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格、老子——孤独的命途(请涉猎心理学的人指点迷津,谢拉)

Sol

来自:Sol(清晨的炉火上熬着小米粥。)
2007-06-19 16:21:20

×
加入小组后即可参加投票
  • 眼巴巴

    眼巴巴 (淌了趟渾水) 2007-06-19 22:05:50

    你的解釋我很贊同呀~! 我曾經有過的想法共同分參考:孤獨是一種狀態,寂寞是一種情緒 狀態可享,情緒難捱,狀態如你的分析:是和自然融為一体的, 寂寞的情緒只想有人在自己身邊,了解自己,理解自己 和周圍環境發生關係時,寂寞的情緒經常地會襲上心頭 不和環境過往甚密時,可以安然一種在自然中和諧平靜的心靈狀態 所以情緒不必然是因為一個人,而諸如瑜迦行者之類的禪修者, 也會盡量避開和人世過從甚密的交接面, 於是凡世煩事乃為同義詞 我很喜歡榮格在分析上的切入點,可惜他的著述在台灣多半缺乏系統 都只能很片斷的擷取其要義, 期望有機會可共同參與討論

  • 暗影翔

    暗影翔 (没干劲呀,缺激情呀) 2007-06-19 22:37:54

    还只是略知一二,刚开始看一些基础类的心理学书。

  • 爱游泳的鱼

    爱游泳的鱼 2007-06-20 08:43:01

    恩     留记号    下次还可以看 

  • A小姐

    A小姐 2007-06-20 09:08:50

    人若耳目聪明清澈,孤独是唯一的命途

    这个话满经典的

  • 赛文™

    赛文™ (Yesterday you said tomorrow) 2007-06-20 09:52:49

    不错

  • Sol

    Sol (清晨的炉火上熬着小米粥。) 楼主 2007-06-20 10:48:35

    恩,二楼皮相,很喜欢你的想法,一直有这样的感觉,觉得孤独和寂寞是不同的,但是一直解释不出来也想不出来。

    觉得这就好像我们国家的佛教和信徒的联系一样。

    “孤独”——佛的宗旨是终生的救赎,像你说的一样禅修获得自我灵魂的升级应该是小乘佛教的方式吧,但是一直觉得不论是小乘还是大乘,佛法的本质还是相似的。孤独,是因为为了自我完成,然后和众生、自然融为一体,去解救苦难,释放性灵。

    好像佛语——“与人无嗔亦无爱”——是对人世的淡薄,但是否极泰来,因为自身的感情无谓了,达到老子无为状态,也就是对世界乃至人世的大爱。

    所以拯救自己甚至达到最后拯救旁人、拯救信仰的人一生都是孤独的。

    “寂寞”——而寂寞的人,因为需要陪伴,太过重视自己的感受,也就反而很容易收到世间纷扰喧嚣的干扰了,因此,寂寞的人反而是需要人去拯救的。

    这是我通过二楼皮相朋友的话理解的,很感谢你。

    另外,看了荣格画的第一幅曼荼罗的图片。环中有环。许多圆圈,中心是曼荼罗的图案。 荣格这样解释过:我只是逐渐地发现曼荼罗的真正含义:形成;转变,永恒意识的永恒消遣。这就是自性、人格的整合,如果一切运行良好,它应该是和谐的。

    说实在的,不怕大家笑话,我虽然看了,但是不是很明白~~“自性”应该如何解释,荣格是否在通过曼荼罗在解释和发扬他的思想——和谐世界、和谐人性的思想一面。 或者说——还有别的含义。

    关于自性这个词,我只知道在佛语中,每个人都有悟性的种子,而没有成佛成道的人,这个悟性的潜能没有被煅炼出来,因此被称作自性的曼荼罗。但是对曼荼罗知之甚少,它是最初来源于印度教么?梵语是神奇怪异的圆圈。 看过一些曼荼罗的资料,但是一直不能整合起来,形成的思维总是乱乱的。

    如果有了解的人,能否赐教一二,感激不尽,拜下^_^ ~~

    我看荣格的书并不多,以前粗浅看过一点,学校图书馆关于荣格的著作和解释也比较少。也可能是自己被惰性操纵了吧。要改正了。

    我也很喜欢荣格的思想,西方和东方哲学的结合。 也喜欢“与人无嗔亦无爱”的精神境界,这个理想高度我不大可能到达,但是想努力靠近,虽然资质有些愚钝。

    PS:再次感谢皮相的详细解释~·

  • zhangt.1979

    zhangt.1979 2007-06-20 11:24:08

    [内容不可见]

  • 眼巴巴

    眼巴巴 (淌了趟渾水) 2007-06-20 16:54:12

      我對字面的解釋,缺乏深度詞彙的運用之故,所以只能用自己的語言跟你討論個人的了解,   首先,我沒有在台灣的出版品中發現過榮格親手繪製的曼荼羅,但看過唐卡之類的曼荼羅,   雖然每個人會依自性繪製不同的圖騰,但基礎建構大抵不脫圓形構造?   所以圓成為一種自性的象徵構圖,完滿的圓融自性,為什麼不是其他幾何?   我想因為是"起始至終結"的概念衍伸,驗證在宗教的生死觀上應該符合吧?   再論孤獨一狀態詞,孤獨指得是心靈的狀態,而非身體的外在狀態,   我們經常會因為環境去動搖自己的心靈,但把這種來自環境的動搖看做對心靈的試鍊,   我们的心靈層次會越來越不為外力所動,常保一種獨自清明的狀態,   為我们保有一種獨立的判斷能力,這是為什麼小乘離開群眾的身,   心卻不見得提昇之故(先聲明我不懂大小乘之間的差異).   但又因在環境中自性容易受染之故,修道之人易受薰染偏離自性,   所以我想所謂修行,有時又需依人的個性選擇適合的模式,多數人因易受凡塵引導誘惑,失去自性進而墮落   也有人是因為墮落之後找回自性,比較的話,後者找回的自性更加堅定   因為他知道什麼是自性,該珍惜些什麼?該斷絕些什麼?   這完全因個人的根器因緣各有追尋,多數人只是盲目,一輩子不理解自己的出處,庸庸碌碌者居多吧?   甚至我自己說這話時,也感到自己的迷惘,身處人間凡世,恐怕這種感覺誰都會有,   也許我们追求所謂修行完滿的自性,不過只是降低迷惑的程度,進而希望   在一生終盡之際,起碼盡力解脫人間很多迷惑,不帶迷惑進入幽冥   便成為唯一的人世任務,   如此圓形的曼荼羅圖騰,乃為一種努力的象徵,榮格清楚這個,   當我们身在人間,不可能脫離時,維持在人間的平衡狀態, 保有心靈絕對的個體獨立,便可以使我们產生正確的判斷, 和這個世界圓融和解,進而在自性中達成一種和諧   這便是圓形的意義所在         以我個人片面的理解,擅自作解,多有謬誤之處,尚祈指正!!      

