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生论文:汉语冷笑话的语用分析
·(《不必再怀念我》)
文/李杰(四川外语学院) 摘要:近年来在互联网上流行起一种新的语言现象——冷笑话。冷笑话是后现代主义思潮在语言中的一种反映形式。本文从冷笑话和幽默的关系出发对冷笑话进行了简单的界定——冷笑话是不同于幽默的,它有自身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根据冷笑话的制笑机制不同,对其进行了分类,并试着解读了冷笑话的制笑模式。 关键词:冷笑话 制笑模式 关联原则 Abstract: Recently cold joke as a kind of language phenomenon gets more and more popularity on the internet. It is one of the representations of postmodernism in language. The paper distinguish cold joke from humor with a pragmatical perspective on the background of postmodernism, and try to explore its laughter-evoking mechanism. Key words: cold joke, laughter-evoking mechanism, principle of relevance 1. 引言 近年来,在网络上出现了冷笑话的盛行。然而关于冷笑话并至今并没有一个权威的界定,大家所公认的一点就是:所谓的冷笑话就是指那些人们认为不好笑的笑话,诸如有个人长的像洋葱,走着走着就哭了之类的。既然不好笑,为什么冷笑话能在网络上流传呢?归根到底,语言的使用离不开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冷笑话的流行是后现代主义思潮的一个产物,而网络的快速发展为各种新兴思想的孕育和流传创造了环境,这也就是冷笑话为什么首先在网络上兴起的重要原因。冷笑话所反映的是一种新的思维方式,讲究的就是言谈和思维的跳跃性。 后现代主义思潮反映的是一种“由深度模式转向平面模式……可以促进我们拓展视野、观念更新,转变以往僵化、封闭的思维方式。”(车文博,2003)究其本质就是对传统思维方式的一种挑战,本身就是为了打破传统的桎梏,强调人的个性,因此对冷笑话的解读必须放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中来看。 冷笑话还能算笑话吗?是不是所有不好笑的笑话都可以被归结为冷笑话呢?冷笑话作为笑话,它到底娱乐了谁呢?本文将从语用学的角度解读冷笑话——“冷”和“笑话”。 2. 从冷笑话和幽默的关系看冷笑话的“冷” 冷笑话到底是不是幽默呢?如果是,那为什么叫“冷”呢?如果不是为什么要被称为“笑话”呢?笔者将就冷笑话和幽默的语用意图进行比较,来解读冷笑话的冷。 2.1. 幽默的语用特征 冷笑话是不是属于幽默,这一点我们要从研究幽默的属性出发来看幽默具有什么样的特点,达到的是什么样的语用效果。 关于幽默,《辞海》对其做了如下定义:“……通常是运用滑稽、双关、反语、谐音、夸张等表现手段把缺点和优点、缺陷和完善、荒唐和合理、愚笨和机敏等两极对立的属性不动声色地集为一体。在这种对立的统一中,见出深刻的意义或自嘲的智慧风貌。”(1999: 952) 也就是说,幽默的核心在于某种程度的荒谬、不合逻辑或是对期待的违反,从语用角度看往往是通过造成语言意义在连贯性和关联性上出现断裂,让听话人最初的理解和说话人的意图之间产生偏差,幽默的韵味也就蕴涵其中了。 从说话人的意图来看,幽默是为了娱乐听话人,让听话人觉得好笑,呵呵一笑之后达到说话人活跃气氛,或是吸引注意力的目的。 2.2. 冷笑话的特征 和幽默相比,冷笑话有其自身的特点,从冷笑话内部的矛盾到冷笑话的意图都反映出和幽默的不同之处。 2.2.1. 冷笑话的语义修辞特征 在讨论冷笑话的特征之前,我们先来看看下面这则冷笑话。 有一天,有一个软糖在街上走路。她走着走着,突然说:“啊呀!我的腿好软啊!” 从常规的角度,这样的话语显然非常荒谬的,明显不同于日常基于信息交流的真诚话语。