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分享会|大家好,我是《无处安放的同情》的编辑陈晔,和大家一起聊聊《无处安放的同情》这本书
来自:名号不能为空
大家好,我是《无处安放的同情》的编辑陈晔,这本书是“万有引力”书系的新作。很高兴和大家一起聊聊《无处安放的同情》这本书。没想到这本小书能获得豆友们这么多关注,也许是疫情期间,隔离在家的我们有太多“无处安放的同情”。也希望借这个机会,和大家聊聊如何面对他者之不幸的问题,3月6日周五下午3点会在这个帖子里和大家在线交流。

下面先简单介绍一下这本书,以便大家能有更好的阅读体验。
1. 书名听起来很鸡汤,所以它究竟说了些什么?
这个问题不太容易用一两句话完全回答清楚。《无处安放的同情》是德国作家汉宁·里德所著的一部哲学散文集,书不厚,不过可能会略有一点点阅读门槛。总的来说,作者在书中讨论了道德的界限、同情的有效距离等几个议题,德国人一贯的严密逻辑之下,它们共同指向了一个核心:他者的不幸对我们意味着什么。
在讨论这些问题时,作者将我们带回到了18世纪道德哲学的讨论现场,巴尔扎克、卢梭、狄德罗、亚当·斯密、陀思妥耶夫斯基、弗洛伊德一票学界大咖云集,《高老头》《社会契约论》《论法的精神》《国富论》等名著悉数登场。作者通过解读文本,串联十几位思想家的核心观点,组织起一场关于同情心的跨时空大辩论,这场辩论对解读当下我们的道德处境,我认为是有助益的。
2. 解读当下,为何选择十八世纪的古典道德哲学?
事理不同,情理相通。
将这一哲学探讨置于18世纪的背景之下不是没有原因的。随着欧洲地理大发现和全球贸易的开展,一个全新的、广袤的,也更复杂的世界呈现在欧洲人面前。在这种冲击下,欧洲人开始懵圈,他们发现自己奉行的那一套道德观念好像行不通了。这一时期全球文明的碰撞较之中世纪要剧烈得多,很多“想象”变成了真切的画面;同时对他者的德道情感却因为过于遥远的距离变得不那么真切。
在“全面全球化”的今天,300年前的道德冲突越演越烈,我们沉迷于全球性的科学进步和经济发展,盲信于一个越来越好的世界,却很难得认真思考道德、伦理这些看似不实际却终将制约我们的社会因素。现代人不思考,但18世纪的老家伙们却很执著。
3. 什么是思想实验?
思想实验是哲学思辨的一个常用方法:设想一个不可能的场景(通常是对现实状况的极度夸张),通过把普通人置于巨大的矛盾中来探讨常态下的伦理道德问题,最为著名的例子应该就是“火车司机如何在轧死一个人和轧死几个人中选择”。
古典哲学中有很多思想实验,比如巴尔扎克就曾借笔下主人公之口提出了一个有趣的问题:不用亲自动手,单凭意念就可以杀死一位遥远东方的中国人,并因此获得巨额财富,你干不干?为了减轻杀人的罪恶感,巴尔扎克很鸡贼地预设了两个前提:(1)不用亲自动手;(2)距离远到八辈子都不可能遇见。前者可能过于虚幻,中法两国的距离却是实实在在的!问题是:距离真的可以消解人们的道德情感吗?
除了这个名为“杀死满大人”的思想实验,本书中还提到很多,比如“善良的伦敦人”“地震中的里斯本和跳舞的巴黎人”等等,这些夸张的矛盾能帮助我们看清自身所处的道德困境。
4. 我们的同情为何会泛滥?
《无处安放的同情》成书于2003年,然而引起关注却源于出版多年后的欧洲难民危机。新闻报道里的难民突然来到欧洲人身边,远远的关注与同情突然变成手头的沉重义务,欧洲人顿时不淡定了。作者汉宁·里德很早就敏锐地意识到:大众传媒的飞速发展正在对传统的道德情感产生一些不可逆的作用。同情和共感,原本是人们对身边的同胞所抱有的情感。当全球化使世界变得看似越来越小,当传媒技术足以将灾难的现场在视觉和听觉上带到我们身边,当世界各地发生的不幸都能够迅速进入人们的视野时,人们是否会对不相识的他者产生一种“四海之内皆兄弟”式的同情呢?而这种看似普世的同情心,将指引人们走向无边界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还是一种抽象的伪道德?不指向任何具体的道德行为,最终会不会让人们在伦理方面成为言语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呢?
难民危机把欧洲变成了一个巨大的道德实验场。这次肺炎疫情同样考验着我们的道德准则。这次疫情和SARS最大的不同之一,是我们能通过网络媒体全景式地关注疫情的发展变化,甚至能通过小程序知道家附近哪些小区出现了病例。疫情变得如此透明,这是前所未有的。而更大的幻觉可能在于:疫情好像离我们太“近”了。官方新闻、公号文,还有朋友圈“疯转”的各类似真似假的“真相”,将我们彻底包围。这是一种心理情感上的“迫近”,无处不在的灾难报道,除了引起关注和同情,还让我们产生了强烈的道德责任。
5.为什么我的同情让我如此不安、焦虑甚至愤怒?