  • 野马川海笑浮生

    野马川海笑浮生 (悠游乐闲静,恬淡养清虚) 2007-06-20 18:49:26

    迷途中·····

    其实喜欢把复杂的东西简单化

    真正的理解 很浅显 一句话而已

    不过说不出来 所以罗唆一些 一个人,在整个的宇宙中是什么状态呢?或者状态这个词本身是什么状态呢? 千丝万缕的联系,跟家庭跟社会,等等,每一条线就像一个小小的状态量衡量我们在这个本身不够成整体的单方面的社会中一个状态,而状态本身是不能衡量自己的,所以我们要跳出这个条条框框,就像我们站在自己的立场看待世界,这个世界只是本我的世界,而真正物质的世界,其实需要我们站在比世界高的位置来看待它,我们就需要一种宇宙观,想说的是,怎么看待一个问题,孤独。 是从本我说起,从特别到一般呢,总结单个的线索给出所有的一般性么?不知道。 其实,《老子》短短几千字吧,我就读了其中的几句,真的,他的东西太精炼了,需要时间的打磨才能显现出字中的奥妙。就像佛家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我想了好几年,才慢慢的理解,些许的奥妙。有些时候,文字本身说出来时不具有一些意义,但是放在一个理论环境或是思想体系中时,你会发现它会因为自己的身处的语境而拥有千变万化的含义。 孤独也是,我们要求的一种结果呢?还是讲究其发展的过程呢?我其实是在越说越迷糊,郑板桥说,难得糊涂。反倒是一种捷径,有些时候不说出来反倒是好,只要我们真正的思想体系还没有形成,我们就不知道最终的结果。而其实,结果相对于整个大环境也只是一个过程,我们在过程中消耗,不会给未知的世界一个愚蠢的答案,当时,荣格也是这么做的,他只是实验性的给出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种,单单是一种解决的方式,所以不管想什么,我们都是在过程之中,简简单单的说吧,我们正在一点一点的变得未知。 我们只能探索。

  • 眼巴巴

    眼巴巴 (淌了趟渾水) 2007-06-20 21:50:17

    我不曉得LS的所謂"狀態"的真正含意為何? 僅就字面上上看來,LS喜歡研究哲學,恕我不喜歡看書, 真正懂得的哲學用語少之又少,所以只能淺顯的以自己的理解討論LS的問題: 狀態一詞該是形容詞,哲人多少有些喜歡鑽牛角尖,有時一個淺顯的用語或觀念, 會被哲人解構到體無完膚,完全失去一種:每個人可以依自心玩味的美感和趣味 一個人在宇宙的狀態只是存在,存在是一個人在宇宙的狀態 狀態不是動詞,不需要自己衡量自己,如果它能衡量自己,也是人們將之擬人化 把自心疑問賦予生命的作為所致,所以跳出條條框框看世界仍然是一種狀態 孤獨的狀態看世界不會讓你離開世界,因為你了解自己在世界的狀態 這個狀態沒有讓你自以為高於世界,你和世界融合,並且彼此相依存 所以不用高估孤獨一詞,以為這個詞彙使自己與眾不同 這不過為了標榜自我價值高於其他同類,所以像把一些詞句拿來做裝飾的結果 你未達"空"境,未達空境所以答案向外求,所謂過程某些程度來說都只是在重複發生過的事 我們自己失去了"空"性,看太多的論理,反要繞了遠路吧?!

    結果你的迷惑和其他人不相上下,我會告訴你不要思考,去山野中安靜自己好些吧?

  • 野马川海笑浮生

    野马川海笑浮生 (悠游乐闲静,恬淡养清虚) 2007-06-21 11:30:07

    ls 忠告

    或许 我不是喜欢咬文嚼字

  • 野马川海笑浮生

    野马川海笑浮生 (悠游乐闲静,恬淡养清虚) 2007-06-21 13:34:05

    其实我不相信谁会给出一个正确的答案,我们提出一种设想,或是假说,然后自己慢慢的解决. 所以我说,我不知道,只是想跟别人探讨一下,学得不多,都是自己感觉的,看到一个命题,然后说出自己的想法,描绘出自己的状态而已. 都是学习的心态,现在我还不能看"空".因此,LSS的说法值得玩味.

  • 眼巴巴

    眼巴巴 (淌了趟渾水) 2007-06-21 18:38:55

    你還年輕,如果活到我這把年紀,一直都在揣摩的話, 肯定你會對你自己現在的問題豁然得悟, 這本來須要時間和事件去造就,你不妨留個底案 相信在你的未來絕對會用得上,我對你毫無輕視的意圖 你的問題事實上是多數人的問題, 有很多時候,知識都是複製備份以備不時之需, 當你在未來能用上時,你才會了解你自己曾做了多麼了不起的思考 思考有時又是如此的,也許方向會出錯,但如果能適時醒察錯誤所在 那這樣的思考便是充滿意義與價值的,走在進步的途中 對思考時時去做確認的工作又是需要警惕的,偏執便是不得了的錯誤

  • 空

    2007-06-21 20:18:35

    解释的越多....越迷茫

    理解的越多....越沉沦

    还是凡更为1筹

  • Sol

    Sol (清晨的炉火上熬着小米粥。) 楼主 2007-06-21 22:42:05

    看了皮相和面具人生的评论,我提出了命题,但是不能解答。 也许也唯有思考。

    “道”和“自性”——看了一些书,有了一点认识。 拿出来讨论一下,请指正。

    “道”是一种自然的规律,被人类发现加以利用和进行自身的省 识,是一种比较原始,但是符合万物运程流转的精神。

    “自性”是人类自身的“道”,是人的自我意识、精神的核心、 生命的本质。

    这是我整合了看完书籍后的乱思怪想得出来的,不知道是否可 以用来解释。 因为知道人有第一人格和第二人格,所以我想到了自我意识这 个问题,那自我意识是否就是我们所讲的自性呢?我的理解是

    “是”。记得在别的心理学书籍种看到提到了“阴影”这个词, 谈到人有积极的阴影和消极的阴影。而阴影在我理解上是自性 的一种表现。

    荣格年轻时候因为一个梦而对上帝产生怀疑,随之意识到自己 在虔诚的信徒面前是孤独的,他和父亲争论过这样的问题,认 为人生命的目的和最好方式在于思考,而父亲愤怒的说:只要 信服就足够。 那么我是否可以这样理解:荣格在信仰方面卓越地表现了自己 的自性,那么由此可看,他的阴影是积极的。 很多心理学家不是也倡导要追求并且发现自己的真实,摒弃自 己的虚假么? 通过以上我叙述的我的理解,我发现自己进入了一个区域,不 知道是否是梦魇的区域,我认为:“作为第二人格的自我意识 ,如果加以利用,是真实的自我,而我们用于外界交往的第一 人格是虚假的自我。”那么,这个想法是否和心理学家所鼓励 的挖掘真实自我相矛盾呢?因为在我理解上,一个人的第二人 格一旦超越了第一人格,就会不现实,产生幻觉。同时在我看 来,积极的自我意识就是一种能够提升自己心灵的幻觉,因为 它和现实所表现的是那么迥异。但是有谁能够摒弃第一人格, 进入一个自我意识真实,但是和现实世界相叛离的世界呢?我 想没有人肯吧?! 我能够理解自己的自我意识,却不能将以上自己的想法和书中 所描述的联想在一起。请求能够给我以解释。觉得自己好像重 新翻检起过去独处时候所产生的意识,并且将它们扩大化,同 时更加迷惘。因为我也同意荣格的说法:生命在于思考,而不 是信服。 同时看了皮相的关于“孤独是跳出规矩和社会普遍态度的束缚 去理解世界的一种态度”。记得荣格解释过道家的“道”:

