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去哪学昆曲?

乔柳

来自:乔柳
2007-06-04 23:05:27

×
加入小组后即可参加投票
  • 楚青

    楚青 店小二 2007-06-05 10:34:42

    以前去南京的时候,和流水去朝天宫的兰苑剧场听过昆曲折子戏,感觉很舒服。那是个小型的剧场,座无虚席,一声吵闹都听不到。我接到一条短消息,哔地两声,周围射过来好几道眼光,可见环境是怎么清净了。在整场演出中,我发现观众都是很自觉地关了手机,听戏的人当中也有外国人,大家静静聆赏。

    那晚看了三个折子戏,一个是《连环记·小宴》,说王允设宴招待吕布,叫貂禅出来假装给吕布斟酒,然后王允借故避开,吕布早就心襟动摇了,马上和貂禅私定了终身(古人真是积极啊),这时王允闯入,故意发怒,在吕布羞愧的告饶下承认了这番婚事。这出小戏把权谋设置在不动声色的家宴中,勾心斗角中见出人情,很有意思。一个《燕子笺·狗洞》,说冒牌状元鲜于佶被主考官召到府中,给他三个试题作文,鲜于佶实在做不出,从狗洞中溜走了。这应该是昆丑戏,几乎没什么唱词,只是以念白和鲜于佶的狼狈逼促相来调动气氛。还有一个是《玉簪记·偷诗》,这是三出折子戏中我最喜欢的,把昆曲中优美风雅的一面都表现出来了,词曲都好,特别是最后结束时,弦索胡琴鼓点所配的那一串长音,温暖热闹处如点点喜悦闪烁跳动,余音袅袅,至今难忘。

    我听昆曲也就这么一次,后来出了戏院,和流水两个人在雨后寂静陌生的街道上乱走,都兴奋地很,觉得有点三月不知肉味的意思。一向以来,戏剧中我只喜欢越剧(那是小时候跟婆婆去听戏受的影响),连京剧都不怎么喜欢。之前觉得昆曲作为最古老的戏剧种类,不知道会怎么晦涩难近,结果一领略,却是完全能够意会,而且真的很美。

    因为乔说到昆曲,忽然想起了这些。不如打114去问一下吧,广告上不是说号码百事通吗?希望乔把昆曲学会喽,如果能唱的话,可能又是另一种特别的感觉吧。

  • 乔柳

    乔柳 楼主 2007-06-05 13:46:08

    对于昆曲,只道是“启口轻圆,收音纯细”,余韵袅袅,让人难以忘怀啊。每回看《牡丹亭》(张继青版本,最为我所欣赏),情至之处,不禁潸然泪下。

  • 乔柳

    乔柳 楼主 2007-06-05 19:53:21

    今天花了一下午在那看白先勇先生制片的《青春版牡丹亭》,现只看了上本,差点让我想关机,去做个春秋大梦罢了。    《惊梦》这一折子已然破坏了原作那份欲语还休的含蓄与雅致,到了《寻梦》就更糟糕,这一段极其需要演员的功力与修养,方能表现出杜丽娘那份茫然,失落,绝望,凄凉。 《离魂》,我原极为喜爱这折子,因每回看时,总会想起“林黛玉焚稿断痴情”,两人皆为情所殇,那份无绪无尽的哀愁啊,真让人感伤落泪。 这演员,还年轻,实在演不出味道来。希望下面的两本能演好些。。。。      还是坚持把中,下本看完再说。   

  • Alisa

    Alisa 2007-06-06 03:43:21

    55,你们还一起去听戏。。

    我是戏痴,啥都不懂。《连环记·小宴》的情节听起来很好玩,我记得以前有一段时间在家没事儿干也经常在戏曲频道看各种各样的折子戏(是这个称谓么?),有些剧情就是挺好玩的。。记得看什么谁谁谁冤枉谁后来报仇,那种经典的一波三折,感觉高低起伏的回路挺舒服。又有的,又用一种很特别的夸张把气氛带出来了。无论甩袖子的样子和女人掩面的羞涩都觉得及夸张又真实。

    常香玉做过一期节目,所以我对这个人物印象深刻,她死去之后,那个节目来回的放,她那个花木兰的豫剧唱段我就老听,那时候才知道,这也有这么多讲究,听她唱和别人唱的感觉就是不一样,很利落情绪拿捏的很好,——本人也挺可爱的性格。。

