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王勾践剑引发的该段历时的思考
来自:diqzhang
春秋越王勾践剑体现了当时短兵器制造的最高水平,被誉为“天下第一剑” 。
如下图所示:

整体形态像一根凌厉的羽毛, 剑身上布满了规则的黑色菱形暗格花纹,正面近格处有“越王鸠(勾)浅(践)自作用剑”的鸟篆铭文,剑格正面镶有蓝色玻璃,背面镶有绿松石 。整体制造工艺水平在今人看来依旧是很高的,造型涉及依旧是很美的,何况当时的春秋时期,天下第一剑当之无愧。它的使用者是越王,贴身之剑,其贵重程度可见一斑。
我们再来看看越王之貌,如下图:

严峻冷酷的形态,不怒自威,王者之风尽显。一个人有多隐忍,随之而来的也就有多冷酷,这可能是帝王必备的品质,无关对错。能够身居草塌数年之久,意志不改,非常人之能。但是也可以看到他自己本身也深知人性的弱点的存在,否则不会有卧薪尝胆之记载。 然而吴王夫差也并非等闲之辈。
吴王夫差与他之间有灭国之恨杀父之仇,两人可谓不共戴天,誓死不容。这才有了吴王夫差最终自刎的结局。但是,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典故无人不知,这是勾践之为人。但是,这两封关于该内容的书信,是吴王夫差兵败之后,为了给自己寻一个身保,写给勾践灭吴当中举足轻重的两个大臣,范蠡和文种。提醒二位,给我一个活路,你们也会有一个活路。否则,你们的结局就是,一个兔死狗烹,一个鸟尽弓藏。而后,两位大臣依旧是一致要求斩草除根,以绝后患。
文字简短,但反应的内容丰富。
一个是吴王夫差,跟勾践交手了一辈子,两个人的了解程度已经到了到了此等地步,知道勾践的为人。互相实力更是一清二楚,哪几个是能干的,起关键作用的人物是谁,勾践决定事情的命门掌握在哪里,同样也相当清楚。并且,更加清楚的是,两位大臣跟了越王一辈子,也深知两位大臣对越王的了解,否则不会派人冒死送书,寻求生机。
另一个是两位大臣,可想而知的是,范蠡文种二人能够一致上表,斩草除根之主张,很有可能是经过私下讨论的,身为臣子忠臣良将之本分,甘冒生死,也要替王分忧。不得不感慨当时的人,对于忠义的追求是超过生死的。 逼死夫差之后二人的表现又不尽相同,范蠡假死隐世,传说做了商人,总之,这个名字随着夫差的死,不见了踪影,人也不知去向了。 文种则长期称病不朝,过着闲云野鹤般的生活。 但是,即便如此,勾践依旧不容,最终赐剑自刎。 可见,文种对越王的了解,不如范蠡。范蠡知道越王想要的是一死了之,而在报仇事成之后,范蠡也确实圆了王的愿,以假死相赠。而后,过上远离官场的生活。 而文种,却认为越王会有恻隐之心,已身居太平,何必杀戮。 但是,即便身居相位,文种依旧低估了越王的冷酷。
越王勾践,自私冷酷到了极致,这,也许就是几千年来数不清的王侯将相,都具备的一般常人难以理解的感情。能够如此冷酷,也一定经历了常人难以忍受的悲愤压抑和痛苦,灭国之恨,杀父之仇家,随随便便一个字眼落到一个平民百姓身上都不堪承受,试想,你建立的好好的家园,被外来人员频繁反复的东拉一泡屎西撒一泡尿,贵重物品随意取用,妻子儿女被随意凌辱,父母兄长被杀之而后快。生不得生,死不得死。这也是越王隐忍和痛苦到极限之极限,他可是一国之王啊,备受尊崇,竟要接受和经历如此常人都不能忍受的不堪,他的内心又如何能够善罢甘休,才会有卧薪尝胆,因为心比胆更苦而无人能诉。以至于才会冷酷到最后,范蠡文种二位尽心竭力辅佐之人,也不会轻易放过。 也可以看到他们二人虽贵为国相,为人臣依旧战战兢兢,王命不可不从。 但是也是誓死报效国家和人民的忠心。事成之后,身能全则全,不能全也无悔。
越王对剑的追求,可以看得出来是对事物的追求很高的,如此之人,忍受常人不能忍受之苦,后来的冷酷无情也是帝王之属性,因此,史书多为传唱卧薪尝胆之功,而忽略鸟尽弓藏兔死狗烹之悲哀。 李世民一代贤君,又岂不如此?亲手杀父弑兄。 没有人经历过他们的经历,没有人懂得他们的无奈。也没有人喜欢自己成为一个如此讨厌之人,于是,李世民就呕心沥血还大唐一个太平盛世。越王就给春秋史书写上最后一代君王。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其他|“文心一言X1 Turbo”对古代艺术品的识别情况 (𒀭Dennis Ma)
- 中国古代史|独孤皇后为什么不敢打压隋文帝的宠妃宣华夫人? (白玉茶)
- 中国近现代史|历史悠久 (不知名的书友)
- 中国古代史|① 唠不完的晋史(单贴连载中)| 让天下没有难读... (甲午燊燊)
- 其他|武则天与秦始皇的终极碰撞 (杨晞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