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醒来的女性》第二章:写给女大学生 --之学业与发展篇
来自:editor
我们每个女大学生都是在艰辛的努力之后幸运的进入了大学校园,我们从高中之前就知道学业对我们人生的重要性了。在进入大学之前,家长和老师对待男生女生的学习,都是一样严格要求的;我们可能也没有觉得学业的重要性对于男女,有什么差别。但是进入了大学,我们就会感到一股股社会之风向我们吹来,比以前家长和老师的教育对我们的影响力还要大;这一股股风很可能会冲淡学业在我们心中的重要性,削减我们努力学习的信心和劲头。在此我们要提防四个陷阱和障碍对我们的未来施加不利影响: 第一是‘新读书无用论’ 第二是 学院性别歧视 第三是 职场性别歧视 第四是‘女性家庭第一论’ 1. 新读书无用论。 现在大学生就业有难题,找工作时学历和成绩比不上家长的人际关系靠谱,对我们来说这种现象已经是常识了。所以有很多人会说大学学历不值钱,在大学里面努力学习没有用了;说读硕士博士是因为找不到工作,是没能力的表现,浪费时间;甚至有了知识不能改变命运的说法...... 但是稍微有点头脑的人想想就知道,现在连有大学学历的人都有可能就业难,那么没有大学学历会怎么样?同一个人,读了大学去去找工作绝对不可能比不读大学找得更差。社会选择人才的标准提高了,人们除了往更高标准去攀登没有别的办法--好比洪水不断上升人们只有不断登高才有可能活命,你觉得登高也没用就不登了,那你就比别人淹死的快些。虽然说学历低的人也有发达的机会,但是全社会这种机会没有几个名额,这些名额再轮到没关系没背景的人们身上,就更少了,大部分人还是要用文凭来证明能力。 上一次读书无用论泛滥在六七十年代,那时候大家都深信不疑,都认为世道就是永远这样下去了,读书永远不会有用了,能够分配到国有企业去才是最实惠的;后来社会一下子变过来了,变成文凭很值钱。但是大部分那些荒废掉学业的人却再也拾不起书本来了,那些当初幸运的分到国有企业的女工,也纷纷在中年下岗了。 人青年的时候经受点挫折不见得是坏事,但是中年没有学历加上下岗就是纯粹的倒霉,即使少数下岗女工奋发创业了,那也是要以折寿为代价的。我们现在选择读研究生,也许看似错过了一个就业岗位,但是就业岗位永远是可再生资源,你研究生毕业的时候还会有新的岗位冒出来;但是你如果工作了几年再想重返校园,拾起书来读研究生,可就没那么容易了,到时候会有各种因素牵扯着你。 为什么说高学历将来必然有用呢(在你不改行的前提下)?就是因为现在的社会氛围不尊重知识。尤其是理工科的学生,本来学业最难,但是找工作不受待见,工资低,搞得很多学生没动力不好好学了,好好学的也出国去了---大学生虽然可以说‘泛滥’,但是好的理工科学生可不泛滥,永远只有那么点。中国不靠自主科技研发过了这么多年,还能在维持多少年不重视自主研发呢?十几年后要依赖自主研发了,但是人才上就断档了:当初没好好学的人没法任用,出国读书后没找到工作不得不回国的人水平不够好(从现在的‘海待’趋势可以看出来),在国外有了不错的工作经验的人才呢?人家在国外定居的好好的,要把人家大批的搬回来,要给人家多少工资人家才肯呢?所以还是用国内高学历,有多年工作经验的理工科人才最合算。也就是今天好好学习的的理工科本科生。十几年后我们三十多岁不到四十,不论对于男人还是女人都是人生中最好的时光。 如果你已经是一个理工科女生,专业已经是无法更改的了,不妨好好学习多钻研,一定要读研究生(理工科如果只读本科基本没发展)。