    “道就是身正,静候命运的安排。”我想命运应该就是指最原始 也最广博的自然和它运行的规律吧。

    而这里的孤独,就是尽量让自己不受侵扰,保持清醒、客观的接 近道的“自性”,去接受“道”。 这是否就是皮相所说的“空境”? 另外,之前关于自我意识的第二人格和第一人格的冲突,觉得是 我最近最大的感触,是否两种人格要有一个更美好的尺度,才能 达到现世中的空境。解开迷惑,又不至于受自我意识的完全操纵 以至于迷了心境~~ 对了,突然想到了红楼梦里宝玉参禅的情景,我不是自比书中的 人物事境,只是,突然之间理解了曹雪芹先生写的贾宝玉参禅, 黛玉解禅时所处的境地。 好像: 你证我证,心证意证。 是无又证,斯可云证。 无可云证,是立足境。

    黛玉续禅:无立足境,方是干净。

  • Sol

    Sol (清晨的炉火上熬着小米粥。) 楼主 2007-06-21 23:33:17

    对了,在书中找到了荣格所绘的曼荼罗的图片,拍了下来,现在传到网上。

    http://photo8.yupoo.com/20070621/231441_1662302998.jpg

    因为我不会贴链接,只能这样贴上网址了。

  • 野马川海笑浮生

    野马川海笑浮生 (悠游乐闲静,恬淡养清虚) 2007-06-22 20:14:20

    也许时间的流逝可以带给年龄以生命的意识的片刻的觉醒,但你认为现在的你就已经把问题想得明白透彻了么?时间是不断累积的,阅历使我们不断的增益自己的意识体系,不断升级自己的感知系统,我们对一个问题的认识就一定是不断变化的么? 何为信仰那? 我是经验论者,但我不喜欢唯经验论者。 每个年龄都是它本身成长轨迹上的道的一个点的体现,每个人道的不同,他们的年龄点上的体悟不会相同的,自身的价值体系是无法衡量另一个跟你一样具备完全思考能力的体系的,就像我们不会拿篮球规则要求踢足球的人一样,本身一个位置上的同等的体系是不能互相要求的,不是么? 我认为现在想问题,需要的不是一个正确的答案,应该是一种正确的方法论,所以看待问题看的是每个人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论,所以我认为,孤独这个问题如果是从本我出发的小体验的话,每个人各不相同,而我们真正的想了解的不是孤独的问题么?总结出一般性假说,或是共同点么?

  • 眼巴巴

    眼巴巴 (淌了趟渾水) 2007-06-22 23:32:27

    LZ的問題很是精闢,我本人對"意識"之理解也非常淺顯, 加上不用功缺乏閱讀之故,所以除了自己的片面作解之外, 很難引經據典,旁徵博引,為使共同討論容易進入相同的邏輯之故, 恐怕我也只能先僅就自己的想法做出探討.

    對於疑問,我最常用的處理方式是丟在一邊,等待適當的時機, 經由事件或透過閱讀或其他的管道,讓答案自動顯現, 我想我對"未知"的問題不敢妄下斷言,留了百分之五十的可能 這樣不致於因自大錯過真相,可以有較寬容的彈性去做修正 所以聲明,我以下都是在推敲中的發言, 以推敲的論點會比較容易進行狀況,這點請LZ諒解.

    雖然榮格也提出了"生命在于思考,而不是信服。" 的說法, 我仍然覺得他這是在宗教觀上僅就思考和信服兩者提出的發言, 在宗教的原始教義,為什麼有"信服"神的安排的"信服"二字出現, 在現代前的遠古世紀,所謂的"自然人"(盧梭提過), 因思考單純,對無以為名的上帝(或可稱自然)發自內心的敬畏 所以無條件服膺"上帝"(在各部落或族群皆有個自的稱謂), 而信服未知,將領袖神人化便成為教徒在傳遞宗教時所努力的方向

    道是一種制序,由人間觀察自然得到的一種邏輯概念, 自然以"道"("邏輯","制序")的規範運行,是一種共通的軌跡, 正確說來是人在自然中發現天地萬物的運作常軌, 所以人因此依循自然大地制定了行事準則, 譬如節氣,四季,年月日...等,在人間關係的制定乃成為道德, 最終"道"應相似於"制序"一詞.

    經由科學的發明,智慧的長進,交通的進步......, 吾人接觸面的擴大,因此增進思考層面的交流與演進, 族群部落不再閉鎖,思考更形多面相與風貌, 榮格較之他更早之前的時代,肯定有很多破除迷信的批判 我們身處的現代較之榮格那個時代也是相同的景況 所以年輕世代挑戰舊時代乃成為勢不可免的局面 因"思考"之故,所以不斷翻飛前代遺風, 成為年輕一輩容易成就英雄的一個途徑.

    所以整體說來,思考促進了人類在演化上的進程 但是如果再深入一點來看,人類所謂的進化只是樣貌翻新 按著歷史的重複性來說,人類沒有跳開一種人性的桎梏 這個假象的進程在重複著前人的錯誤而已 自然界的"邏輯"建構了世界,也形成人的思考"邏輯" 如此說來,世界(或稱上帝)的構成是"意識"之為物嗎?! 這便是我的疑問,也算是比較哲學層面的思考公案 果真如此,"空"是什麼?

    真空當中亦含有物質,於是我認為空不是無物,而是物不動 修行者的追尋所以得到答案,原來人間的意識過於紛騰凌亂 修行不過降低動蕩,物質的,思考的,欲望的,各種情感上的......動蕩,

    再說自性,人之構成肯定不是我們醒著時所理解的那樣, 類比人和電腦是恰當不過份的,所謂靈便成為聚合的存在, 而非醒時我們以為的單一狀態,所以人格指的該就是這種狀況 然而自性又是什麼? 我沒有答案,片面理解也許指得是靈的初始狀態 完全的單純,淳淨,如水,如風,如對自然般毫不矯揉造作的感受, 具體說來,也許就像生命的初始,如對嬰孩的情感般, 是不在條件上做出衡量的情感吧?

    粗淺對幾點擅自作解,如有疑點尚祈不吝賜教.

  • 眼巴巴

    眼巴巴 (淌了趟渾水) 2007-06-22 23:39:58

    關於面具人生的說法也是無誤的 追尋上每個人各有軌跡,你就按你的意思進行 不必也不會去尋求別人的認同吧?!