    但我所看过的所有昆曲的细节处实在是没有一点印象了,本来还想凑热闹说说,但什么都记不起来了。唯一记得是最早知道昆曲好像是电视新闻报道,这个东西快死去了,传承的人特别少,后来又不知道谁说,这是那种,类似于上流社会式中国戏曲。——书生贵族喜欢的戏曲,想来应该很精致吧。

    只能说几个趣闻: 《青春版牡丹亭》上映的时候去看,和朋友(鞋垫)去看下,她买了一套vcd,我怂恿她去找白先勇签名,结果两个女人把这卷东西丢到出租车上了,便宜了出租车司机。。

    在电视上看介绍昆曲的德国节目,那时候还是80年代,街上全是自行车,男男女女的穿着既朴素又保守。那个昆曲班子的团长露出一幅,被人冷落了很久的样子,搬着椅子对着摄像机非要讲一番道理的样子;而拍摄昆曲排练的场景,女一号微微走光的样子被拍下来了。——摄像机摆在那样的年代,明显就是故意,我想,在那样保守的年代,若是女主角知道这一点,不知道作何感想。

    不过看他们排练的样子,还在说,我觉得这句应该这么唱,那个人说,不对,你这么唱就会有什么什么的感觉,用词简单平实,就像是交待水壶怎么摆一样,感觉挺踏实的,不像现在那么多概念。不管当时其他行业的环境是怎样的,起码这种艺术的交流和切磋还是挺实在的。


    在脑子里汇集好多好多。。。各不一样的戏曲,昆曲,京剧,黄梅戏,苏州弹词,豫剧,越剧,还有粤剧(也挺好玩的,我奶奶很喜欢),想一遍,就像脑袋里猴子打架一样。我想南方应该戏曲分的比较多比较细。。问问你们两个,每个地方从语言或者地方习性里自生出来的戏剧的感觉都是怎样的??

    还有,越剧是什么啊,一下子,脑袋里反映不出来,和黄梅戏有什么区别?

  • Alisa

    Alisa 2007-06-06 03:50:27

    我也不知道哪里有学习昆曲的。

    但也许乔去学,会碰到一帮小朋友(因为听说昆曲正在小孩子中推广)。于是他们会把你当成留级生看待。

    我两个朋友去学画画,就遭到过这样的鄙视,如果画得和那些小孩比不够好,那简直颜面无存。——但其实挺有趣的。

  • 楚青

    楚青 店小二 2007-06-06 10:38:46

    我们本地的戏剧叫平剧,这可不是那个有名的评剧哦。我也不怎么清楚其中关节,因为在本地也很少听到,唱词似乎比较执拗,不是很悦耳。我只知道有一出戏叫“金莲斩蛟”,里面独角蛟龙“耍牙”堪称一绝,演员用十颗猪獠牙放在嘴中,吞吐变化,那是很难练的,而且也是很古老的一种绝活。遇上公开演出或者是大一些的典礼,它都是保留节目。      我周围喜欢平剧的人几乎没有,尽管据说它有三四百年历史了。大家还是更喜欢越剧一些,从我的婆婆(爸爸的姑姑)、到妈妈到我,都喜欢听。婆婆现在已经去世了,小时侯每隔一段时间,她都带我上戏院听戏去。当时那个地方也是城内最热闹的中心之一,一入晚,戏院门口都是人,灯泡吊在电线上晃晃荡荡,在人群缝隙间投下一片光影。戏院门口摆着瓜子摊,用旧报纸把瓜子包成一个尖尖的宝塔状。婆婆牵着我走到售票口去买票,我仰起头,看着雪亮灯光照射下演员的彩色照片,又是向往又是兴奋。      进了戏院,跟一般戏院的结构都一样,座位面朝戏台。戏台两边有对联一样的两条空壁,唱词用幻灯放在上面,配合着演员的表演往下滚动播放。戏院的墙壁是凹凸不平的,现在想想,应该是为了传音效果。然后开始演戏,演些什么现在也记不清了,大概是《玉蜻蜓》一类的传统剧目。看着戴着珠钗穿着漂亮衣衫的小姐丫鬟,乌帽高靴粉面俊美的书生,耳边缭绕着委婉清和的唱腔,我都出神了,戏台上那个五光十色的世界,不能不让人留下深刻印象。      听戏完了之后我们回去,有时候婆婆会给我在一个小店中买些油煎包子当点心。回到家里,我和堂妹弟弟会扮演戏中的角色,拿着毯子当披风裹在身上,可惜实在不会唱,只是咿咿唔唔地哼上两声。要不就是拼命在纸上画小姐,头上戴满了长长的珠串,身上穿着描花的衣裙,就是两个手画不来,所以我的小姐们都是用水袖掩在身后,一副端庄娴雅的样子。发展到后来,我开始翻箱倒柜,搜寻婆婆上一代留下的珠子钗子什么的,自己做首饰玩。有个杨家姐姐,把家里传下的一对珠子缀成的狮子拆了一个,做成了一抽屉的首饰,到她家玩时她给我看过,那一抽屉亮晶晶的小玩意,是我小时侯最愿意得到的东西之一。      别看爱好好象有点偏到“外物”上去了,但那些情境氛围对一个小孩子来说至关重要。我现在也觉得,要喜欢戏剧,如果从孩童时代开始就事半功倍得多,那种影响完全是不知不觉又深入人心的。其实也就是民众基础吧,现在到处都在担心,戏剧有衰亡的征象了,要上气不接下气了——从前的人上戏园子,自己也做票友,那种环境就是在旁边伸手可及的,现在的人,娱乐多,注意力也分散——一方面娱乐反而单调了,不再具有那种活泼同喜的感觉,戏剧也不是日常化的东西,而是需要另外拔出时间、放在高台上鉴赏的东西了。当然就和传统与民俗发生了一些断流,而这些断流似乎又是时间和时代改变带来的……