如果男生们本科就可以找到工作了,所以不屑于上研究生了,那就让他们不上好了,如果有人说你们是因为找不到工作才上研究生的,那就让他们讲好了;造成若干年后持有研究生学历的理工科人才是女多男少,不是很好的事情吗?理工类行业不像其他行业---没读过该专业的人也可以通过自学和培训来胜任那个职业,理工科是没学历就等于没知识,学历低就等于知识少;学历不如你的同辈人再想学起来也是为时晚矣。 读大学,考出好成绩也不仅仅是为了参与国内的就业竞争,也是为了出国。有本科学位和好的成绩可以用来申请美国的全额奖学金出国硕博连读,比在国内读省时省钱学历还更值钱(国外给全额奖学金的学校不会是很差的);如果在国内读完博士并有好的科研经历,再申请出国做博士后,就连GRE和托福都不用考了。女生出国的动力应该大于男生,因为女生在国内无特权,受歧视多(除了工作方面还有很多其他方面),国内外女性享受的权益差别很大,有条件出去感受一下的女生都应该出去一次。不管你是定居国外还是回国,将来具有海外高学历的中国女性越多越好。 2. 学院性别歧视 女生能不能和男生学习一样好,一样有才能呢?全国高考录取女多于男,女状元多于男状元已经说明了问题。但是‘女生不如男生脑子灵’‘女生不如男生有创造力’等声音还是顽固的像一只只挥之不去的苍蝇,从我们小学一直嗡嗡到大学。从小我们是听着不少大人说着‘女生靠细心小学初中成绩好,到高中智商就低于男生了’的话长大的。很长一段时间,大学女生录取分数线是高于男生的,招生体制用霸道的手段强行维持着‘女大不如男’的传说。后来,当男女分数线差异受到挑战,女学生们受到了来自家长更多的鼓励和来自社会更大的前途压力的时候,女生在高校被录取的人数开始赶超男生。 ‘女大不如男’的传说站不住脚了,另一种为老套性别论辩解的声音开始不绝于耳:‘应试教育适合女生,不适合男生’‘女生不过是靠用功,细心和死记硬背取胜,并没有什么创造力’‘高考题目变容易了,于是细心的女生就占便宜了’,现在居然又有教育界的人公开宣称对女生在高校人数增多‘深恶痛绝’。谁不知道中国千年科举制度,八股文是应试教育的极品样本,应试是中国男人自古的拿手强项,自古是男人赴考女人只有羡慕的份,怎么会是男孩的应试技巧不如女孩?当女生的高考分数线被人为设定高于男生,造成校园男多女少的时候,这位对女生增多‘深恶痛绝’的老师是否曾经感到教育体制出了问题,太不适合女生的发展了?英国与美国的教育并非和中国一样的‘应试教育’,为什么大学的女生都是多于男生?连伊朗允许女生上大学之后,大学里也是女多于男。 这种对大学女生增多‘深恶痛绝’的根源就是‘厌女症’。厌女症是渗透在包括教育界的各个角落的,它的一个表现就是,凡是被认为是女性特有的特性,都被冠以‘无足轻重’甚至是缺点的头衔。比如‘用功’‘细心’这些本来是褒义的词,用在女生身上居然有了贬义的意味,居然成了缺乏创造力,死读书,只会书本上的知识的代名词。难道一个学生用功细心的读书不是必要的优点?难道用功细心是一种作弊或不正当竞争的手段?难道不用功不细心的学生有理?难道用功细心和聪明有创造力互相矛盾,只有不用功不细心的人才可能具有创造力?什么叫做‘女生只会书本上的知识?’现在的高考,任何一道题都是应用书本教材上教过的东西来解决问题的,如果出来跟教材上的知识毫无联系的题目,是哪个考生都不会做的。难道给男生出一道教材知识范围以外的题目他们都能答对吗?至于女生是否比男生缺少创造力,还是等到中国的教育系统什么时候有了可以准确衡量创造力的考试,把男生女生都考一考,再拿结果来说话吧。 