  • 眼巴巴

    眼巴巴 (淌了趟渾水) 2007-06-23 08:23:16

    由以上觀點說來,我並不想高估"思考"一詞,在一個推想的過程中 思考是重要的,同時邏輯自亂時,思考是全然無用的 因為思考使人们學會了運用語言,文字,去美化宣傳甚至矯飾自己的目的 如此的思考使自己也使旁人,進入一種自踩墮落之路的浩劫中 所以我無意高估思考的價值,與其陷入後者,不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僅和自然依存共生的鄉野思考善些,所以我在某些時候, 寧可喜愛鄉人比城市人多些,完全是因為城市人善於以思考為名 作偽矯工作的關係,這點是我針對"思考"一詞的感想,

    僅供參考

  • 眼巴巴

    眼巴巴 (淌了趟渾水) 2007-06-23 14:01:23

    再就榮格說的思考&信服補充說明

      我想榮格所謂思考,是一種來自對外在環境的教育和薰染所升起的一種反思狀態,   我們一出世在這個世界就受到薰染,來自家庭的,社會的,國家的...   我們的價值觀受到大環境左右,如果大環境的引領方向正確,便是善的   但如果大環境因為在族群集團上產生偏執情緒,   那新生兒很難在一開始,就能擁有所謂獨立的判斷思考   最明顯的例子是納粹,再者宗教治國的國土,榮格對宗教反思,   完全是因為他的成長中展現了對宗教的疑問,      思考由疑問而來,如果藉由其他管道而來的思考,   我很懷疑其作用結果的良善,吾人因疑問所以思考,   正因為是自己的疑問,所以會以自己的管道尋找答案   追尋只對自己產生意義,這其中不涵蓋其他目的   因為是切身的問題,而非經由書籍或傳媒的暗示,這個價值意義非凡   縱或早有人說過相似的釋疑,也是作者所得,永遠不會成為自己的東西   所以我們對於念書又必須要有消化的概念,哪些部份感覺著好,便為自己留下紀錄   為得是在未來能有機會去印證它的好,所以宗教經書因著神的話語要人們信服      這句話基本無誤,但教徒無法印證在自心的經驗,無論如何無法刻版   所以榮格這句話的主要意義是,我們總要自身去做發現的工作,   將之成為自己的東西,才有可能達成"信服",   自己未曾判斷體驗的信條,如何能夠深信不疑?   榮格提出了他的反思,宗教徒因著環境的薰染無條件接受教化   這點在強調獨立思考做出獨立判斷的人身上,是很匪夷所思的      每個人因著自己的信仰信靠上帝,耶穌或神佛,阿拉......   基本上要人们信服和真神無關,和傳教者有關,   吾人批判宗教其實也和上帝無關和人間的作為相關   如此說來上帝一樣成了人間的代罪羔羊   "存在"又何需印證,好像看不到空氣,它一樣"存在"   所以批判與否不是風潮,而應看做是自己問題,所以尋求真相      

  • 清

    (好的习惯是一生的财富) 2007-06-23 14:34:10

    留个记号,慢慢看

  • 眼巴巴

    眼巴巴 (淌了趟渾水) 2007-06-23 21:08:29

    所以再回頭論孤獨吧?

      對這個詞彙帶來的寂寞感是較多的,為什麼會有這種印象?   多半出自於因為"一個人"思考的關係,這樣的狀態難以和寂寞分際   一個人思考意味著沒有同伴,沒人知道和理解自己   我必須說:"孤獨"確實有時會和"寂寞",形成"孤寂"的連體嬰狀態   或者時而交換存在於"一個人"的生活模式當中,結果可以發現,   所謂的寂寞指出一種心理情態,和人數多寡毫無絕對的關係      現代社會的年輕人可以夥伴解決孤獨的問題,找朋友談心暫緩寂寞的心情   但是孤獨的狀態或許能夠表面解決,卻經常遭寂寞重創   所以我们假設,寂寞不是可以找夥伴就能獲得改善的      要藉由夥伴解決寂寞,起碼要對方懂得自己,先決條件是這個對象的"程度"適當   所謂"程度"指的是他起碼要能夠理解自己思考邏輯,否則對牛彈琴的效果是更氣悶而已   梵谷或尼采都缺乏這樣的對象,所以造就了他們錯亂的悲慘生命      對一個思想繁複的人而言,經常地找不到對象,尤如一種人生悲劇的咀咒或預言似的   寂寞情境經常會在不經意,如蛇魅般攀緣心頭,      汲汲忙碌於討生活求生存的人,想這些"高級"問題是奢侈的   他的精神能量在"動"當中,想心靈問題成了無所是事者的嗟呼唉哉   是一種多餘的無謂思考,但相對於養尊處優的已開發文明地區   解決心靈上的疑惑,成了刻不容緩的急務,如果世界整體是該向前的話   我們不能不去正視這樣的問題,理由是:生命不該只消費在工作中      經常地,只是坐著思考無法幫我们找到答案,似乎尼采也說過不要在室內做出重大的決定   總要運動身體(請注意運動和勞動不同),在戶外的環境我們因為敞開了能量,所以思考傾向正面   如果經常感受寂寞,應該盡量去到山野戶外,以便貼近自然做心靈的對話      相信這是解決寂寞的良方,雖然無法解決孤獨,但如果能先解決情緒上寂寞的問題   狀態將是更容易獲得改善的

  • [已注销]

    [已注销] 2007-06-24 09:16:55

    [内容不可见]

  • 眼巴巴

    眼巴巴 (淌了趟渾水) 2007-06-24 20:57:41

    如果不先架好姿勢,如何騎馬呢?

  • 眼巴巴

    眼巴巴 (淌了趟渾水) 2007-06-27 19:26:03

    如果有機會,我倒很想對"生命的意義在為外界努力所以存活"這個主題做出探討?! 在某些角度來說,努力僅僅是因為建造個人的王國,以便顯示出意義嗎? 個人在獲得提升之後,真的只能獨立存活出意義嗎? 我很難說"生命的意義",因為從哪個角度看,自己生命的意義都不可能只存活在自我的世界,. 個人的努力須要能夠和外界發生關係,外界指得或許是他人或習習相關的生存環境,. 這是我初步的認識,較深的想說再說吧!

  • 眼巴巴

    眼巴巴 (淌了趟渾水) 2007-06-27 22:33:55

    狀況1. 有一個人覺得家對他而言只是兩堵牆,一條剛剛好夠躋身的行舟, 稍感水面不夠寬闊,舉目船行,只是滯礙感稍重 所以遠行,想要離家千萬里,尋找寬廣的世界, 不想在兩堵牆間只眼見老人的固執和老化,孩童的叨語和成長, 他以為走了可以找到他的世界 但是他又回家了,因為世界總存在小人與現實,也可以說,他是受線條牽引 那條線把他從高飛的遠方拉回,並牢牢將他栓住,他只能在兩舉目的牆內 為家庭回饋貢獻,這是沒有辦法做計劃的事,也是所謂的天外非來一筆的變化 對這樣的變化,他不是曹操,無法棄家不顧,也無法推卸和家停的關係 所以開始為別人生活

  • 眼巴巴

    眼巴巴 (淌了趟渾水) 2007-06-27 22:47:11

    狀況2. 父親過世使得母親變得異常孤單,經常在情緒上無法自持扯著執抝頑固的脾氣為難晚輩 她適逢適婚,所以相親草草找個正常男人嫁了,但她由一個封閉跳到另一個封閉 她開始為她自己的家庭生活

  • 眼巴巴

    眼巴巴 (淌了趟渾水) 2007-06-27 22:47:51

    狀況3. 大學畢業之後,他循著正常人的生活軌跡行進,相親,結婚,生子, 在工作上,無怨無悔,盡職盡力,從不做思考,在別人眼中的苦勞工作 為了掙錢養家活口,他都只是吞忍,孜孜不倦地忙碌著,他對上層樓當然有期待 但是無止盡的加班,他距離目標像是永遠無法舉步跨足,但為了家人他無法擁有性格, 甚至看著自尊被踐踏,離談論心事都嫌奢侈的情況,他只能為別人工作

