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但是,即便是戏曲,成名的戏曲演员大多也是好看的,粉丝也是护短的
来自:阿葛
现在影视圈“生”“旦”的概念显然是来自戏曲圈的影响,作为中国古老的演艺行业,戏曲圈对中国影视圈影响很深,简单说,很多行业的习惯审美、演员要求很相似。【个人观感,非专业,不一定对】
——视觉听觉艺术,审美不可少 戏曲的官方排面是够够的,但凡戏曲名角,大多称呼为“xx剧表演艺术家”,天生在中国演艺行业鄙视链顶端占有一席之地。但即便是如此,戏曲圈观众也会看脸,颜值、头面妆造都挺重要的,各个剧种的代表性演员往往就是这个圈子颜值扛把子——当然唱的也好。因为世上就是有这样一批人,不仅演的好,长的也不错,比如四大名旦,年轻时扮上以后都很美。 戏曲圈的审美,我这里主要说说生、旦两大行当,戏曲中担纲主角的基本上都是这两大行当。先说旦,就京剧而言,主要有青衣、花旦、武旦等,或端庄秀美类型,或活泼可爱。




再说说生,京剧的生主要是小生和老生,小生化妆基本上都是唇红齿白,肤白貌美的类型,并且文质彬彬,非常文雅,因为小生经常扮演的都是书生。京剧中老生主场的戏还不少,但到了别的剧种,尤其是南方剧种,男主角基本上都是小生的天下。个人感觉可能是因为京剧历史剧类型比较多,老生行当能演的戏比较多。而南方剧种爱情剧见长,故而小生当男主角多一些。


当然,对演员的唱念做打的要求也不可忽视,戏曲演员能成名角的,往往综合能力到位或者是有一技之长,只靠脸观众也听不了戏 传统审美似乎尤其偏爱皮肤白的,无论是男子还是女子。三国时期大臣何晏面容细腻洁白,白到魏明帝疑心他脸上敷了白粉。所以魏明帝有一次在大热天把他找来吃热汤面,吃的何宴大汗淋漓,不停擦汗。可他擦完汗后,脸色显得更白了,明帝这才相信他没有敷粉(虽然但是,明帝也太无聊了点(╯▽╰)。后人把“傅粉何郎”作为典故,形容人面容白净漂亮。《世说新语》中被众人“看杀”的卫玠是“风神秀逸、身体羸弱”。现在所批判的小鲜肉审美,其实是由来已久。 另外,男生翘兰花指,在戏曲和古画中也不鲜见。


戏曲演员也很重视头面,头面主要是指首饰,京剧大师梅兰芳对京剧的改良就包括头面和服装。正是因为这样的变革,人们才从“听戏”慢慢转向“看戏”,进一步推动了京剧发展。
——同行之间,必有竞争 戏曲圈同样存在竞争,主要是演员间、派别间的竞争,程砚秋与梅兰芳便对垒过

可贵的是,梅、程这两次的打对台,没有影响他们之间的师生感情。 不过同行之间,自然也会有摩擦。

更有甚者,在特殊的年代,通过职权毁人嗓子,导致其终生不能再登台演出,这已属恶意了。 另外,早期成名戏曲演员收入都不低,这是1958年,越剧名角的月工资

——戏曲界的传承 戏曲界的传承主要是通过传统的拜师学艺来进行,师门传承十分重要,故而名家到了一定年纪,往往就要开始带学生,以防断代,这也是戏曲演员的一种使命感。相对来说,影视演员培养已经由各大演艺学校承担,影视演员这方面会轻松些。 也许正因师生之情和不能断代的使命感,戏曲圈老前辈推新演员也比较乐意。前辈常常会与徒弟合演全本剧主角的A、B角,借自己的名望为青年演员打开知名度。 ——粉丝也是护短的 民国时期对梨园名角儿的热捧绝不亚于今天。学唱腔、定章程、办论坛。梅兰芳的粉丝结为“梅社”,尚小云的叫“尚党”;而且这些“票友会”必有几位笔杆子剧评家。当然,护短也不能少。《京剧见闻录》里说,老生名角谭富英在天津演《四郎探母》,有一句调门儿死活吊不上去,砸了,一次两次,谭富英有心理负担了。“谭迷”急了,该出手时就出手,锣一响,单等谭富英要吊那一嗓子“叫小番”时,众粉丝瞅准机会叫“好!”,愣把后面的那个高音给盖住了。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演艺行业总有些共通之处。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娱乐净土闲聊专楼10.0(专注娱乐话题)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 (㙓堯)
- 安利/追剧|娱乐净土追剧楼(吐槽向) (㙓堯)
- 电影云包场,看看各个电影榜一大哥大姐都有谁😬 (平an顺利不熬夜)
- 文学/原创|2025年碎碎念和图画记录(5.2更新) (夏桑菊有没有)
- 安利/追剧|短剧追剧楼 (桃子要选脆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