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问题讨论:齐桓晋文
f(x)(人歌人哭水声中)
孟子的齐桓晋文之事,逻辑我还是有点顺不下来。
特别是“ 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50),然后快于心与?” 这个主题是怎么跟之前的仁术衔接的?中间没有过度,突然转变方向。
“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62);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63)!今王发政施仁(64),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途,天下之欲疾其君者(65),皆欲赴愬于王(66):其若是,孰能御之?”
这一部分的逻辑是指:如果齐国有了了这些基础就“大”了,是这样吗?但是论证是不完整的,因为没有说邹国弱小的原因。因此不能构成证据。
最后又说道民有恒产的问题,这个跟之前又是不同的话题,中间也没有衔接,是意味着民有恒心之后,就能达到“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途,天下之欲疾其君者(65),皆欲赴愬于王”的结果吗?但是恒心这个概念之前并没有出现,是怎么同之前的主题勾连的呢?
看了一些解释,觉得都是推测的吧。如果学生这样写作文,肯定是要提醒他把前后分支主题之间的关系说清楚的,否则总体逻辑关系就显得混乱,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