  • 眼巴巴

    眼巴巴 (淌了趟渾水) 2007-06-27 22:59:33

    狀況3. 他應該什麼都有了,努力創業的結果,他總算擁有自己的事業,雖然對員工苛扣 但對母親家人卻是異常孝順的,可以說是光耀門楣的虛榮感吧?! 男人就是得飛黃騰達,闖蕩出自己的王國,才能說是成功,眼下這些都有了 卻偶然感到寂寥,因為過度的夜宵和勤奮,使得他的身體病灶漸增 但為了提供員工龐大的生活經濟與維續家庭支撐力,說什麼也沒有這麼容易倒 他的事業王國,畢竟造就許多人支持他們的家庭, 雖然他並不知道員工對他真正的評語,但那無關他自己對自己的評價

  • 眼巴巴

    眼巴巴 (淌了趟渾水) 2007-06-27 23:05:39

    列舉上列狀況,只是便於進入討論,譬如一個遠離塵囂的修道僧侶 可不可以獨善其身,不顧世間,一個人去創造"生命的意義"? 猶如苦心鑽研的學者,或文人藝術家......, 是否可能不將自己研究結果不做任何發布,以創造"生命的意義"? 如果作此想,我想其理甚明

  • 眼巴巴

    眼巴巴 (淌了趟渾水) 2007-06-29 14:22:29

    人生存便會和世界發生關係,所謂"孤獨"指得是一種思考上的心理狀態 和你思考所得到的結果,該存在的狀態不太一樣,亦即:縱或是個人工作的藝術家 也需要將作品發布,無法只是自顧悶著頭做,拒絕世界,與之斷絕關係 如果一個藝術家一輩子只做了一堆卓絕的藝品,他從未發表一件就離世 他的生命是否建構出意義?我想必須要等到世人認識他的作品之後, 才能開始他"生命的意義"?!

  • 眼巴巴

    眼巴巴 (淌了趟渾水) 2007-06-29 14:36:00

     同理,一個修道人如果不能將其修成正果的精闢道理傳揚於世   他只是獨善其身,將如何驗證"生命的意義"?   我们因此約略看出"生命的意義"大小,將以你對世界產生影響的界域定多寡   同樣推論衍伸至科學,環保領域也是相同的景況,   生物學家自然就以對生態的保育範圍論"生命的意義"大小   "生命的意義在為外界努力所以存活"也許不夠精準   "生命的意義在對世界發生作用力的大小"或許較為貼切?   

  • 眼巴巴

    眼巴巴 (淌了趟渾水) 2007-06-29 15:19:07

    也因此,我们或許產生迷思,以為生命的意義在創建自己事業王國的大小 以為在累積財富的多寡,或自己可以放縱逸樂的程度...... 這些都只能算是欲望,欲望可不可以創造"生命的意義"? 就某些層面來說,欲望確實可以成為創造意義的觸媒, 但如果無法對他人做出"善"的影響,就只能歸類在"私欲"的分類上.

  • sai

    sai 2007-06-29 16:28:37

    曾經努力試圖將自己的人生活的有意義。但儅你必須和外界接觸時,會發現,無意義和屈服是必須的。明白的越多,無奈越多。

    p.s.繼續旁觀你們的討論。

  • 眼巴巴

    眼巴巴 (淌了趟渾水) 2007-06-29 17:11:04

    其實沒什麼我"們"的討論,基本上我把它當做一個思考的過程 無法做出絕對的定論,況且當我做如是說時,我益常地想拋家棄子,與世界斷絕關係 前論都是常人無法擁有的環境或際遇,對一個普通的凡人來說 過好眼前的煩心日子便是意義所在,無法著眼太遠,甚至近到下一刻鐘都無法估計 變數存在生活中,變化才是生活的常態,也因此就凡人來說,一切顯得無意義與不得不的屈服 這樣的明白造就了無奈,有的人選擇逃避,有的人奮力迎擊,更多的人只是承受 這樣的承受,使得多數的人間社會,只存在表象的快樂榮景,也因為無法創造出意義 低迷在混亂世間的實態只是苦悶而已.

  • 眼巴巴

    眼巴巴 (淌了趟渾水) 2007-06-29 17:22:17

    當我說我想拋家棄子,對於創造意義一事不感興趣之際   我想我要的是一種"自由感",可見在意義當中,自由是一個重要的成份   為什麼我感到不自由?因為我為鎖事所困,半刻不得分身,另一部份卻飛到千里之遙   "關係"又造就"鎖事"的成因,我們一輩子,能鎖住自己的不外乎家庭,友朋,工作,社會,國家......   所以說修道者又必須盡其所能,脫離外在"關係"的牽絆,但一旦他修成正果   又必須將其所得分享眾生,因為解救眾生的迷障,才能成為"意義"所在

  • 眼巴巴

    眼巴巴 (淌了趟渾水) 2007-06-29 17:33:37

    由以上演繹來看,吾人自以為的意義絕對不可以缺乏"自由" 同時"自由"又不是放任不受拘束,自由需要經過"自律"得到 自律才有可能不防礙他人的自由,簡而言之,世界的苦悶是人類自找的 而且狀況是惡性循環導致的

  • 眼巴巴

    眼巴巴 (淌了趟渾水) 2007-06-29 17:48:10

    我們生存的環境牽引著我们的"自由",包括家庭的,學校的,企業的,社會的,國家的"模式" 我們從這些地方學習建立價值觀,經由達成這些價值觀以便肯定"意義"之所寄 簡而言之,幾乎眾人所認定的意義方向,就是自己知道努力的方向 吾人一生都在達成旁人的期望, 卻無法達成"教育他人",提升他人創造自身價值與意義所寄的使命感 問題出在整個經濟體系的錯誤模式嗎?! 問題越扯越遠,範圍也擴及所有界面,這些絕非凡人可以做出變革體制的偉業 我們該如何繼續探討?!所以無奈因之升起,說法便如雲端說夢不切實際

  • 野马川海笑浮生

    野马川海笑浮生 (悠游乐闲静,恬淡养清虚) 2007-06-29 17:53:32

    假设我们只是在假设。 生命的意义?我们暂且不去想什么是生命,意义又是什么!

    我们通过什么去实现生命的意义? 我们浅显的说,是人生吧,我们的人生是去实现生命的意义吧,好事者不要拿前面的理论说事,因为,活着你至少要问活着为了什么?一块糖,一席地。等等。 我们的过程,了解我们的人生,而我们的人生都没有完结吧,是的,大家都是在实习的过程,没有走完,我们的所有都是在假设,我们假设自己活得很好,假设自己像一个哲人一样在这讨论生命,而生命是什么?不敢给出结论,就个人的经验来说,我们的情感等一切因素是够成整个体系的要素吧,我们在探讨生命中的一种现象,孤独,寂寞。是的,但是真要是把它上升为更高一级的东西谁有把握说“我”这个个体就能说清楚事情那? 我们从小问题着手,是为了给大问题以小视角的解读不是么? 一叶一世界。 我们不去了解1+1就去微积分么?我们连自己的情素或是想法都弄不清楚(那些哲学家可能也不清楚)就真的可以去给出问题的答案么?去说什么是生命,什么是生命的意义? 可以说,我们是在假设。 我们用我们的人生去假设。先哲就是这么做的,他们用他们那些傲人的才智和带有神灵般神秘的假想,带给我们以启迪,他们都不是给出答案的人,我不认为这样不好,反倒我们会去思考,而真相就是靠思考的,我们把先哲的思想变成了经过实证的理论,但理论就真的是完美无缺的么? 我们都在假设,怀疑,学习,然后加以吸收,给出经验,然后,供后人去实证罢了。 真伪相对而言,没有确实真假,相对于生命意义而言,孤独是一个伪命题这个假说或者是命题本身没错。但是你的理由那? 大家讲出自己的经验,往往只是经验,以本我来衡量,然后达到一个极致,要不就是一个平衡,就状态而言,我相信最后是没有结果的。 我们可以确定一个过程,得出一个方法论。

