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未建成”?
阿年年(假的。或许是真的。)
未建成,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没有建成的建筑” 对于“未建成”,这位年逾古稀的建筑思想家有着自己的理解。“未建成”这一概念由矶崎新于2001年在东京个人建筑展上首次提出,并在同时出版的《未建成/反建筑史》一书中进行了深入阐述,他认为“反建筑史才是真正的建筑史”。 其实这种事情不只是发生在矶崎新身上,考察标志着世纪交替分水岭的世界建筑发展,可以发现很多类似的现象。比如近代建筑巨擘赖特、密斯、柯布西耶等,他们得以实现的作品事实上极为有限,被引用得最多的是他们留下的大量有价值的未建成作品,而建成的作品往往混杂在其它二流之作中,未能被人轻易发现。“所谓近代建筑,就是一场寻求可能性梦想的运动”,矶崎新说,“建筑历史学家们也参与了这场运动,历史性的记述往往是对事物的纯粹的发生情况忠实地加以记录,因此现代建筑所留下的资料中大多是未建成作品也很容易理解。如果说建成的建筑构成了‘建筑史’,那么未建成的建筑就可以称作‘反建筑史’了吧”。 在矶崎新看来,建筑是一种社会性行为,也是一种有生命的成长,建筑同样可以用自己的语言表述着历史,表述着城市和艺术的发展历程。其中包含在从建筑思想到建筑实践的各个环节之中,体现出建筑师对于建筑的不同思考。或许,“未建成”的意义在于有着社会责任感、先锋意识的先行者的思考轨迹,在于民间话语和民间创作的生存历程。 即使在他部分声名赫赫的“已建成”作品中,也充斥着“未建成”的因素。矶崎新的装置作品《电气的迷宫》完成于1968年,当作品在第14届米兰三年会上展出时,他赞成右翼分子捣毁自己的亲手力作。于是,在后来的数十年间,《电气的迷宫》以悬而未决的“未建成”身份,作为一个“艺术事件”,对欧洲先锋派产生深远影响,促使福柯、德里达等后现代理论学家将探究的目光转向东方。 另一个“已建成”的“筑波中心”同样具有代表性。在建造这一作品时,矶崎新将其隐喻手法发挥到极致。使用碎石遍野的“废墟”体现建筑师想像中的“筑波中心”:断非屹立高耸的当代建筑,而是千万年后,当人类文明彻底消逝时的历史遗迹。在“已建成”中思考“未建成”———矶崎新便是在其作品多维的时间观中,表达他跨时代的语言。 在这位崛起于上世纪60年代末、73岁高龄的建筑大师的思考中,建筑已经远远超过了一种技术性的操作。事实上,他的主要兴趣已经不是设计中使用什么新技术和材料,而是为人们提供精神居所。这位有着深厚建筑学造诣的大师,所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建筑———这个作为作品的存在本身,还带来一种具有现实意义的思考:关于城市、关于未来,关于我们。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求助! (Rascal)
- 去过矶崎新事务所的人来爆一爆经历的啊 (Musing hai)
- 怎么加友情小组? (G.G.D)
- 对isozaki public lecture的提问 (Yimin)
- 老矶的小组好冷清啊 (iiv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