  • 楚青

    楚青 店小二 2007-06-06 11:51:59

    黄梅戏是安徽的,越剧是浙江的,咬字唱腔有很多不同。我喜欢越剧,一方面是以前的记忆,一方面也是那种行云流水的韵味吧。有一次在看春节联欢会,照例有戏曲联唱,用全国各地的大剧种来做什锦拼盘,越剧演员一亮相一开腔(好象唱的是红楼十二钗?忘了),顿时有种江南的清秀之气袭人而来。

    我还记得茅威涛曾经开过一个个人的越剧表演艺术专场,她是扮演小生的名角,电视上她一时是束剑轻衫的陆游,一时是手持琵琶算命的沙漠王子,真让我觉得好象在观览不同的诗词一样,从往昔撷取了不同的情境,低回惆怅,一唱三叹,她一个人就是无数束剑轻衫风度翩翩的书生,无数为前情牵动的人就是她。总之,越剧中如果形容男女爱情,世态离合,似乎是别有专长,或缠绵或流丽的唱腔,似乎也专为此而设。但是如果要形容庙堂之上,就有些……我看《天之骄女》(那是越剧连续剧,写高阳公主的故事),看到里面公主或是朝廷大臣的夫人,说话举止就有点小家味儿,好象是平常人想象中的皇家生活,但那份天真憨厚亲热,也是戏剧中特别有的,就象一下子把隔阂威权打破了、大家同乐的感觉。

    我对越剧知道得也不多,就是想起这些事情觉得有意思。有时候在散步的时候,听到有些人聚集在一起,箫鼓声中咿呀唱开,不由地感到很有风味。其实对于资深的爱好者和票友,里面的讲究就大了。齐如山写过一本《国剧艺术汇考》,专门描写京剧里头形形色色的行当关节,那份博学详瞻简直让人叹为观止:http://www.douban.com/subject/1005164/

