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锣荐书】《宫女谈往录》《非暴力沟通》《设计中的设计》
南锣书店(等你来邂逅!)

《宫女谈往录》 ——@陈学军推荐
这是一个晴朗的冬日,我独自漫步到颐和园—这座昔日的皇家园林。冬天的颐和园寂静而清冷,冰封的湖面上覆盖着薄薄的白雪,古树上光秃秃的树枝在寒风中摇曳。这样的环境最适合独自一人来享受,因为可以让心安静下来,进入读书和沉思的境界。
在古色古香的茶楼里坐下来,没有别的游客,伴着桂花茶的清香,我打开带来的金易著的《宫女谈往录》(以下简称《谈往录》)细细品味。
作者金易老先生祖籍汉军旗,194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有深厚的文史学养。在凄风苦雨般的四十年代的北平,金老结识了一位老宫女,他尊敬地称她作“何妈妈”。这位何妈妈年轻时被称作“荣儿”,从十三岁入宫贴身侍奉慈禧前后长达八年,后来由慈禧指婚,赐给一个太监。在丈夫死后,先后遭遇日本人、地痞和警察的残害,晚年只落得当佣工度日。
在何妈妈在金老家当佣工的几年时间里,金老请她详细讲述了她当宫女时的经历和见闻,大致可以归纳为三条主线:一、宫女的生活;二、慈禧的起居;三、光绪的轶事。

老宫女娓娓道来的故事既详细、生动又真实,是弥足珍贵的史料,其历史及文学价值不亚于著名的《德龄公主回忆录》。
金老的文字语言流畅,在平淡中透出深沉、大气的底蕴。作者感情真挚,正像杨乃济在序言中所说的,“文字间洋溢着对弱者的同情,对人间不平的愤懑。从先生的字里行间,我仿佛看到那与笔花同在的大滴大滴的滚滚热泪。”
《谈往录》是以那拉氏晚年生活为中心,反映她穷奢极欲的宫廷享乐,从宫女讲述的慈禧的生活细节中,“可以领会到封建统治者等级森严的残酷制度”,其实质就是少数人剥削压迫多数人,就是把一个人(或者一个家族、一个特权阶层)的利益置于民族或国家利益之上。
在这种本质之下,书中也讲述了慈禧作为一个人所具有的丰富的人性,例如既有对珍妃的仇恨和冷酷无情,也有对太监、宫女不时表露出的温情的一面。这些描写比某些脸谱化的定性让人觉得更加可信。
老宫女讲述中的光绪皇帝既是一个极为正派的人,又对自己所挚爱的珍妃一往情深,对爱情忠贞不渝,让人对这位命途多舛的不戴枷锁的囚徒皇帝产生出深刻的同情和由衷的敬佩。

同样值得同情和敬重的还有那位老宫女,虽然她的一生命运非常悲惨,但直到晚年她仍然保持着做人的高贵,无论谈话、举止动作,还是为人处世各个方面,都值得人尊敬。
书中有一章描述庚子年间慈禧仓惶逃离北京,一路上没吃没喝的窘况,以及荣儿在西行路上舍生忘死、尽心侍奉主子的故事,让人印象尤深。荣儿不愧为“义仆”,用金老的话,“她确确实实是个奴才,但她有为人的道德!”
今天距离慈禧作威作福的大清国之寿终正寝已经接近一百一十年,离“白头宫女诉说慈禧旧事”的时代也超过一个甲子,物换星移,现在读这本书,的确已有隔世之感。
望着窗外白雪皑皑的昆明湖和依然耸立于万寿山之上的巍峨的佛香阁,这些在书中也曾由荣儿描绘过的景色,终于物是人非了。
我庆幸自己生活在一个进步了的时代,中华民族经历了无数苦难之后,中国人才终于站立起来,有了不做奴才的自由。但是,我也清楚地知道,中国是一个封建传统根深蒂固的国家,国家在外表上的现代化并不表明各种制度和观念已经彻底摆脱了封建专制的桎梏和愚昧无知的状态。
只有始终追求独立的人格、自由的思想和坚持真理,我们才能避免落入成为权力的奴才或者金钱的奴才的可悲命运,
才有可能一步步接近自由、平等、博爱和文明、公平、正义的美好世界。

《非暴力沟通》 ——@Sue推荐
你是一位“暴力沟通者”吗?你曾经被“暴力”的沟通伤害过吗?通过阅读《非暴力沟通》或许你会得到答案。 我曾经是一位暴力沟通者,曾经也受过暴力沟通的伤害。性子耿直,图一时嘴快,伤人却不自知。 生活就像不断前行的列车,不断前行,为什么有的人将生活、工作等事都处理得尽然有序,有的人却不能? 卢森堡博士将从沟通的视角上剖析,通过真实的案例分析,练习,介绍非暴力沟通的路径,让读者了解非暴力的沟通方式如何化解矛盾、冲突,透过言语直指我们背后的需求。通过反复践行非暴力的沟通的方式,不仅能加深对人的理解,而且有利于各种关系的经营。