自古男权社会就是依靠剥夺女性受教育的机会和外出工作的权利,以及从小对她们灌输‘女孩不该读书’‘女孩读书无用’‘女孩读书有害’‘女性不该外出工作’的认知,来压抑女性的创造力的。现在虽然法律上不能禁止女性上学和就业,但是男权舆论仍然在给女性吹耳边风:‘女生不如男生聪明’‘读了书就业不行也是枉然’。旧时代的坏影响还没有消除,现今的坏影响又加上去,导致有成就的女性名人少于男性,更给男权舆论造成‘女子不如男’的口实。 男人比女人聪明吗?有人可能会说‘当然,因为有研究表明男性的平均智商比女性高3-4分’。首先,人的大脑这么复杂,智商涵盖的方面这么多,是不是一套智商测试题就可以测试清楚的呢?让我们来看一下男女大脑工作方式的不同。女性大脑的两个半球能力均等,而且随时在协作,半球之间不断地进行信息交换,除了具有逻辑思考的本领之外还有直觉判断的本领---也就是不经过推理直接预感到一件事情的因果---这种能力现在还没有科学可以解释,所以没有被承认为智力的一种。男性两个大脑半球就比较的不均等,右脑往往不如左脑发达,所以所谓‘男性理性强’,其实是指男性的‘理性脑半球’强于他自己的‘感性脑半球’,而不是男性的理性强于女性。更重要的是,男性两个脑半球之间协作能力差,信息交换不顺畅,所以男人往往只能交替使用两个脑半球。智商是如何测算的呢?是把左脑得分和右脑得分相加的结果。处理实际问题的时候,女性可以做右脑同时使用,男人只能交替使用的话,在任何一个瞬间,谁的可用智商更多呢?也就是说男女各拿着两把手枪,两把枪的射击频率总合是男人的比女人的高4%,但是女人可以两把枪同时开火,男人只能交替开火,那么能射出更多子弹的是谁呢?这就是为什么男性智商测试分数比女生高几分,但是学习成绩不如女生,投资理财的净收益不如女人多,创业的成功率也不如女人高的原因。 既然女生成绩好,为什么还有教育界的人对大学女生的数量优势深恶痛绝呢?除了厌女症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女生的就业率不如男生,拖低了大学的‘就业成绩’。这是职场性别歧视的直接后果。如果大学不是积极的帮助女生反抗这种歧视,解决女生的就业问题,而是回避问题,厌恶女生的话,就是和男权同流合污了。 3. 职场性别歧视 职场性别歧视不仅包括故意不录用女性,还包括对女性求职者的外表提出无理要求,故意把女性安排在无发展的岗位,不给女性在岗学习提高的机会,以及不给女性以平等的升迁机会等。职场性别歧视的表现及其不合理性我们在前面两章已经讲过,在此不再赘述(mark)。在这里我们讲一下男权社会实行职场性别歧视的根源性原因,以及应对的出路。 男权社会不喜欢女人享有好的经济机会,一边进行职场性别歧视,一边以性别歧视的后果为理由说女人不行,两面夹击是为了什么呢?就是为了牺牲女性利益来暂时缓解社会问题---也就是就业问题。 让女性优先失业就可以更多满足男性的就业需求。 上世纪80年代和本世纪,人大有两次提出‘让女人回家’的提案,就是为了把工作机会让给男人。为什么要牺牲女性的经济机会来保护男性的经济机会呢?因为要维系男权社会。 如果的女人的收入不够养活自己和未来的小孩,而男人的收入比女的多,女人择偶就要把爱情往边上放,以吃饭穿衣为重,于是只要是收入还可以的男人就可以找到老婆。这样女人经济不能独立,地位低,不敢离婚,但是她和小孩又有口饭吃,不会饿死。哇啦,于是男权社会‘和谐’存在,‘皆大欢喜’。