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没救了,喜欢上刘瑜了。。。
来自:罗马10号
如果回想这学期繁忙而单调的百分之九十时间泡图书学习的生活,让我想起为数不多的几个极佳的精神享受之一,就是读了一本叫《送你一颗子弹》的书。回想繁忙的一学期中,读这本书的那几天就像烈日炎炎下被晒的眼冒金星,喉咙冒烟,快要中暑时忽然走进了一边树荫下,看到了小溪和清泉…… 起初还是因为偶然在人人网上看到了一篇分享的名为“一个人就是一支队伍”的文章。觉得写的相当精彩,让作者写道她在美国上学过程中单调的生活让我深有共鸣。然而其中有段话说到: “真正的绝望跟痛苦、悲伤没有什么关系。它让人心平气和,让你意识到你不能依靠别人,任何人,得到快乐。它让你谦卑,因为所有别人能带给你的,都成了惊喜。它让你只能返回自己的内心。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不同的自我,他们彼此可以对话。你还可以学习观察微小事物的变化,天气、季节、超市里的蔬菜价格、街上漂亮的小孩,你知道,万事万物都有它值得探究的秘密,只要你真正-我是说真正-打量它。 当然还有书、报纸、电影电视、网络、DVD、CD,那里面有他人的生活、关于这个世界的道理、音乐的美、知识的魔术、爱的可能性、令人愤怒的政治家...我们九九八十一生都不可能穷尽这些道理、美、爱、魔术的一个小指甲盖,怎么还能抱怨生活给予我们的太少。” 是啊,生活中有那么多值得我们关心,体会,欣赏,发现的东西。让喜欢了丰富的社交生活而暂时沉浸在刻苦读书的自认为”单调”生活中的我忽然眼前一亮,被作者那善于发现生活的美的敏锐深深打动。于是,我就好奇如此的好文是从哪里来,就进一步找到了它的出处,这本书:《送你一颗子弹》。 从豆瓣上才看到作者叫刘瑜。“ 网名drunkpiano,75年生,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博士,曾任剑桥大学政治系讲师,现任教于清华大学人文社科学院政治系。为《南方周末》写时评专栏、《新周刊》写书评影评专栏。书:《民主的细节》(美国政治观察专栏集)、《余欢》(小说)。兴趣:民主与民主化、政治经济学、各国革命史。 ...“(转自豆瓣网)。原本就对此文的好感加之作者的名校经历更加强了我读此书的冲动,于是立刻找到的电子版的下载。 这本书就属于那种开始读就放不下的。紧张,繁忙,枯燥,压力之下,这本书中描述的生活小事中渗透的幽默,理性,智慧和真性情让我一头扎进去就难以放下,几天时间利用生活中必做之事的空隙中读完了它。阅读过程中时而让我忍不住扑哧笑出声来,时而深有共鸣,时而感动其中,时而深受启发。阅读此书又给我带来了那种久违的因为做一件事能让我享受到忘了当时自己所处的时间和空间的状态。无聊的讨论会上,感觉时间难熬的我拿起此书偷偷阅读的时候就感觉时间健步如飞。凌晨1点在中餐馆门口站在一帮party刚过的醉醺醺大呼小叫的美国人中间排队的时候,拿起此书,就享受在阅读的快乐中让我几乎忘了周围所处的坏境…… 我读书不多,但此书给我带来的享受印象深刻,以至于读到此书接近末尾时让我陷入了既想忍不住快些读完,又不忍心读完怕看完了没什么看而带来的失落感的矛盾之中。读完此书后的多日,我一直陷于一种对此书回味再三的享受,读完了的失落,和因为书的精彩带来的愉悦和回到对现实生活的平淡的无奈这样的状态中。 其实内容并不像这个有些硬朗的书名:“这本书里记录的是作者2005—2009年左右(尤其是2006—2007年)生活里的点点滴滴。”(转自豆瓣网) 就如作者本人所说说“在这本书里,被“审视”的东西杂七杂八,有街上的疯老头,有同宿舍的室友,有爱情、电影和书,大到制度,小到老鼠。由于我写这些东西的时候,出发点并不是写一本书,所以不同文章往往风格迥异,长短不一,质量不均,随着社会形势、荷尔蒙周期以及我逃避生活的力度而起伏。” 拥有了非常愉悦的阅读体验夹杂着感动之余,我对此书的作者刘瑜产生了很大的兴趣,于是在网上搜索,了解到她的信息。 在读完此书之后,我已经被刘瑜的智慧,幽默,真性情,对文字的运用所征服。在了解到更多的她的资料后,感叹世间竟有如此完美之人:典型的成绩优异,名校经历一路上来的”女强人“,就这一点也罢,可思想却如此深刻,文笔如此犀利。理性时表现出胜过男人的清醒与睿智。而又不失敏感,率真,和对生活充满各种丰富体验的理想主义的激情。你说名校出身,文字写的好也罢。可是人又偏偏长的那么美,精干,利落,平易近人中又透露着温柔,羞涩与高雅。你说名校出身,文字写的好,人长得美这已经是世间少有吧。可竟然连声音都那么好听!刚在豆瓣的drunkpiano小组上意外的发现了她的一个名为”作为生活经验的政治的论坛“的音频眼睛,声音那个动听啊。。。(我是不是没救了?) 于是乎,我在网上疯狂搜索关于她的所有信息。甚至在百度里以“喜欢 刘瑜 送你一颗子弹”为关键词搜索寻找共鸣。在老罗海淀演讲后发布的照片中意外的看到了刘瑜老师时,我眼前一亮。在《开卷八分钟》中的常常目录书单上拖拽细小的鼠标下滑按钮的过程中看到刘瑜老师的另外一本很有名的《民主的细节》,让我一阵惊喜。在豆瓣竟然发现了一个叫做“drunkpiano”的小组时,我激动不已,津津有味的阅读着里面的每一个讨论刘瑜老师的帖子。 看完此书看豆瓣上一个网友在名为为“爱上刘瑜,遇见可能的自己”的评论中第一句中写到“我确定自己爱上了这个女人”。我不知道一个人因读完一本书而喜欢上一个作者的事情发生概率有多大。但是我感觉我和这位网友有同感。读一本书就是与作者的心灵的对话,我想因为了解一个人的心灵或者至少是思想的一部分而对此人产生好感是很自然的事情吧。 最后想说,本人如此拙劣的文笔无论想如何极力形容刘瑜老师的书的精彩和她本人美丽都是在是太显苍白无力与过黯然失色。只有真正去读她的《送你一颗子弹》和去体会其中一段段的文字,才能真正体会到刘瑜老师的魅力。 我知道这篇文章显的我很没救了。作为一个26岁的人来讲如此不淡定,如此毫不掩饰的表达他对一个女作家的的喜爱,甚至是有点着迷实在是有些不得体,甚至有些难为情的,可是没办法了。我觉得我真的是喜欢上刘瑜老师了。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此生唯一一次八卦 (乙小乙)
- 当刘瑜和杨澜相遇,会怎样? (rainbow)
- 除了刘瑜,你们还爱哪位作家? (小样)
- 新书巨变第二天 (夏虫)
- 女神讨论群。 (诗人大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