从修辞的角度看,大多数的冷笑话只采用了拟人的手法,有些主要是利用了谐音的修辞,还有一些就是平常的叙事语言,而相当大一部分的幽默依靠了修辞手法的运用来达到制造语义冲突的目的。另外,冷笑话并没有制造强烈的语义冲突,由此可见,语义冲突并不是冷笑话让人发笑的手段或是刻意要达到的效果。那么冷笑话到底是如何制笑的呢?在第三点我们将探讨其制笑模式。 2.2.2. 冷笑话中的矛盾—冷笑话“冷”之所在 从冷笑话本身来看,它不是为了传递信息而是人际的需要,那么说话人使用冷笑话的意图也就尤为重要了。然而它又有悖于我们通常所熟知的故事或是有意的幽默。如果从理解幽默的方式出发,显然是无法解读冷笑话真正的韵味的,而这一点恰恰被说话人利用来制造了冷笑话的“冷”效果。 冷笑话真正的意图得从冷笑话的解读过程来看。Sperber和Wilson(1986)认为,交际中语境不是由说话人给予的,而是听话人根据说话人的话语做出的选择;说话人必须使听话人以适当的处理努力去获得适当的语境效果,而听话人一旦付出处理努力就必定会获得语境效果;付出较大的处理努力,必定会获得较大的语境效果。冷笑话从形式上看来容易与幽默、故事混淆,都采用的是非日常交际的话语表现形式,一看到这类的话语,首先人们就会对如何理解这样的话语会做出一定的语境假设,往往会采用正常的故事或是幽默的解读模式来理解冷笑话(笔者认为这和幽默、故事出现的频率远远高于冷笑话有关),然而冷笑话并没有这两者的特点,反而是对常规故事或是幽默准则的违反和背离,从而造成听话人心理预期和话语真正意图之间的矛盾,让说话人付出了较大的努力,却没得到预期的语境效果,造成了冷笑话的“冷”——没有故事的完整情节,也没有幽默的效果。 从上面的冷笑话来看,说话人是在取笑软糖,也就是说冷笑话是说话人自得其乐的一种娱乐方式,冷笑话所要达到的交际意图恰恰是娱乐说话人自己,有时候也是捉弄听话人,它被当作是一种机智的体现,是说话人有意嘲弄冷笑话中的角色,从另一个角度体现自己思维的这种叛逆和跳跃,也就是说冷笑话并不以追求娱乐听话人为目的,这也就是它的“冷”之所在了。 一切常规的行为规则在进行简单加工之后都可以被当作冷笑话的对象,而且形式不拘,如果放在社会背景中,它有其产生和发展的特定社会文化背景,笔者认为冷笑话逐渐被它的传播群作为了某种特征,用以检验或是显示这一群体的优越性,当然主要体现在他们所认为的幽默观上。 3.冷笑话的分类和制笑原理 既然冷笑话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幽默,它有其自身的特点,那么冷笑话就不应该和幽默混为一谈,它应该有自己的清晰的界定。因为文化背景的不同,有人认为西方的幽默大多不好笑,因此也把他们归于冷笑话一类,笔者认为这样是不妥当的,如上所说,冷笑话和幽默不仅语用目的南辕北辙,而且解读方式有很大差异。冷笑话不应该笼统地被称为不好笑的笑话的集合,而应该是一类独立的语言形式,通过造成听话人或是读者期望的反差来凸显说话人的机智,属于一种语言游戏,而不是以幽默为目的,让人发笑只能算是冷笑话的附加功能。因此,根据冷笑话制笑的作用形式不同,这里把冷笑话大致分成了两类:一类是故意曲解正常的话语,割裂话语的完整性,通过造成语境缺失等问题使得话语产生逻辑矛盾,第二类主要是利用了关联理论,通过最弱关联使冷笑话出乎听话人或是读者的意料,达到制笑的结果。 3.1. 曲解话语 这一类的冷笑话通常割裂正常话语中的语义关系,故意曲解指称关系或是剥离话语的语境,造成违反常规和逻辑的现象,达到取笑的目的。例如: (1)老师:大家看好,我要变形了。 乍一看,确实荒谬,明显违反常规,然而这句话如果放在数学课堂上,那就再正常不过了,数学老师经常在讲公式的时候用到这样的话语,它的前提是说话人和听话人对当前的语境相互显映。然而作为冷笑话,说话人显然故意剥离了话语的语境信息,制造了逻辑上的荒谬,让人发笑。 (2)有一天小强问他爸爸:“爸爸,我是不是傻孩子啊?”爸爸说:“傻孩子,你怎么会是傻孩子呢?” 显然这个对话中第一个“傻孩子”和第三个“傻孩子”才是用了这个词字面的含义,而第二个“傻孩子”是作为一种指称语,是爸爸对孩子的呢称,而不应该作字面的理解。这里说话人故意曲解这三个词,混淆指称语和实义词,造成“爸爸”话语的前后矛盾,达到了冷笑话捉弄人的目的。 3.2.利用关联理论 第二类冷笑话主要利用了关联原则作为制笑点。“在非真诚交际中(这里主要指幽默),说话人往往有意误导听话人,使之选择的最佳关联与说话人心中的真正关联相去甚远,这两种关联之间产生鲜明的对照或冲突,而使听话人的理解显得可笑”(何文忠,2003)。