但是如果女人经济上没压力了,她们择偶就是以爱情为重了(女性的爱情就是自然的性选择本能,对男性的基因和情操都有较高的要求),而且择偶也不见得是以婚姻的形式了。自然界大部分雄性是没有机会被雌性看上的,一旦女性的择偶观回归自然法则,回归爱情至上,男人要找老婆就不是有点钱那么简单了---长得好的男人可以凭长相,而大部分长得一般的男性想要老婆就只能在讨女人欢心方面下功夫,那么男权就要崩溃了。清末自梳女现象就是一个例证。女人没有自己养活自己的机会和权利则已,一旦有了(丝绸业),就形成一种局面---全村不结婚的女人是大多数,结婚的才是少数。因为那个年代的男人实在没有什么值得女人去爱的地方。现在能够养活自己的女人之所以还会选择婚姻,是因为现在的男人比旧时的男人可爱了。如果女人的经济机会再提高,对男人的情操要求就要水涨船高,拒不改进的男人就没女人爱---女性的经济状况就是这样推动女权发展的,所以男权坚决要压制女性的经济机会。 面对职场性别歧视,在法律不闻不问的情况下,女生坚决不要想绕道而行,用婚姻来取代事业。我们必须要迎着困难上去,来冲破这种歧视。你去绕道就正和男权的意,再说你也绕不过去。拿出你最好的成绩,最出色的表现去求职,去工作,如果你遭遇了性别歧视没有被录用,或者要离开那个单位的话,写一封正式的信给他们表示谴责和抗议,让他们听到一个又一个女性的声音。 职场性别歧视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企业不愿意承担女性生育带来的成本。连纽约时报也报道了国内这一现象:大龄未育的女性就业难,和用人单位说自己近期不想生育人家也不相信。当然惧怕女员工的生育成本,并不能成为企业歧视女性的理由,面试时询问女性的婚育私事也是没有道理的。但是法律是无意纠正这个问题的,我们只有自己用行动来纠正它:就是大家都晚育。现在女性26,7岁生育的很多,你25岁硕士毕业去求职,用人单位必然认为你一两年内就要生育了。如果大部分女性都是30岁以后生育,你25岁去求职,用人单位就会认为你至少5年才会生育,5年对于现今这些短视的企业来说是很遥远的事情,5年之后你有没有跳槽还说不准,他们也就不太会考虑你5年之后的生育问题了。大家都晚育对我们别的方面也有很大好处,可以让我们自由得久一些,美丽的久一些,给孩子更好的经济条件和更成熟的教育。(女性最佳生育年龄在27-34岁之间,是很宽的一个范围,我们后面会讲到(mark)) 4. ‘女性家庭第一论’ ‘女性家庭第一论’不知害了多少女人,现在还在继续害人。这里的家庭指的是婚姻之家。男权舆论说女人应该家庭第一,因为男主外女主内是‘自然分工’---也就是说女人先天条件决定了她只擅长‘内务’,所以让女人以‘主内’为主是一种资源优化配置。 在这里我们先看这个自然分工的说法讲得通讲不通。 人类起源的时候是大家族住在天地之间,不存在固定的婚姻,没有什么家庭‘内务’‘外务’的区别,男女都要外出摄食才能保证部落生存,妈妈阿姨和舅舅都要一起照顾小孩才能保证小孩安全长大。男女的分工区别仅有两点: 第一就是体力上轻重有别。比如一同外出打猎的时候,女人负责挥舞棍棒尖叫着把野兽赶进男人的埋伏圈里,男人扑上去杀死动物。 第二就是婴儿的哺乳只有母亲可以,其他人无法代替。但是当小孩断奶会走路之后,就融入部落中去由阿姨舅舅们一起带了(摩梭古经中的语句‘甥男俊伟伟,全靠舅舅牵’指的就是母系氏族中男人带孩子的责任)。 人类在全自然状况下生存的时候尚不存在男主外女主内的所谓分工,现代人类已经脱离了自然状态了,不可能回归自然了,男主外女主内就更没道理。