  • sai

    sai 2007-06-29 18:06:09

    我。是被物質牽絆住了。因爲年輕的緣故,充滿希望與所謂夢想。但都需要物質達成。 我還渴望自由,但最終發現真正的自由是不可能實現。

    曾經有遁入空門的念頭。因爲在塵世,就會被牽絆,被物質,被欲望。

  • sai

    sai 2007-06-29 18:09:09

    關於“變數”,我恨變數,最近就被一個糟糕的變數絆住。即使冷靜思考得出“其實也沒什麽”的結論。但還是會偶爾想起或因此失眠。許多事情因果牽連,就算自己行事毫無偏差,最終也會被八竿子打不著的某個人的過失而連累自己。

  • 眼巴巴

    眼巴巴 (淌了趟渾水) 2007-06-29 19:36:59

    我想說面具人生說的也是一個切入點,但也許是彼此用詞上的問題, 很有可能不太唸書的我因此可能會產生誤解, 所謂"本我"大約指的是每個人各自擁有的視角吧? 所謂意義便是如此,依每個人的站立位置給予定義,哲人提供了一個切入點 但多數的哲人過於意氣昂揚,我想說得是如何看待哲人的視點 至於孤獨是不是"偽"命題?我不太明白為什麼灌上"偽"一字? 對我來說孤獨是真實存在的狀況事實,我從不覺得它在生命的過程中該有偽這個字, 或者我對哲人切入點有誤解?!我不太清楚,"确定一个过程,得出一个方法论" 這方法大約指得是一種邏輯嗎?!對我來說,每個各體的邏輯可以相同嗎?! 也許正因不盡相同,所以寂寞吧?

  • 眼巴巴

    眼巴巴 (淌了趟渾水) 2007-06-29 19:39:24

    sai對變數的認識是很深刻的,這正是我們在人生中稍感無奈的原因吧?

  • 眼巴巴

    眼巴巴 (淌了趟渾水) 2007-06-29 19:53:42

    遁入空門是否可以得到自由?! 當然不是,這是我們在世俗中煩亂的錯覺所致 以為拋棄了世俗就可以平靜此心,海闊天空 但空門好多規矩,尤勝家規,空門在教導"自律"的工夫 對空門不解,以為離開了關係,將得到自由,正如想用死解決羈絆的紅塵難事般 是天真愚蠢想法,自由不是毫無代價可以得到的東西,它代價昂貴而且是超乎想像的昂貴 也許要花上一輩子的自我約束,才能得獲大自由 所以引用面具人生說的:"我们的人生是去实现生命的意义吧" 在某些角度來說,自律一輩子為了得獲自由,以便得驗證意義所在, 這便是我目前有的念頭

  • sai

    sai 2007-06-29 20:55:22

    阿哦,我常常有這“天真愚蠢的想法”也。比如遁入空門。比如死。

    爲什麽沒死呢?因爲我怕死。(苦笑)。真是的。爲什麽懦弱呢?人類都這樣麽?很少看見有人反抗的。我們都默默承受。很多直覺表明錯誤的外力驅使,我們爲了達成目的或維持安逸,捨棄自由自尊。

    想想,我仍然偶爾會逃避,許多事情的處理。 其實已經意識到了,而且試圖去面對。也許本性難移吧,依然逃避,懦弱。看見堅毅的人,總是羡慕卻又遙不可及。

  • sai

    sai 2007-06-29 20:58:43

    關於“自律”和“規矩”

    恩。在一番青年時期的肆意之後,我覺得 規矩 這種東西,適量,是好。 就像物理瘦身的笨拙原理,塑身衣。緊綳肌膚,很難受,很拙劣的方法瘦身。但卻是有效的。

    恩。我了解。

  • 眼巴巴

    眼巴巴 (淌了趟渾水) 2007-06-29 21:36:34

    處理事情有時候需要積極,有時又事緩則圓,丟在一邊不理反是效果較好的?! 至於什麼事該急或緩?又只有自己能做出判斷,另一方面我們因著個性 做出不同的反應便非常順理成章,相同的事件有人順利解決,有人造成糾紛 原因大抵就是因為個性,也許正是所謂"本我"的出處?! 不管如何,“自律”和“規矩”某些程度上,磨圓了一些個性上的稜角, 使人間彼此在碰撞上,比較不容易傷害彼此吧?!

  • 野马川海笑浮生

    野马川海笑浮生 (悠游乐闲静,恬淡养清虚) 2007-06-29 21:51:55

    有的时候,我们把哲人的视角给固定化了,所以我们才会用一个过程去思考得出一种方法论,我们其实是在用自己的经验去思考,未免带有一些个人色彩,而这样没什么不好嘛。 我想说的是这个,有的时候自己会因为无端的字眼去遨游一个未知的世界,所以有的时候会有一些胡言乱语,呵呵。 我就很喜欢苏格拉底,因为他的“我只知道我一无所知”还有他一生都没有留下著作,是没信心么?我想不是,可能是他把精力放在渡人上面了吧。(所以才会被处死) 所以有人会说,生命的意义面前,孤独是一个伪命题。 但是我却认为这种说法值得商榷。

  • 眼巴巴

    眼巴巴 (淌了趟渾水) 2007-06-30 21:48:37

    生命的意义面前,孤独是一个伪命题。 如果我把這句話解釋為:生命的意義面前,因為孤獨就包含其中 所以討論孤獨根本是多餘的. 我想當我做以上解釋時,我理所當然的贊同這句話. 哲人討論的範圍廣泛,我當然不會把哲人侷限在部份以玩弄高深用詞為樂的"哲人"身上, 事實上每個人都只能依自己的邏輯(或許是ls說的方法論?),去做理解的工作 所以我說對作者感覺到好的部份,可以先記下,總有機會去驗證它好在哪裡 如果只是囫圇吞棗,看了很多高深的作品,但無法真正去理解它的含意時 不如說是浪費時間和精力的事,易言之,有時我們需要被教育,有時又必需自己去篩選被教育內容

  • 眼巴巴

    眼巴巴 (淌了趟渾水) 2007-07-02 20:08:28

    很多時候,我们只是路人甲乙,但因為世界只有自己的關係,自己遂又成為主角 "我"之為物,既大且小,所謂矛盾,因此升起

  • 眼巴巴

    眼巴巴 (淌了趟渾水) 2007-07-02 20:15:21

    我沒有對象可以說話,我渴望對話的對象 一旦開了頭,我又鄙視"你"的粗陋,不夠深沉的寬度

    當我孤寂時分,我拼命的對話 但沒有別人,只有自己

    孤獨從來不虛偽,雖然有人將其灌以偽字 我還是要說,我不懂?!因為我真實的擁抱著它 也許我並不時時刻刻感受它?!但夜裡我總是裹著它入眠 即使快樂,也不曾覺得自己可以拋棄得了它?!

