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特感+完美+抑郁:我追求完美的外表下,藏着抑郁的疤痕
予一念(一念迷,一念觉)
献给那些珍惜自我独特性、追求完美、甚至已是他人眼中的“优秀者”,却时时笼罩在孤独、自我怀疑、甚至抑郁情绪中的人。——愿你终究能与真正的“被看见”相遇。
1
我对希腊神话里,印象最深是这个故事。
美少年Narcissus爱上了自己在水中的倒影,顾影自赏,款款深情。但无论如何爱慕,终不能极尽他求欢的渴望。直至最后溺死水中,Narcissus也还要化身水仙,好继续看向水里自己的影子。
有人从这故事看出夸张,有人看出荒谬。
——而只有那些从没有“被认真看见过”的人,才能读懂这故事的悲凉。
“被看见”,是爱的最初版本。
当婴儿时代的我们饥肠辘辘,哇哇大哭,哭声被看见并回应,哦,这是难受了;当我们吮着手指,心满意足,愉悦被看见并回应,哦,这是舒服了……藉由一次又一次清晰的“被看见”,我们渐次跟周围建立起关系,藉由一次又一次恰切的“被回应”,我们感受到自己是谁。
心理领域有一个词叫“镜映”,说的是藉由养育者共情贯注的面对面注视、婴儿从对方脸上看见了自己。
——生命的最初,从“被看见”开始。
如果这个过程质量不佳,便很可能沦为一桩未竟之事,让我们在日后牵肠挂肚,即使耗费了再多精力去寻求、却也依然若有所失。
2
由故事主角Narcissus延伸而来的词,可能比主角本人更出名。这个词叫:Narcissism,中文即“自恋”。
按照自体心理学派创始人科胡特的说法,自恋本身并非病理性,而是一种普遍的存在。每个人本质上都是自恋的。藉由“我能”/“我可以”这类真实的胜任经验,以及他人对此的认可和肯定,自我价值感产生。
想象小孩子,摇摇晃晃迈出第一步,刚开始学会系鞋带,第一次尝试洗袜子……在那些时候,来自大人的关注、肯定、和赞赏,让小孩子萌生良好的自我感觉:“嗯,我能!我很棒!”
如果顺利,一个人将形成真实而稳定的自我价值感。成年后,即使不再有来自他人及时而持续的肯定,这种“我能”的胜任感和价值感也会持久存在,是一种真实有据的自我感觉良好。形成的是比较健康的自恋,是适度的自恋。
但如果情况不顺利,那么一个人的自我感觉便会发展得模糊而不确定。我这个人怎么样,是好还是糟,不是我说了算,而是有赖于他人的定义。我无法全然信任我的好,除非有来自他人的证明。如此形成的是不太健康的自恋,这样的自恋是虚弱的、是过度的。
就好像一个心虚的小朋友,言行举止,时时刻刻都需要从妈妈的眼神里得到确认。我是不是没弄好?这样会不会有点糟?太好了,这是个肯定的眼神,我真是棒极了;天哪,那是个犹豫的眼神,我一定糟透了。
确认过眼神,我才可能是对的人。
3
把大量注意力放到他人眼中的自己,陷入对自我形象的过度关注和重视,是虚弱自恋的一个极大特点。
这跟单纯的想引人注目是有区别的。单纯的想引人注目,是一种想要表演的欲望,他人的目光就像是摄像机。对他们而言,最期待的是自己成为众人目光的中心,是聚光灯聚焦下的舞台——打个比方,对他们而言,最重要的是收视率,至于观众的评分,倒是其次。
相反的,对高度自恋的人而言,最最重要的是评分。那种诚惶诚恐的感觉,是生怕自己一个不小心,就破绽百出。这种体会尤其在众人瞩目的场合,会格外的放大。譬如开会发言、当众演讲。有一种所谓的“演讲焦虑”,更贴切的说,不如是一种“被瞩目的焦虑”。
来自他人的目光,与其说是在拍摄,不如说是在检视。
这就引出一个困境:一方面,他们需要得到他人的认可,需要被看到被赞赏;另一方面,在被瞩目时,那种不胜任的感觉,却又让自己如履薄冰。
——换句话说,收视率低了,不行;收视率高了,也相当危险。
跟这种矛盾的感觉高度一致的,是自我价值感的忽高忽低。