首先现在稍微体面点的工作都是对体力要求不太高的,男女都可以做,男人的体力除了在违法犯罪方面有优势,在工作方面已经没有优势了;其次,原始人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现在都可以知道小孩爸爸是谁了,爸爸当然应该和妈妈一样照顾小孩;原始人的小孩是妈妈阿姨舅舅一起照顾的,而现在是婚姻核心的小家庭制度了,阿姨舅舅成了外人,不对小孩负有责任了,爸爸取代的是阿姨舅舅的位置。 ‘女人适合在家庭,男人适合搞事业’这种观念是怎么确立下来的呢?就是靠把男孩女孩分开施以不同的家庭教育和社会舆论影响,人为的塑造出男女‘能力范畴’和‘性格特征’的不同,然后告诉你,‘你看男女做事思考方式都是不同的,所以男女就是有别嘛,就该有不同的分工嘛。’这就叫做性别二元论。性别二元论就是强行制造非自然的‘男女有别’,对于‘越界’的男女,可能还会给你扣一个‘扰乱自然分工’‘淆乱乾坤’的帽子。比如细致温柔爱打扮的男性被男权舆论说成‘不男不女,恶心’,粗线条雷厉风行的女性就是‘没女人味,有毛病’---这种舆论就是男权社会在保卫它所确立起来的性别二元论。其实人性中本来没有所谓‘男人性格’‘女人性格’,每个人都是一个不同的个体,ta与生俱来的性格是什么样,和ta是男是女都没有关系,剩下的就是教育造成的。一个比较极端的强行制造男女有别的例子就是缠足。男女的足骨结构是一样的,但是男权社会觉得女人不可以和男人一样,就要把你的脚折断造成和男人不同;然后你残废了,他们发明个词出来‘裹足不前’来形容女人多么没本事。冯骥才的小说《三寸金莲》中大脚姑说‘咱闺女家裹脚,为的就是不叫你跑。你瞧谁家大闺女整天在大街上撒丫子乱跑?没裹脚的孩子不分男女,裹上脚才算女的。’小脚就是一个非自然形成的,被男权社会强行创造出来的‘第三性征’。男性阳刚,女性阴柔也是强行创造出来的性征。我们耳熟能详的古代哲学阴阳说,男为阳女为阴是不是?但是研究过正统唯物的中医的人应该知道,阴阳和男女没关系。阴是物质,阳是功能,每个人体都是一样的阴阳调和才能健康。所有的新生婴儿,不论男女都叫‘纯阳之体’;人死亡的过程叫做‘阴阳离绝’,也就是人体如果二元分开,人就要死了。 回到‘女人家庭第一论’,它就是通过性别二元论来捏造‘女人幸福感来源与男人不同’来劝说女性的---也就是说家庭第一的女人是最幸福的---这是一个弥天大谎。其实男女的幸福源泉是一样的,谁都喜欢衣食无忧,喜欢对未来的安全感,被爱被尊重,以及付出后得到回报的成就感;并不是女人就喜欢寄人篱下,命运捏在别人手里的感觉,或者白劳动不给回报的感觉。‘女人家庭第一论’就是让女人少去涉足男人想做的领域,多做男人不愿意干的工作。男人只想做那些有回报的工作,但是没回报的工作也要有人完成阿,所以安排给女人干。谁做无回报的付出多,谁的地位就低;地位低你就不得不做更多的无回报付出,恶性循环。男权社会为了不对女性在家庭中的付出作出补偿,刻意贬低女人做的事情的重要性,说那些都很清闲,没有什么,或者说是女人自愿做的;同时对不愿意白白付出的女人大加诋毁,说为家庭付出不够的女人其他方面做得再好也不是完整的女人(可是男人完整不完整从来不受到质疑);时不时还要赞美一下有的女性对苦难的忍受,把女性忍受苦难‘提升’为一种美德。 女性无回报的付出不仅仅是家务劳动,还包括为了家庭放弃学业,放弃事业发展的机会,这种损失更是不可测量。 有的女孩可能会认为,我是为了爱情作出付出的,很高尚的。爱情的两个性质:善变性和相互性。