冷笑话往往没有提供充分信息让听话人或是读者选择出最佳关联,因此谈不上“关联之间的鲜明对照”,这一点和幽默是不一样的。 “关联论认为,任何话语都是有关联的,话语的理解过程就是寻找关联的过程”(何兆熊,2005)。话语的关联性并非是交际双方刻意寻求的结果,而是源于交际顺利进行的需要,然而这类冷笑话恰恰把找出话语的关联所在作为了冷笑话的笑眼,用最弱关联把冷笑话中看似不相干的事件联系起来,然而这样的联系常常让人觉得逻辑正常但总有某种程度的荒谬,因为它通常都是对常规的违反,是刻意地为了关联而关联,用来凸显冷笑话中内容或是角色的荒诞无稽。 (1)有一只北极熊和一只企鹅在一起玩,企鹅把身上的毛一根一根地拔了下来,拔完之后,对北极熊说:“好冷哦!”北极熊听了,也把自己身上的毛一根一根地拔了下来,转头对企鹅说:“果然很冷!” 这则冷笑话是非常典型的一个例子,公然地违反常规,具有很强的后现代主义的色彩,这个冷笑话不看到最后是不会知道说话人真正的意图的,显然在听或看的过程中,听话人或是读者会对其中的关联进行揣测,然而它本身提供的信息并不充分,也就是在说话人揭示关联之前,听话人要建立起最佳关联是很困难的,但是听话人会期待一个最佳关联的出现,然而真正的关联往往是最弱关联,这让听话人不得不重新审视前文,用揭示出的关联把全文联系起来重新解读,因此,冷笑话的制笑也就是在寻找和最终确立关联的过程中了,回过头来,上面北极熊的傻劲跃然纸上。 (2)古代人物中哪个人算是白领呢?孟母三迁(千)。 (3)食人族的酋长得了病,医生告诉他以后只能吃素,从此食人族的酋长改吃植物人。 这则冷笑话利用了谐音手法将原本不相关联的事物联系起来,这种联系本身就是思维机智跳跃的显现,而且在冷笑话中只要有关联,不管多么不可能或是不协调都是可以被接受的。这种不受常规约束的语言因为其看似牵强的关联联系起不相关的事物因此产生了让人发笑的特点,这就是这类冷笑话的作用机制了。 4. 结论 当然我们不能说冷笑话完全只是恶意地嘲弄,从冷笑话来看,它体现了一种特殊的幽默观,一种轻松看待生活的态度,勇于挑战传统的桎梏。冷笑话的发展,或许只是昙花一现,就像很多新鲜事物一样很快的消亡,但是冷笑话这一语言现象的出现却是特定时期的思想的反映,是作为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下的特殊语言现象。 参考文献 1. Sperber, D& Wilson, D. (1986). 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 [M]. Oxford: Basil Blackwell. 2. 辞海[Z]. (1999).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3. 车文博. (2003). 后现代主义思潮与人本心理学 [J]. 心理与行为研究, 2, 86-88. 4. 何文忠. (2003). 论话语交际中的幽默原则 [J]. 外语教学, 24(4), 11-15. 5. 何兆熊. (2005). 新编语用学概要 [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6. 刘平. (2006). 英语言语幽默的语用认知赏析---以关联理论和消解理论为视角 [J].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17(2). 7. 王朝培, 刘世英. (2004). 言语幽默产生的理论要件 [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25(11), 447-449. 8. 王勇. (2001). 由关联理论看幽默言语 [J]. 外语教学, 22(1), 23-27.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热烈庆祝小组创建10周年! (安德烈大叔)
- 我已经无聊到……想发言了…… (·)
- 今天是07/06/2023 (一直鱼)
- 今天是2021年3月18日 (安德烈大叔)
- 今天:2019-09-20 (V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