  • 眼巴巴

    眼巴巴 (淌了趟渾水) 2007-07-02 20:21:07

    如果這就是盡頭了?! 我總得做此假想,因為如果我和其他人都撐過來了? 我也許還可以看得見明日在海洋昇起的朝陽,在溫煦的光線中摘取蕃茄 一個長得像蕃茄的老者,笑容可掬地迎向光輝

  • 眼巴巴

    眼巴巴 (淌了趟渾水) 2007-07-02 22:29:07

    奇怪地是,孤單卻不寂寞 我想我很喜歡能達到這種層級

  • 眼巴巴

    眼巴巴 (淌了趟渾水) 2007-07-02 22:30:34

    對於愛情,我過於健忘 好像總跟在一起的時間相當

  • sai

    sai 2007-07-03 02:22:34

    2007-07-02 22:29:07 皮相   奇怪地是,孤單卻不寂寞   我想我很喜歡能達到這種層級 ========================================= 不是都說,

    孤獨是一種狀態,寂寞是一種情緒麽。呵呵。

  • sai

    sai 2007-07-03 02:25:11

    2007-07-02 20:15:21 皮相   我沒有對象可以說話,我渴望對話的對象   一旦開了頭,我又鄙視"你"的粗陋,不夠深沉的寬度      當我孤寂時分,我拼命的對話   但沒有別人,只有自己 ===================================================

    是的,

    我還是覺得,儅你想拼命找人對話的時候,終于找到,但那人還是無法完全理解你的,你還是會有失落,儅對話結束的時候。 但那是因爲,人和人是無法完全相互理解和溝通的,我一直這樣認爲,但我還是偶爾孤獨的時刻會想與人交談。

    結果導致,時常自言自語。扮演著兩個人。

  • Gina

    Gina 2007-07-03 14:47:20

    荣格对于自性的理解 类似于唯识宗有漏种子和无漏种子的说法 其实,唯识宗的理论还多都与荣格的理论不谋而合

  • 剑心

    剑心 2007-07-03 17:52:05

    好帖,慢慢看,做个记号先!

  • 徐勇敢

    徐勇敢 (少想多做) 2007-07-03 17:58:40

    2007-07-03 17:52:05 剑心 (南昌)

       好帖,慢慢看,做个记号先!

  • 罗大仙

    罗大仙 (啊呀呀呀~我的宝贝~) 2007-07-03 19:59:06

    简单的生活其实很难,no heart no hurt

  • 眼巴巴

    眼巴巴 (淌了趟渾水) 2007-07-03 22:56:43

    sai:總覺得你說的好像自己......

    kloptl:如果你願意,是否願意花點時間談談漏种子和无漏种子? 現在的好種子少了,真不知以後怎麼生出供活的莊稼?

    劍心,春暖花開:感謝有想看的東西,希望也提供你们的生活感想?

    king:我想對於生活,我永遠無法預期些什麼?總是兵來將擋,水來土掩,什麼都不多想地進行眼前該做的而已吧?!

  • 眼巴巴

    眼巴巴 (淌了趟渾水) 2007-07-03 23:24:21

    經常地,感覺自己不過囈語而已.

  • 大轮胎

    大轮胎 2007-07-03 23:30:51

    “人若耳目聪明清澈,孤独是唯一的命途”

    人若真耳目聪明清澈,其实无所谓孤独与否,孤独还是因为耳聪目明

  • Asånant

    Asånant 2007-07-04 00:05:44

    [内容不可见]

  • sai

    sai 2007-07-04 06:52:09

    2007-07-03 19:59:06 King (上海)   简单的生活其实很难,no heart no hurt ==========================================

    恩。喜歡後面那句,因爲確是真理。

  • 眼巴巴

    眼巴巴 (淌了趟渾水) 2007-07-04 16:50:19

    大輪胎:我想孤獨真的是指出一種比較接近神的狀態? 但耳聰目明也許可以使自己比別人容易看到這種狀態? 因為理解的人好像比較因為容易接受,而早日脫離這種狀態? 我用了很多問號,因為我只是在假設罷?

    Asanant:"人是自然的衍生物",這句話很高呀?!總得說來一切萬有就是自然, 人的真實就是存在於萬有當中,但人活得很自找麻煩?! 也許問題出在人们善思辯的小小腦袋裡?!一個使得人類提升與墮落的小小腦袋裡?!

    sai:我對"心"與"腦"存在了一點疑問?!曾看過心是直觀的作用, 腦也許偏向客觀?!因為我一直不明白是否用詞的美化關係, "心"比"腦"頻繁地被使用?!心不會思考,在思考運作的是腦呀?! 但我卻會感到心痛?!是經過腦部的傳遞或心臟自己有所感應呢?! 是否有一種超越思辯的直觀情感,存在於心臟這個臟器當中呢?! 想想而已,無關乎這個用詞的含意,對它的語意我起碼是理解的.

  • 眼巴巴

    眼巴巴 (淌了趟渾水) 2007-07-05 20:39:02

    那個畫家有一個裸女圖,豐潤圓熟,肌膚白晰透亮,是個豐熟的果子 我的老母親和大眾浴場那些老人一樣,有一個鬆垮掉的皮囊 缺乏光澤滋潤的表皮,浮貼在少許肌理之上,若非還有骨骼做為支架撐住 我很懷疑這副皮囊幾幾乎要成為灘在泥灰地上的笑話了?! 但我笑不出來,我很認真地想像他們年輕時的風光,也及早提醒自己不久之後的模樣 我開始不經意地發自內心的嘆息,迴盪在空氣裡,猶如空中被氣流震動的枯黃葉片 隨時都將脫離枝幹般?!眼望人生,莫名感傷情懷的情緒很是奇異?!

  • 眼巴巴

    眼巴巴 (淌了趟渾水) 2007-07-05 20:43:26

    我在慌亂忙碌之際,根本上無法多存在"思考"一事 有時間多做的思考令自己變得脆弱,與無法面對眼前的生活

  • 眼巴巴

    眼巴巴 (淌了趟渾水) 2007-07-05 22:28:39

    僅僅是瞬間,我想起那個遠在千里之外的街道, 流浪的樂音告訴我那個再也回不去的街道,不過一場夢而已.

  • 眼巴巴

    眼巴巴 (淌了趟渾水) 2007-07-06 19:54:30

    我的關鍵字落在"衍生物",作為一個自然中的物種而言,人被稱作萬物之靈是有原因的 人像猴子一樣擅於模仿,連"虛張聲勢"也被詮釋的更厲害 人沒有尾巴或大耳朵的配備可供嚇阻敵人,所以發明了兵器,進而發明了交通工具 供我們把自我疆域擴展到千里之外,這真是不得了的進步,同時因為不得了 人們開始變得太過自我膨漲,不可一世到以神人自居,蔑視自然甚至代上帝發言 在亞特蘭提斯,或馬雅或消失的其它古文明,人們存在著太多臆測 以為早在恐龍開始的世紀之前,曾經存在著一個文明的紀元?! 不管如何?!臆測誠屬臆測,我一點都不在乎這樣的可能性, 因為我總認為:"生命未曾消失,只是轉換形態存在",

    看看中國北方逐漸消失的綠洲,再看看沒多久前的東南亞大海嘯 沒有理由上帝不能利用沙塵暴把人類集中趕向海岸,再來個海嘯一舉殲滅人類或地球?!