爱情不是永恒的,今天还存在的爱情明天就不见得存在,但你当初为了爱情作出的牺牲不可逆了。爱情也是相互的,如果一个男人要求女友或妻子放弃自我进取的机会,即使他是以爱情和体贴的名义,其实也是利用男权来坑女方的表现。一个男人这样坑你是不是不爱你的表现? 还有的恋爱中的女孩可能认为,他的就是我的,支持他就是为了我自己的未来。什么才真的是你的呢?你的学历和工作经验,谁也抢不走,终身为你所用,你百年之后到了坟墓里这些也是你的。但是这个男人,今天是你的明天就可以不是你的,就算你们结婚,他也可以有办法使他的东西不与你共有(参见现在的婚姻法),就算他想要与你分享一切,事业带来的满足感和成就感也无法过户给你。如果你和你男朋友在升学就业方面有冲突,必须一方作出妥协两人才能继续在一起的话,你不要去做妥协的一方;就是男方的发展前景看起来比你要好一些,也不是你妥协的理由,因为他的前景再好那也是他的,不能成为你的。现在很多男人喜欢教育女性不要把爱情和利益掺杂起来,那么我们就把爱情和利益分开---不要让男人以爱情的名义来侵害你的利益。 现在女性对‘女性家庭第一论’的认同,主要是因为家务责任和经济责任的双重重压造成的。这种双重重压不是现代才有,而是自古伴随女性的。古代女性只做家务带孩子照顾老人是不行的,她们也要下地干活,纺织,养畜,给家里挣出钱来。现在的男权社会对女性也是有收入要求的,现在相亲的男人好像没有不问女方工作收入的;但是女人的工作又不能太忙,不能耽误对家庭的免费奉献。已婚女人在男权社会要想让人说不出她的不是,有两条路: 1. 维持一份可以养活自己并给孩子提供一半生活费的工作,8小时之外所有精力都放在服务家庭,保证让夫家满意。 2. 如果你事业红火,那么你对家庭的付出也要同样红火,人还要长得精神才行。 这两条路都不能逃脱家庭和工作的双重重压,第二条路几乎是不可能的。有人可能要说,‘家庭事业双丰收的女能人有的是,人家撒切尔夫人不就是要花很多时间在厨房里?你不能做到还不是你没能力?’如果你是个女名人,想要显示一下你自己多能干,你穿上围裙表演一下,是不是很容易的事?但是有谁看到过真实的撒切尔夫人每天做几个小时家务?第一条路倒是可以做到,但是女人都走这条路会严重加剧职场性别歧视---老板不喜欢女职员以家庭为重,如果女员工都因为家庭原因不能加班不能出差,上班的时候还想着家里的事情,只能让他们更加不愿意雇用女性。 总之,付出不能决定地位,只有付出后所得的回报才能决定地位;‘女人家庭第一论’主张女性用有限的精力优先去做无回报的付出,这对每个女性的前途和女性整体地位都是极其有害的。 女性应该优先重视的是自己与父母构成的血缘家庭,应该多珍惜做闺女的时光。因为只有血缘关系才是不会改变的,只有父母才会没有原因的为了你好。
-
Daggerpod稳稳 赞了这篇讨论 2011-07-04 21:12:57
-
Echo 赞了这篇讨论 2011-03-03 13:52:43
-
cyn 赞了这篇讨论 2011-03-03 13:33:17
最新讨论 ( 更多 )
- 13.《醒来的女性》第五章:性禁锢 (editor)
- 14.《醒来的女性》结语 (editor)
- 12.《醒来的女性》第四章:男权思想的谬误 (editor)
- 11.《醒来的女性》第三章:女性主义推广的困境及其原因 (editor)
- 10.《醒来的女性》第二章:写给女大学生 --之年龄歧视篇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