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红:文学视角下的汉字教育
来自:小 斑
冉红:文学视角下的汉字教育 记者 贾小娜 前不久在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举办的第十届科博会上,《教育》旬刊记者看到高校展区的一个展台,总是能吸引小参观者们的眼光。原来这是首都师范大学的展位,展位大屏幕上正在播放着一部动画片——《浩昊文字国历险记》,一些小朋友一走到这儿就停下来不走了,家长拉都拉不动。“你觉得动画片好不好看啊?”展位旁边一位带着眼镜、面带笑容的阿姨一个个地询问着前来观看的小朋友,她就是该部动画片的原著和编剧、首师大文学院影视文学系主任冉红教授。 小朋友们都表示很喜欢看这部动画片,当场许多家长也想购买,遗憾的是,动画片还在制作之中,尚未面市。那么,这是一部怎样的动画片呢?真的那么好看吗?我们一起来看看—— 一部好看的动画片 《浩昊文字国历险记》,是根据冉红教授的长篇童话《错别字大王历险记》改编而成的。全片共130集,制作完成后将成为中国最长的动画片。故事讲的是主人公错别字大王浩昊通过在文字国的历险,改正自己写错别字的毛病,解救文字国国王的故事。文字国国王叫比利,文字国的臣民以汉字的偏旁部首或字音、字形、字义等方式组成一个个家族体系,大家和平共处,各司其职。一旦有人越位,就会闹出许多笑话,导致生活秩序出现混乱。文字国最大的敌人是大魔王吃书虫,他的目的就是吃掉文字国里所有的书,从而消灭文字国。爱写错别字的小朋友浩昊因为读错了一个关键字,而中了大魔王吃书虫的魔法误入文字国。国王比利也因为读错了这个关键字而变成了一支钢笔被放进浩昊的书包里。于是,一场国王比利与吃书虫之间的斗争开始了。而斗争的关键人物就是这个爱写错别字的浩昊,当他读或写的错别字过多,导致一本书的错别字量超过2/3时,吃书虫就可吃掉这本书了,而只有浩昊改正了自己所有的错别字,才能使文字国的书恢复健康,进而使吃书虫因断绝食物来源而饿死,国王比利也才能恢复原形。 片子的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而片中出现的每个错别字,都生动、形象地展现在观众面前,让人看一次就印象深刻。比如,当浩昊被一架梯子旋到一个叫无字城的地方后,看到那儿的轨道上堆满了石头,人哭瞪着大眼不流泪,拉货的车不是高头大马而是马和狗并肩着拉一辆车,他感到很纳闷。经过钢笔比利的提醒,才意识到是自己写错别字造成的,原来他经常把“轨”写成“ ”,把“哭”写成了“ ”,把“驮”写成“ ”。于是他把“ ”上的一点去掉了,轨道上的石头就消失了,浩昊乘车在轨道上飞快地奔跑,躲过了吃书虫爪牙的追击;把“ ”字的一点加上了,那些哭的人眼泪“哗”地就流下来了;把“ ”改成了“驮”,大马就拉着货车轻快地跑起来了。看完这样的动画片后,相信不会再有人把“轨”写成“ ”,把“哭”写成了“ ”了。孩子在看动画片的时候,既过足了“玩”瘾,又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更多的汉字,纠正了错别字,不是一举两得的好事吗? 与汉字结下的缘 受小朋友们喜欢的这部动画片,是冉红教授十年心血的结晶,也是其独特思维和智慧的写照。作家王曦昌在给《错别字大王历险记》作的序中写道:“冉红教授对汉字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由衷的喜爱。她认为中国的汉字是世界上最优美、最生动、最有诗意与灵性的文字。每个汉字都是一个鲜活的个体,汉字就像魔方一样,稍加排列组合,就会产生一个个丰富多彩的神妙世界。”正是对汉字的这种独有的认识,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故事的童话文字王国就在冉红的笔下诞生了。而如此庞大又有秩序的王国,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建构起来的。 早在1979年,冉红还在新疆任教时,就曾在《天山少年》发表了一篇小说《“酒”字里的一横怎么飞了》,讲的是一个小朋友由于把爸爸写的“洒盐水”看成了“酒盐水”,而不小心将鱼醉死,自己却为自己辩解的故事。小说发表后,在当地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后被新疆青年出版社改编成同名连环画出版,一下子就发行了17万册。这可以说是冉红建构其文字王国的最早缘起。 在此之前和之后,冉红一直没有停止她的儿童文学创作,只是并没有集中在文字题材上。打开她文字童话王国大门的是在首师大时一次带学生实习的经历。那是在1995年的暑假前夕,冉红被系里安排带一组学生去中学实习。在此过程中,冉红通读了初高中的12本语文课本,发现教材中要学生死记硬背的东西很多,启发学生思考的却很少。