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个关键理念和10条规则,帮你养出优秀孩子
春希阅读(家教重于泰山,成长就是使命)
大家好,欢迎来到春希阅读。我是今天的领读人魏健。今天我们要共读的是《父母平和,孩子快乐》的引言和第一部分。我将用9分钟左右的时间,陪您共读。

养育优秀孩子的三个关键理念
我曾经看过一部叫《蝴蝶效应》的电影。在电影中,主人公一次又一次回到糟糕的童年,试图更改自己的过失,每一次改变自己的行为,他的命运都会发生一次天翻地覆的变化,就像蝴蝶效应一样,一次轻轻的,翅膀的扇动,最终可以引发一次海啸。
身为父母,我们给孩子设定的每一个规则,每一次对孩子的训诫,都会如蝴蝶效应般影响孩子的一生。没有哪一种职业,像“父母”这种职业一样,需要每时每刻都保持高度警惕。
养育孩子可能是很多人生命中最大的挑战。有些家长拼尽全力,换来的只是心力交瘁,以及孩子的叛逆不理解;有些家长看似漫不经心,却能养育出一个快乐、阳光、自律、受人喜爱的孩子。在这背后,关键的区别到底是什么呢?
曾经为无数家庭提供育儿指导的劳拉-卡洛姆博士,在接触成千上万个案例之后,提出了一条核心原则:你应当跟你的孩子建立关键的情感联接。
一些看似无解的教育难题,只要与孩子建立紧密的情感联接,就会迎刃而解。
与孩子建立情感链接之前,父母需要调整自己的情绪,这是与孩子建立情感链接的前提和基础。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成为平和的父母,才有可能养育出快乐的孩子。
有了平和的心态,就足够了吗?并不一定。很多父母性情平和,但他们的孩子却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蛮横无理,好逸恶劳。“平和父母”不等同于“什么也不管的父母”。相反,他们会给孩子设定一个很高的目标,只是在指引孩子走向目标的过程中,他们采用引导而非控制的方式,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孩子和父母都会感受到快乐,而非痛苦。
“自我调整、建立联结、引导、而非控制”是贯穿全书的三个重要理念,如同养育孩子的三个“心法”,当你遵循这些原则的时候,可以忽略一些行为上的偏差。这也是本书三个部分的重点。
在介绍完引言部分之后,我们来一起看一看书的第一部分:
如何自我调整,成为一个平和的父母?
一、保持正念
在坐飞机的时候,空服人员会建议,当遇到机舱失压时,带有幼儿的乘客应该先把自己的氧气面罩带好,然后再关照自己的孩子。在自我调整方面,父母也应当给孩子做出表率。一个整天发脾气的父母,孩子的自我调控能力也不会好到哪里去。
调整自己的第一步,是保持正念,让心理恢复平衡。所谓正念,也就是说,我们既能够关注当下的情绪,又有调整情绪的能力,不被情绪所控制。
当然,想做到这一点并非易事。因为人的情绪往往被人的潜意识控制。一旦情绪的红灯亮起,人往往会失去理智。
好在,正念也是可以练习的。每天花几分钟练习正念:关注当下,又对当下的一切事物不做任何评判。
如果暂时做不到,那至少还有一个简单易行的办法——在情绪的红灯亮起时,不要采取行动,而是去思考。

二、自我疗伤
如果仍然控制不了情绪,你就需要对这种现象进行深入思考了:我到底为什么会反应如此激烈?
事实上,我们的愤怒往往来自于童年创伤。如果童年的时候你在某些方面受过创伤,你一定会发现你在教育孩子时,只要碰到这根“高压线”,就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
比如我认识一个女孩,她来自一个重男轻女的家庭。她为了摆脱父母对她的偏见,做了很大努力。后来她生了一个女儿和一个儿子。她一定要女儿比儿子强,因为她认为,女孩子只有更优秀一点,才能跟男孩子获得同样的尊重。“童年受到的轻视”就是她的高压线。
由创伤而生的愤怒可能会反复出现。这个时候你就要对自己保持高度的觉察:这是你的问题,而不是你孩子的问题。
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往往可以发现通往自己内心创伤的秘密地图。从这个意义上讲,在教育孩子时发现的自己的弱点,也是觉察和疗愈的最佳时机。
作者也给出了治愈童年创伤的方式:有意识地觉察、按下暂停键打破循环、重塑自己的人生故事、释放压力、寻求支持。
对自己多一分觉察,你和孩子就多了一次拥有幸福的机会。

当自己或孩子情绪失控时,应该怎么办?
身为父母,大家都有“道理我都懂,但就是做不到”的困惑。就算你看了一百本育儿书籍,但在遇到实际情况时,仍然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这个时候应该怎么办呢?
作者给出了一些实用可行的小技巧。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1. 自我隔离。用一些方法释放情绪,或者稍事休息。
2. 改变思路,调整感受。如果觉得无法停止愤怒和吼叫的时候,换个角度思考问题:无论孩子的行为有多么恶劣,他都是在大声呼救。
3. 寻求支持。寻求家人或朋友的支持,帮助你度过情绪失控期。
4. 推迟行动。当愤怒或者想要吼叫的时候,等一等再说话和行动,避免使用任何语言和身体暴力、威胁等方式,甚至可以推迟到第二天再说让你情绪失控的事。
5. 积极提醒。写下自己的美好愿望,并经常积极想象它能实现。
6. 邀请家人监督。请孩子和他人监督。
7. 深入觉察。看看情绪失控的背后到底是什么?
8. 无条件包容孩子。让孩子知道你的爱,并能自由、安全地释放情绪。
情绪快要失控的时候,不妨试一试这些方法,它们会带你走出情绪的泥淖。
当然,一个平和的父亲或母亲,自己必然也是一个幸福的人。当父母完全失去自我,人生一片苍白的时候,他是根本没有办法好好对待孩子的。
要成为平和父母,一定要先把自己的生活料理好。关照自己的情绪,给自己一些小小照顾和小小惊喜。自己开心,才能把快乐带给孩子。
有很多家长可能会问:作为家长,难道一点情绪都不能有吗?
我的理解是:不是不能有,而是需要能调整和控制它,把它控制在一个必要的程度。
作为爸爸妈妈,我们也可以发脾气,但以不伤害到孩子为准。比如,儿童心理学家汉姆·吉诺特博士曾经讲过一个故事:
一个母亲被自己的儿子托尼搞得很抓狂,因为他总是把小宝宝吵醒。于是她就按照吉诺特教她的方法,对着孩子恶狠狠地说:
“我非常生气,非常非常生气,我要打人了!所以,快跑,快去逃命!”
儿子托尼马上跑开了,过了两分钟,他伸了个脑袋进来,问“我现在可以回来了吗?”
这个母亲严厉地说,“不行,除非你想出办法不让妹妹再哭。”后来她发现,儿子头上裹了个毛毯,在房间里走来走去,发出滑稽的声音,逗得妹妹格格笑。
作为父母,有情绪并不可怕。如果孩子知道,妈妈的情绪并不会伤害到我,结果也可以很好。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欢迎关注《眼睛只能看到心愿意理解的事:绘本故事读写七讲》 (风烟寺)
- 青少年防手机沉迷守护计划 (清风。)
- 活动招募|《小鹿斑比》绘本故事会,和你共读“斑比”在变化... (象美美)
- 家教老师一名 (豆友280471634)
- 侄子10岁了还是只能读有拼音的图画书,是不是有点太菜了😰 (待宰的沉默糕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