  • 楚青

    楚青 店小二 2007-06-06 16:29:13

    忘了说,我小时候听戏的那个剧院,现在已经陈旧衰败了,剧团搬去了新的地方(也不知道在哪里),象以前那样的演出也无影无踪了。本来戏院是对着电影院的,现在连看电影的人都不大有,原先的热闹也就无形中消散。除非有时候外地的歌舞草台班子,走江湖的来,借用了这个戏院,用个高音喇叭扯开刺耳的嗓门招徕顾客,那还有几分人气,但终究连这样的日子也少,或许人和人之间离得越发远,和戏院、戏剧什么的不相关了。    有时候乡下修谱结束后(叫做“关谱”),会请戏剧团的人过来唱上三天大戏,那是挺热闹的,我舅舅家的村子以前就办过,我和妈妈也去看了。那天晚上全村人挤在庙里,庙的正殿点着煌煌香火,照着一班穿红挂绿的神像,人们就坐在石子铺地的天井里,背对大殿,朝着小戏台看戏,人极多,锣鼓极吵闹,几乎听不清在唱什么,只见到穿着龙袍装束的皇帝和一个妃子打扮的演员在咿呀地唱。我在人群中回过头,看着神殿前垂下的绣帘,忽然就觉得老早以前演戏大概就是这样子吧,但一闪念之间这种恍惚就过去了。    第二天早上还有戏班演员捧着香炉游村(应该是风俗?),一个个穿着戏衣化着浓装,这些人从村里的小巷很严肃地走过来时,我觉得光天化日之下一切都假得过分,特别是演员走到近旁,看到戏衣敝旧,破了口子,沾了尘土,大约是昨天夜里在戏台上滚的,他们也不换一下,心里有些说不出的滋味。但对他们来说这些就是生涯的一部分。如果可以深入地了解一下他们的生活,也许那份无奈和凄酸、消极的接受、看成寻常的平淡……比戏文中更深刻得多吧。

  • 乔柳

    乔柳 楼主 2007-06-07 20:18:47

    给大家推荐一个网站 http://www.bullog.cn/blogs/rosu/Default.aspx 连岳的博,我确实挺佩服他的。还是坚持做有良心的媒体人

  • Alisa

    Alisa 2007-06-08 04:12:18

    真好,听起来像鲁迅的社戏。。当时讲这篇课文的时候老师还描述的绘声绘色的,还挺向往。。


    看楚青形容,想起前一阵子这里耶稣升天的节日。

    本来我在的小城中心的广场上,原本是空的。那天广场上却摆了好多木桌子木椅子,前面还架起了舞台,旁边设满了各种各样的摊位,镇上的人都跑到太阳底下喝啤酒聊天,男女老少,都是朋友一起,或者一家人,我也一个人要了杯黑啤。

    那一天发生的,就像是一场戏剧。

    想起来大约也就是跟社戏之类的差不多感觉吧。。

  • 乔柳

    乔柳 楼主 2007-06-08 09:53:55

    我小的时候在家乡,每逢过大节的时候,都会请一个班子来唱戏(粤剧,呵呵),当时糊糊涂涂地跟着表姐一起去。我们村那时没有专门的地方,所以戏台啥的都搭在祠堂附近的空地上。搭好后就放上一整整派的座椅。我们小孩子很容易窜到前面去看。和楚青一样,我当时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打武戏,典型的“东东枪”。我根本没听懂啥东西来。

    到了最末一天,竟然演了《帝女花》,估计是村长他家特爱这出戏。呵呵。我妈妈看着没多久就哭了,我印象很深的一幕就是长平公主和周驸马双双殉情(后来才知道是《香夭》唱段)。当时不知道长平和驸马为何殉情,只是突然也觉得很悲伤,很多人都哭成一片。 后来因为偷偷跑去河边玩,迟了回家。正好赶上拆戏台的时候,刚刚才灯光辉煌,人声交杂的,最后只剩下几个工人无声的落幕。记不住当时的感觉了,但确实,直至现在,我仍然记得那个场景。想来却有几分人生如戏,戏如人生的味道。

    后来不知怎的,就嚷着让别人教我唱《香夭》,估计是把曲子给唱得支离破碎的。现在都忘记了,就只会一句“落花满天蔽月光 借一杯附荐凤台上”。

    ps,香港曾有一电视剧,也名为《帝女花》。看了一部分,不喜欢。还是没有从前看戏时的感觉,没把戏中那份哀而不伤的内敛与张力表现出来,反倒显得很是煽情。

  • Alisa

    Alisa 2007-06-08 20:14:57

    转一个朋友最近写的。 by抽屉

    【越剧】新梁祝[谢幕] [ 回复本贴 ] [ 跟从标题 ] [ 关闭本窗口 ] [ 刷新 ]