作为父母,或许你会少些指责、比较;作为恋人,或许你会少些脾气;作为子女,或许你会更好理解父母的老习惯与老方式;虽说不能要求他人完全接纳全新的非暴力沟通方式,但是父母、恋人、子女、老师的改变是一股强有力的力量,将潜移默化感染身边的人。 在书中还涉及关于倾听部分的内容也让我印象深刻,想起每次朋友或者亲人跟我们分享自己的遭遇,但不知道自己会陷入阻碍倾听的窘境,急于给予建议、进行比较、说教、安慰、回忆、同情、寻问等,这些东西有用,但是更需要先考虑对方当下的情绪与需求,再因人而异给予合适的反馈。 《非暴力沟通》它能让生活“慢下来”,让我们有路径
第一步:观察,说出事实
第二步:要体会和表达感受
第三步:需要,找到情绪的根源
第四步:请求帮助,要什么不要什么都要说出来。
审视自己的沟通方式,体会自己或他人的情绪与需求,反思当下的状态。 它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式,实用且常新。 每次翻读都能再次审视自己的践行,有所体悟再反过来落实践行。
作者简介:

马歇尔·B·卢森堡博士是国际性缔造和平组织非暴力沟通中心(CNVC)的创始人和教育服务主管。 马歇尔·卢森堡博士由于在促进人类和谐共处方面的突出成就,2006年他获得了地球村基金会颁发的和平之桥奖。 卢森堡博士早年师从心理学大师卡尔·罗杰斯,后来他发展出极具启发性和影响力的非暴力沟通的原则和方法,不仅教会人们如何使个人生活更加和谐美好,同时解决了众多世界范围内的冲突和争端。

《设计中的设计》——@不吃鱼的猫推荐
这本书从头到尾贯穿了原研哉对于“设计”的一个重要观念,他认为设计不是一种技能,而是捕捉事物本质的感觉能力和洞察能力。 虽然书中很多章节所谈论内容不同,但是大多都是围绕着这一观念来展开论述的。 在书中作者为我们介绍了一个有趣的展览“RE—DESIGN——二十一世纪的日常用品再设计”,为我们揭示了“日常生活”所具有的无限可能性。 “RE—DESIGN”所表达的是通过重新审视生活周边的设计,以最平易近人的方式来探索设计的本质。 其中设计师坂茂重新设计的一个方形卷筒的卫生纸就很具有代表性,其设计的出发点是利用方形卫生纸卷筒所产生的阻力,从而传达出节约能源的观点,同时解决了圆形卷筒卫生纸在排列时会产生很多间隙的问题。 当然,这一设计的目的并不是要方形卷筒的卫生纸完全替代圆形卷筒卫生纸,而在于唤起人们对“设计”的批判性认识,去近距离感受设计间的不同。 从这种视角出发,设计本身就能够成为人们思考生活、与生活互动的一种交流方式。这也让我深深地感受到,设计不仅仅是一种技术层面的存在,当我们换一种角度来看待设计时,便会对生活本身建立起新的认识与理解。

“设计师坂茂-方形卷筒卫生纸” 说到设计,大多数人的第一感觉可能会认为设计就是为满足人的需求而存在的。 原研哉则在书中提出一个具有深意的观点,他谈到市场营销如果只是关注到消费者所表现出来的倾向性,生产满足消费者内心需要的商品,这只能体现市场对生活的依顺。 在他看来,设计应该在于帮助人们形成对生活环境的合理看法,在设计中融于更多文化的因素,思考如何生产出能够吸引其他市场和文化的产品,在适应市场的同时,用心推动消费者的审美意识,实现具有引导性的设计。 从这一观点来看,设计这一词汇所承载的意义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他人需要,它还可以作为一些有价值、有意义观点的载体,将更多有益的观念传递给大众。 从原研哉的语言中能够感受到他对设计的独特思考
“设计基本上没有自我表现的动机,其落脚点更侧重于社会。解决社会上多数人共同面临的问题,是设计的本质。 在问题解决过程——也是设计过程中产生的那种人类能够共同感受到的价值观或精神,以及由此引发的感动,这就是设计最有魅力的地方。”
如此,“设计”宛如一面镜子,提供给我们观看世界的另一种方式。
欢迎广大书友参与【南锣荐书】,撰写书评、分享心得、共同学习。 凡采用者书店赠送南锣饮品一份,以资鼓励 :) 投稿邮箱:nanluobookstore@qq.com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最近在读|长期主义🧀 (kirakira)
- 求荐书|求推荐游记类书籍 (潇潇)
- 书友组队|我有一些二手书,各种原因没看,或者看完了,有书... (一只鲸鱼的翅膀)
- 求荐书|需要自救。 (平安喜乐)
- 最近在读|毛选第一卷 (Cind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