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化论中的“外祖母悖论”与“幸存者偏差”。
来自:kisler
一提起“进化论”,人们首先想起的是达尔文以及他的“自然选择”,诚然,他永远是伟大的生物学家,是我的偶像。除此之外,人们还会想到的是“基因”,随着“科学的进步”,基因已经几乎占据了进化论的大部分内容。今天就来说一下进化论中的一些缺陷,以及“基因→进化”的逻辑缺陷。

进化是一个极其缓慢的过程,所有的假说都无法被证实或者被证伪,目前只能以有限的化石作为依据。所以,一切“进化论”都只是假说,包括本文的观点。
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1,物种是可变的,进化通过物种的演变而进行;2,自然选择:指个体有益变异的保存与有害变异的消失,也就是在各种种内斗争、种间斗争、自然环境的因素下,有益变异个体将有害变异个体淘汰的过程,3,“间接适应”理论:即第一步是变异产生,第二步是生存斗争的选择,即变异+选择=适应。
到了20世纪,进入了“现代综合进化论”时期,以杜布赞斯基为代表。其主要思想是:1,自然选择决定进化的方向,依旧主张“间接适应”,也就是达尔文说的变异+选择=适应;2,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内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改变;3,认为:突变、选择、隔离(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和进化的机制,杜布赞斯基认为“基因突变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始素材”。
总结一下,现有进化论的主要观点:第一步是发生(基因)突变,第二步是自然选择,最后一步,淘汰不适宜生存的基因及相关的表型。
我们根据现有进化论的思路,简单地模拟一下物种的进化。假设存在这一种叫鸭子的物种,他们在不断地发生变异,虽然变异大多是可以被自行修复的,还有大部分是有害不利于生存的,但是产生有利变异似乎也是必然的事情,即使发生几率极小。鸭子中出现了一个变异的“丑小鸭”,长大之后,非但没有不利于生存,还更适宜生存,至少在“基因论”认为,是有益变异。这是第一步,即“变异”。第二步,就是自然选择,有益变异将对不利变异或者未变异的个体及他们的基因淘汰,经过若干代以后,“鸭”基因的频率越来越少,“天鹅”基因越来越多,最终只剩下天鹅。
这就是丑小鸭淘汰他外祖母的过程。那么问题来了,如果丑小鸭的祖祖辈辈不适于生存,那丑小鸭是哪里来的。如果那些鸭子本身就是适于生存的,那么为什么要被天鹅淘汰呢?如果一个物种进化的结局是有益突变的基因全部替代不利突变或者没有突变的基因,那么一个物种无论经历多少时间的进化,最终都只会变成一个物种,因为每一次进化,都将原来的淘汰掉了。那么由此可以倒推,现存的500多万个物种,每一种都会有一个单独的始祖。
如果说进化论中说的不是产生新物种的变异,而是同物种之间的变异,虽然变异的基因足够优秀,但是他依然还是鸭子,只是这只鸭子的基因太优秀,最终将鸭子中的不优秀的等位基因全部淘汰掉。那么又怎么实现让一只鸭子以及他的子子孙孙从一个小角落,慢慢遍及整个地球,在这个过程中,又如何保证其他更优秀的基因不会出现呢?这样就会导致鸭子与鸭子之间差别极大。而现实是,不同地区的同一个物种,虽然差别可能会有,但是都是环境使然。
所以,这个过程,根本不存在“淘汰”,严格来说,这个过程根本称不上是进化,因为这涉及到两个物种了。进化的研究对象,应该单个物种。
另外,进化论认为,进化是一个有益突变的基因越来越多,有害突变的基因越来越少的过程。也就是说,基因突变的优秀的个体,在生存中更占优势,并且将基因传播下去,导致有益基因的频率越来越高,相反没有突变的或者突变有害的基因则越来越少。
这里有两个问题:第一,认为进化过程中,生存下来是因为某方面的优秀,是因为更适于生存。第二,将这种生存的成功或者某种优秀归因于基因的差异。这就是典型的幸存者偏差。
我们知道,自然环境非常残酷,随时都存在着生命危险,除了生物原有的一些属性以外,大部分存活更多是因为运气好。
成千上万的雌丽龟们会在某个夜晚不约而同地到海滩产卵,因为她们的几十万枚卵,几乎也会在同一时间孵化,但此时,雌海龟早已不在小海龟身边,小海龟只能靠自己爬向大海,但是很不幸,从海滩到海水这段路上满布荆棘,各种海鸟、海蟹、蜥蜴都会饱餐一顿。最终,只有5%的小海龟能够成功爬到海里,而海里又充满其他的危险。那么,存活下来的5%,是因为基因优秀吗?是因为爬得快吗?根本不是,这几乎是随机的。
锥齿鲨的子宫里,会有多个受精卵同时发育,但是一只雌鲨最终只会排除一条小鲨鱼,因为这种小鲨鱼没有与母亲连接的脐带,一旦卵黄囊的营养耗尽,就没有营养来源了。但是,最先发育出牙齿和消化功能的小鲨鱼会以其他的小鲨鱼为食物,与此同时,雌鲨鱼还会源源不断的排出卵子,供小鲨鱼使用和发育。他们的基因几乎是一样的,为什么却有不同的命运,难道还是因为基因的优秀吗?
进化,跟基因突变甚至跟基因都没有关系,完全由环境决定,甚至包括所谓的“性选择”也是环境作用的结果(后述),如果基因突变的程度大到形成新的物种,这就超出了进化的范畴,那就是物种与物种之间的生态关系了。基因只是信息的载体,对环境的整体适应性才是进化的最终目标,环境才是影响进化的唯一因素。
进化,并不是适应(adaption)这样一种状态或者结果,而是适应(to adapt)这样一个有目的性的动作及过程。适应首先发生在个体层面上,每一个个体都必须去适应环境,并且都有一定的适应能力,这个过程中,一部分存活,一部分死亡,但决定生死的不是基因的差异。存活的个体一方面将从亲代遗传而来的信息传递下去,另外也可能将自身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所学到的智慧(比如脂肪累积倾向、毛发变化倾向、奔跑更快的倾向等)携在基因里,一并遗传下去,最终形成从个体到群体的综合效应。这个过程就可能会出现基因的改变,说改造更合理,而不是突变,这个过程是速度不定的、有目的性的、有序的、有方向却又能改变方向的。进化发生的速度,取决于环境变化的速度,如果环境长时间无明显变化,那这种改变就可能会停滞,直到环境发生改变;所谓的“有方向”就是变得更适应环境的一种倾向,但是环境也是可变的,所以方向就会随着环境而改变,如果环境变热,就变得更适应热,后果变冷,就变得更适应冷,如果忽冷忽热,那就更适应忽冷忽热,适应得了就繁殖下去并继续改造,适应不了就灭绝,适应与不适应也不是由基因差异决定的。所以基因只是信息载体,适应(to adapt)才是最终的目的。
总结,基因突变切切实实在发生着,大部分突变有害的或者是中性的,只有少部分是有益的,无论有害有益,最终都不会对进化产生影响。进化是有一个有目的性的过程,目的就是适应环境,并且适应环境靠的不是基因突变,而是缓慢的基因改造。
最新讨论 ( 更多 )
- 大姨妈与月亮有关系吗? (kisler)
- 人体中哪个器官/系统最重要? (kisler)
- 进化论中的“外祖母悖论”与“幸存者偏差”。 (kisl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