    《梁祝》因为有“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之称而蜚声国际,这是名气的一方面。 在我小时候,身边几乎所有家庭都有俞丽拿的小提琴磁带,这是实际影响力的一方面。    电视刚刚兴起的时候,浙江台的节目除了新闻以外,基本上也没多少电视剧,于是就是整晚整晚的越剧,我根本听不懂,但是非常喜欢看,还逼着爸爸一句一句地讲解给我 听——因为戏文是半古文的,对于小孩来说还是比较难理解。 不过,多少还是没有什么戏剧的熏陶。    后来去舅母的婺剧团,看到戏服,看到卸装的疲惫的女演员们,很有一种德加的《女芭蕾舞演员》之感,笑。    小孩子不喜欢真实的一面,但长大了,对梦幻的那一面,往往会太热衷于剖析。    对于新编梁祝,听着旁边大婶们边谈论着各自的儿女边说发出“这太像舞蹈了”的轻微抱怨,但是无论是谁,还是被终场的化蝶所感动了……诚然,舞台非常空旷,道具非常划一——用折扇代替了书卷、书箱等等几乎所有的道具,加入大量舞蹈,唱词的简化,剧情的疏减,都可看作是“工业时代”“流水线”式的“简洁审美观”,这也是现代化进程对于传统的又一次抛光抹平。

  • Alisa
  • Alisa

    Alisa 2007-06-11 21:25:58

    再看看乔说的,有这些经历真好。。

    上大学后酷爱小说,不喜欢散文,当时不明就里,为什么有那么多感叹的心情。

    看乔和楚青写的这个,感觉很有散文的意境,或者是呼兰河传那样的小说。因为有那个特殊的环境,那种特殊的感觉,又在小时候,因为每个人的独特性,印下完全不同的却不十分清晰的回忆。。——不得感叹一下,也不知道是南北差异,还是单纯我的生活环境缺乏这些,我就写不出散文来,因为没有这么多可爱的回忆。

  • yanbo

    yanbo 2007-06-18 13:31:37

    如果打算早点退休的话(最好是现在)也许有个学处,最近江苏省老年大学昆曲班招人,嘿嘿

  • 楚青

    楚青 店小二 2007-06-18 14:53:41

    那是在南京吧?如果是全国性的连锁就好了。我觉得喜欢昆曲的人未必很多,不然有关方面可以开办一些学习班,反过来说,也正是因为一直在专业里培植,而没有带入日常生活和民间来,昆曲也就越发地曲高和寡了。

  • Alisa

    Alisa 2007-06-19 01:01:00

    老年大学……

    不是老年就不能录用么。。和一群老人一起上昆曲很吸引人。

  • 乔柳

    乔柳 楼主 2007-06-19 10:09:30

    我还想着存笔车费,找个时间,去千灯镇呢。在那住上些时日,听听戏,学学唱:)

  • 楚青

    楚青 店小二 2007-06-19 10:31:19

    千灯镇在哪儿?看起来很美的名字。

  • yanbo

    yanbo 2007-06-19 10:45:42

    很有意思,刚随手拿起今天的南京日报,就看到了一篇关于昆曲的文章,大致看了一下,里面介绍了昆曲之美,现状及发展。美,自然就不必说了,记得曾在电视上看过白先勇先生的专访,看到了台前也看到了幕后,突然间觉得很幸运,白先生推崇那两个主角我一定有机会看到的。里面也说到了兰苑剧场“数年前还门可罗雀的兰苑剧场,如今竟然场场爆满。”“每周六在这里上演折子戏,培养了大批高校学生和青年白领观众,只有100多个座位的剧场每逢周六就变得一票难求。”楚青,下次想看昆曲可不能挑周六来:) 还有一段是说“本月初,江苏省昆剧院应德国希尔德斯海姆大学之邀前往访问演出”如何打动观众等等。不知道耳朵有没有看到近期的报道,和上次的比起来应该很鲜明了:)

  • 乔柳

    乔柳 楼主 2007-06-19 11:20:53

    江苏省昆山市千灯镇,昆曲的发源地。

  • 玫酱

    玫酱 (换影移形) 2007-06-21 02:23:29

    很多传统剧目都在逐渐消亡……昆曲这两年复兴还是有福。TO楚青,那个是叫平调不是平剧吧,记得当年平调剧团在水角岭的棒冰厂旁边。

  • 楚青

    楚青 店小二 2007-06-21 09:39:19

    对对,叫平调,难怪前面写的时候觉得不对劲。

    看到烟波说到昆曲的现状还是挺开心的,这么美的戏剧应该有更多人欣赏。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 或 注册

110 人聚集在这个小组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