下的漫漫长夜,从鼠疫来临时的不以为然到认清现实后的不知所措,再到灾难肆虐时的或逃避、或抗争,这场帕纳卢口中“天主对人类的惩罚”终于在老人与里厄医生的对话中画上句号。但人类对于鼠疫对于生命的思考却从未停止。有人说,一生所有的修行都只不过是在为死亡做着准备,而鼠疫,只是加速了我们到达死亡的过程。但是,生命的意义从来不是何时面临死亡,而是我们面对死亡的态度,是身处绝望之境是否还能心存希望。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提到一种观点:生命的光芒只有在抗争中才能激发出来,因此生命的意义就在于和苦难的斗争。苦难越深,生命的意义因之越深。在鼠疫阴霾笼罩奥兰的近十个月里,有人选择逃离,有人选择同病魔抗争,也有人持一种中庸的态度,祈祷着天主冥冥之中的恩赐。里厄医生,一个富有牺牲精神的英雄,关心公众健康,为之日夜操劳,虽然面对疫情的嚣张跋扈他束手无策,“但是根据他正直的良心,他有意识地站在受害者一边。他希望跟大家。跟他同城的人们,在他们唯一的共同信念的基础上站在一起,也就是说,爱在一起,吃苦在一起,放逐在一起。”,在荒谬的生活面前,要反抗,而且要拯救大多数人的苦难;塔鲁,在奥兰这个被鼠疫彻底征服的城市中,在笼罩每一个人的的恐慌中,用自己的行动回答了他对里厄医生提出的问题:一个人不信上帝,是否照样可以成为圣人?让人扼腕的是,塔鲁就在鼠疫要结束的尾声,在城门就要打开、整个城市都在兴奋地憧憬着未来自由幸福的生活的时候,成了这场瘟疫的最后的殉葬品。但是,这增加了塔鲁作为一位圣者的光辉,塔鲁的生命到此达到了完美的顶点。加缪先生的笔下还有许多鲜活的、有血有肉的人物,比如信仰个人幸福的朗贝尔,比如鼠疫的同谋犯科塔尔等等。但最让我喜爱的还是里厄和塔鲁,他们就像是那个饱受苦难的时期里的两座灯塔,两座代表希望的灯塔,他们默默地同鼠疫抗争着,自始至终没有选择逃避,没有选择苟活,而是冲在志愿防疫队的最前列。无情的鼠疫埋没了多少善与美,然而它无法熄灭人性的光辉。越是黑暗,灯塔的光芒越是耀眼。塔鲁的死是对生活的斥责,同时也是对人性的讴歌。 这部小说使加缪先生获得了1957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当时二战后的世界还沉浸在对战争和灾难的悲痛和反思之中,“用另一种囚禁生活来描绘某一种囚禁生活,用虚构的故事来陈述真事”我想加缪先生在写这部小说的时候,脑海里浮现出的或许是二战带给人类的满目疮痍,是饱受苦难的人民对和平的满眼希冀。但无论在何时何地,希望总是伴随着绝望出现在这广袤的土地上,出现在人们的心底。正是因为有这样一群勇敢可爱的人,他们前赴后继,化作迷途中的灯塔,昭示着最深最暗的黑夜里黎明的到来。
眼前,新冠肺炎疫情就像是一片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将我们笼罩着,但黑夜里,总是会有一批勇敢的人站了出来,成为直面黑暗的逆行者,成为亿万人生命中的灯塔。基辛格先生说:“中国总是被他们最勇敢的人保护的很好。”是啊,中国自有传说以来,就没有跪的传统,精卫还在填海,女娲还在补天,刑天还在舞着干戚,大泽乡的士卒在怒吼,红军的英灵还在长征,这镰刀和斧头劈开的天地间,到处都是不愿做奴隶的人民。我庆幸我生于这样一个伟大的国家,有这么多可敬的人为我们负重前行。作为中国青年的我们也终将成长,去接住前一代人为我们留下的火炬,去担当,去守护,去做灯塔,去发光发热。也许明天的生活不会发生天翻地覆的改变,但人生的可能,就是选择相信,选择希望。
“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 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 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广厦虽危,群木可支——从《鼠疫》到新冠 (草木知北)
- 一点忧伤,一点柔美——《边城》读后感 (麋鹿Feiii❤️)
- 白昼如夜,踽踽独行——《白夜行》读后感 (草木知北)
- 【读后感】浮生若梦,为欢几何——《浮生六记》读后感 (为什么不挑食)
- 【碎碎念】《第七天》 (时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