归根结底,是因为把“我到底好不好”的判断权,交给了外界,交给了随机发生的事件。在“我到底是好、还是不好”这件事上,好似变成了一个怀疑论者,时刻准备着去检验、时刻准备着去推翻,在一轮又一轮的推翻与重建之间,却始终无法建立一个确信的答案。
有人把这种感觉比喻成坐过山车,忽高忽低。在频繁的自我颠覆中,体验着难言之痛。永远没有脚踏实地的稳定感、踏实感、确信感。
这种对自我价值感的不确定,也很容易体现在工作里。实际上,工作免不了交换的本质,免不了需要衡量“我的价值”与“工作回报的价值”,二者是否般配。故此,可以说是对于“我到底怎么样”的最终实践舞台。那些自我价值感稳定、清晰的人,他们的职业问题更集中在操作性、技术性层面,也更容易找到应对战术;而自我价值感晃动、模糊的人,他们的职业中的问题,往往反映的是更深层的心理状态。——对于这件事,我有个不科学但似乎比较好用的检验法子,但凡在离职、跳槽等问题上陷入长时间纠结(以年计)的时候,很可能便是触到了这个层面。
4
回到上面所说的,高度在意观众的评分。这种对于观众评分的高度自觉,倒也并非没有获益。为了想方设法达到“零差评”,过度自恋的人会对于自己的影片质量高度介意。于是,完美主义便往往成为了自恋的最佳伴侣。
因为时时觉得自己不够好,所以高标准严要求,让自己冲着理想中的“足够好”冲刺;要,就要登上心目中云梯的顶端,而到达那里的每一个台阶,都是耻辱,都是自己还不够好的血淋淋的事实,这是决不能容忍的。因此,在高度自恋者身上,确实往往能取得高成就。这跟他们极度的严苛和自律密切相关。
让人心疼的是,这种严苛离不开对自己无情的鞭打。旁的人往往对他们的高成就印象深刻,却没人关心高成就背后所付出的沉重代价。这样的掩盖,让他们的痛苦很难让人发觉;而这种瞩目,势必又反过来,逼着他攀登又一座云梯。
并不是说,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有何不妥;这里的关键是,如果冲着“零差评”的目的、发誓做出满分电影,剧本有崩的危险:因为无法忍受自己仅仅站在低处的阶梯、因为无法容忍慢慢变好的过程、因为无法容忍最终只有70分,很可能,这个人会采取回避退缩的策略:因为只要不去做、就不会留下“糟”的证据。——这便是为何过度完美主义,有时也演变为拖延、消沉、抑郁。
这是一把双刃剑,无论高成就,还是回避退缩,哪一面都是伤人人的刃。
5
不如把目光收回来,重新看向文首的Narcissus。
当美少年Narcissus看向水面里自己的影子,他放弃的是水面外的整个世界。
有人说,因为自己小时候“缺爱”,后来几乎一生都用来寻求他人的关注、他人的“爱”。就这样用了很多时间,这样到底对不对。
我不觉得这件事能评判对错。就像故事里的Narcissus,为了“被看见”的渴望,为了弥补爱的缺失,他愿付出生命的全部,至死不休。
终其一生至死,Narcissus从水面里映照的不是自己,而是鲜有人懂的孤独。
或许他期待被人所看到的,是独特而优秀的外表下,那道隐藏至深的疤痕。
【其他有关个人成长探索的日记】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mbti小组人又多又杂的,压根没有安全感,来这里找找存在感吧.... (momo)
- 4号的大家平时会很自恋吗 (红豆薏米)
- 最近又删了几个人,删了后失落,没删难受,也删了一个一样是... (吃红枣的好朋友)
- 大家不觉得四号蛮贱的吗? (atsoallstar)
- 感觉这里边人的年龄都很小,而且都或多或少以4号型为傲 (嗯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