    當世流言的末世之說,變得只是在算日子嗎?! 如果追因究果,還是人類自找的,最公正的是上帝是自然,在人類的罪生夢死中 得著這樣的結果,我只會說大快人心,報應不爽,而且日日祈求人們趕快去做悔悟的功課 知道自己做了什麼,比去咒罵上帝或同類會早日獲得救贖的吧?!

  • sai

    sai 2007-07-06 20:36:25

    關於"心"與"腦",我沒有仔細探究過。

    若是如你所說“心是直觀的作用, 腦也許偏向客觀”,那麽,我處事都是用“心”,思考則是用“腦”。就是説,我時常衝動,直觀的覺得應該如何便就這麽去做了。而無所事事的時候,我開始想問題,所謂的自尋煩惱,在那個時候,我才會越來越理智,越來越辯證,這時候才是用“腦”。

    因此,基本上,我行事有時不是太明智,但也知道自己是明事理的。 其實我不希望改變這種狀態,雖然過於魯莽。但我的觀點是,自己做任何事,用任何方法做,都會百密一疏,無法完美,所以,不如不去過多考慮,按照自己第一感覺去做,之後總是會有麻煩,總是會要解決,但這就是人生,我感覺人生不是用來享受的,而是用來面對無窮盡的挑戰。和失敗,之後是毀滅或反敗爲勝。然後,無限循環。美好的東西總是短暫。或者說,美好,只是一場安慰你的幻影,這樣想,總是讓我很不安,儅每次感覺良好的時候。最後它消失了,然後自己對自己說“看吧,我就知道”……。- -#

  • sai

    sai 2007-07-06 20:41:25

    關於“2007-07-06 19:54:30 皮相 ”這個回復,我暫時無法表達自己的觀點,因爲重點太多,不知道應該先針對哪點開始講。所以……以後再説……哈哈(摸頭)。

  • 眼巴巴

    眼巴巴 (淌了趟渾水) 2007-07-06 21:55:08

    sai:如果你不說,我簡直會把你當成我的影子或我是妳的影子, 因為你經常正確無誤說到我自己的行徑, 以至於看到你的敘述像是在照鏡子一樣?!

  • 眼巴巴

    眼巴巴 (淌了趟渾水) 2007-07-06 22:01:12

    關於心或腦那不是重點吧?!應該是某人提過,自己剛好想到?! 也許為什麼人不能完全掌控自己才是我好奇的,是本性不移嗎?! 那修養的工夫到底可以使自己改變到什麼樣的地步呢?!

  • sai

    sai 2007-07-06 22:17:18

    2007-07-06 21:55:08 皮相   sai:如果你不說,我簡直會把你當成我的影子或我是妳的影子,   因為你經常正確無誤說到我自己的行徑,   以至於看到你的敘述像是在照鏡子一樣?! =================================================

    有些人在某個階段,某個空間 相遇,會碰巧發生一些共鳴。但那不會持久。我們只是某一部分像。如果時間不對,我們也許便不像了;如果空間不對,我們便不會遇見了。所以,仍然是幸運的,這個交錯的時刻,我們知道在某個部分是可以得到理解的。

    p.s.正題今天不說,我在看動漫,所以不能專心了,呵呵,到時候再説。

  • 眼巴巴

    眼巴巴 (淌了趟渾水) 2007-07-07 13:25:29

    關於2007-07-06 20:36:25 sai 的留言:      我經常覺得事與願違,因為期待太過,以致於有點"眉目"時,   總會像賣牛奶的女孩一樣,無止盡地畫下一圈圈的未來,   也許在你來不及繼續畫下去時,這個美好的想像會嘎然中止,   所以我又必須再調整對"期待"這個字眼的控制,   起碼我不能讓它無止盡膨漲到足以傷害自己的地步,我只能小小雀躍而已      關於解決問題,該及時解決的及時解決,不能解決的就丟到一邊   什麼是可以及時解決的?!大抵可以在自己身上進行的,就是可及時的   問題在別人身上的,只能視狀況進行,至於無力的那一部分,丟給時間去淡化罷?!

  • 眼巴巴

    眼巴巴 (淌了趟渾水) 2007-07-07 13:37:05

    不管如何,我總是好奇著,自己可能對"不可約束的部份"做出何種程度的改變? 我總是會對相同的場景無力,並且生氣發怒,大火燎原之後再做反省悔恨的工作 我不能跳過動怒這個階段嗎?!這是因為天性嗎?! 縱使知道也提醒自己須要防範,但最後乾脆寧可累到說不半句話,反應差到不行 如此才有可能避免廝殺後的自我厭惡與悔恨,人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老師們對天性做何解釋呢?!我們畢竟無法把自己扭轉成那個模式吧?! 明知不可為,但你總在同一個地方被石頭絆倒,我對這個很好奇?!

  • sai

    sai 2007-07-07 16:30:23

    縂在一個地方被石頭絆倒?那麽爲何不走別的地方?知道無法逾越,還要重蹈覆轍?你是這樣固執的麽? 關於這段,我沒有經歷你的經歷,所以無法達到相同的感觸。    我們有不同。比如悔恨。自我反省。我不喜歡。可能現在的我,算是"自大"的,因爲我突然明白自己的所為都是自然的,一個普通人,不管做出好的事 坏的事,成功的事 糟糕的事,都沒有理由去把他奉為神明或貶為十惡不赦之人。    以前我覺得,糟糕的結果,一定是自己哪裏做錯,哪個環節出了問題。 儅後來長大了,思想稍微成熟,做事差錯越來越少,的時候。形勢沒有好轉,仍然會有糟糕的結果,爛事。 這個……原來不是我所能控制。    許多時候,我只是會懊惱,爲何如此,爲何會時常出點什麽事,就不能平靜安穩地度過麽。    但是不會有悔,不會有反省。不需要反省。    就這樣我越來越執拗了。    現在對與錯都是那樣模糊的概念。相對論是那樣辯證阿~`,一個錯誤可以造就一面的失敗,另一面的成功,對於後者,它是優勢,是好的。    所以,生在世上,我們盡量選擇去做一個沒有錯誤的人,但這是不可能的,你所謂的對,在別人眼裏也許是錯。你所謂的良善,在別人眼裏也許是虛僞。你所謂的不聞世事,在別人眼裏也許只是裝清高。    當然,也有人給與認同和支持。得到大部分認同的人能夠更自信和開心地活。

    只可惜我沒有那麽幸運。

  • sai

    sai 2007-07-07 16:33:43

    插播:樓主不見了。。 。

  • 野马川海笑浮生

    野马川海笑浮生 (悠游乐闲静,恬淡养清虚) 2007-07-08 11:14:53

    楼主忙着考试呢 唉 最近得考试啊

  • Daniel Moore

    Daniel Moore (Beatiful Fall coming.) 2007-08-17 02:10:43

    刻舟求见

  • 空想画学实验室

    空想画学实验室 2007-09-14 14:15:26

    我也留记号,慢看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 或 注册

35231 人聚集在这个小组
↑回顶部