同情和道德责任无疑是件好事,然而当下万众隔离的状态,对远处灾难的关注和“除了关注之外无能为力”的现实,让我们的同情心变得无处安放,积极的道德感变得消极,焦虑随之而来。我们对远处的灾难产生同情,不如说是为这种无能为力而心生愧疚。
这种情绪,汉宁·里德有着残酷但真实的批判:当下的传媒时代塑造了一种虚妄,它让现代人觉得所有的人类都生活在同一个场景之中。所以我们会为非洲的饥民、灭绝的野生动物、疫情中的人们流下热泪,而对身边的不幸,却可能无动于衷。欧洲难民危机就是例证,大一统的欧盟制造了“天下一家”的幻觉,欧洲人普遍满怀对地球村全体居民的道德责任。而当难民出现在自己社区,你看欧洲人还淡定吗?这种心态并不少见——我们整天盯着手机关注病例数字变化时,可曾抬头询问身边亲友的境况?更尖锐的问题是,当湖北或武汉籍市民来到各位所在城市时,我们是惶恐,避而远之,甚至“驱赶”他们,还是张开怀抱,勇敢地去接纳他们?遥远的同情和身边的义务该如何协调?
更深一步,汉宁·里德认为这一心理背后,其实隐藏着一个我们十分熟悉的意识形态:我们总是倾向于将某个组织、民族或者国家想象成一个共同体,当然也包括“远方”那些面容模糊的“他者”。我们的同情心、无能为力感,也正是因为这种信念所产生的道德责任感远远超过了我们的承受范围。
6. “无处安放的同情”会让我们变成言语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吗?该如何平衡同情与行动的关系,如何处理同情的边界问题?
如何摆脱这种情绪,作者没有给我们明确的结论。在这里援引卢梭的一个观点,分享给大家。卢梭认为:人类的情感被距离拉伸时,必然会挥发、黯淡,我们之所以如此关注远处的灾难,正是因为我们不愿意承担身边的义务。
正如端木老师所说:我们要学会接纳自己的安稳,不要否认附近的“幸福”;不要把同情做成了某种可以被看见的表演。先保有和维护好身边的幸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行动起来改变远处的不幸和厄运。关键是:“我们要对身边人好”(卢梭语);我们首先要“生活在真实中”,在日常生活的尺度内,做出力所能及的变革。对“附近”的关注和深入,在每个真实个体交往和实践的真实场景中,一步步,一点一滴,做出有益的改变。从对身边人施以援手开始行动起来,这恐怕才是克服随着“无处安放的同情”而产生的愧疚感、虚无感以及无力感的良药。就如同在这次疫情中,为武汉疫情揪心的同时,我们先从保护好自己和身边人做起,这是走向行动的关键一步。做好本职工作便是尽道德之责。
7. 关于作者及译者
汉宁·里德,德国著名作家、翻译家,哲学家约阿希姆•里德之子,汉堡大学荣誉博士。著有《长长的影子》《笔记本》《征服者:20世纪的思想家》等作品。他的作品《笔记本》曾获得在德国非常有分量的莱比锡图书奖。里德是卢梭的忠实粉丝,曾翻译过卢梭全集的德文版,大家可以在书中看到他对卢梭的诸多精彩论述,而且这些论述在国内此前所出版著作中很难见到。可以说,这本书是对卢梭思想极好的现代版注解。

本书的译者周雨霏2018年毕业于日本大阪大学,现为德国日本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兼任日本大阪大学文学研究科讲师。研究方向为近代德国社会思想在日本的传播。这部哲学作品正是在周老师笔下,变得极为流畅易读。作为责编我不得不感叹:一个好译者抵上两个编辑啊!
相关图书:
欢迎大家在回复里提问或分享自己的感想。豆瓣联合万有引力,为读书会小组成员设置了特别优惠,想读这本书的朋友可以参团购买: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166404391/
-
MIKURITYAN 转发了这篇讨论 2020-07-18 09:38:08
-
Angela 转发了这篇讨论 2020-04-08 20:44:36
-
Eleven 转发了这篇讨论 2020-03-23 19:20:24
-
失眠的树 转发了这篇讨论 2020-03-12 21:50:18
-
喵喵0916 转发了这篇讨论 2020-03-08 19:12:43
-
不文艺的文科男 转发了这篇讨论 2020-03-06 16:56:58
-
🍐 转发了这篇讨论 2020-03-06 15:24:13
-
momo 转发了这篇讨论 2020-03-06 15:08:05
-
2025接好运👍😑 转发了这篇讨论 2020-03-06 15:00:35
-
柠檬山上🍋精 转发了这篇讨论 2020-03-06 14:42:10
-
豆友 转发了这篇讨论 2020-03-05 22:34:01
-
Shirleey 转发了这篇讨论 2020-03-05 18:33:25
-
voraciousvicky 转发了这篇讨论 2020-03-05 17:24:08
-
Ludwigschelle 转发了这篇讨论
先保有和维护好身边的幸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行动起来改变远处的不幸和厄运。关键是:“我们要对身边人好”(卢梭语);我们首先要“生活在真实中”,在日常生活的尺度内,做出力所能及的变革。
2020-03-05 17:06:35 -
豆沙包 转发了这篇讨论 2020-03-05 13:58:24
-
yvonne 转发了这篇讨论 2020-03-04 12:18:43
-
云与丝竹 转发了这篇讨论 2020-03-03 19:05:55
-
彭濑薰 转发了这篇讨论 2020-03-03 17:58:14
-
鹳鸟踟蹰 转发了这篇讨论 2020-03-03 17:13:22
-
海克特曼 转发了这篇讨论 2020-03-03 16:54:14
最新讨论 ( 更多 )
- 读书打卡 (和鸟)
- 读书分享会|新建一个读书群,期待有缘的书友加入(长期有效... (momo)
- 读后感|感觉 《卿本著者》译者真的有大问题 (王哪逃)
- 【Sisterhood As Compass读书会】全女,专注女作者/女性主义/... (树)
- 🔺树火读书会|有门槛 (树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