再加上冉红平日读书看报时对里面出现的错别字的思考,一个“形近字趣味教学研究与实验”的课题在她脑海中逐渐形成了,于是冉红向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申报了此课题。 1996年底,该课题得到了正式批准,1997年课题正式启动。很快,冉红就完成了第一本研究著作《错别字的故事》,这本书由上海少儿出版社出版后,引起了业内外人士的关注,尤其是得到了小朋友们的欢迎,第一版的征订量就达1万5千册。1998年,冉红又根据小学六年级语文课本的生字表编写了3本《巧记形近字》,由北京邮电大学出版,该书出版后被全国一些中小学选作辅助教材,北京市教委还推荐《巧记形近字》走进小学课堂,在48个班级做实验教学。2001年,冉红创作的5本《错别字大王历险记》在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出版,而未出版前,就有电视片制作商前来签约了。同年,她的6本《快记形近字》在民族出版社出版,去年,她新创作的3本《巧辨形近字》也在首师大出版社出版了。 10年间,冉红以文字为题材创作了40本作品,从而构筑起了她的文字童话王国。 “寓教于乐”的创作信念 冉红创作的儿童文学作品之所以很受欢迎,还在于她一直以来坚持的创作信念,那就是寓教于乐。1979年她发表的《“酒”字里的一横怎么飞了》引起强烈反响后,她就意识到,用快乐的方法教孩子学习是一种很好的教育方法。之后,她进行儿童文学创作就一直坚持这一原则。后来,她又创作了《会唱歌的土豆》、《微笑的螃蟹》、《快乐的小伙伴》等深受广大小朋友喜爱的影视剧作品,每部作品都力求让小朋友在快乐中学习到知识和做人的道理。 冉红告诉《教育》旬刊记者:“我一直坚持这样一个出发点,不要强迫孩子去死记硬背,要让他们快乐地接受知识。因为孩子的天性就是喜欢玩的,我们就应该将对孩子的教育融在趣味性和故事性之中。” 那么,作为一个儿童文学创作者又是如何将“教”寓于娱乐中的呢? 当前孩子们看的许多动画片都可以说是能让孩子快乐的,然而能够“寓教”其中的,就凤毛麟角了,甚至有些个别的动画片为了达到哗众取宠的目的,在片中加入一些暴力、污秽等不健康的元素,误导儿童的认知。谈到这一点,冉红很认真地对记者说:“对于我自己来说,我首先是一名教授,其次才是一名作家,我永远都是把教育放在第一位的。如果仅仅是为了商业利益而搞一些低级庸俗的东西去迎合读者,那么我又何以面对自己教授这个称号呢?尤其是对于儿童来讲,他们来到这个世界上,很多东西都是未知的,我们有责任在其人生观尚未形成时,给予其正确的引导。”这可以说是冉红对“寓教”二字的深刻体悟吧! 于是,对文字的独特敏感加上寓教于乐的创作信念,就使冉红的文字童话作品,闪现出了奇特且亮丽的光彩——从文学的视角进行汉字的教育。 60岁的“朝阳”冉冉红亮 从1961年开始发表作品,冉红教授40多年笔耕不辍,出版著作60余部,总文字量超过1000万字,而且她的作品屡屡获奖,广受好评。她的影视剧作品《会唱歌的土豆》曾获国家级华表奖、金鸡奖和骏马奖,《微笑的螃蟹》曾获国家级铜牛奖、骏马奖,《快乐的小伙伴》也获国家级电视“飞天”奖。一位作家既能保持多产又能保证高质,其秘诀在哪里?对于这样的疑问,冉红的回答是——创新。“我有两个追求,一是不重复别人,别人做过的事情,我不会再去做;二是不重复以前的自己,自己做过的事情,我也绝对不会再去重复。比如我写的系列文字作品,虽然都是以错别字为题材,但每一部的切入点都不同,都有自己的新意。”这与金庸先生近日接受央视《大家》栏目采访时表示的观点不谋而合,当金庸先生被问到为什么自己每部作品里的主人公都有着不同的性格时,金庸先生说,他是在刻意追求这种不同,因为这样读者读起来才会永远有新鲜感。 就是这种永远求新、求变的思想,让冉红教授写出了一个又一个好看的儿童文学作品,也写出了自己人生一个又一个精彩的篇章。几十年来,她从重庆到新疆,从新疆到北京,从普通教师到讲师、到教授到作为人才被首师大引进,就是这样一种永远求新的思想,让她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和挫折,走到了今天。冉红教授今年63岁了,已是花甲之年,按说该在家好好享福了。然而她所追求的快乐远不在于此,冉红教授说,过了60岁,她又要开始创业了。而且她所创的“业”还是近几年新兴起的朝阳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她说,她要把她的所有文字系列的书,变成动漫,变成电影、教学片、主题公园等,以更多儿童喜闻乐见的样式服务儿童教育事业。 都说60岁是夕阳红,但眼前的冉红教授,应该是“朝阳红”才对,像一轮朝阳一样冉冉升起,越来越红。
最新讨论 ( 更多 )
- 征集儿童故事稿件!!!!有意者请联系!! (nearing-lily)
- 今天发现了一本书…… (海水呱)
- 冉奶奶与贾樟柯 (小 斑)
- 作为铁杆粉丝 这么晚才发现这个小组表示遗憾。。 (BB宝)
- 这个小组创办的意义…… (卡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